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华夏连绵千年 弘传海外浩荡万里——法华宗发源地湘阴县法华古寺历史文化溯源
□ 湘聲報記者 湯萬
在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法華宗的創(chuàng)立,是標志性歷史成果。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東方釋迦”智者大師依《妙法蓮花經》(也稱《法華經》)開宗立派,在湘陰縣樟樹鎮(zhèn)臥佛山創(chuàng)建法華寺、法華宗。這是中國人依經而悟,用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文字直接撰成教典而開創(chuàng)的法門。法華宗的誕生,不再是“佛教在中國”,而是“中國化的佛教”即“中國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1400多年來,法華古寺的歷代宗師,始終以愛國愛人民為信仰之基,以根植于華夏沃土為弘法之本,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佛文化的中外交流,奮楫前行。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使法華宗文化在人類文明激蕩交流的大潮中,浩蕩萬里,走向世界。
湘陰縣政協(xié)常委、法華古寺住持早國法師
在歷史大變局中勇?lián)姑?/p>
樟樹鎮(zhèn)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是一座山青水秀的美麗集鎮(zhèn)。相傳,伏羲在這里結網漁獵,神農在這里耕種水稻,娥皇、女英在這里追尋舜帝,大禹在這里治水……在眾多歷史傳說中,最動人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燃燈古佛與法華古寺的故事 。據(jù)傳,上古堯帝時期,如佛和尚在陽雀湖南岸的法源山上,結草廬修行。時值洪水滔滔,如佛和尚帶領弟子們四處救災,有一天在陽雀湖救起了一位老僧。卻不料那老僧乃燃燈古佛所化,他在草廬中顯圣后,洪水立即退去。燃燈古佛離去后,留下了一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米,用來救助災民。官府和百姓們都感于燃燈古佛的恩德,紛紛捐錢捐物給如佛和尚修建寺院。歷時19年,在法源山上建起法華寺的前身——如佛寺。為了紀念燃燈古佛在法源山草廬臥床休息而留下的圣跡,人們將法源山改名為臥佛山,又稱臥佛靈山或東方靈鷲山。
北魏太武帝時,如佛古寺毀于滅佛運動。南梁時,高僧法緒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古寺,并將其改名為果愿寺。法緒培養(yǎng)了許多僧才,最著名的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18歲時在果愿寺出家,后來弘法各地,曾為陳后主說法,被陳后主尊為國師。陳光大四年(公元570年),智者大師開始重修出家古寺。
陳隋時期,隋文帝楊堅也推崇佛教。楊堅出生在馮翊般若寺,在智仙尼姑的撫養(yǎng)下長大,所以對佛教“敬信情重”。楊廣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幼年時便禮佛。
楊堅建隋后,父子二人都給智者大師修廟布施黃金。在楊堅、楊廣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到公元583年,古寺又重放異彩,成為華中佛教中心。開皇11年,智者大師為楊廣授菩薩戒。
公元585年,智者大師在古寺證得法華三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羅尼,于是毅然將古寺改名為法華寺,以宣講《妙法蓮花經》為主。智者大師在法華寺著述宏富,創(chuàng)立了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形成了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思想體系。從此,由中國人依據(jù)《妙法蓮花經》而開宗立派創(chuàng)立的中國化佛教第一宗——法華宗便產生了。因智者大師晚年居于天臺山,后世又稱為天臺宗。
法華宗是中國人依經而悟,用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文字直接撰成教典而開創(chuàng)的法門。該宗派的教典,除《妙法蓮花經》來源于印度,其余都是智者大師的著作,主要是煌煌六十卷的“法華三大部”即《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智者大師扎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充分吸收儒道文化的精華,并吸納民間信仰,開創(chuàng)出符合中國文化習俗,方便中國人理解和修持的法門。他將中國文化的力量注入佛文化,由此創(chuàng)立出的法華宗不再是“佛教在中國”,而是“中國化的佛教”即“中國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法華宗的創(chuàng)立,順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南北朝時,人民渴望結束南北兩大政權的對立與戰(zhàn)爭,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而智者大師是南北兩大政權都尊崇的佛教領袖,他在與統(tǒng)治者交往過程中,始終勸導和平,勸止殺戮,勸施仁政,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在當時,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流離失所的平民百姓,都需要心靈皈依的精神家園;統(tǒng)治者更希望,有一種文化,能夠在普通百姓心間建立起一種精神秩序。這個時候,智者大師挺身而出,擔綱這種文化使命。于是,契合中國人的根基、適合中國人修持的法華宗便產生了。
八指頭陀(敬安禪師)紀念活動
在文化大交流中彰顯力量
盛唐時期,有3位高僧駐錫過法華寺,即僧哲、大津和道邃。這一時期,中外佛教文化交流頻繁,法華宗開始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向東亞和東南亞傳播,最初傳向新羅和日本。
在唐代西行求法的高僧中,最著名的是玄奘和義凈。其中義凈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西域。咸享二年(公元671元),義凈從廣州出發(fā),經海路西行求法,經25年,歷30余國,到天后證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國,“天后(武則天)親迎于上東門外”。同期,法華寺高僧僧哲和大津也泛舟西行,并將智者大師“法華三大部”帶到沿線國家,僧哲還收了一個新羅國弟子叫做玄游,在新羅播下法華宗文化的種子。
據(jù)義凈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僧哲禪師者,潭州法華寺住持也……而解悟之機,實有灌瓶之妙……莊劉二籍,亟盡樞關。思慕圣蹤,泛舶西域……巡禮略周,歸東印度。到三摩呾吒國,國王名曷羅社跋乇。其王既深敬三寶……其僧哲住此王寺,尤蒙別禮,存情梵本,頗有日新矣……僧哲弟子玄游者,新羅國人也,隨師修習法華”。
該書又載:“大津師者,潭州法華寺僧也……遂以永淳二年,攜法華三部,振錫南海……泛舶月余,達到尸利佛逝洲。停斯多載,解昆侖語,頗習梵書……凈于此見,遂遣歸唐,望請?zhí)於鳎谖鞣皆焖拢榷美嬷霃V……遂以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五月十五日,附舶而向長安矣。今附《新譯雜經論》十卷、《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
從義凈法師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可知:法華寺住持僧哲法師,佛學造詣很高,并精通儒學經典(莊劉二籍),在三摩呾吒國受到國王的禮遇,在該國王寺中鉆研印度佛學經典,取得很大成就。有一名新羅國弟子隨他西行,修學法華宗。這是唐代湖南僧人在國外開展宗教文化交流的開始。大津法師也是法華寺僧人,于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到達尸利佛逝洲,后受義凈師派遣,帶回義凈新譯和撰寫的一批著作,回到長安,完成了使命。為義凈4年以后(證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河洛,順利翻譯經典打下基礎。大津保存佛教文獻,功不可沒。
《大唐西域高僧傳》雖然對法華寺兩位高僧記載不多。但在屈指可數(shù)的西行求法高僧中,法華寺就占了兩位,可見法華宗師在佛文化交流中的決心和毅力。兩位高僧經歷海上泛舶的艱險,不僅求法成功,而且將法華宗弘傳到海外,譜寫了湖南佛教文化對外交流的歷史篇章。
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法華宗九祖道邃法師,移錫法華寺。這一年,日本僧人最澄來唐求學法華宗。最澄在日本被稱為“宗祖大師”,研讀過鑒真帶到日本的“法華三大部”,有所悟。“大師入唐之正意,在于研究法華宗及承傳嫡流。”據(jù)《大日本佛教全書》記載:“宗祖大師奉桓武天皇之敕,于延歷二十三年(公元804年)七月六日,發(fā)于九州(日本),十月十八日達潭州,直登臥佛山,追仰高祖(即智者大師)之芳躅。從法華寺座主道邃和上(和尚),受教觀二門及菩薩大戒。翌年五月,方將回國”。公元806年,最澄在日本創(chuàng)立天臺宗(即法華宗)得到朝庭承認。
歷史上,湖南佛教對日本佛教有重要影響,特別是法華宗影響巨大。明治乙巳年(1905)出版的《湖南》(日文版)收錄的日本佛學專家水野梅曉所著《湖南佛教考察報告》(文平志摘譯)指出:“溯其根本,整然的天臺教觀,是從湖南發(fā)祥的。日本佛教界三分之一強,與湖南佛教有母子關系。”
在歷史大變遷中堅守初心
法華宗自誕生以來,歷代宗師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心同向,始終秉持愛國愛教愛人民的初心,迎著歷史的風雨砥礪前行。
智者大師有著深厚的愛國愛教愛人民情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念茲在茲。他臨終前,還在給晉王(后為隋煬帝)楊廣寫信,在信中,他寫道:“生來所以周章者,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以愛國愛人民為信仰之基,以扎根于華夏沃土為弘法之本,這是智者大師在弘法實踐中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激礪著一代又一代的法華宗師,永遠與國家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
元朝后期,公元1358年,法華宗第25代祖師東溟慧日住錫法華寺,每日講經說法,信眾川流不息。元順帝聞其名,賜金邈袈裟及“慈光妙應普濟大師”之號。法華宗風,再次興起,到明朝時,尤為鼎盛。
洪武二年和洪武五年,朱元璋兩次詔請慧日大師赴南京佛會,講授《妙法蓮花經》,“太祖甚悅”,眾人更是聽得如癡如醉,好不歡喜。或許是受慧日大師的影響,明太祖于洪武二年詔令為湖廣布政使司免稅五年,并為開荒農民獎勵耕牛、農具和種子。
清朝后期的法華古寺,佛門泰斗東林長老有四位弟子著稱于史,分別是敬安禪師(世稱八指頭陀)、左宗棠、郭松燾和楊度,其中“一文一武、一僧一俗,敬安和敬棠(即釋敬安和左宗棠)”廣為人之。釋敬安是清末民初的中華佛教總會首任會長,18歲時,在此剃度出家。法師不僅佛學精湛,更留下1900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蜚聲海內外。敬棠也就是左宗棠,少年時曾在這里讀經習字、博覽群書,皈依東林長老,成為法華寺俗家弟子,法號敬棠。受古寺愛國愛教愛人民傳統(tǒng)的熏陶,釋敬安和左宗棠都成為近代著名的愛國人士,前者被尊為愛國詩僧,后者被譽為民族英雄。
面對列強侵略,敬安禪師發(fā)出了“豺虎未平空有恨,國仇未報老僧羞”的吶喊,企圖喚醒東方睡獅;而左宗棠則率領湘軍雄師收復新疆。在民族危難之際,法華古寺的這“一文一武、一僧一俗”都在竭盡全力地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令后世景仰。
臥佛山法華古寺重建規(guī)劃圖
在時代大發(fā)展中與時俱進
1400多年來,法華古寺的聲聲木魚穿越古今,裊裊梵樂幽遠空澈,幢幢經幡滌蕩凡心。一位位大德從這里走出,一代代禪師在這里弘揚佛法。他們始終與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與時俱進譜寫精彩華章。1999年,當代名僧、湘陰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早國法師擔任古寺住持,古寺的發(fā)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近山常聞鳥語花香,傍水不攝俗塵之染。法華古寺在早國法師的努力下,已成為禪修祈福的寶剎。2018年6月,中央電視臺播出紀錄片《法華宗發(fā)源地——湘陰法華古寺》,在世界佛教界引起強烈反響,引發(fā)海內外信眾朝圣法華古寺的熱潮。廣大信眾將這里視為心靈的歸宿,走進這里無一不心生歡喜,無一不虔誠禮佛。由于早國法師的高深造詣,加上諸佛菩薩的加持,誠心求佛者總能如愿以償。
在朝圣臥佛靈山的過程中,信眾在松篁幽邃里感受燃燈古佛的慈悲、聆聽八指頭陀的禪詩,期待著智者大師妙演《法華經》時法雨天花繽紛而下的祥瑞再次出現(xiàn)。
善男信女的心愿,十方如來知道,當代佛門泰斗圣輝大和尚也知道。
站在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高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圣輝大和尚決心把法華宗文化發(fā)揚光大,將八指頭陀愛國愛教的精神弘揚到海峽兩岸,以妙法蓮花的法雨灌澤法界眾生。
2016年10月,圣輝大和尚發(fā)愿重建法華祖庭、再振臥佛靈山。他決心將法華古寺擴建重修,恢復隋唐氣象,再現(xiàn)元明雄姿,省政協(xié)常委、省政協(xié)民宗委副主任、中佛協(xié)副秘書長懷梵大和尚亦鼎力協(xié)助。重建方案喜獲黨政支持,目前,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法華古寺將在臥佛山“佛心”處依舊址而重建。圣輝大和尚是開創(chuàng)大乘佛教新境界的佛門巨匠,道譽滿全球;懷梵大和尚是享譽華夏的高僧大德,年富力強。圣輝長老移錫法華,是法華宗之幸,更是法華古寺之幸,人天歡喜;懷梵大和尚的強力支持,是古寺重建的強大動力。高僧顯現(xiàn),古剎當興。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法華古寺必將重振法華宗風,譜寫新時代愛國愛教愛人民的嶄新篇章!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扎根华夏连绵千年 弘传海外浩荡万里——法华宗发源地湘阴县法华古寺历史文化溯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 下一篇: 懂得欣赏——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