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佛教误解太多
人自來處來,往去處去?此處“來處”指何處,“去處”又是何處?
佛教作為一種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明確告訴我們,來處和去處都存乎一心。而“心”又在哪里?覓“心”的途徑在哪里?
昨日筆者有幸請到一部《感悟人生》,該書以圖文并茂形式,雅俗共賞、循序善誘的語言給了我們撥云見日的感受,以至于不忍猝讀。一夜之間,一部嶄新的宏著被我勾劃、標注、涂寫得面目全非。
我也想試圖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開顯內心的光明
“佛法是以人為中心,以有情為中心,以一切眾生為中心的,它的著眼點是在眾生,在人,在人心,在眾生心,是從眾生的心理去做功夫,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摘自《感悟人生》P198)
佛法體現的是對生命的無上尊重與關懷,基于此,人們似乎理所當然的應當相信、理解、接受,并篤行之,進而至少達到完善自我之目的。
而現實展現給我們的卻不盡然,究其原因何在?二、學佛之難
除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外,阻滯人們信仰追隨佛法的原因多不勝舉:
(一)艱澀難懂的語言文字,對學佛人構成了第一道大障礙。我國佛法翻譯以唐代居多,自唐以降,歷時1000余年,語言的變遷,以及文字的簡化,成了阻滯佛法普及的第一障礙。更何況,古文中為了追求精煉往往一字一詞表達數意,一意也可以數字、數詞表達。舉例說明,“心”在佛法中至少表示了生理的心器官、心理,及妙明真心(即佛性、本我);再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色”是指有形的物理世界,有時 “色”也與“法”表達同一內涵,而與現實社會公安機關“掃黃打非”中的“色”毫無瓜葛,現代人很難從該圈子里跳出來。
(二)汗牛充棟的佛學墳典,營造了一個宏博、龐雜,不所不包的體系。這種體系嚴密又有嚴謹的邏輯性,世人難以找到著力點,無從下手,此足以使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三)明師難遇。缺乏明確、具體、有針對性的輔導,致使不少已經踏進佛門的人,也減退,甚至喪失了最初的發心。
(四)中國近現代百余年的特殊歷史,對佛教形成的誤解。無數人認為信佛是“迷信”,卻不知道自己正處在迷途不能自拔。如果說這世界上蒙冤最重的,當屬釋迦牟尼佛。
繁復的佛教儀式儀軌,又給堅持佛教是“迷信”的人們提供了“證據”。
(五)現代經濟“短、平、快”的節奏,給不信仰佛教的人們提供了“理由”。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三、《感悟人生》:一部人人都應該讀、讀得懂,難得的弘法好教材
(一)為初學者提供了入門的捷徑
1.語言樸實易懂。全書僅用了為數不多的常見佛教術語,不存在理解上的難點。更為難得的是,該書沒有“專業化”、生硬的說教,而是結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娓娓道來,闡述佛教與世俗觀念的差異,佛教思維方式的優越性之所在,使讀者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佛法。
2.系統地介紹如理如法地修證佛法。諄諄告誡:認識煩惱是修行的起點;世俗欲樂與法樂之不同;如何保持初心不退;如何次第修行;如何隨師友共同提高,等等。所有這些,無不顯示出師父的厚德與關懷。
3.從心理角度層層剖析學佛人的各種心態,引導讀者超越自我。師父從多角度論述了“我”潛力的無限性,引導每個讀者“把自己生命的潛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感悟人生》P013),實現“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目的。
(二)為有所悟者提供了進身的階梯
1.師父看到了修佛人要經歷的種種境界,并預設了對治的方式方法。如,發心的退轉等,大有“良醫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風格。
對此筆者深有感觸:數年前,筆者患了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幾乎處于半癱瘓狀態,在醫院救治了整整4年,反而越來越惡化,當時是萬念俱灰。經朋友推薦,看了公益性紀錄片《和諧拯救危機》后,開始逐步深入了解、學習佛法,通過禪修,身體迅速康復。
身體的康復,本來是自己不斷修行的結果。“好了傷疤忘了疼”,人的劣根性此時卻悄然而起,認為自己掌握了佛法的全部,從此卻步不前。對照《感悟人生》突然感覺到其振聾發聵的力量,使我猛然警醒。當時的感覺幼稚道:“放眼四望,有一種無書可讀,無師可法的蒼涼與孤傲感”(摘自筆者彼時的日記),武俠小說中狂傲的“孤獨求敗”,大概如此。我慢心悄然升起,自己卻渾然不覺,真是傻得實在。
拜讀《感悟人生》,不能忽視其淺顯文字背后的力量,以及師父的良苦用心,非親歷者難察其深意。
可以說,師父唯恐哪個行者走錯了路,早在修行的岔路口等候我們了。而我卻像拉磨的驢子,脫韁的野馬,不論是固步不前還是橫沖直撞,總之是茫然失去了方向。
2.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師父反復強調,行者要根據佛主告訴我們的道理去修行,才能與佛菩薩心相應,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而佛菩薩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
對此,筆者深感此言不虛。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覺得佛法不過如此,自己已經參透了。世間已沒有值得學習的內容,于是產生了強烈的厭世心理,閑來無事即以喝悶酒打發時光。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我的所謂“厭世”,決非清凈的出離心,而是煩惱的出離心。
喝酒耽誤了很多事,引起了諸多親朋的不滿。等我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時,已經產生了強烈的酒精依賴,雖多次下決心戒酒,始終沒有成功。
幸運的是,我參加了龍泉寺“五一”期間舉辦的共修法會,拜懺和蒙山儀式后,我即產生了對酒的厭惡心理。回家后,再想到酒就反胃,更不用說喝了。
3.佛教具有超越世間法的力量。
儒家《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與佛法“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幾乎沒有區別。區別僅在于佛法給我們提供了自覺、覺他的方法體系,指明了修行的次第。“佛法像太陽一樣,它能夠普照大地,溫暖萬物。”(摘自《感悟人生》P169)佛法是無門之門,只要行者找到了太陽(佛),任何一縷陽光都可以把他帶到佛的世界。
《維摩詰經》:“心凈則佛土凈,佛土凈則國土凈。”佛法在濟世救世功能上,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回顧近30年的從警經歷,破案無數,抓人無數,但對社會產生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因為世間的工作方法是“堵”和“防”,僅僅是從水流上解決問題。而佛法是從源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六億神州盡舜堯”,何愁國不泰,民不安?
(三)為普通民眾提供了認識佛教的通俗讀本。該讀本對弘法利生必將發揮“不俗”的作用和影響力。
(四)趣味盎然的插圖。
書中的插圖充滿了生活的情趣,甚至一幅圖就代表了一段禪修公案:或詼諧,或幽默,或厚重,還有點兒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啞然失笑。尤其插圖配文,不禁意境豐富,書法亦別具一格,不取工巧,卻又拙中見巧,渾然天成。
本書圖文相得益彰,實屬難得。
(五)書中充滿哲理與智慧的語言,俯拾皆是。
此處不予贅述。
皈依師父前,我一直研讀南懷瑾先生的書,對南老恭敬有加。對南老的書,不敢有任何勾劃、標注,涂寫。但拜讀師父的書一改舊習,竟然一夜之間“被我勾劃、標注,涂寫得面目全非。”
佛法圓融,勾劃、標注、涂寫也好,不勾劃、標注、涂寫也罷,都是一樣的恭敬心。
《論語》:“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再次感恩師父!
讀書的心得而已,不敢妄稱“書評”!
【書籍信息】
作者簡介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1991年于中國佛學院獲碩士學位。2007年獲授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教育行政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獎。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陜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主編、《福建佛教》主編等職務。
賢書法師,俗名劉書紅,1970年出生,2010年5月在北京龍泉寺于上學下誠法師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師父學誠法師為得戒和尚。
賢帆法師,俗名王一帆,1987年出生,2012年2月在北京龍泉寺于上學下誠法師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師父學誠法師為得戒和尚。
新書簡介
本書是在學誠法師“感悟人生”系列開示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后編輯而成,文字內容深刻,配以融合了傳統國畫藝術及現代漫畫元素的繪畫,使之通俗易懂、幽默風趣、深入淺出,是漢傳佛教傳播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漢傳佛教自二十世紀80年代在大陸恢復后,佛教書籍傳播一直沿用傳統模式,由信眾出資捐印,寺院流通處免費贈送,內容上未經詮釋因而艱澀難懂,形式上亦難滿足現代人閱讀習慣。因此,佛教書籍一直未能走入主流書籍市場。
而與此同時,在國際上,南傳、藏傳佛教在佛教書籍通俗性推廣方面進行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代表人物如越南的一行禪師,以英文寫作,文字優美,深受讀者歡迎。此外,日本和中國臺灣也是這方面的先行者,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總結
- 上一篇: 忏悔我的自私自利的心念
- 下一篇: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回家——父亲学佛感应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