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蜂拥造车?真相揭开
最近一段時間,汽車市場風起云涌,大量新玩家涌入造車行業,其中不乏一些互聯網服務公司。現在,繼百度、滴滴、小米等互聯網公司宣布造車之后,360也正式進入汽車行業。
4月26日晚,有消息稱360公司將領投哪吒汽車D輪融資,并成為第三大股東。這也意味著360正式進軍汽車行業。
根據目前的消息,360進入智能汽車行業主要側重安全技術領域,暫時不涉及硬件方面。
眾所周知,造車是硬件廠商的事情,這些互聯網公司為什么要爭先恐后參與造車?這背后傳遞著什么樣的信號?互聯網巨頭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汽車行業會迎來哪些變化?
智能汽車是目前已經確定的風口,對于“流量為王”的互聯網公司來說,追求風口是天生自帶的屬性。
雷軍曾經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那么站在智能汽車的風口上,小米宣布造車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近幾年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接近飽和,小米轉換賽道,追求新風口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其他互聯網企業也遵循同一套的商業邏輯。
實際上,互聯網企業造車風潮在過去幾年由樂視和賈躍亭開啟過一次,但最終只落得一個“下周回國”的笑柄。
2016年,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曾下結論:互聯網企業造車不可能成功,因為要做好智能汽車,第一步是要把汽車先做好,但互聯網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工業能力。
換言之,傳統汽車制造商把汽車變成智能移動終端,比互聯網公司造汽車更容易一些。
然而短短五年過去,由賈躍亭開啟的互聯網企業造車風潮變成了真正的風口,到底是為什么?
這很大程度是要歸功于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完善,造車的門檻已經大大降低。
此外,汽車電動化也符合當下環境保護的大趨勢,因為相對燃油車來講,電動車不直接消耗化石能源,不產生廢氣。
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承諾“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發展電動汽車是達到這一承諾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國家也會對造車企業有相應的政策補貼。
當然發展電動汽車還有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慮,此處不贅述。
除了電動化趨勢以外,汽車行業還存在另一個明顯的趨勢:智能化。
隨著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許多硬件、互聯網廠商都在布局全場景的IoT生態,除了家居和辦公場景以外,汽車也被認為是未來最重要的移動場景。
比如在華為“1+8+N”全場景戰略中,除了手機以外,車機是和PC同等級的戰略版圖。
在華為的觀念里,汽車智能化的基礎是計算機,車是計算機控制的外室。這是與當前許多廠商將車看作為基礎,將計算機簡單嵌入的本質區別。
換言之,智能汽車其實就是帶輪子的電腦。如果是電腦,那就必須要有豐富的軟件生態、智能化的功能,而這些恰恰是互聯網企業的優勢。
因此,如果將汽車看作是未來的移動電腦的話,那么互聯網企業入局造車行業也就能理解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養活了大批互聯網企業,甚至催生了不少互聯網巨頭。那么智能汽車時代,新的使用場景是否會催生更多的互聯網巨頭?
追求風口確實是互聯網公司的天生屬性,但目前火熱的造車潮流絕對不僅僅是互聯網行業一手造就,地產、手機、家電等行業也有不少企業入局造車。
這種一窩蜂的造車運動顯然已經脫離了正常范疇,一些企業甚至一臺量產汽車都沒有造出來,公司市值卻翻了幾倍,這背后其實營銷引流、資本堆積的互聯網打法。
不久前,央視網針對“造車行業”過熱現象發文稱:夢想彎道超車?小心中途翻車。
文中提到,資本對于技術創新有巨大推動力,但同時也有短視逐利的“劣根性”。“組裝手機”到“組裝汽車”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目前階段,需要更多的玩家加入智能汽車行業來推動行業發展,但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只會炒作、營銷,那么即使智能汽車行業的未來再怎么美好,最終也是空中樓閣。
因此,中國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需要有技術、有經驗、有積累,踏實做事的車企。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蜂拥造车?真相揭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科鲁兹首付多少钱啊?
 - 下一篇: 在你身边是什么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