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寿?跟基因突变有关系吗?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人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寿?跟基因突变有关系吗?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補充一下:在研究影響長壽的因素時,一些科學家將目光聚焦百歲老人的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的“發電廠”,它們的DNA、自身基因以及基因變異均與新陳代謝關系密切。科學家發現一些線粒體蛋白與長壽有關,其中包括所謂的“人體肽”。實驗顯示患有糖尿病的老鼠在注射了一劑人體肽后葡萄糖水平回歸正常,糖尿病癥狀基本消失。此外,這種蛋白還能預防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的動脈硬化和阿爾茨海默氏病,同時還能抑制冠狀動脈損傷,降低心臟病風險。當然,基因并沒有解釋所有與長壽有關的秘密,飲食等生活習慣以及所處的環境也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我們不能將影響壽命的因素歸結為好基因或者壞基因,而是在確定時間出現的確定基因。在所有影響壽命的因素中,基因所占的比重可能只有25%。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這個因素同樣無法解答所有疑問。
與古代比較,人們的生活水平、醫療衛生水平都在不斷的提高,并且伴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殘酷的生活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人,在基因方面肯定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些好的基因一代一代遺傳下來,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就不言而喻了。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現在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揭開衰老的秘密,在分子機制中尋求延長壽命和治療衰老相關疾病的線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膳食能夠對衰老和壽命產生顯著影響。南加州大學的Sean Curran和Shanshan Pang在培育突變線蟲時注意到,特定食物的代謝產物會縮短線蟲的壽命,不過有個基因能夠為線蟲提供保護。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旗下的Cell Metabolism雜志上。線蟲是衰老研究廣泛使用的重要模式生物。實驗室中的線蟲大多以各種大腸桿菌為食,其中最常用的菌株是OP50 和HT115。在初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基因alh-6受損會顯著縮短線蟲的壽命。正常線蟲一般能存活兩到三周,而突變線蟲的壽命還不到十天,它們的繁殖能力也嚴重減弱。當時這些突變線蟲食用的是OP50菌株。后來,研究人員改用HT115菌株喂養線蟲,結果突變線蟲的壽命恢復了正常。這個意外發現說明,alh-6能夠為線蟲提供某種保護,抵御食用OP50所產生的危害。(延伸閱讀:Nature子刊:一常見保健品可助你延年益壽)Alh-6編碼一個線粒體酶,這種酶是脯氨酸代謝通路中的一員,負責將有毒的中間產物P5C(1-pyrroline-5-carboxylate)轉變為谷氨酸鹽。alh-6缺陷型線蟲無法清除累積起來的P5C,而這一物質會損害線粒體的內穩態。研究人員指出,在食物可能損害線粒體內穩態導致過早老化的時候,這種基因起到了保護線粒體功能的作用。“這不僅是膳食影響衰老的問題,”Pang說。“基因也能影響動物對不同膳食的應答。”線粒體功能故障會導致活性氧(ROS)累積,而活性氧被認為是過早老化的一大誘因。研究人員發現,食用OP50的線蟲體內的確存在更高的ROS水平。許多研究者都在通過線蟲研究長壽的遺傳學基礎,而這項研究提醒人們,膳食和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能對線蟲壽命產生影響,華盛頓州立大學Jennifer Watts評論道(未參與研究)。那么,不同E. coli菌株之間究竟有什么差異呢?是營養成分不同,還是E. coli代謝的問題呢?下一步,研究人員就打算解決這些問題。參考文獻:S. Pang, S.P. Curran, “Adaptive capacity to bacterial diet modulates aging in C. elegans,” Cell Metabolism, 19:221-31, 2014.
有研究顯示存在所謂的長壽基因。science之前發表過相關的文章,但由于技術性錯誤被進一步修改,但最后還是找到了某些于長壽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大部分被證實與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有關聯,譬如老年性癡呆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研究發現,這些長壽老人往往到90歲以后才出現老年病癥狀,似乎他們的一些基因能推遲或避免老年疾病的發生。從歷史的縱向上看,人類的壽命在逐漸加長,按照進化的觀點,或許是選擇的結果。而橫向比較,相比于巴馬的長壽村的存在,有些地區的人壽命卻很短。我更相信生存于惡劣環境中的人可能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壽命縮短。而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壽命延長,從種群演化的宏觀上看,也是說得通的,就是通過選擇,留下有益突變,從而使壽命延長。正常人也存在基因突變,2014年有題為Somatic mutations found in the healthy blood compartment of a 115-yr-old woman demonstrate oligoclonal hematopoiesis的文章有相關介紹。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確實是這樣的。人會越來越長壽,也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人的壽命,主要由內外兩大因素所決定,內在因素是基因,外在因素是環境。題主說的生產力提高、醫療水平提高,當然都屬于外在因素。題主的問題我搜了下,有以下實例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通常科學家研究基因突變是因為這與癌癥等疾病密切相關,但卻很少知道健康人群也存在著基因突變,甚至包括115歲的超級壽星。目前,美國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一位115歲女壽星的健康血細胞,發現她體內存在400多個基因突變,但發現她的身體“兼容”這些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并不會導致疾病,同時對于科學家提供人類長壽的重要線索。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使人類血液不斷地補充更新,細胞分裂很容易被人們錯誤理解,包括血液在內的多數細胞分裂很有可能形成基因突變。但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說明這一問題吧。畢竟人的壽命真的是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了。如,自由基可以攻擊生物膜,破壞組織細胞的結構,直接破壞線粒體,損傷細胞的功能,而加速衰老。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變異老鼠,比正常老鼠壽命長1/3。原因在于這種老鼠體內有一種變異的基因p66shc,能抵抗體內細胞和組織的自由基損傷,因而能促使老鼠(包括人)的長壽。隨著年齡的增長,內環境會劣化,如,機體抗氧化功能不斷下降,自由基代謝出現障礙,體內自由基隨之增多。如果包括基因在內的遺傳控制體系受到氧自由基的損傷,就會加速衰老的進程。
人在進化,科學醫療技術也發達,而且整體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沒有戰爭,古代人民百姓大都是農民社會地位地被封建統治階級壓迫剝削下生活。有時還會戰亂。不是有科學家大膽預測人其實可以活到150多歲呢,我感覺應該是基因不斷進化,不斷完善,現代人又重視健康保養,所以人的壽命不斷增加吧。
與古代比較,人們的生活水平、醫療衛生水平都在不斷的提高,并且伴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殘酷的生活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人,在基因方面肯定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些好的基因一代一代遺傳下來,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就不言而喻了。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現在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揭開衰老的秘密,在分子機制中尋求延長壽命和治療衰老相關疾病的線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膳食能夠對衰老和壽命產生顯著影響。南加州大學的Sean Curran和Shanshan Pang在培育突變線蟲時注意到,特定食物的代謝產物會縮短線蟲的壽命,不過有個基因能夠為線蟲提供保護。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旗下的Cell Metabolism雜志上。線蟲是衰老研究廣泛使用的重要模式生物。實驗室中的線蟲大多以各種大腸桿菌為食,其中最常用的菌株是OP50 和HT115。在初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基因alh-6受損會顯著縮短線蟲的壽命。正常線蟲一般能存活兩到三周,而突變線蟲的壽命還不到十天,它們的繁殖能力也嚴重減弱。當時這些突變線蟲食用的是OP50菌株。后來,研究人員改用HT115菌株喂養線蟲,結果突變線蟲的壽命恢復了正常。這個意外發現說明,alh-6能夠為線蟲提供某種保護,抵御食用OP50所產生的危害。(延伸閱讀:Nature子刊:一常見保健品可助你延年益壽)Alh-6編碼一個線粒體酶,這種酶是脯氨酸代謝通路中的一員,負責將有毒的中間產物P5C(1-pyrroline-5-carboxylate)轉變為谷氨酸鹽。alh-6缺陷型線蟲無法清除累積起來的P5C,而這一物質會損害線粒體的內穩態。研究人員指出,在食物可能損害線粒體內穩態導致過早老化的時候,這種基因起到了保護線粒體功能的作用。“這不僅是膳食影響衰老的問題,”Pang說。“基因也能影響動物對不同膳食的應答。”線粒體功能故障會導致活性氧(ROS)累積,而活性氧被認為是過早老化的一大誘因。研究人員發現,食用OP50的線蟲體內的確存在更高的ROS水平。許多研究者都在通過線蟲研究長壽的遺傳學基礎,而這項研究提醒人們,膳食和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能對線蟲壽命產生影響,華盛頓州立大學Jennifer Watts評論道(未參與研究)。那么,不同E. coli菌株之間究竟有什么差異呢?是營養成分不同,還是E. coli代謝的問題呢?下一步,研究人員就打算解決這些問題。參考文獻:S. Pang, S.P. Curran, “Adaptive capacity to bacterial diet modulates aging in C. elegans,” Cell Metabolism, 19:221-31, 2014.
有研究顯示存在所謂的長壽基因。science之前發表過相關的文章,但由于技術性錯誤被進一步修改,但最后還是找到了某些于長壽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大部分被證實與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有關聯,譬如老年性癡呆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研究發現,這些長壽老人往往到90歲以后才出現老年病癥狀,似乎他們的一些基因能推遲或避免老年疾病的發生。從歷史的縱向上看,人類的壽命在逐漸加長,按照進化的觀點,或許是選擇的結果。而橫向比較,相比于巴馬的長壽村的存在,有些地區的人壽命卻很短。我更相信生存于惡劣環境中的人可能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壽命縮短。而由于基因突變導致壽命延長,從種群演化的宏觀上看,也是說得通的,就是通過選擇,留下有益突變,從而使壽命延長。正常人也存在基因突變,2014年有題為Somatic mutations found in the healthy blood compartment of a 115-yr-old woman demonstrate oligoclonal hematopoiesis的文章有相關介紹。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確實是這樣的。人會越來越長壽,也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人的壽命,主要由內外兩大因素所決定,內在因素是基因,外在因素是環境。題主說的生產力提高、醫療水平提高,當然都屬于外在因素。題主的問題我搜了下,有以下實例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通常科學家研究基因突變是因為這與癌癥等疾病密切相關,但卻很少知道健康人群也存在著基因突變,甚至包括115歲的超級壽星。目前,美國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一位115歲女壽星的健康血細胞,發現她體內存在400多個基因突變,但發現她的身體“兼容”這些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并不會導致疾病,同時對于科學家提供人類長壽的重要線索。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使人類血液不斷地補充更新,細胞分裂很容易被人們錯誤理解,包括血液在內的多數細胞分裂很有可能形成基因突變。但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說明這一問題吧。畢竟人的壽命真的是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了。如,自由基可以攻擊生物膜,破壞組織細胞的結構,直接破壞線粒體,損傷細胞的功能,而加速衰老。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變異老鼠,比正常老鼠壽命長1/3。原因在于這種老鼠體內有一種變異的基因p66shc,能抵抗體內細胞和組織的自由基損傷,因而能促使老鼠(包括人)的長壽。隨著年齡的增長,內環境會劣化,如,機體抗氧化功能不斷下降,自由基代謝出現障礙,體內自由基隨之增多。如果包括基因在內的遺傳控制體系受到氧自由基的損傷,就會加速衰老的進程。
人在進化,科學醫療技術也發達,而且整體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沒有戰爭,古代人民百姓大都是農民社會地位地被封建統治階級壓迫剝削下生活。有時還會戰亂。不是有科學家大膽預測人其實可以活到150多歲呢,我感覺應該是基因不斷進化,不斷完善,現代人又重視健康保養,所以人的壽命不斷增加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寿?跟基因突变有关系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报道称今年锂价已下跌 75%,未来将继续
- 下一篇: 你的自由是什么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