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青少年更易陷入酗酒危机?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什么样的青少年更易陷入酗酒危机?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個人覺得主觀因素更為影響吧,社會文化、家庭、同伴、人的個性因素都與青少年的酒精觀念相關聯:1.一般父母過度飲酒的家庭,幾乎不能監督孩子的行為,不能進行始終如一的管教,高度的矛盾沖突,以及低度的家庭親和—通稱為家庭社會化的因素—也更有可能熏陶出飲酒的青春期孩子。2. 青少年飲酒經常與同伴飲酒、同伴接納聯系在一起,而且青少年飲酒經常出現在同伴社會背景下。其朋友經常飲酒的青少年更加有可能增加他們自己的飲酒次數。3. 許多個性特征導致了高度的酒精消費,必然是因為低度的自我調節所造成。這類青少年更加可能具有攻擊性,并且,對于不正常行為,傾向于具有高度的裝腔作勢的容忍態度。4.在青少年消費酒精之前,他們對酒精懷有的酒精期盼或者酒精信念,似乎與他們的飲酒行為有聯系。因為許多影響,例如新聞媒體、同伴和家庭,塑造了青少年的酒精信念。
具有酗酒基因的青少年應該更容易陷入酗酒危機。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小組發現,一些人有一個“酗酒基因”,能在飲酒時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從而容易酗酒。研究小組在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的論文中寫道,這一基因名為RASGRF-2,是多個可能與酗酒問題相關的基因之一。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這個基因的動物相比,有這一基因的動物更饞酒。
神經系統學家近日研究表明,一系列因素包括遺傳、腦功能等在內的約40個不同變量,是控制青少年陷入酗酒危機的關鍵。由此,預測青少年酗酒便成為可能,而且精確度達到70%。這項研究于2014年7月3日刊登于Nature上。研究者們在2012年刊登于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報道確定了大腦系統對于青少年嗑藥酗酒行為的關鍵影響,而現在這個最新研究是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者跟蹤隨訪參與者,應用一系列測試、獨特的分析方法,僅僅根據孩子們14歲時采集的數據來預測他們16歲時是否會有酗酒表現。不同組的測試結果具有相同的精確度,表明這項結果的可靠性。 最終的模型包含了龐大的數據,也就是說青少年酗酒的決定因素非常多 。其中有一些數據是十分可取且能夠準確預測的,包括個性、尋求靈感的特質、缺乏責任心以及家庭用藥史。多數有沖動冒險行為的孩子有酗酒的可能性很大,除此之外,經歷過異常緊張事件的孩子更易陷入酗酒的危機。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大尺寸的腦部通常具有更大的風險。如果青少年經歷過重大的腦部變化,那么他們的大腦會縮減到一個合適的尺寸以便達到效率最優。研究者解釋說,“大腦有自我精煉和塑形的能力,大部分的灰質區域——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會越來越小,而白質區域會越來越大。大腦發育不成熟的孩子酗酒的可能性更大。
迄今為止,已發現的與酗酒相關的基因已經有十幾個,典型的如ALDH1基因、ADH4基因。科學家發現,一種基因變異讓很多亞洲人不勝酒力,而在歐洲人體內就沒有這種變異。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很多人只要一喝含有酒精的飲料,就會滿臉通紅。很早,科學家就抽取了這些人的血液進行化驗,結果顯示,在這些人的血液中,乙醛含量都比較高。酒精進入人體后,會被分解,乙醛正是分解產物之一,它會引起皮膚發熱、心悸、體虛等癥狀,讓人感覺不舒服。直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才將這種反應與一種分解酒精的酶——乙醛脫氫酶聯系起來,最終追尋到了編碼這種酶的基因——ALDH1。乙醛脫氫酶能分解乙醛,但在受試者的ALDH1基因中,遺傳密碼出現了細微變化,最后合成出的酶活性極低。因此,這些人喝酒之后,乙醛就會在身體中積累,而高濃度的乙醛對身體是有害的。在亞洲人群中,ALDH1基因發生變異是一種普遍現象,44%的日本人、53%的越南人、27%的韓國人、30%的中國人(其中有45%是漢族人) 的體內都有這種變異,但在歐洲人的后裔中,這種變異卻很罕見。正如我們所料,在ALDH1基因發生了變異的人群中,酒精代謝緩慢,很難養成酣酒的壞習慣(他們酣灑的幾率,只有正常人的六分之一左右)。這是基因變異讓我們免受酣酒之苦的一個例子。除了乙醛脫氫酶,科學家還研究了其他一些在酒精分解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酶,以了解它們在酒癮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乙醇脫氫酶(ADH),酒精轉化為乙醛的第一步反應就是由這個酶來完成的。它是一個基因家族(由某一個祖先基因不斷復制或發生某種改變而遺傳下來的一組基因)的產物,家族中的每一個基因都能從不同方面影響乙醇脫氫酶的性質。其中,對酒精代謝最重要的基因是ADH1和ADH4。最近,一項以美國的歐洲后裔為對象的試驗,為我們提供了有力證據:身體中帶有ADH4基因突變體的歐洲后裔尤其容易養成酣灑的習慣。不過,ADH4基因突變體到底如何影響酒精代謝,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除了早期的飲酒經歷以外,導致酗酒行為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尋求刺激的傾向、家族史、遺傳以及大腦結構。研究人員稱,若將上述因素綜合起來,便可推測出在14歲青少年中,哪些人可能養成酗酒習慣。來自加拿大佛蒙特大學的 Hugh Garavan博士是此項研究的發起者之一。他說道:“14到16歲這個年齡段是青少年形成飲酒習慣的關鍵期。青少年即便是在16歲之后的半年或者一年才開始喝酒,結果都會大有不同。”另外,該研究還發現腦部較大的14歲青少年更易形成酗酒習慣。Garavan博士解釋說,這是因為人在14歲時腦部開始重構——由神經元構成的大腦灰質開始變小,而由神經纖維構成的大腦白質則逐漸變大。因此14歲青少年腦部大意味著尚未成熟,所以這類人更容易有酗酒傾向。
具有酗酒基因的青少年應該更容易陷入酗酒危機。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小組發現,一些人有一個“酗酒基因”,能在飲酒時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從而容易酗酒。研究小組在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的論文中寫道,這一基因名為RASGRF-2,是多個可能與酗酒問題相關的基因之一。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這個基因的動物相比,有這一基因的動物更饞酒。
神經系統學家近日研究表明,一系列因素包括遺傳、腦功能等在內的約40個不同變量,是控制青少年陷入酗酒危機的關鍵。由此,預測青少年酗酒便成為可能,而且精確度達到70%。這項研究于2014年7月3日刊登于Nature上。研究者們在2012年刊登于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報道確定了大腦系統對于青少年嗑藥酗酒行為的關鍵影響,而現在這個最新研究是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者跟蹤隨訪參與者,應用一系列測試、獨特的分析方法,僅僅根據孩子們14歲時采集的數據來預測他們16歲時是否會有酗酒表現。不同組的測試結果具有相同的精確度,表明這項結果的可靠性。 最終的模型包含了龐大的數據,也就是說青少年酗酒的決定因素非常多 。其中有一些數據是十分可取且能夠準確預測的,包括個性、尋求靈感的特質、缺乏責任心以及家庭用藥史。多數有沖動冒險行為的孩子有酗酒的可能性很大,除此之外,經歷過異常緊張事件的孩子更易陷入酗酒的危機。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大尺寸的腦部通常具有更大的風險。如果青少年經歷過重大的腦部變化,那么他們的大腦會縮減到一個合適的尺寸以便達到效率最優。研究者解釋說,“大腦有自我精煉和塑形的能力,大部分的灰質區域——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會越來越小,而白質區域會越來越大。大腦發育不成熟的孩子酗酒的可能性更大。
迄今為止,已發現的與酗酒相關的基因已經有十幾個,典型的如ALDH1基因、ADH4基因。科學家發現,一種基因變異讓很多亞洲人不勝酒力,而在歐洲人體內就沒有這種變異。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很多人只要一喝含有酒精的飲料,就會滿臉通紅。很早,科學家就抽取了這些人的血液進行化驗,結果顯示,在這些人的血液中,乙醛含量都比較高。酒精進入人體后,會被分解,乙醛正是分解產物之一,它會引起皮膚發熱、心悸、體虛等癥狀,讓人感覺不舒服。直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才將這種反應與一種分解酒精的酶——乙醛脫氫酶聯系起來,最終追尋到了編碼這種酶的基因——ALDH1。乙醛脫氫酶能分解乙醛,但在受試者的ALDH1基因中,遺傳密碼出現了細微變化,最后合成出的酶活性極低。因此,這些人喝酒之后,乙醛就會在身體中積累,而高濃度的乙醛對身體是有害的。在亞洲人群中,ALDH1基因發生變異是一種普遍現象,44%的日本人、53%的越南人、27%的韓國人、30%的中國人(其中有45%是漢族人) 的體內都有這種變異,但在歐洲人的后裔中,這種變異卻很罕見。正如我們所料,在ALDH1基因發生了變異的人群中,酒精代謝緩慢,很難養成酣酒的壞習慣(他們酣灑的幾率,只有正常人的六分之一左右)。這是基因變異讓我們免受酣酒之苦的一個例子。除了乙醛脫氫酶,科學家還研究了其他一些在酒精分解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酶,以了解它們在酒癮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乙醇脫氫酶(ADH),酒精轉化為乙醛的第一步反應就是由這個酶來完成的。它是一個基因家族(由某一個祖先基因不斷復制或發生某種改變而遺傳下來的一組基因)的產物,家族中的每一個基因都能從不同方面影響乙醇脫氫酶的性質。其中,對酒精代謝最重要的基因是ADH1和ADH4。最近,一項以美國的歐洲后裔為對象的試驗,為我們提供了有力證據:身體中帶有ADH4基因突變體的歐洲后裔尤其容易養成酣灑的習慣。不過,ADH4基因突變體到底如何影響酒精代謝,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除了早期的飲酒經歷以外,導致酗酒行為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尋求刺激的傾向、家族史、遺傳以及大腦結構。研究人員稱,若將上述因素綜合起來,便可推測出在14歲青少年中,哪些人可能養成酗酒習慣。來自加拿大佛蒙特大學的 Hugh Garavan博士是此項研究的發起者之一。他說道:“14到16歲這個年齡段是青少年形成飲酒習慣的關鍵期。青少年即便是在16歲之后的半年或者一年才開始喝酒,結果都會大有不同。”另外,該研究還發現腦部較大的14歲青少年更易形成酗酒習慣。Garavan博士解釋說,這是因為人在14歲時腦部開始重構——由神經元構成的大腦灰質開始變小,而由神經纖維構成的大腦白質則逐漸變大。因此14歲青少年腦部大意味著尚未成熟,所以這類人更容易有酗酒傾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样的青少年更易陷入酗酒危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旧版人民币哪里有人收
- 下一篇: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15亿剂次!南京多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