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苹果就破产?苹果的供应链能力到底有多逆天?
大家覺得,一家科技公司成為行業標桿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你可能會說是創新,是能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術。
沒錯,創新確實至關重要,也是一家科技公司最顯而易見的特質。但是,創新之外一定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要素。
如果說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公司依靠“創新”顛覆了手機行業,那么庫克就是憑借出色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讓蘋果在十年之間市值翻了八倍,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雖然蘋果公司似乎離它的那句slogan ——“ think different ”越來越遠了。
每年都有人吐槽蘋果在擠牙膏,剛剛過去的“十三香”科技春晚也沒有帶來多少引人注目的創新,這幾年除了 m1 芯片,好像就找不到什么拿得出手的創新技術了。
但是,盡管你看著蘋果發布會一邊失望一邊吐槽,但還是不妨礙你為蘋果買單,在線下店排著長隊拿著愛的號碼牌然后真香。
另一面,同行們一邊幻想著超越蘋果,一邊又對蘋果的設計改動照抄不誤,從劉海屏到 AirPods,蘋果依然擁有為其他手機廠商背書的能力。
大家好我是差評君,雖然本人因為黑蘋果太多可能已經被蘋果拉黑了,但有一說一,今天我還是想從蘋果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聊聊蘋果“牙膏廠”為什么牛逼。
今天我們從蘋果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聊聊,蘋果“牙膏廠”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讓一些公司成為蘋果供應鏈就起飛?離開蘋果就破產?
可能你們對供應鏈管理有點陌生,畢竟這是隱藏在商業背后的一套邏輯,但蘋果的供應鏈管理確實值得聊聊。
全球著名的顧問機構 Gartner每年都會推出全球供應鏈管理最優秀的企業榜單,蘋果連續 10年位列榜首,以至于 Gartner 為了公平起見,不讓蘋果計入全球排名中。
相信大家對這句話應該很熟悉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刻在蘋果電子產品上。在今年公布的蘋果供應商名單中,超過一半都是中國的企業。但在喬布斯時代,蘋果還是一家只專注于“美國制造”的公司。
但這些在美國的生產線實在有點拉垮,在 90年代 Mac 電腦銷售量的暴跌導致庫存大量積壓,甚至讓蘋果瀕臨破產。
直到喬布斯遇見了庫克,一個為消滅庫存而生的男人,一向秉持著“庫存是最根本的邪惡”的原則。
庫克在九個月之內就關閉了將近一半的倉庫,限制庫存的積壓,蘋果的庫存周轉天數從一個月降到了六天。這遠遠超出業內動輒數月的時間。
在中美貿易戰期間,川普還多次約庫克喝茶說能不能把在中國的生產線遷回美國來,并用提高關稅來進行威脅。
但川普還是太天真了,蘋果在中國已經形成規模化的生產,除了低廉的人力和土地成本,工人的操作技巧和熟練度、工廠對產品線的靈活調整,這些都是在美國難以實現的。
《紐約時報》有個報道很有意思,因為蘋果突然更改了 iPhone 的屏幕設計,整條流水線都需要改裝。新的屏幕面板在午夜到達工廠。
一位工頭叫醒了宿舍中熟睡的 8000名工人,每個人發一塊餅干和一杯茶,半個小時之內在崗位上就位,開始長達 12 小時的工作。只用了 96 個小時,這家工場的產量就達到每天 1 萬臺 iPhone。
而在美國,找到一顆合適的螺絲釘都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在 2012 年,庫克曾經嘗試過美國制造,就是那款長得像垃圾桶的 mac pro。但是參與這個項目的人說,由于加工車間每天最多只能生產 1000顆螺絲釘,這款電腦的銷售推遲了好幾個月。
此外,全球 80%的稀土供應來自于中國,iPhone 的鋁合金外殼需要的鋁土礦美國就沒有。不管是生產原料、勞動力還是軍事化管理的能力,美國制造都沒有任何優勢。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美國沒有制造業文化,“中國制造”成為了蘋果的必然選擇。
庫克采用的是“ Just in time ”生產模式,簡稱“ JIT ”,也就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原材料的購買和生產,庫存不夠還可以順勢搞一波饑餓營銷。
這樣可以讓產品從制造環節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直接跳過在倉庫停留的時間。
去年重新推出的 iPhone SE 從硬件來看,很難讓人不懷疑是不是庫克為了清理 iPhone8 剩下的模具和配件庫存做出的決策。
因為庫存不僅意味著資金無法快速回籠和倉儲成本,還要考慮到科技產品的特殊性質,由于更新換代的周期短,科技設備以每周 1%至 2%的速度貶值。
庫克和喬布斯的共同點可以概括為對“簡化”的追求,只不過喬布斯關注的是產品設計,而庫克是對供應鏈的簡化,將原先 15 種以上的產品樣式減到 4 種基本的產品樣式,并盡可能使用標準化的配件。
盡量減少產品型號,越簡單的產品線自然能夠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就好比一家只做紅燒牛肉面的餐廳,和一家提供一百種不同口味的面的餐廳,顯然前者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除此之外,是蘋果對于每個生產環節的極度控制欲。
蘋果要清晰地掌控每一個元器件、材料來源、設備等的具體信息,不允許任何“黑盒”的存在,蘋果甚至會直接為工廠提供設備,并且只能用于生產蘋果的產品,在富士康的各條蘋果產線中,就有 2 到 5 成的設備是蘋果給的。
《庫克傳》中寫道,庫克投資了最先進的 ERP 系統,能直接在電腦上看到蘋果在世界各地的零部件供應商今天的產量,甚至良品率多少。
直接打通供應商、組裝廠和渠道的信息系統,從系統中就能把每周銷售預測的具體情況、零售渠道精確的庫存統計、向外包工廠發出訂購需求、庫存是否積壓過多等等細節一手掌握,并隨時調動。
這樣蘋果就能將庫存降到零,從而節省撤回大量流動資金。
接著是物流。
大家覺得蘋果為什么要將包裝做得越來越小?為了環保?省包裝費?
都不是,最重要的是為了保證飛機一次可以運更多的手機。iPhone5 的包裝比初代 iPhone 小了 28%,這樣一架飛機就可以多運 60%的手機。
疫情期間蘋果為了保證送貨時效,還租賃了 200多架私人飛機來運貨。
蘋果對于一項新技術總是先保持觀望的態度,就像 iPhone11 發布的時候,許多安卓廠商已經發布了很多款 5G 手機,但 iPhone11 依然不支持 5G 。
在一次采訪中庫克回答,我們研究了市場后發現,整個市場的基礎架構和芯片都沒有足夠成熟,還不足以推出一個高質量的 5G 產品。等到新技術進入穩定期,蘋果才開始用這個技術。
除了對產線和庫存的嚴格控制,蘋果還一邊 PUA 供應商,在獲得最優技術的同時,花最少的錢。
對于一項非核心技術,蘋果常常會選擇兩家以上的供應商,一方面可以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如果一家供應商產品或者管理水平落后了,就會被蘋果無情地踢掉。
另一方面可以讓供應商之間相互壓價,降低供應商的利潤。
要是只有一家供應商,蘋果會想方設法來扶植新的供應商,與老供應商相互制衡,形成競爭。
比如,蘋果擔心觸摸屏生產商宸鴻一家獨大,強行要求他們向外授權觸控屏技術。由于蘋果掌握著宸鴻的銷售命脈,宸鴻沒有選擇,只能將自己打磨了六年的精尖技術拱手相讓。
如果是核心技術,蘋果會使用“鈔能力”買下供應商,買斷產能壟斷技術,比如 2012 年蘋果就花了 3.56 億美元,收購指紋感應器制造商 AuthenTec。
這讓其他廠商只能用次好的指紋識別技術供應商,一直到兩年后,其他手機廠商才普及這個技術。
也因為蘋果的霸道和嚴格的調教,不少和蘋果合作過的廠商也會成長很多。像是立訊精密在 2012 年打入果鏈,從生產數據連接器開始,在十年左右的時間中營收翻了整整 90倍。
所以在 A 股市場才有了“蘋果概念股”的說法,能成為蘋果公司的供應商對于企業來說就相當于掌握了“財富密碼”。
然而供應商對蘋果來說就是工具人一般的存在,一旦被蘋果剔除,基本都沒有什么好下場。
在去年,蘋果就剔除了全球 34 家供應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歐菲光公司。歐菲光原來是為蘋果提供鏡頭模組的,整個公司有三成的收入來自蘋果的訂單。
在今年被踹出果鏈之后,整個公司大半年的凈利潤只剩下 3000多萬元,比去年下降了 93%。
因為蘋果的產品升級,中國臺灣的觸控屏廠商盛華科技也是同樣的故事。身為 iPhone 4 最大的觸控屏供應商,盛華科技以為 iPhone 5 的單子也必定能拿下。
結果蘋果選擇了新技術,盛華科技被迫和蘋果分手,由于資金鏈斷裂,盛華科技最后破產重組,被藍思科技收購。
實際上中國的大多數供應商只能為蘋果做基礎的代工,像芯片、屏幕、存儲這樣的核心技術還是主要掌握在美日韓供應商的手里。
要避免“蘋果依賴癥”,供應商們還需要拓寬自己的業務,用更強大更核心的技術來守住自身的話語權,不然辛辛苦苦好幾年,最后也只能是一個隨時可能離開的卑微打工人。
像是有七成收入來自蘋果的立訊精密,在這兩年便在進軍汽車制造,藍思科技也在加強汽車擋風玻璃方面的技術積累。畢竟,誰也不想成為下個歐菲光、下一個盛華科技。
庫克接手蘋果的這十年里,每年都有人在感嘆蘋果缺乏創新,但蘋果仍然站在聚光燈的中央,收獲人們一遍遍的吐槽和真香。
當然,在工業品領域,做出好的設計和創新是所有人的追求。但是,在這些追求背后,需要扎實的供應鏈這樣的硬實力在為它托底。
科技界從不缺乏創意,像羅永浩推出 T1 的時候,充滿了對供應鏈的蔑視,甚至有我能做出一臺來就能做出一萬臺這樣可笑的想法,最后由于產能嚴重不足和良品率較低的問題,滿是不妥協的 T1,最終變成了充滿妥協的 M1。
事實就是這樣,市場不需要無視用戶需求的創新,也不會選擇無法可持續的創新。
對于科技產品來說,創新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需要對技術規律的服從,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還需要一些時代的因素。
如今在芯片、電池、屏幕等硬件,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技術瓶頸,也注定了手機行業在目前難以做出顛覆時代的創新,所謂的升級換代也只能在既有的技術路線上不斷改良優化,或者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噱頭,也只是忽悠消費者賣更多的貨罷了。
我們當然不會忘記蘋果發布會上,喬幫主那句“one more thing”所帶來的時代的震動 —— 初代 iPhone 開啟了智能手機的時代。
但是,在下一個改變世界的創新來臨之前,科技公司們不妨在供應鏈管理上多下功夫,用更能打的質量、更高的性價比和更持續性的產品來提升自己的實力。
在技術還難以實現革命性突破的當下,科技公司之間拼的可不只是創新能力。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离开苹果就破产?苹果的供应链能力到底有多逆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米哈游新作《崩坏星穹铁道》官宣:超清精致
- 下一篇: 现汇买入价与现钞买入价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