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教中的“六度”的理解
佛教中有一個“六度”的說法,指的是修行的六種方法,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今天我想談談我對著六種方法的理解,也希望懂得的人能一起探討或者給我更多的指點。
首先說“布施”。按照一般的理解布施分為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個方面。
所謂財布施,就是在物質方面給予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種行為,比如李連杰成立的壹基金,幫助了很多人,香港明星古天樂捐建了很多內地的學校,這些都屬于布施。
而法布施,指的是把自己所學的佛法告訴給別人,讓其他人也能受到佛法的好處。但我理解任何幫助別人答疑解惑的行為,都算是法布施,佛法的目的就是讓人明白世界的真相,那么你讓別人明白一些事情,也是在幫助他們接近真相,所以這也算是法布施。
還有一個是無畏布施,也就是那種不求回報的真心的幫助別人的行為。這個就很多了,我認為所有的好人好事,做善事、見義勇為的行為等都屬于這一類。
但是我理解“布施”一個重要的內涵是讓我們能夠“放下”,物質的東西都是身為之物,如果能在當下為需要的人帶來幫助,那就是一種修行。其他對人心靈、身體的安慰和幫助也是一種自身心靈的放下。
第二個是“持戒”。就是嚴守戒律的意思,比如對出家人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從這五戒可以看出,這實際上是讓我們能夠控制各種欲望。
這些我們執著追求的東西,其實仔細想一想都是控制我們的東西,我們抽煙、飲酒、色欲、貪欲等等這些都是對欲望的過度追求。我認為,控制欲望倒不是說絕對的關閉或者斬斷什么,而是說要在一個正常的范圍之內,比如人都是有生理欲望的,普通人如果修持戒,到不必完全的禁欲,而是應該合理的有節制的滿足自己的欲望。第三個是“忍辱”。有的解釋是能夠對辱罵擊打甚至是寒冷和饑餓這類情緒和感受的忍耐。我到認為忍辱應該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對于自己在修行的時候,能夠對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信念。
第四個是“精進”。是說要對佛法的研究和修行能夠不懈怠,持續的堅持修行。我想,對于任何真理的追求都應該抱持一種精進的態度,修行也好、做任何事也好,難免會有內部或者外部的原因讓自己懈怠、懶惰,這些都要注意,只有堅持信念才能到達彼岸。
第五個是“禪定”。佛家講要修煉成佛要有一個清凈的心,方法就是禪定,要在精神和身體上保持一種定力,不被外界干擾也不為內心的妄念所動,這里其實有一層“專注”的意思。
最后一個是“波若”。這個是智慧的意思。我理解是修行的過程中要用大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思考事情,從“無我”、“空性”和“中道”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事物的本質。這個涉及的內涵太深,我理解的也比較淺顯,甚至可能是偏頗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对佛教中的“六度”的理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恢复楞严咒的唐字与唐音
- 下一篇: 您知道佛门“五堂功课”是哪五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