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胖的鱼
世界上最小的魚應(yīng)該是斯托特微型魚。這種魚雖然是世界上身材最小體重最輕的,但名字很有趣,叫“胖嬰魚”。這種魚雄性平均體長僅7毫米,雌性平均體長大約為8.4毫米,估計再小的魚釣鉤對它們來說都無法下咽。“胖嬰魚”外形細(xì)長,看起來像條小蟲子,它們無鰭,無齒,無鱗。身體除眼睛外無色素沉著,全身透明。雌魚在2-4周大的時候產(chǎn)卵,“胖嬰魚”一般壽命在2個月左右。摘取世界最小魚桂冠的“胖嬰魚”只有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一座島嶼附近才能找到??茖W(xué)家1979年首次發(fā)現(xiàn)這種纖小的魚,但是直到目前才為其最終劃清歸屬?,F(xiàn)在,有關(guān)科學(xué)家已經(jīng)將這種魚登記為新物種,并作為最小的脊椎動物申報了吉尼斯紀(jì)錄。
無圖不好確認(rèn),可能是 躄魚科 Antennariidae 躄魚屬 Antennarius魚類下圖為 條紋躄魚 Antennarius striatus (帶紋躄魚),俗名 五腳虎體側(cè)扁,卵圓形,腹部膨大,尾柄明顯。頭高大,頭背緣陡斜。吻短。眼小??诹汛螅骂M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孔小。體表粗糙,被雙叉小棘。頦部無肉質(zhì)小突起。尾鰭圓形。體色多變,黃色、綠色、淺紅色、淺黃褐色、褐色及黑色等皆有,體側(cè)或具暗褐色蠕狀斑紋、或具暗色斑點或完全無斑點及斑紋。體色隨環(huán)境變化不斷改變,是極佳的偽裝大師,常在礁石間靜止不動,擬態(tài)呈石塊,藉以吞食粗心的獵物。肉食性,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產(chǎn)附著卵,卵團(tuán)聚膠質(zhì)保護(hù)。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暖水域。魚體小型,除學(xué)術(shù)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或有人將其展示供人觀賞。
世界上魚的種類共約2萬余種。其中圓口綱約73種,軟骨魚綱約800種,硬骨魚綱約2萬種左右。 我國魚的種類3000種左右。其中海水魚類約2100余種,淡水魚類1010種左右。按照動物外形分類1、紡錘形,鯉、鯽、鯊,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于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cè)扁,以利于水中運動前進(jìn)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于游泳。2、側(cè)扁型,鯧魚、蝴蝶魚、鳊魚、胭脂魚、燕魚,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cè)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3、棍棒型,黃鱔、鰻鱺、海鰻,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cè)扁型和平扁型強。適于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4、平扁型,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鰩、鮟鱇和鲇等。5、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
刺魨 刺魨是一類奇怪的魚,體短而寬,眼大,牙呈喙?fàn)?,滿身長著堅硬的長棘,名字的本身就反映了這一事實。棘刺基部互相聯(lián)接,形成一個連續(xù)的一整塊甲板,棘刺卻能靈活自如。它的模樣真像一只陸地上的小刺猬。 刺魨是魨形目魚類?!棒崱笔怯伞半唷弊盅葑兂傻?。豚是小豬的意思,因為這類魚中,除了馬面魨、三刺魨、鱗魨以外,身軀大都肥肥胖胖圓圓的像小肥豬那樣,所以就叫豚(魨)了。 刺魨體短圓形,頭和體的背面頗寬圓。尾部短小,似圓錐狀。鱗已變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長或粗短,僅吻端與尾柄后部無棘。口端位,中小形,上下頜的牙齒各愈合成一個大牙板狀,中央無齒縫。眼中大或稍大,側(cè)位而高。鼻孔2個或無。鰓孔短小,側(cè)位。背鰭與臀鰭相對,位于體的后部,均甚短小,無鰭棘;胸鰭側(cè)位;無腹鰭;尾鰭圓形。有鰾。有氣囊。 刺魨有15種,在世界三大洋都有分布,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種類為最多,特別是密斑刺鲀更為常見,其體淡褐色,具深色斑點,最大體長約90厘米。刺魨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的淺海區(qū),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我國產(chǎn)6種,主要分布于南海及臺灣海峽,沿海分布最廣的是六斑刺魨,見于南海、東海和黃海,而眶棘短刺魨分布在舟山群島以南海域。 刺魨上下頜的齒連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強有力的牙板,能咬碎貝殼,所以能以堅硬的活珊瑚、貝、螺、蝦、蟹等為食。 刺魨身披的棘刺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由鱗片慢慢演化而形成的,這是它唯一的自衛(wèi)武器。也就是說,刺鲀的鱗就是可以活動的棘刺。平時,這些棘刺就像其它魚兒身上的鱗片一樣,平平地貼在身上,順溜溜、光滑滑的,看不出來。它沒有腹鰭,靠著背鰭和臀鰭的擺動在海水里游泳。 游泳能力弱。每當(dāng)敵害來侵襲的時候,刺魨就大口咽下海水和空氣,使身體脹得圓鼓鼓的,棘刺也跟著膨脹了的皮膚豎立起來,就像一個帶刺的球,“球”內(nèi)充滿了空氣和水,它就肚皮朝上漂浮在水面,仿佛漂在海上的一個大毛栗子,還會從嘴里不斷發(fā)出“咕咕”的叫聲。 有時遇到一大魚襲擊一群小刺鲀,它們?nèi)钾Q起了刺并聚集成團(tuán),似一大刺球,使敵害望而生畏。 這種“恐嚇術(shù)”雖然不能給敵害以損傷,卻也能防身,那些兇猛的海洋動物如雙髻鯊等遇上了它,也難以下嘴,只好悻悻地游走。 當(dāng)危險過去了,刺魨就將吞進(jìn)肚中的水和空氣吐出來,恢復(fù)了原形,棘刺倒伏緊貼身上,慢慢沉向海底。 這種奇特的魚,我國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唐代開元年間,《本草拾遺》中就有關(guān)于刺魨的記載。“魚虎生南海,頭如虎,背皮如猬,有刺著(同螫)人如蛇咬,亦有變?yōu)榛⒄?。”“魚虎”就是刺魨,由于它有彩色斑斕的花紋,因此得名。至于說它能變成虎的,那只是一種臆想而已。 刺魨是一種有毒魚類?!侗静菥V目》中說它氣味有毒。事實上,刺魨的肝、血和生殖腺有毒,肉也可能有毒。因此,刺魨不能食用,但可以用它作肥料。 刺純色彩美麗,模樣很奇特,卻成了水族里的觀賞魚類,逗人喜愛。常見的有大斑肩刺魨、九斑刺魨和密斑刺魨等。但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易看到它那副怪模樣,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時,棘刺才直立,像個刺毛球。此外,人們也常把刺鲀皮充氣,晾干,中間放一燈泡,當(dāng)作藝術(shù)珍品
日前,澳大利亞科學(xué)家正式宣布,他們確認(rèn)了世界上最小、最輕的魚。這種魚體長僅7毫米左右,體重1毫克,一百萬條才能湊足1公斤,堪稱脊椎動物中當(dāng)之無愧的“小字輩”。 據(jù)英國媒體7月8日報道,設(shè)在悉尼的澳大利亞博物館研究人員透露說,這種魚雖然是世界上身材最小體重最輕的,但名字很有趣,叫“胖嬰魚”。這種魚雄性平均體長僅7毫米,雌性平均體長大約為8.4毫米,估計再小的魚釣鉤對它們來說都無法下咽。 “胖嬰魚”外形細(xì)長,看起來像條小蟲子,它們無鰭,無齒,無鱗。身體除眼睛外無色素沉著,全身透明。雌魚在2-4周大的時候產(chǎn)卵,“胖嬰魚”一般壽命在2個月左右?! ≌∈澜缱钚◆~桂冠的“胖嬰魚”只有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一座島嶼附近才能找到??茖W(xué)家1979年首次發(fā)現(xiàn)這種纖小的魚,但是直到目前才為其最終劃清歸屬?,F(xiàn)在,有關(guān)科學(xué)家已經(jīng)將這種魚登記為新物種,并作為最小的脊椎動物申報了吉尼斯紀(jì)錄?! ≡凇芭謰媵~”之前,科學(xué)家認(rèn)定的世界上最小的魚是鰕虎魚,主要產(chǎn)于菲律賓群島周圍海域。成年胖嬰魚體長近8毫米,體重1毫克,需要100萬條胖嬰魚才能湊夠1公斤,是已知最小的脊椎動物。
有可能是隱棘杜父魚科,這種魚俗稱 憂傷魚、水滴魚。隱棘杜父魚科,Psychrolutidae(T. N. Gill, 1861),硬骨魚綱鲉形目的一科魚類。分布于世界三大洋,體延長,頭部寬大而向后漸細(xì)小。頭部具棱棘或無。腦顱上有發(fā)達(dá)的骨弓,骨弓上或有或無骨棘。眼間寬,大于眼徑,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外型特征:體延長,頭部寬大而向后漸細(xì)小。頭部具棱棘或無。腦顱上有發(fā)達(dá)的骨弓,骨弓上或有或無骨棘。眼間寬,大于眼徑。皮膚松夸,常把背、臀鰭之硬棘部及軟條部包于皮下。體上無鱗,或具帶刺之小骨板。頭部皮瓣或有或無。口中大,上下頜具數(shù)列圓錐狀齒,鋤骨齒或有或無。側(cè)線退化,僅具20或20以下之側(cè)線孔。腹鰭小,具I棘3軟條;背鰭通常連續(xù),硬棘常隱于皮下。鰓被架7。脊椎骨數(shù)28-38。全世界計2亞科,分別為擬杜父魚亞科(Cottunculinae)及隱棘杜父魚亞科(Psychrolutindae),共約8屬35種(Nelson,2006)。
無圖不好確認(rèn),可能是 躄魚科 Antennariidae 躄魚屬 Antennarius魚類下圖為 條紋躄魚 Antennarius striatus (帶紋躄魚),俗名 五腳虎體側(cè)扁,卵圓形,腹部膨大,尾柄明顯。頭高大,頭背緣陡斜。吻短。眼小??诹汛螅骂M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孔小。體表粗糙,被雙叉小棘。頦部無肉質(zhì)小突起。尾鰭圓形。體色多變,黃色、綠色、淺紅色、淺黃褐色、褐色及黑色等皆有,體側(cè)或具暗褐色蠕狀斑紋、或具暗色斑點或完全無斑點及斑紋。體色隨環(huán)境變化不斷改變,是極佳的偽裝大師,常在礁石間靜止不動,擬態(tài)呈石塊,藉以吞食粗心的獵物。肉食性,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產(chǎn)附著卵,卵團(tuán)聚膠質(zhì)保護(hù)。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暖水域。魚體小型,除學(xué)術(shù)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或有人將其展示供人觀賞。
世界上魚的種類共約2萬余種。其中圓口綱約73種,軟骨魚綱約800種,硬骨魚綱約2萬種左右。 我國魚的種類3000種左右。其中海水魚類約2100余種,淡水魚類1010種左右。按照動物外形分類1、紡錘形,鯉、鯽、鯊,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于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cè)扁,以利于水中運動前進(jìn)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于游泳。2、側(cè)扁型,鯧魚、蝴蝶魚、鳊魚、胭脂魚、燕魚,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cè)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3、棍棒型,黃鱔、鰻鱺、海鰻,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cè)扁型和平扁型強。適于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4、平扁型,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鰩、鮟鱇和鲇等。5、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
刺魨 刺魨是一類奇怪的魚,體短而寬,眼大,牙呈喙?fàn)?,滿身長著堅硬的長棘,名字的本身就反映了這一事實。棘刺基部互相聯(lián)接,形成一個連續(xù)的一整塊甲板,棘刺卻能靈活自如。它的模樣真像一只陸地上的小刺猬。 刺魨是魨形目魚類?!棒崱笔怯伞半唷弊盅葑兂傻?。豚是小豬的意思,因為這類魚中,除了馬面魨、三刺魨、鱗魨以外,身軀大都肥肥胖胖圓圓的像小肥豬那樣,所以就叫豚(魨)了。 刺魨體短圓形,頭和體的背面頗寬圓。尾部短小,似圓錐狀。鱗已變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長或粗短,僅吻端與尾柄后部無棘。口端位,中小形,上下頜的牙齒各愈合成一個大牙板狀,中央無齒縫。眼中大或稍大,側(cè)位而高。鼻孔2個或無。鰓孔短小,側(cè)位。背鰭與臀鰭相對,位于體的后部,均甚短小,無鰭棘;胸鰭側(cè)位;無腹鰭;尾鰭圓形。有鰾。有氣囊。 刺魨有15種,在世界三大洋都有分布,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種類為最多,特別是密斑刺鲀更為常見,其體淡褐色,具深色斑點,最大體長約90厘米。刺魨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的淺海區(qū),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我國產(chǎn)6種,主要分布于南海及臺灣海峽,沿海分布最廣的是六斑刺魨,見于南海、東海和黃海,而眶棘短刺魨分布在舟山群島以南海域。 刺魨上下頜的齒連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強有力的牙板,能咬碎貝殼,所以能以堅硬的活珊瑚、貝、螺、蝦、蟹等為食。 刺魨身披的棘刺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由鱗片慢慢演化而形成的,這是它唯一的自衛(wèi)武器。也就是說,刺鲀的鱗就是可以活動的棘刺。平時,這些棘刺就像其它魚兒身上的鱗片一樣,平平地貼在身上,順溜溜、光滑滑的,看不出來。它沒有腹鰭,靠著背鰭和臀鰭的擺動在海水里游泳。 游泳能力弱。每當(dāng)敵害來侵襲的時候,刺魨就大口咽下海水和空氣,使身體脹得圓鼓鼓的,棘刺也跟著膨脹了的皮膚豎立起來,就像一個帶刺的球,“球”內(nèi)充滿了空氣和水,它就肚皮朝上漂浮在水面,仿佛漂在海上的一個大毛栗子,還會從嘴里不斷發(fā)出“咕咕”的叫聲。 有時遇到一大魚襲擊一群小刺鲀,它們?nèi)钾Q起了刺并聚集成團(tuán),似一大刺球,使敵害望而生畏。 這種“恐嚇術(shù)”雖然不能給敵害以損傷,卻也能防身,那些兇猛的海洋動物如雙髻鯊等遇上了它,也難以下嘴,只好悻悻地游走。 當(dāng)危險過去了,刺魨就將吞進(jìn)肚中的水和空氣吐出來,恢復(fù)了原形,棘刺倒伏緊貼身上,慢慢沉向海底。 這種奇特的魚,我國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唐代開元年間,《本草拾遺》中就有關(guān)于刺魨的記載。“魚虎生南海,頭如虎,背皮如猬,有刺著(同螫)人如蛇咬,亦有變?yōu)榛⒄?。”“魚虎”就是刺魨,由于它有彩色斑斕的花紋,因此得名。至于說它能變成虎的,那只是一種臆想而已。 刺魨是一種有毒魚類?!侗静菥V目》中說它氣味有毒。事實上,刺魨的肝、血和生殖腺有毒,肉也可能有毒。因此,刺魨不能食用,但可以用它作肥料。 刺純色彩美麗,模樣很奇特,卻成了水族里的觀賞魚類,逗人喜愛。常見的有大斑肩刺魨、九斑刺魨和密斑刺魨等。但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易看到它那副怪模樣,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時,棘刺才直立,像個刺毛球。此外,人們也常把刺鲀皮充氣,晾干,中間放一燈泡,當(dāng)作藝術(shù)珍品
日前,澳大利亞科學(xué)家正式宣布,他們確認(rèn)了世界上最小、最輕的魚。這種魚體長僅7毫米左右,體重1毫克,一百萬條才能湊足1公斤,堪稱脊椎動物中當(dāng)之無愧的“小字輩”。 據(jù)英國媒體7月8日報道,設(shè)在悉尼的澳大利亞博物館研究人員透露說,這種魚雖然是世界上身材最小體重最輕的,但名字很有趣,叫“胖嬰魚”。這種魚雄性平均體長僅7毫米,雌性平均體長大約為8.4毫米,估計再小的魚釣鉤對它們來說都無法下咽。 “胖嬰魚”外形細(xì)長,看起來像條小蟲子,它們無鰭,無齒,無鱗。身體除眼睛外無色素沉著,全身透明。雌魚在2-4周大的時候產(chǎn)卵,“胖嬰魚”一般壽命在2個月左右?! ≌∈澜缱钚◆~桂冠的“胖嬰魚”只有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一座島嶼附近才能找到??茖W(xué)家1979年首次發(fā)現(xiàn)這種纖小的魚,但是直到目前才為其最終劃清歸屬?,F(xiàn)在,有關(guān)科學(xué)家已經(jīng)將這種魚登記為新物種,并作為最小的脊椎動物申報了吉尼斯紀(jì)錄?! ≡凇芭謰媵~”之前,科學(xué)家認(rèn)定的世界上最小的魚是鰕虎魚,主要產(chǎn)于菲律賓群島周圍海域。成年胖嬰魚體長近8毫米,體重1毫克,需要100萬條胖嬰魚才能湊夠1公斤,是已知最小的脊椎動物。
有可能是隱棘杜父魚科,這種魚俗稱 憂傷魚、水滴魚。隱棘杜父魚科,Psychrolutidae(T. N. Gill, 1861),硬骨魚綱鲉形目的一科魚類。分布于世界三大洋,體延長,頭部寬大而向后漸細(xì)小。頭部具棱棘或無。腦顱上有發(fā)達(dá)的骨弓,骨弓上或有或無骨棘。眼間寬,大于眼徑,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外型特征:體延長,頭部寬大而向后漸細(xì)小。頭部具棱棘或無。腦顱上有發(fā)達(dá)的骨弓,骨弓上或有或無骨棘。眼間寬,大于眼徑。皮膚松夸,常把背、臀鰭之硬棘部及軟條部包于皮下。體上無鱗,或具帶刺之小骨板。頭部皮瓣或有或無。口中大,上下頜具數(shù)列圓錐狀齒,鋤骨齒或有或無。側(cè)線退化,僅具20或20以下之側(cè)線孔。腹鰭小,具I棘3軟條;背鰭通常連續(xù),硬棘常隱于皮下。鰓被架7。脊椎骨數(shù)28-38。全世界計2亞科,分別為擬杜父魚亞科(Cottunculinae)及隱棘杜父魚亞科(Psychrolutindae),共約8屬35種(Nelson,2006)。
總結(jié)
- 上一篇: 麦格假体多少钱啊?
- 下一篇: 彻底卖疯!奇瑞1月销量暴涨8成 年销量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