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检测?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求助关于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检测?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又稱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由法國病理學家Von Recklinghausen 1882年首先報告本病,故通常稱為Von Recklinghausen病。是一種家族性遺傳性疾病,有染色體顯性遺傳傾向,發病率約占出生兒的三千分之一。其基本病變為神經組織發育不良,全身各個器官和系統都可受累。 1 分類 通常將神經纖維瘤病分兩型,即神經纖維瘤病Ⅰ型和神經纖維瘤病Ⅱ型。神經纖維瘤病Ⅰ型(NF1),即周圍性神經纖維瘤病,又稱Von Recklinghansen 病,新生兒或兒童早期表現明顯,表現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皮膚上有片狀棕褐色的色素沉著斑或叫咖啡斑(cafe-au-lait spot),眼上可出現Lisch結節,部分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出現語言障礙,智力減退,巨大頭(macrocephaly),骨骼異常,惡性變等。神經纖維瘤病Ⅱ型(NF2),又叫中心性神經纖維瘤病或雙側聽神經纖維瘤病,常在10歲以后才出現明顯的表現,發生雙側聽神經的腫瘤(雙側聽神經瘤)。 NF1和NF2由兩種完全不同的基因所引起,NF1基因位于第17染色體上,已經在1990年被克隆并編碼為神經纖維瘤蛋白(neurofibromin),神經纖維瘤蛋白的真正作用目前還不了解,但它包含單個顯性鳥苷三磷酸(GTP)酶激活功能。NF2基因位于第22染色體上,于1993年被克隆出來,命名為局部蛋白(merlin),其真正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2 臨床表現與診斷 2.1 神經纖維瘤病Ⅰ型 2.1.1 皮膚褐色斑或咖啡斑:正常人10-20%也可出現皮膚褐色斑,而95%神經纖維瘤病患者可出現此斑。78%NF1患者可出現6個以上的咖啡斑,直徑大于5cm。本病DOPA陽性的出現率高于周圍皮膚,而正常人所出現的褐色斑、以及其他疾病(Mclune-Albright綜合癥)所出現的咖啡斑每平方厘米DOPA陽性黑色素細胞較少。另外,本病所出現的斑點邊緣光滑,呈淡褐色,而Mclune-Albrighy綜合癥斑點邊緣呈暗褐色,邊緣不規則。 2.1.2 Crowe`s征:20-50%患者腋部或腹股溝出現雀斑(freckle),直徑1-4mm,多數NF1患者長有3個以上這種雀斑。其他皮膚皺折部位也可出現,如頜下、女性的乳房下。有人報告6歲患者81%有腋部或腹股溝雀斑,它是僅次于咖啡斑的診斷兒童NF1的表現,所以它對兒童初期和青少年前期的NF1診斷非常重要。 2.1.3 蘭紅色斑點和假性萎縮性斑點(Blue-red macules 和 pseudoatrophic macules):一般出現在青春期,斑點輕微高出皮膚,內含小血管及擴張的毛細血管。 2.1.4 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s):神經纖維瘤病為錯構性的具有多細胞起源,多有雪旺細胞組成,但也含有成纖維細胞、巨細飽和巨噬細胞,多在青春期出現,可為數個至數百個,大小各異,數目與大小隨年齡增長而增大,女性妊娠期明顯增大、增多。另外,女性患者在青春期后常出現乳暈的神經纖維瘤。 2.1.5 Lisch結節:是NF1常見的表現,這些虹膜錯構瘤呈穹隆形,高出皮膚的、無血供的黑素細胞的結節,邊緣光滑、質軟,顏色從淺褐色到深褐色,直徑通常小于2cm,在雙目生物顯微鏡下最易看清。 2.1.6 癲癇發作和智力障礙:NF1患者通常頭顱較正常人大。神經病變占患者的50%,包括癲癇發作、智力障礙和腫瘤。癲癇發作占8-13%,常常與顱內腫瘤有關。智力障礙(包括延遲發育、機能亢進、學習障礙和語言障礙)占10-20%,其中僅有2-5%的患者有輕度精神發育遲緩,30-4-0%將有語言殘疾。 2.1.7 視力和聽力影響:兒童早期出現眼瞼下垂是眼瞼神經纖維瘤或叢狀神經瘤的預兆。視神經膠質瘤、神經纖維瘤、雪旺氏纖維瘤和視神經鞘膜瘤可侵犯眼球和周圍軟組織。青光眼是少見的并發癥,視神經膠質瘤在生后10年內易于出現,表現肉瘤樣退變、神經周圍生長方式。 2.1.8 顱內和脊髓腫瘤:與神經纖維瘤病有關的顱內腫瘤有視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神經鞘瘤、聽神經瘤、神經纖維瘤病和腦脊膜瘤病。常見的脊髓腫瘤為脊膜瘤或神經纖維瘤。 2.1.9 惡形腫瘤:神經纖維瘤病的惡變率為1-15%,常為肉瘤變,即形成神經纖維肉瘤,其他腫瘤包括白血病、惡性神經鞘瘤、Wilms腫瘤和嗜絡細胞瘤。 2.1.10 骨缺陷和先天性脫位:神經纖維瘤病患者中一半可能存在骨缺陷,包括脊柱后突、側突等畸形(約10%)、假關節形成和長骨骨皮質發育不良或變薄,這種改變均與骨內或臨近神經纖維瘤的破壞有關。 2.1.11 口腔病變:約72%患者存在口腔病變,常見的有口腔軟組織神經纖維瘤(27%)、增大的蘑菇狀乳頭(32%)、下頜骨損害(18%)、牙槽腔增寬(27%)和下頜骨孔增大(27%)。 2.1.12 內分泌異常:性早熟或性晚熟(以前者多見),月經異常,男子女性型乳房,肢端肥大癥,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甲狀腺髓內肉瘤、不生育、Addison病和低血糖。 2.1.13 胃腸道受侵:10%患者有如下并發癥發生,小腸神經纖維瘤、表面粘膜出血、消化不良、嘔血、黑便、腸梗阻和腸穿孔等。 2.1.14 高血壓:成人神經纖維瘤病患者發生高血壓者并不少見,其原因可能是腎血管性、也可能是嗜絡細胞瘤所致或兩者兼有。18歲以下以腎血管性多見,為嗜絡細胞瘤所致高血壓的7倍,NF患者中嗜絡細胞瘤發生比例是1:223,而嗜絡細胞瘤患者中NF的發生比例在1:5到1:20之間。 2.1.15 血管異常:幾乎所有NF患者有血管損害,最常受累的是腹主動脈、腎動脈、頸內動脈和椎動脈。兒童最常出現的是先天性腎血管異常。腎動脈狹窄源于血管中層的纖維肌肉發育不良,最先發病的部位在腎動脈與腹主動脈的起始處,然后向腎內血管分支蔓延。 神經纖維瘤病Ⅰ型的診斷標準:該標準是由1987年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制定的,若具備下列內容之2條或2條以上,即可診斷為NF1:⑴ 6個或6個以上咖啡斑,青春期之前患者,直徑大于5mm,青春期之后直徑大于15mm;⑵ 2個以上任何類型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⑶ 腋部或腹股溝部多個雀斑(Crown征);⑷ 視神經腫瘤;⑸ 2個以上Lisch結節(虹膜錯構瘤);⑹ 不同與其他疾病的骨損害,如長骨骨皮質蝶翅狀發育不良或變薄,伴有或不伴有假關節存在;⑺ 1個一度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按前述標準患有NF1。 2.2 神經纖維瘤病Ⅱ型的診斷標準 NIH會議對NF2的診斷標準有:⑴CT或MRI發現雙側第8腦神經腫物,與聽神經瘤表現一致;或⑵一度親屬中有1位患NF2和下列兩種情況之一, a單側第8腦神經腫物;b具有下列之2種病變:神經纖維瘤、腦脊膜瘤、膠質瘤、神經鞘瘤或后方被膜下晶狀體混濁。新的NF2診斷標準與前述標準稍有不同:⑴MRI發現雙側前庭神經鞘瘤;⑵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之一患NF2,加上(a)30歲之前診斷為單側聽神經神經鞘瘤或(b)下列病變之2:腦脊膜病、膠質瘤、神經鞘瘤,青少年后方被膜下晶狀體渾濁。在臨床上,這些診斷標準太教條,以致于可能將這些NF2患者排除在外。NF2患者可出現視網膜錯構瘤或皮質楔形渾濁,視網膜錯構瘤可出現于較年輕的患者,對早期診斷有幫助,NF2中達9%-22%。 2.3 NF1和NF2基因診斷的應用 大多數NF1的診斷單純依靠臨床表現可以確定。50%的NF1是因新的基因突變所致,傳統的識別NF1突變基因受到限制,這是由于NF1基因較大且突變是千變萬化的,未發現突變集中在基因的任何一個區域。NF1基因跨越基因DNA350Kilobase以上,由60個 外星子(exon)組成,所以在DNA中檢查突變位點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作,即費時,價格又非常昂貴。 目前基因突變檢測已經出現,用蛋白切斷試驗(protein truncation test,PTT)將來自白細胞的RNA翻錄并轉變重疊NF1互補的DNA片段,以作為模板用于分析神經纖維瘤蛋白片段。每一個神經纖維瘤蛋白片段根據大小被分離出來,對這些片段進行識別分析以確定NF1突變與否。不幸的是NF1因家譜不同表現變化很大,而這些檢驗只能告訴我們該個體是否患有NF1的危險,而不能了解其嚴重程度,這限制了該技術用于出生前家族性普查的應用,將來的研究可能會促進DNA或生物化學診斷技術的提高。 NF2的基因診斷同樣面對這些困難或問題。一旦基因突變被認可,對該家庭進行特殊檢查非常必要。但同樣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目前研究集中在判定NF2基因突變與臨床嚴重程度的關系上。不管怎樣,神經纖維瘤病基因的識別為我們從分子基礎上了解該病開闊了視野,將來的研究將針對用基因療法治療該類疾病。 3 觀察與治療 3.1 經纖維瘤病Ⅰ型的觀察、治療 3.1.1 嬰幼兒期:咖啡斑可在出生時出現,也可在生后1-2年內出現,叢狀神經纖維瘤可能是先天性的,但常常在出生后第一年發作,一般無須治療。脛骨發育不良可在出生即出現下肢向前外側彎曲,應給予保護、固定,以防止骨折的發生。 3.1.2 學齡前:3-5歲之間開始出現雀斑,也可發生神經膠質瘤,所以10歲以內應經常找有經驗的眼科醫生檢查,任何視神經異常即應行顱內MRI檢查。視神經腫瘤是NF1常見的表現,盡管其很少發展到視力喪失。若視神經腫瘤進展迅速,應行外科治療。但外科治療這些腫瘤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時可聯合應用化療、放療等,大劑量放療或化療后有發生惡性變的傾向。 學習障礙也是NF1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可占NF1的40-60%。行為能力、運動協調能力均低于正常兒童。應定期檢查評估患兒的血壓,因為高血壓也是NF1的又一表現,多源于腎動脈狹窄。叢狀神經纖維瘤在兒童早期即可出現,有時呈自限性,該瘤難以完全切除,易于復發。部分NF1患兒可發生偏頭痛,可伴惡心、腹痛,但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頭痛、腹痛,可應用藥物預防和治療。 3.1.3 兒童后期、青少年、青春期之前,皮膚神經纖維瘤表現一般比較典型,脊柱側凸可在兒童后期或青少年時期出現,需要進行短節段脊柱融合。一部分患者出現先天性脛骨前外側弓狀畸形和先天性脛骨假關節,前者易發生骨折而繼發假關節形成。如果有脛骨前外側弓狀畸形而未發生骨折,應該先應用支具保護,一旦發生骨折需要長時間石膏固定,也可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加植骨術,但3歲以下患兒植骨術也難以愈合,有些行多次植骨方取得成功。先天性脛骨假關節治療更困難,有用電刺激、帶血管腓骨移植等方法,但仍有一些患者需行膝下截肢術。 3.1.4 成年人:皮膚神經纖維瘤的數量和部位難以預測,一些特殊部位的病變可被切除。有人應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皮膚神經纖維瘤和咖啡牛奶斑。有高血壓者應進行治療。NF1發生惡性腫瘤的危險性有5%。惡性周圍神經鞘瘤有時源于叢狀神經纖維瘤,所以叢狀神經纖維瘤若生長迅速或出現疼痛,應盡快手術治療,并檢查有無轉移發生。 3.2 神經纖維瘤病Ⅱ型的觀察、治療 所有被診斷為NF2的患者均應定期進行頭顱及脊髓CT或MRI檢查,以了解內耳、脊髓、馬尾有無腫瘤。對那些一度親屬中患NF2者亦應定期檢查。視、聽功能的定期評估也很重要,眼科醫生、耳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骨科醫生和基因專家將共同努力對這些患者及其親屬進行隨訪、觀察、治療。對聽神經鞘瘤進行早期手術或是等完全出現耳聾后手術是有爭議的也是十分關鍵的。小的聽神經瘤(〈1.5cm〉可被完全切除,并保留聽神經和面神經功能。較大的腫瘤通常采取切除主體或行神經減壓術。其他的顱內或脊髓腫瘤,如腦脊膜瘤、顱神經神經鞘瘤、室管膜瘤也須進行隨訪觀察,但這些腫瘤一般生長比較緩慢。 立體定位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即伽瑪刀(gama knife)可用于治療某些聽神經鞘瘤。但對NF2的其他腫瘤應慎重應用,因為對那些具有無活性腫瘤抑制基因的患者放射可使腫瘤誘發、加速或轉變。
據了解,目前所知的應該就NF1和NF2型。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導致多系統損害。本病可歸類于神經皮膚綜合征,根據臨床表現和基因定位,分為神經纖維瘤病Ⅰ型(NFⅠ)和Ⅱ型(NFⅡ)。NFⅠ由von Recklinghausen(1882)首次描述,主要特征為皮膚牛奶咖啡斑和周圍神經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外顯率高,基因位于染色體17q11.2。NFⅡ又稱中樞神經纖維瘤或雙側聽神經瘤病,基因位于染色體22q。基因檢測:NFⅠ基因定位于染色體17q11.2。隨著突變檢測技術的完善,即基因擴增和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酸雜交法、限制性長度片段多態性連鎖分析、蛋白截斷分析法、錯配化學斷裂法及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法的綜合應用可提高NFⅠ產前診斷和癥狀前診斷的準確率和可靠性。目前已應用一種直接基因診斷技術-蛋白截斷分析(protein truncation assay),結合基因連鎖和突變分析可定出很多NF Ⅰ基因的突變株,使對NF Ⅰ的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成為可能。NFⅡ的多數患者是突變的結果。
華大目前可以提供神經纖維瘤的基因檢測。神經纖維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導致多系統損害。根據臨床表現和基因定位分為神經纖維瘤病I型(NFI)和Ⅱ型(NFⅡ)。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有:1.皮膚癥狀(1)幾乎所有病例出生時可見皮膚牛奶咖啡斑,形狀大小不一,邊緣不整,不凸出皮面,好發于軀干非暴露部位;青春期前6個以上>5mm皮膚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后>15mm)具有高度診斷價值,全身和腋窩雀斑也是特征之一。(2)大而黑的色素沉著提示簇狀神經纖維瘤,位于中線提示脊髓腫瘤。(3)皮膚纖維瘤和纖維軟瘤在兒童期發病,主要分布于軀干和面部皮膚,也見于四肢,多呈粉紅色,數目不定,可多大數千、大小不等,多為芝麻、綠豆至柑桔大小,質軟;軟瘤固定或有蒂,觸之柔軟而有彈性;淺表皮神經的神經纖維瘤似珠樣結節,可移動,可引起疼痛、壓痛、放射痛或感覺異常;叢狀神經纖維瘤是神經干及其分支彌漫性神經纖維瘤,常伴皮膚和皮下組織大量增生,引起該區域或肢體彌漫性肥大,稱神經纖維瘤性象皮病。2.神經癥狀約50%的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主要由中樞、周圍神經腫瘤壓迫引起,其次為膠質細胞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3.眼部癥狀上瞼可見纖維軟瘤或叢狀神經纖維瘤,眼眶可捫及腫塊和突眼搏動,裂隙燈光可見虹膜粟粒橙黃色圓形小結節,為錯構瘤,也稱Lisch結節,可隨年齡增大而增多,是NFI特有的表現。眼底可見灰白色腫瘤,視乳頭前凸;視神經膠質瘤可致突眼和視力喪失。4.常見的先天性骨發育異常包括脊柱側突、前突和后凸畸形、顱骨不對稱、缺損和凹陷等。腫瘤直接壓迫可導致骨骼改變,如聽神經瘤引起內聽道擴大,脊神經瘤引起椎間擴大、骨質破壞;長骨、面骨和胸骨過度生長、長骨骨質增生、骨干彎曲和假關節形成也較常見;腎上腺、心、肺、消化道及縱隔等均可發生腫瘤。希望上信息可以幫到你。
據了解,目前所知的應該就NF1和NF2型。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導致多系統損害。本病可歸類于神經皮膚綜合征,根據臨床表現和基因定位,分為神經纖維瘤病Ⅰ型(NFⅠ)和Ⅱ型(NFⅡ)。NFⅠ由von Recklinghausen(1882)首次描述,主要特征為皮膚牛奶咖啡斑和周圍神經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外顯率高,基因位于染色體17q11.2。NFⅡ又稱中樞神經纖維瘤或雙側聽神經瘤病,基因位于染色體22q。基因檢測:NFⅠ基因定位于染色體17q11.2。隨著突變檢測技術的完善,即基因擴增和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酸雜交法、限制性長度片段多態性連鎖分析、蛋白截斷分析法、錯配化學斷裂法及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法的綜合應用可提高NFⅠ產前診斷和癥狀前診斷的準確率和可靠性。目前已應用一種直接基因診斷技術-蛋白截斷分析(protein truncation assay),結合基因連鎖和突變分析可定出很多NF Ⅰ基因的突變株,使對NF Ⅰ的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成為可能。NFⅡ的多數患者是突變的結果。
華大目前可以提供神經纖維瘤的基因檢測。神經纖維瘤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基因缺陷使神經嵴細胞發育異常導致多系統損害。根據臨床表現和基因定位分為神經纖維瘤病I型(NFI)和Ⅱ型(NFⅡ)。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有:1.皮膚癥狀(1)幾乎所有病例出生時可見皮膚牛奶咖啡斑,形狀大小不一,邊緣不整,不凸出皮面,好發于軀干非暴露部位;青春期前6個以上>5mm皮膚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后>15mm)具有高度診斷價值,全身和腋窩雀斑也是特征之一。(2)大而黑的色素沉著提示簇狀神經纖維瘤,位于中線提示脊髓腫瘤。(3)皮膚纖維瘤和纖維軟瘤在兒童期發病,主要分布于軀干和面部皮膚,也見于四肢,多呈粉紅色,數目不定,可多大數千、大小不等,多為芝麻、綠豆至柑桔大小,質軟;軟瘤固定或有蒂,觸之柔軟而有彈性;淺表皮神經的神經纖維瘤似珠樣結節,可移動,可引起疼痛、壓痛、放射痛或感覺異常;叢狀神經纖維瘤是神經干及其分支彌漫性神經纖維瘤,常伴皮膚和皮下組織大量增生,引起該區域或肢體彌漫性肥大,稱神經纖維瘤性象皮病。2.神經癥狀約50%的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主要由中樞、周圍神經腫瘤壓迫引起,其次為膠質細胞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3.眼部癥狀上瞼可見纖維軟瘤或叢狀神經纖維瘤,眼眶可捫及腫塊和突眼搏動,裂隙燈光可見虹膜粟粒橙黃色圓形小結節,為錯構瘤,也稱Lisch結節,可隨年齡增大而增多,是NFI特有的表現。眼底可見灰白色腫瘤,視乳頭前凸;視神經膠質瘤可致突眼和視力喪失。4.常見的先天性骨發育異常包括脊柱側突、前突和后凸畸形、顱骨不對稱、缺損和凹陷等。腫瘤直接壓迫可導致骨骼改變,如聽神經瘤引起內聽道擴大,脊神經瘤引起椎間擴大、骨質破壞;長骨、面骨和胸骨過度生長、長骨骨質增生、骨干彎曲和假關節形成也較常見;腎上腺、心、肺、消化道及縱隔等均可發生腫瘤。希望上信息可以幫到你。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求助关于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检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斗鱼多少钱啊?
- 下一篇: 女人总是一往情深是什么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