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小冰CEO李笛:小冰从不追风口,也无需证明自己
出品|網(wǎng)易科技《新基建訪談》
作者|丁廣勝
“社區(qū)買菜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
李笛對技術創(chuàng)新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和更為深入的理解。在微軟小冰獨立為小冰公司的近一年的時間節(jié)點,我們和這位原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wǎng)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小冰之父”進行了一次對談。
獨立之后,他擔綱小冰公司的CEO,目前團隊建設和商業(yè)化齊頭進發(fā)。
很多人都認同他“社區(qū)買菜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理解,目前小冰公司團隊已達近三百人。
談及小冰的存在感,李笛說小冰很“慫”,團隊不需要去證明技術有多強,不用費很多勁放衛(wèi)星、開發(fā)布會,“我們往往比較務實一點,我們最務實的一個做法就是把小冰打扮的特別娛樂化,就是一個人畜無害的16歲少女”。
李笛表示,不需要證明技術有多強的原因還在于,第一是小冰源自微軟(亞洲)互聯(lián)網(wǎng)工程院,而工程院又脫胎于微軟亞洲研究院,來自這一“黃埔軍?!钡募夹g積累和技術自信,第二更在于他們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追求,“小冰其實是一個學術課題”。
他告訴網(wǎng)易科技《新基建訪談》,做研究最怕也最無可奈何的就是拿數(shù)據(jù)集去做東西,往往只能寫出一個論文。最幸福的就是有一個巨大的盤子,可以直接用來做學術,前者更像是在實驗室里面做學術研究,后者像是拿社會來做學術研究,不管你的算法好壞,你都能有出奇的效果。
在商業(yè)化方面,小冰也有著“偏執(zhí)”的追求,李笛不認為做一個音箱,賣一千塊、五百塊就是人工智能的商業(yè)模式,“用戶之所以愿意花一千塊或者五百塊去買,是因為工業(yè)設計、音箱的單元值一千塊,料就有這么多錢,但是賣出去,廠商把音箱算成他AI的收入,這是不對的”。
他們在嘗試靠“AI服務”把錢掙到,而不是靠賣一個設備給你。
李笛談到,小冰公司主要的方向是金融、汽車、競技體育和內容產(chǎn)業(yè),對于近來火熱的造車領域,李笛表示已經(jīng)在和更多的車廠展開合作,負責“軟”的部分,人工智能有“身體”和“靈魂”,小冰只會做好那個“靈魂”。
而且,他希望車里的交互喚醒詞,一定不要是小冰。
以下為專訪對話摘要,網(wǎng)易作了不改變原意的調整:
問:小冰公司獨立后的團隊構成是怎樣的?目前發(fā)展如何?
李笛:我們團隊現(xiàn)在兩百多,不到三百,要按地區(qū)分的話我們主要在北京,還有兩個分支,一個在蘇州,一個在東京,東京負責cover日本和印度尼西亞,中國這邊主要cover中國,我原來有一個美國的團隊還有一個印度團隊,那兩個團隊我們這次分拆的時候就還給微軟了,合并為Bing搜索引擎。
問:人工智能概念沒那么熱了,小冰在做哪些事情?
李笛:其實每年AI這個行業(yè)都有一些熱,但凡有一些熱的東西你要跟上的話恐怕一年以后,大家黑不提白不提就不提了,以前曾經(jīng)流行過像AI+HI,就是在硅谷那邊有一個比較火的模式叫Magic模式,就是說你一個電話或一個交互進來,這邊有一個人,一個坐席在處理,call center一個坐席再處理。
我們不追熱點,其實武漢的12345市民熱線是我們做的,它在疫情期間發(fā)揮了很大作用,而且在這個過程里面你還要做好呵護撥打者情緒的問題,因為政務熱線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安撫情緒的重要價值。我們內部有一個規(guī)范是不可以消費苦難,所以疫情的時候我們就沒說過。
問:小冰好像一直存在感沒那么強?
李笛:小冰團隊很慫的,因為我們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就是我們這個團隊不需要去證明我們技術強,所以我們不用費很多勁放一些衛(wèi)星啊,或者做一些項目,然后去開一個發(fā)布會,證明我們很強,我們往往可以相對比較務實一點,我們最務實的一個做法就是我們把小冰打扮的特別娛樂化,就是一個人畜無害的16歲少女,讓你能夠很好的去積累你的數(shù)據(jù)回路。
但其實我們一從微軟出來,兩個月就拿下了冬奧會的單子,今年2月份冬奧會的測試賽,包括像高空自由式滑雪這個項目是沒有人的裁判,整個全過程是我們做的AI裁判。
問:為什么小冰不需要證明自己的技術有多強?
李笛:第一,人工智能的基石技術是需要積累的,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領域無論刷多少paper,你可能都只能在一個極其狹窄的垂直領域里有所斬獲,但你如果有20年、30年的積累,你的斬獲不是說做得有多深,而是做的有多廣,微軟研究院20多年前最開始建立的時候,就這三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語音,后來我們又加了一個AICreation,就是content generation,內容生成,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一直都有,國內你也知道一般都把研究院叫黃埔軍校,大家整個行業(yè)業(yè)界可能會延續(xù),不光是跟我們差不多的技術研究的類別,他可能同時還延續(xù)了我們研究方法和我們的method,所以不太需要證明,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是團隊,從大公司或者從其他公司挖一個團隊過來你要吃他,從頭開始把他組建起來,大概率不太可能會成功。小冰是內部重組,最開始小冰是Bing團隊的一個很小部分,最開始五個人,這五個人全是自然語言處理的,后來我需要計算機語音,我就把微軟內部的語音的團隊還有人的技術一塊re-org到小冰團隊,所以小冰團隊幾乎在過去這些年沒有外部招聘,從幾個人到幾百人都是從微軟內部的重組來的,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叫先挑后買,好的人、好的技術我都很清楚,可以去組織,這樣的話就更不用去證明了。
問:微軟的很多人愿意來小冰,這個吸引力是怎么形成的?
李笛:我們特別追求技術和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社區(qū)買菜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社區(qū)買菜是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咱們國家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人口多、市場縱深好,從一線城市到六線城市只要有一個還不錯的產(chǎn)品,那你很迅速的就能夠利用國內的縱深把你的商業(yè)模式打開,這個用到技術沒有?用到了,但他是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而我們對技術創(chuàng)新是有追求的。像小冰這種他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還有一個很好的數(shù)據(jù)回路,你有一個想法,如果搭載在小冰的框架里面,可以迅速看到用戶反饋,你可以很好的觀察技術對應的產(chǎn)品的效果,所以大家都愿意在小冰團隊去做。
問:你們微軟也達成了這樣的默契?
李笛:微軟這次spin-off還是非常罕見的,你知道歷史上微軟spin-off除了小冰之外就一次,就是Expedia。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比較順利的,然后我們緊接著跟微軟一起做了戰(zhàn)略合作,就是Azure+小冰。微軟還是我們的“娘家”,所以我們還是跟“娘家”保持很好的協(xié)同。
問:在小冰公司,現(xiàn)在您和沈向洋博士是怎樣分工協(xié)作的?
李笛:Harry(沈向洋)是chairman(董事長),我是CEO,其實更像是一個傳統(tǒng)公司的治理結構上面的配合,我們倆在角色感上還是比較明確的。另外其實小冰是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課題”,Harry很早就開始指導我們寫論文。
問:您提到小冰是一個“學術課題”,這和同類產(chǎn)品有很大的不同。
李笛:做研究最怕也最無可奈何的就是拿數(shù)據(jù)集去做東西,其實往往只能寫出一個論文。最幸福的就是有一個巨大的真實的盤子,可以直接用來做學術,前者更像是在實驗室里面做學術研究,后者像是拿社會來做學術研究,后者感覺好很多,甚至于如果你的算法很棒,那你會得到特別好的效果,如果你的算法很平庸,你都能有出奇的效果。
問:人工智能的商業(yè)化一直都是一個難題,小冰有新動向嗎?
李笛:你看AI商業(yè)化基本2B、2C,2B AI商業(yè)化現(xiàn)在很慘,基本上就是要為過去買單了,AI有很多東西比如硬件,做一個音箱,這個音箱一千塊、五百塊,用戶之所以愿意花一千塊或者五百塊去買,是因為工業(yè)設計、里面音箱的單元值一千塊,因為料就有這么多錢,但是你買回去,廠商把這個音箱算成他AI的收入,這是不對的。當然,如果賣68,賠著賣,因為它有交互量,其實并沒有意義,交互量每天都是開燈、關燈,一萬句以內是有價值的,一萬句以上就沒有訓練價值了。
我們在2B商業(yè)化其實做了這么幾件事,第一是金融,金融摘要我們現(xiàn)在在國內差不多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額,還開始做了金融的風控模型,金融這塊我們在不停的做深,我們嘗試靠“AI服務”,是不是能把錢掙到,而不是靠賣一個設備給你。第二是汽車,我們在和很多汽車廠商合作,負責里面軟的部分,我們不希望他們繼續(xù)叫小冰,而是讓用戶去定制,它是一個擬人化的東西,高度去中心化的一個AI。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這個名詞太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想到人工智能的時候會首先想到一個物理的形體,小冰的看法是比較明確的,身體和靈魂,人工智能是那個靈魂,無處不在,擁有EQ。
第三是競技體育,競技體育是我認為切入體育這個市場的正確姿勢,體育是一個從精深到大眾的方向,從大眾往精深不太適合。各種群眾體育項目也不是沒有找我們做過,但我們認為這不是正確方向,要啃應該先啃硬骨頭。第四是內容產(chǎn)業(yè),我們涉及音樂等領域,而且我們自帶“知網(wǎng)”,我自己就知道他的知識產(chǎn)權是不是一個新的知識產(chǎn)權確權,能查重。
問:很多車廠也在自己做人工智能技術。
李笛:車廠自己做不過來,比如一個汽車開始跑在路面上,無人駕駛是比較容易迭代的,因為所有的汽車跑在路面上你都在不停的跟無人駕駛這個系統(tǒng)提供新的訓練數(shù)據(jù),越開越好,但是人機交互是沒有的,人機交互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系統(tǒng),你光靠汽車這種場景是積累不出足夠好的系統(tǒng)的。你絕對不能站在汽車做汽車,你得站在跨領域用跨領域的成果,支撐到汽車和其他很多個產(chǎn)品。
而我們不一樣,我們今天有機會說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未來四五十年,都能夠持續(xù)快速增長的事情,所以我們團隊出來做這個,是因為我們看到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業(yè)。
問:小冰找到的未來四五十年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李笛: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和人是未來的社交節(jié)點,社交是指社會的各種交流的過程,這些節(jié)點都是由小冰框架來power的。我們認為AI是擬人化的AI,而不是AI能力。
問:你們獨立出來以后肯定會更多關注本地化的事情,中國的新基建戰(zhàn)略您怎么看?
李笛:新基建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其實不光是基礎建設的目的,還包括方法和流程,美國叫商業(yè)方法專利。所以,你如果是一個商業(yè)方法,他是有很重要的獨特價值的,一大類就是數(shù)據(jù)的回路問題,這個數(shù)據(jù)如何成為很好的回路,這個回路能夠在基礎建設的整個社會運作過程中產(chǎn)生作用。這也是現(xiàn)在小冰在做的事情。
問:您最近在新出版的《科學:無盡的前沿》一書中發(fā)表了文章,提及了科技和時代的關系,您有哪些感觸?
李笛:我是這本書的粉絲,我們是受這個報告鼓舞的。咱們國家當年兩彈一星是一個片段的成果,成果是不可復現(xiàn)的,舉全國之力搞一兩個,兩三個,但你如何系統(tǒng)性的能一直做?這是一個核心。我們國家現(xiàn)在非常重視基礎研究,重視它的好處是綿長,只要這個研究足夠的有穿透力,它就能夠影響時代。
第二點是國運,2018年、2019年其實就在往中國引,中國是未來基本的驅動力,這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這是一個我們都認為的趨勢。而且我們依靠的是和平的機遇。我們在見證歷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专访小冰CEO李笛:小冰从不追风口,也无需证明自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在线如何查询个人信用
- 下一篇: 哈尔滨做无痛人流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