汽湃观察|长安与华为将怎样改变汽车?
原標題:汽湃觀察 | 長安與華為將怎樣改變汽車?
無風不起浪。在經過“辟謠”之后,長安與華為的合作最終以“真實版本”呈現在世人面前。
11月23日,網上一條頗具爆炸性的信息稱:車BU將從華為體系中剝離,整體估值2500億元,轉手后的第一大股東是重慶市國資委;長安是唯一參與收購的車企,作價375億獲得車BU 15%股權,兵裝集團持股約5%。同時,有消息稱,長安汽車將以3000億元的價格,獲得車BU 30%的股份。
11月24日,長安和華為雙方對此都進行了辟謠。長安的官方回應是:長安汽車與華為已建立戰略合作,雙方在阿維塔、深藍汽車上均有深度合作,但網絡流傳信息與事實不符;而華為的辟謠則表示,諸如“華為車BU出售、上市、長安入股華為或收購華為車BU、華為開放股權”等說法都是不實消息。
當長安與華為在11月25日正式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后,人們發現:此前的傳聞中確實有部分內容是真的,而長安與華為的“辟謠”也都沒有說錯。
備忘錄涉及兩個重點,其一,華為擬將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并作為服務于汽車產業的開放性平臺,對現有戰略合作伙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開放股權;其二,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長安汽車及關聯公司將投資該公司,其股權占比不超過40%。
首先,長安與華為的合作,目前來看并沒有涉及重慶市國資委。作為央企兵裝集團下屬的長安,原本就與重慶市國資委關系不大。從華為的角度來看,車BU“剝離、出售”的說法也的確不實,但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的表述來看,似乎也不是完全離譜。
消息一出,對中國汽車行業乃至整個資本市場都掀起了一股巨浪。11月27日,長安汽車股票開盤立刻漲停,華為原有的“小伙伴”賽力斯在一度大跌7%后最終以微漲告收,而新能源汽車的另一龍頭比亞迪則收得3.67%的較大跌幅。
電氣化、智能化汽車發展的下半場,是否將因此發生巨變?在長安和華為的合作背后,還隱藏著哪些未解的問號?
為什么是長安?
長安與華為的合作,事實上早已有之。
近十年前,長安就與華為簽署過戰略合作協議,彼時的華為,更多的還是以供應商的身份出現在汽車行業。
在與蔚來的合作一度暫停之后,長安汽車的智能化、電氣化之路從2019年開始就與華為深度合作。2019年,華為與長安汽車全面深化戰略合作落地,雙方共同成立聯合創新中心。其后,長安汽車聯手華為及電池行業巨頭寧德時代共同打造了阿維塔科技,華為為阿維塔科技提供了高級別輔助駕駛功能、鴻蒙智能座艙等。去年6月25日,阿維塔科技與華為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高端智能電動汽車。
日歷翻到2023,長安與華為的聯系似乎變得更為緊密。今年8月份,坊間也曾有消息傳出,華為有意推動車BU獨立運營,并與重慶國資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但隨后華為在微博上辟謠稱,網上傳聞與事實不符,華為沒有與重慶國資委洽談車BU相關事宜——幾乎與此同時,長安深藍與華為車BU在8月16日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次日,長安汽車也與華為簽署全面持續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這兩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定,雖然沒有年底這一合作程度深、影響大,但其實已經釋放出長安汽車與華為將展開投資合作的信號。確定了雙方將聚焦汽車智能化領域,共同推進新技術在智能電動車領域的研發與應用。而此次《投資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則將長安汽車與華為的戰略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無論是在中國車市還是資本市場,華為如今已經是當仁不讓的“C位明星”。堅持“不造車”的華為,憑借著在自動駕駛輔助、智能座艙等領域的深厚積淀,在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也達成了“遙遙領先”。無論是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還是與奇瑞共同打造的智界,打上華為烙印的智能汽車都能獲得從流量到銷量的巨大加持。
為什么,華為這一次的合作伙伴選擇了長安呢?
根據長安最新公布的產銷快報顯示,1-10月,該公司銷量累計211.06萬輛,同比增加10.76%。其中,自主品牌銷量為174.77萬輛,同比增加15.93%;自主乘用車累計銷量為134.1萬輛,同比增加22.06%;自主品牌新能源累計銷量36.41萬輛,同比增加88.76%——在與華為最終敲定史詩級合作之前,長安汽車最近兩年其實已經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從產品到營銷,都頗有亮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番敲定與華為的全新合作前幾天,長安剛剛與蔚來汽車達成合作,長安將從蔚來方面獲得換電技術及成熟換電網絡的支持。
同時,在一汽和東風集團之外,長安的母公司兵裝集團是汽車工業中少有的央企。而在自主品牌的打造層面,長安甚至領先于一汽和東風,由此看來,作為“國家隊”頭部,擁有雄厚的整車研發實力的長安,成為華為的戰略選擇,自然就不意外了。中國智能駕駛的“頂流”華為,和造車“國家隊”的長安攜手,這樣的合作,足以在中國車市,乃至全球汽車工業都造成深遠的影響。
華為的未來汽車版圖會怎樣變化?
在簽約現場,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我們一直認為,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臺。我們與長安深化合作,同時還會與更多戰略伙伴車企一起攜手合作,不斷探索開放共贏的新模式,共同抓住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機遇,實現我國汽車產業崛起的夢想。”
頭部技術玩家開放股權,整車廠入股的方式,目前在行業并不多見。正如余承東所言,引入戰略行業伙伴,是給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裝上了“火車頭”——此前華為車BU是技術及打包方案提供商,此次成立開放股權的新公司,會從單純的供給方,轉變為“需求+供給”的融合共同體,也就是其官方定位的“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開放平臺”,技術和能力開放給整個行業共享。
在全新的公司成立、華為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后,關于華為是否將自己下場造車的傳聞和猜測,應該將告一段落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在當天表示:“華為堅持不造車,而是發揮自身ICT技術優勢和營銷能力,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我們會持續履行對客戶和伙伴的承諾,共同推進汽車產業的崛起。”
但對于華為與長安究竟將以怎樣的細節進行合作,華為的汽車版圖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依然存在“問號”。
據華為相關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簽署的合作備忘錄為意向性文件,相關合作事項尚需進一步洽談,擬注資的具體金額、持股比例等細節均未披露,新公司注冊信息及治理架構等也有待揭曉。其中一大疑問是,長安占股不超過40%,那么華為自己將占股多少?
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新公司的股東,大概率應該并不止華為和長安兩家。畢竟余承東已經明確表態,會“與更多戰略伙伴車企一起攜手合作”。而在“開放股權”的新公司中,華為所占股份未透露,但合資企業中的整車企業,肯定以長安為主導。
問界M5
現階段,華為在汽車行業主要有三大模式:零部件供應商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車”模式,北汽極狐和長安阿維塔原本是HI模式的代表,而問界和智界則是“智選車”的代表。而“智選車”模式此前普遍被認為是華為“親兒子”。
一個月前,華為剛剛在智界S7亮相時宣布,江淮和北汽也將基于智選車模式推出新車,這被視為華為擴大“朋友圈”的重要舉措。而此番華為和長安共建新公司的消息傳出,盡管據傳華為將留下智選車模式,但原有“智選車”模式的重要性或許將有所下降。而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是否加入新公司,原有“智選車”模式是否發生變化,目前也尚不得而知。
一個可以從側面提供參考的信息是,即便在外界看來與華為保持最為緊密的賽力斯,或許也有自立門戶的Plan B。今年3月份,賽力斯正式發布全新新能源汽車品牌——藍電,并上市首款產品藍電E5,這款車不再采用華為的電驅平臺和鴻蒙座艙。
可以確定的是,華為與長安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是華為將汽車智能化核心能力向產業進一步開放的開始,華為設立智能化新公司的定位是中立、開放,服務汽車產業。在華為逐步開放其核心技術之后,賽力斯現有的“壟斷”地位或將有所動搖——盡管華為不會自己造車,但隨著更多有著華為加持的智能汽車問世,可供消費者選擇的“華為汽車”將更豐富。有消息人士表示,長安旗下的阿維塔、深藍和啟源,都有望獲得長安與華為新設公司的深度賦能。
【結語】
或許在華為看來,面對特斯拉、比亞迪、小米等現有和未來競爭者的圍追堵截,打造出一個類似于“安卓”的開放平臺,是更有利于華為BU鋪開市場,甚至走向全世界的最佳路徑。隨著長安與華為新合作的敲定,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步伐必然將更進一步。
而對于長安來說,在華為的版圖中搶得先機,占據了重要位置,或許同樣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汽湃观察|长安与华为将怎样改变汽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radar】毫米波雷达相关资料(文献综
- 下一篇: 【radar】毫米波雷达静态障碍物识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