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成因及治理措施(雾霾的成因)
大家好,小聯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霧霾的成因及治理措施,霧霾的成因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霾 也稱灰霾(煙霞) 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tǒng)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臺稱煙霞(Haze)。
2、 霾與霧的區(qū)別在于發(fā)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
3、一般相對濕度小于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于9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于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4、霾的厚度比較厚,可達1-3公里左右。
5、霾與霧、云不一樣,與晴空區(qū)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較小,從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
6、由于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7、?霧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tǒng),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
8、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以內,就將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或凝華)物的天氣現象稱為霧(Fog);而將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在1000-10000米的這種現象稱為輕霧或靄(Mist)。
9、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
10、就其物理本質而言,霧與云都是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所以霧升高離開地面就成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動到高山時就稱其為霧。
11、一般霧的厚度比較小,常見的輻射霧的厚度大約從幾十米到一至兩百米左右。
12、霧和云一樣,與晴空區(qū)之間有明顯的邊界,霧滴濃度分布不均勻,而且霧滴的尺度比較大,從幾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飄浮的霧滴。
13、由于液態(tài)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14、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
15、近期我國不少地區(qū)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
16、統(tǒng)稱為“霧霾天氣”。
17、霧和霾相同之處都是視程障礙物。
18、但霧與霾的形成原因和條件卻有很大的差別。
19、霧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條件要具備較高的水汽飽和因素。
20、出現霧時空氣相對濕度常達100%或接近100%。
21、霧有隨著空氣濕度的日變化而出現早晚較常見或加濃,白天相對減輕甚至消失的現象。
22、出現霧時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KM。
23、當有效水平能見度1-10KM時稱為輕霧。
24、 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
25、近期我國不少地區(qū)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
26、統(tǒng)稱為“霧霾天氣”。
27、其實霧與霾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有很大差別的。
28、譬如:出現霧時空氣潮濕;出現霾時空氣則相對干燥,空氣相對濕度通常在60%以下。
29、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極細微的塵粒、煙粒、鹽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的空氣混蝕的現象。
30、符號為“∞”。
31、霾的日變化一般不明顯。
32、當氣團沒有大的變化,空氣團較穩(wěn)定時,持續(xù)出現時間較長,有時可持續(xù)10天以上。
33、由于陰霾、輕霧、沙塵暴、揚沙、浮塵、煙霧等天氣現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極微細的塵粒或煙粒等影響致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
34、有時使氣象專業(yè)人員都難于區(qū)分。
35、必須結合天氣背景、天空狀況、空氣濕度、顏色氣味及衛(wèi)星監(jiān)測等因素來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結論,而且霧和霾的天氣現象有時可以相互轉換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雾霾的成因及治理措施(雾霾的成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查询专利是否已授权(怎么查专利是否授
- 下一篇: 晶格常数和点阵常数(晶格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