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而皆中节之和)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而皆中節之和)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您好,今天芳芳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而皆中節之和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這句話體現的哲學觀點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統一性,指對事物應該通過對規律的約束和把握而后達到個性的最大發揮的和諧平衡狀態。
2、出處:春秋·子思《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3、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5、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7、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8、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9、白話釋義: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10、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11、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12、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
13、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14、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15、擴展資料寫作背景:《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
16、《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17、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
18、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19、”李翱《李文公集·復性書》:“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傳于孟軻。
20、”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21、”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
22、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于諸儒之說,獨《中庸》出于子思。
23、子思,圣人之后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圣人者,何也?”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文鑒三》:“漢人雖稱《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專出于子思也。
24、”清人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25、文章簡介:《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圣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
26、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容著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7、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著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系,并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系、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28、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書后半部分的核心“誠”,并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
29、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30、《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是總綱,但這個總綱卻是子思表述出來的,并不是孔子原話。
31、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和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都是每個部分的綱領。
32、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說的,而引用的絕大部分孔子的原話,反而是用來解釋、例證這些綱領的。
33、也就是說,如果援用“經—傳”的結構來理解,《中庸》里具有“經”的地位的話,都是子思說的;而孔子的話反而只有“傳”的地位。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而皆中節之和)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而皆中節之和)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而皆中节之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梵高向日葵多少钱啊?
- 下一篇: 时已立秋打一 三国演义 人名(时已立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