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职业选手:有人参加电竞体验营后 哭着说不打游戏了
文/鄧睿侃
近年,電子競技市場火爆,相關行業迅速發展,深受年輕人喜愛。不過,一些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被討論最多的,就是如何讓玩家,尤其是青少年玩家分清職業電競和娛樂電競的區別。
前英雄聯盟職業選手“Zz1Tai”(劉志豪)表示,自己親眼見過電競體驗營中,“哭著求回家”的玩家。
事實證明,光有1天練習16個小時全年無休的覺悟還不夠,你必須做到,才有機會。
3月6日,@央視新聞 發布了一則電競短片,劉志豪等電競職業人,為大家講述職業電競,即國家第78個正式體育項目的“不同”。
“電競是公平公正的,人與人對抗的一種機制,而不是一個單純產品游戲的玩法。”皇族電子競技俱樂部(RNG)賽訓總監阮琛介紹到,“電競人群,首先天賦是最重要的,還需要有高度的專注和夢想,這和傳統體育一樣。”
阮琛透露,電競選手其實非常辛苦,每天要進行10-12小時的訓練,從中午起床開始,一直到凌晨三四點,基本全年無休。
與此同時,這10-12小時并不是以普通玩家放松、娛樂的心態進行,選手需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專注。
退役選手劉志豪分享了職業選手普遍的訓練日程,“訓練賽(團賽)穿插教練復盤,到凌晨一點半左右,繼續個人練習,直到凌晨三點到五點,睡覺休息,隔天重復。”
“你再愛玩游戲也不可能一天玩16個小時,但職業選手這16小時必須要保持專注,你的動作都要在比賽水準左右。”
對于年輕人幻想自己可以堅持下來走進職業賽場,劉志豪坦言自己親眼見證過“求回家”的夢碎場景。
他回憶稱,此前參加一個電競體驗營活動時,發現普通玩家玩游戲和職業選手玩游戲,神情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全神貫注,一個是為了給自己放松。
“剛開始可能幾百號人吧,然后最后留下十幾個,”劉志豪說著說著笑了起來,“當時看到一名玩家在一個沒人的角落,就哭得很兇的那種,和教練說‘不行,我不打了,我要回家受不了了’。”
劉志豪
RNG市場負責人弓于鈞說道,“網上很多網友說,這是一個電競網癮戒療所。其實并不是說我游戲打得好,就一定可以成為電競選手。職業選手的生活也罷、訓練強度也罷,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電子競技不等于游戲。”
電競,這個時代的新興產業,正朝著更職業的領域發展。也正因為它的“新”,而需要更多了解和認識。
“那些不太喜歡電子競技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是不了解他,因為事實上了解電競的,我覺得是會尊敬的。”劉志豪說道。雖然已經退役,但2018年代表中國大陸賽區獲得洲際賽冠軍的時刻,依舊歷歷在目。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前英雄聯盟職業選手“PDD”(劉謀)和中國乒乓球“初代大魔王”鄧亞萍也就此問題進行過探討。
鄧亞萍直言不反感自己的孩子接觸電競,但表示走職業并不是隨隨便便的,“我說你真要想打好,我可以送你去電競俱樂部試一試,我直接讓人給你打吐了。干成一件事情,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但如果他真有那股‘要’的勁,那他就出來了。”
劉謀認為,在對待這件事上,要做好一個區分,是興趣愛好還是職業。“如果是興趣愛好,就不能影響生活的主旋律,要控制。”
“作為體育人,我們應該積極地擁抱電競,它是一個競技體育,我們應該更多地去普及,去科普,讓大眾能更容易接受這項運動。”鄧亞萍說道。
相關閱讀:
“電競勸退”現身市場:你以為能當職業選手?冷水一盆奉上!
來源: 紅星新聞
“在圈子里,我是打游戲最厲害的那個人,我覺得自己能打職業電競……”你身邊是不是有持這種觀點的青少年朋友?
在成都一家電競教育機構里,一年能招收100多位學員,其中90%都是此類“斗志昂揚”的青少年。他們中,多多少少存在厭學、沉迷游戲等問題。而經過專業培訓與各類模擬比賽,大部分人最后都能認清自己與職業選手的差距,回歸現實。
這樣的培訓有一個特殊的稱呼,即“電競勸退”業務,有網友戲稱之為“青少年覺得自己水平可以打職業,不想上學,讓家長送他們去打比賽當電競選手勸退業務”。
據了解,目前“電競勸退”業務市場前景良好,家長們對此呼聲越來越高,近幾年幾乎成了電競教育機構的主營業務。
少年癡迷游戲被疑自閉
培訓后終于和父母說話了
“我的孩子有自閉癥。”這是小帥父母這幾年遍尋名醫的原因,為此,夫妻倆前后花費了五六十萬元。他們不理解自己的兒子,不明白他為什么那么不愛言語,為什么那么厭惡上學,為什么總是呆呆傻傻的,以及為什么只愛游戲。
讓14歲的北京男孩小帥著迷的,是名叫“守望先鋒”的游戲,一款風靡全球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這個游戲,以未來地球為背景,講述人類、守望先鋒成員和智能機械的恩怨糾葛。每位對戰英雄,都有各自標志性的武器和技能。
在中國眾多青少年玩家中,守望先鋒游戲分數大約達到4200分的青少年,就能參加國內青訓(青少年專業培訓),而小帥熱衷于此,在大量時間與精力供給下,他的游戲分數能接近4000分。
眼看著孩子言行舉止越走越遠,夫妻倆再也沒有辦法。在最后一次嘗試中,通過朋友介紹,他們找到了位于成都的翼之夢電競教育(以下簡稱“翼之夢”),這是一家提供電子競技培訓的第三方教育機構。經過培訓選拔的高素質人才,將有機會成為電競職業選手。
其實,小帥能不能成為職業選手,夫妻倆并不抱太大希望。在夫妻倆和機構負責人侯旭的前期溝通中,雙方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讓孩子感受到自身與職業玩家之間的差距,認清現實,及時止步。
培訓期間,一整天超強度的訓練和模擬比賽,把小帥的時間塞得滿滿當當。同時,長時間的培訓卻沒讓他獲得想要的成績,這潛移默化讓小帥慢慢對自己的“水平”產生了疑惑,開始質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打職業。一盆冷水下去,小帥漸漸對自己以及這個行業有了清醒的認識。
↑培訓現場。
改變不止如此。一次培訓結束,小帥父母有了驚喜的發現。“孩子終于跟我們說話了!”他們這樣向侯旭分享道,“孩子說上課的老師玩游戲很厲害,他從中學到了這樣那樣的諸多知識……”這對為了孩子四處奔波求醫的夫妻,此刻一展愁眉,高興地感謝著侯旭。
而侯旭則反饋,在和孩子接觸中,感覺小帥并不像有自閉癥或者抑郁癥,有時候他還非常健談。“之所以之前不愛和父母說話,孩子說是和父母有代溝,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根本不感興趣。”侯旭認為,如果夫妻倆能了解一下孩子喜歡的東西,或許可以進一步打開他已經虛掩的心扉。
第三方機構:
9成孩子達不到職業水平
如今,小帥已經回歸課堂。而像小帥一樣的青少年,還有很多很多。
網上,游戲博主@尤利烏斯·Alter曾調侃道:“現在電競教育有個特殊業務,職業戰隊訓練體驗服務,也叫青少年覺得自己水平可以打職業,不想上學,讓家長送他們去打比賽當電競選手勸退業務。”而夢之翼90%的業務就屬于這種勸退業務,按照侯旭的話講,這是一項“正確引導青少年電競價值觀”的業務。
電競勸退業務的產生是一個意外。身兼成都電子競技產業協會秘書長的侯旭向紅星新聞記者回憶道,大約3年前,翼之夢的想法還比較簡單,就是為有需求的年輕人打造一個專業的培訓基地,提升普通人的水平,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市場對電競“勸退”的需求。
慢慢地他發現,大部分報名的人是13到18歲的青少年。他們普遍想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達到俱樂部青訓標準,從而走上職業選手這條道路。
“但實際上,電競是很殘酷的。你的生理條件反應、意識方面、團隊合作能力、人的整體性格配合等,是一個綜合素質的考驗。”侯旭坦言,很多小孩的心態是——我在我的圈子(學校、小區等)是厲害的,但范圍再大一點呢?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孩子不是很能明白這一點。
他認為,如果沒有天賦而只靠系統化練習,是沒有辦法達到職業選手水平標準的,至少90%以上的孩子都是無法達到這個水平的。
“我們的作用就是讓他接受一次社會的敲打,讓他知道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啥,讓他正確認識自己確實是沒有天賦的。”侯旭說道。
每年僅5%的學員可進青訓
“電競勸退”市場需求很大
電競勸退業務的出現,確實轉變了青少年對于電競的認知,讓很多青少年認識到自己并不適合做職業選手。另一邊,家長也可以通過這個過程,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可以打職業。
“我們主要做短訓,兩三個月內給一個類似體檢的報告,給一個結論——這個孩子是不是真的適合打職業。時間不長,卻能讓孩子和家長都能認清現實,所以很多家長愿意來找我們。”侯旭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很多家長的心態是,自己的小孩喜歡電競,便給他一個機會。如果他有天賦就去,如果沒有則希望他正確認識并選擇自己正確的道路。
↑培訓現場。
侯旭介紹,他們機構成立于2017年,每年招收學員100多人,其中青少年占90%以上,只有5%的學員有機會進入青訓。
在和大部分青少年家長溝通中他得知,這些滿腔熱情認為自己能夠成為職業選手的孩子,多多少少有厭學、孤僻等問題,只是程度有別。經過“勸退”后,90%的學員能夠認清自己,成功率較高。“目前,很多家長都來咨詢,可以說這個業務的市場需求量是很大的。”侯旭表示。
那些無法勸退的孩子
值得更多地加以研究和關注
然而,并不是所有學員都能在這種職業戰隊訓練體驗中認清自己,而這種學生存在更深層級的問題。
侯旭以曾經的學員小錳為例告訴紅星新聞記者,22歲的大學生小錳從小家境優越,很小便拿到過國外的獎項,不過在十六七歲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瓶頸——不管怎么努力,越來越沒有辦法回應父母的期待。
為了逃避現實,他開始玩游戲。父母要求嚴格,他第一次離家出走。當家人花了一整天時間把他找回來,這個孩子發現大家不僅沒有罵他,反而好言相勸,不再要求他做這做那。之后,小錳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離家出走。最后一次,小錳消失了整整半年,最后父母在綿陽一家網吧找到了他。
后來,小錳來到翼之夢。培訓中,小錳表現良好,最終也成功回到家中,但侯旭認為此次“勸退”并不成功:“這個孩子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首先,22歲的他心性已定。當他父母在網吧找到他時,他完全沒有反抗,而是冷靜地表示想要先整理下行李。在翼之夢的培訓中,也感覺到他擅長應對不同的環境和人物,努力表現出對方期望的樣子。”侯旭說,小錳很多時候的表現都是刻意為之,那都不是真實的他。
對于這種情況的學生而言,在游戲世界獲得了更多的認同感,從而沉迷在虛擬世界中,逐漸逃避現實。然而,學生的這種情況所引發的成績下滑等現象,讓家長認為是玩游戲導致。“逃避現實導致孩子沉迷游戲,而不是沉迷游戲導致他逃避現實。這是很多家長本末倒置的一個誤區。”
曾有一位從業者介紹:在他們的學生當中,有的父母離異、遭受學校霸凌、父母家暴等,從而引發逃避情緒的學生占所接收學員的90%,而這也是“勸退”服務不能取得效果的真實原因。
但是不管么樣,電競都不是他們逃避現實的借口。隨著電競教育的不斷完善,電競教育培訓不僅僅關注學生本身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還加上了禮儀課以及交流課等內容,希望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去面對職業和電競。(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培訓現場。
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彭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前职业选手:有人参加电竞体验营后 哭着说不打游戏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建行购车分期预审批额度怎么用
- 下一篇: 长安之星2发动机型号JL466Q9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