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守护者,神秘的护盾 —— 大气窗
每天早晨我們睜開雙眼看見陽光,是否想過,在太陽至地球近地表這么遠的路程里,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經歷了哪些“阻礙”?太陽輻射中的高能短波輻射為什么沒能傷害到我們?光路中難道存在某些肉眼看不見的神秘力量嗎?
01、神奇的大氣窗
我們將太陽視為一個溫度為 5250℃的黑體,大多數太陽輻射以 0-25 微米的波長發射,其輻射光譜如圖 1 黑色實線所示(理論曲線),在大氣層頂部接收的太陽輻射如圖 1 中黃色區域所示,但在海平面上,實際接收到的輻射僅剩圖中紅色部分,此時的輻射曲線呈鋸齒狀,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凹槽,說明在自大氣頂至地面的大氣層中,很多太陽輻射被消耗掉或者被阻擋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實際上,通過大氣的太陽輻射或地球大氣輻射將被大氣中某些氣體所吸收,這些輻射在某些波段幾乎被吸收殆盡,比如氧氣和臭氧在大氣中高層吸收了大量短波紫外線,從而保護了人類;而在另一些波段太陽輻射則暢通無阻,不會被明顯吸收,太陽輻射和地球大氣輻射可以像光通過窗戶那樣透過大氣,這些波段稱做大氣窗。
02、大氣窗的分類
簡單來說,大氣窗是電磁頻譜中可以通過大氣傳輸的部分,而吸收帶是電磁頻譜中難以通過大氣傳輸的部分。按照波段的不同,大氣窗分為可見光窗區,紅外窗區和射電窗區。
在整個大氣層中,沒有哪一種氣體可以有效吸收 0.3-0.7 微米波長的輻射,這個波段對應可見光波段,占太陽輻射能量的 43%。因此,可見光能夠穿透大氣并被視覺捕獲,我們才能看見五彩斑斕的世界,這就是可見光窗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氣氣體對可見光波段吸收很少,但是大氣分子和氣溶膠對該波段的散射很強,故近地面接收的可見光輻射小于天頂處的輻射。
在太陽的加熱作用下,地球向外發出長波紅外輻射,大氣層通常是地球發射長波輻射的有效吸收體,其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是主要吸收氣體,水汽在 1.1、1.4、1.9、2.7、6.3 微米附近和 13 微米以上有一系列吸收帶,可以吸收地表發射輻射的 60%;二氧化碳的吸收帶中心位于 2.7、4.3 和 14.7 微米附近;臭氧的吸收帶中心位于 4.7、9.6 和 4.1 微米附近。這些吸收帶間的空隙形成了一些紅外窗區,其中最主要的紅外窗區是 8-12 微米波段(如圖 2 所示),大氣對此波段的紅外線無強烈吸收,從而表現出很高的透射率。在紅外波段,大氣分子和氣溶膠的散射衰減比可見光窗區要小得多。
隨著波長繼續變大,我們發現了另一個大氣窗口 ——300GHZ(1 毫米)至 10MHZ(30 米)的射電窗區。此窗區的短波端,屬于微波范圍,故也稱為微波窗區。在此窗區內存在以氧分子吸收為主的 2.53mm 和 5mm 的吸收帶,以及以水汽吸收為主的 1.64mm 和 1.35cm 的吸收帶,為避開這些吸收帶,微波窗區常用的波長為 3.3mm、8-9mm 和 3cm。
03、大氣窗的應用
由于氣體的吸收作用,工程師在設計衛星時,就不得不利用大氣窗了。舉個例子,如果要在衛星上放置一個輻射儀,用以接收來自地球的輻射,我們應該怎樣選擇這個輻射儀的接收通道呢?或是說儀器接收到的哪個波段的輻射被大氣吸收更少,更接近地球真實的發出的輻射?
根據以上知識,我們會立馬想到可見光窗區和紅外窗區,因為若是隨意選取波段很容易被大氣衰減,導致遙感影像暗淡。所以沒錯,我們的衛星云圖,主要有可見光云圖、紅外云圖、水汽圖等等。
可見光云圖與我們用照相機拍照很相似,都是反光成像原理,拍到什么就呈現什么,云圖上的黑白程度反映了反射太陽光能力的大小:白色代表地物反射能力強,比如積雪、冰凍的湖泊,或者很厚的云層;黑色或灰色表示反射能力弱,比如植被區和陸地森林覆蓋區。可見光云圖的優點是可以區分地面和低云,能捕捉到云的輪廓、紋理等細節,比如圖 4a 中我們可以看到臺風眼區的低云,以及外圍清晰的螺旋云系,圖 4b 中可以看到低壓系統中的細胞狀云系。各類云的邊界形狀不同,有的是直線,有的是弧形,有的邊界整齊光滑,有的邊界模糊不清。
但太陽落山后,沒有陽光能夠被地物反射回太空,我們的可見光云圖就什么也看不見了,因此它只適用于白天,夜間無法使用。
紅外云圖是衛星在 10.5-12.5 微米通道得到的云圖,它的原理是溫度成像,不同溫度的物體發出的輻射值不同,根據衛星接收到的信號就可以大致推測出物體的溫度。紅外云圖上的黑白程度反映了被測物體溫度的高低,黑色表示溫度高,白色表示溫度低。圖 6 中,由于臺風內部對流旺盛,云體發展很高,云頂溫度很低,所以在紅外云圖中呈現白色,類似的,成熟的積雨云團和卷云在紅外云圖上也呈亮白色;晴空區與云雨區之間的過渡區,為灰色云系;若是地表溫度很高,如夏季白天沙漠地區和溫暖的洋面,云圖色調就會很黑。紅外云圖的優勢是白天夜晚都能使用,缺點則是分辨率差、對比度低、信噪比低、視覺效果模糊。
那么,如果我們并不想了解地物發出的輻射,而是想知道水汽、二氧化碳等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該怎么辦呢?答案也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將它們的吸收帶作為觀測通道,再根據輻射傳輸方程,就能夠反演水汽、云水含量和降水等大氣參數。
射電窗區的用途同樣十分廣泛,氣象衛星和衛星通信的波長都選在了射電窗區,拿星載測雨雷達舉例,其探測目標是地球上的降水粒子,若是雷達發射的波長很短,就很容易被大氣分子和氣象目標物吸收和散射,導致反射回太空的信號很微弱,所以我們必須要使用毫米或厘米波,增強其穿云透雨的能力。
04、結語
到這里大家對大氣窗的概念已經有所了解了,但小編還想提醒大家,大氣窗區并不是完全透明,實際上仍存在大氣分子、氣溶膠、云霧以及降水水滴及冰晶粒子對輻射的吸收和散射,造成探測數據的污染。因此在科研及實際應用中,大氣修正一直是一項極其重要且困難的工作。
最后的最后來考考大家,從我們微信首頁的云圖,你可以看見哪些形狀的云系?能不能試著找出一些天氣系統呢?
參考文獻
1.《氣象學與生活》,2016,電子工業出版社
2. 王飛翔,郭杰,許方宇,張雨辰,陳雙遠,肖建國,賈鈺超,羅宏,趙志軍.不同海拔地區紅外大氣透過率的計算和測量 [J]. 中國光學(中英文), 2019, 12 (4): 843-852.
3.百度百科:大氣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石頭科普工作室 (ID:Dr__Stone),作者:楊柳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隐匿的守护者,神秘的护盾 —— 大气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苹果xr支持多少w快充
- 下一篇: Netflix 动画剧集《索尼克:回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