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
佛祖一心,教禪一致,宗門教外別傳,非離心外,別有一法可傳。只是要人離卻語言文字,單悟言外之旨耳。今參禪人,動即呵教,不知教詮一心,乃禪之本也。但佛說一心,就迷悟兩路說透。
宗門直指一心,不屬迷悟。要人悟透,其實(shí)究竟無二。如來藏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豈屬迷悟耶?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來無一物。”即般若無五蘊(yùn)根塵識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無所得故得菩提,與覓心了不可得,豈二法耶?
是知教說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參禪頓破無明,是絕凡情也。悟亦吐卻,是絕圣解也。斯則禪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參禪人從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絕解。提話頭不能忘情絕跡,皆在所呵。何其毀教謂不足取耶。
今棄教參禪者,果能先解本無凡圣,不屬迷悟,是為見地。依此參究,當(dāng)人一念。若存絲毫情見,及玄妙知解,總是未透,皆生死邊事,豈可便以為得耶?今無明眼知識印證,若不以教印心,終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說的語言文字,及祖師玄妙語句,當(dāng)作自己知見。必要參究做到相應(yīng)處。如經(jīng)云:”一切煩惱,應(yīng)念化成無上知覺。“如此便是頓悟的樣子。不得將煩惱習(xí)氣,夾雜知見,當(dāng)作妙悟也。亦不是別有,只是消盡煩惱習(xí)氣,露出本來面目耳。故云:“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豈不見夾山未見船子時,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無相。”又問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無瑕。”是道吾在座,不覺失笑。
既見船子后,道吾遣僧往問:”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無相。”又問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無瑕。”僧回舉似道吾,吾云:“這漢此回方徹。”此便是伶俐座主,棄教參禪的樣子也。海堂主久親教乘,今棄所習(xí),單求向上一路。且看夾山前后兩轉(zhuǎn)語一般,道吾為甚肯后不肯前。試看不肯在甚處,肯在甚處。這里定當(dāng)?shù)贸觥9苋〗桃庾嬉猓积R吐卻。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盡,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憨山老人夢游集》示徑山堂主幻有海禪人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憨山大师: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商贩手中买鸟放生鉴定后发现均为珍稀品种
- 下一篇: 我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感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