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LED可能撑不起液晶未来
在電視的發展歷程中,液晶顯示產品在當年憑借畫質、超薄等技術優勢擊敗CRT、等離子等顯示技術,持續霸占電視市場近數十年之久。
不過,其實自打液晶問世至現在,在畫質領域一直飽受詬病。究其原因,簡單說就是液晶顯示技術的小毛病太多,顯示效果從一開始就不如等離子,甚至連CRT都比它強。
從2015年開始,OLED與量子點等顯示技術強勢進場,憑借畫質上對液晶技術的碾壓。
不少人認為,LCD發展數十年后的今天,已經不能滿足人眼對于極致畫質的需求,技術變革勢在必行。所以,大廠們都在尋求能夠替代LCD液晶的完美顯示技術。
最近兩年里,一項名為MiniLED的顯示技術突然大火,目前來看,其發展速度相當驚人。
不少有遠見的企業看好其未來發展態勢紛紛加緊布局:上游芯片廠、中游封裝廠、液晶面板廠,而終端廠商包括三星、TCL、華為在內的幾乎所有電視大廠也都已經開始加持產品,甚至蘋果都已經為他量產了旗艦iPad新品。巨頭們的這場搶灘MiniLED爭奪似乎已成“潮流”。
那么,MiniLED憑什么大火?未來又會怎樣?它與即將“進入尾聲”的液晶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展開這個話題,有必要為大家首先介紹MiniLED技術到底是什么。
液晶面板問題在于液晶本身不能發光,必須要有背光源才可以完成顯示。
LED顯示屏和LCD顯示屏相似,區別只是在于背光源的形式。LCD顯示屏的背光源是燈管,LED顯示屏的背光源則是LED,即發光二極管。
MiniLED則是更小、更迷你的發光二極管,它只一種背光形式,簡單來說是傳統LED背光基礎上的改良版本。
所以說MiniLED顯示產品本質上也是液晶。不過,與普通的LED相比,MiniLED要小得多的多,尺寸僅為50-200微米。
所以在同樣的大屏尺寸內,MiniLED的單位面積密度更高、光源單位尺寸更小,這樣就有條件將整塊背光模組實現更為精密的局部控制,通俗來說就是讓畫面亮部的地方背光點亮,黑色畫面部分熄滅。
所以,這種技術能夠帶來更高的亮度和更為有效的光控,極大提升液晶技術的黑場上限,從而讓對比度實現巨大提升,呈現更細致的顯示畫面。
此外,MiniLED還擁有高防護性、可視角度大、高PPI、高對比度等優勢。我們也可以理解為,MiniLED就是動態背光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產物。
MiniLED的前景發展巨大,目前已經催生一系列新的大屏顯示設備風潮,對LED行業和半導體顯示行業格局產生影響。那么MiniLED會成為我們追逐的終極顯示技術么?我認為它的最終形態Micro LED或許才是未來主流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
上文提到過,MiniLED其實是一種背光技術,本質上還是液晶。MiniLED只能說是介于傳統LED與Micro LED之間的過渡型技術。
那么Micro LED又是什么呢?MicroLED即微型發光二極管,是指高密度集成的LED陣列,陣列中的LED像素點距離在10微米量級,它比MiniLED還要更小,小到每一個LED像素都能自發光。
它是將傳統的無機LED陣列微小化,每個尺寸在10微米尺寸的LED像素點均可以被獨立的定址、點亮。
簡單的講,可以看作是小間距LED的尺寸進一步縮小至10微米量級。Micro LED的顯示方式十分直接,將10微米尺度的LED芯片連接到TFT驅動基板上,從而實現對每個芯片放光亮度的精確控制,進而實現圖像顯示。
MicroLED的功率消耗量約為LCD的10%、OLED的50%;與OLED比較,達到同等顯示器亮度,只需要后者10%左右的涂覆面積。
所以,僅從各項數據來看,Micro LED既繼承了無機LED的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應時間快等特點,又具有自發光無需背光源的特性,體積小、輕薄,還能輕易實現節能的效果,完全有機會取代目前的主流顯示技術。
不過,一個技術的不成熟,在市場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其產品造價十分高昂。MicroLED正是如此。
目前MicroLED受到一些瓶頸技術的限制,特別是巨量轉移工藝上,即使業界能夠在有所突破,但要真正提高良率,降低成本,也需要花費時日。
除此之外,MicroLED還有一大難題就是全彩化,發光波長一致性的問題。
MicroLED想要取代主流LCD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目前也只能派它的“小弟”MiniLED上場,理論上說Mini LED技術難度更低,更容易實現量產,而且依然能夠大幅度提升目前LCD液晶的畫質效果。
但是,MiniLED終究是一項過渡型技術,或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夠攻占主流顯示市場,但絕對不是終點。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Mini LED可能撑不起液晶未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不系安全带太惨!别克君越路口撞翻大众 3
- 下一篇: 31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3例 在云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