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重磅文件”出台:人形机器人吹响冲锋号
11月2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文件,是迄今為止,人形機器人領域最重磅的政策,沒有之一,無論中國還是全球。“這是全球第一次,政府真正出臺有整體規劃、明確目標和切實辦法,而且落地到了具體細節,聚焦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達闥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曉慶說。在這一政策的牽引下,人形機器人即將進入發展快車道,并最終成長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之后,又一片顛覆性的“超級藍海”。
從工業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不止是形態的差別,更是技術路線的躍遷
這一政策出臺之前,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正走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機器人是人類科技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顆明珠,半個世紀來,我們從未停止過人形機器人的探索:從上世紀70年代的早稻田大學Wabot,新世紀之初的本田Asimo,近年來廣受關注的波士頓動力Atlas,乃至當下倍受業界期待的特斯拉Optimus和達闥人形雙足機器人XR-4……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無論過去還是當下,人形機器人賽道上最活躍也最具領先優勢的,一直是特斯拉、谷歌、達闥這樣的科技型企業。反而以四大家族(ABB、安川、發那科、庫卡)為代表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巨頭,卻從未在這個領域有過大動作。
對此,華創證券的看法是:工業機器人更偏向于“機器”,設計和功能主要聚焦在執行特定機械任務,并不具備獨立處置突發(非程序內)問題的能力。而人形機器人更偏向“人”,它不僅要具備機械任務的執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感知環境(包括人)發生交互并做出反應。這意味著,從工業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不止是形態的差別,更是技術路線的躍遷。
就像智能手機替代手機的變革,蘋果和三星將諾基亞打落神壇,又或是近幾年的新能源汽車大潮,特斯拉和中國“四小龍”等新勢力快速崛起。
大時代的洪流中,決定命運走向的,往往不是資源與能力,而是理念與方向。而從“機器”到“人”的這樣一個分野,也決定了人形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最終走向了兩條不同的道路。“機器”更注重的是規模化的精確,而“人”更需要的是個性化的包容。“機器”的立身之基,是裝備制造,而“人”的實現瓶頸,是人工智能。
正是因為這一原因,長期以來,工業機器人市場早已成熟,人形機器人卻始終無法走入現實。直到最近幾年,伴隨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深度學習、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不斷突破,人形機器人的進化,終于逼近了“奇點時刻”。
《意見》不但是扶持政策,更是戰略頂層設計
2022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產業急劇升溫。在國內,除了達闥、優必選等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的領軍者外,小米、獵豹、小鵬、傅立葉、智元等廠商都已經光速入局。但與此同時,人形機器人產業依然還處于混沌狀態。技術上,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元器件等領域,依然不夠完善。產品上,目前仍是“PPT產品”居多,落地產品的性能仍離商用預期較遠。市場上,無論成本還是應用場景,也都還沒有跑通大規模、可持續的商業化路徑。
在這樣一個復雜而又關鍵的時刻,工信部《意見》出臺,如同一根“定海神針”,為整個產業的后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相關政策,都沒有體系化,也沒有聚焦人形機器人,而是只將其作為一個部分,散落在面向人工智能或整個機器人領域的大框架之中。同時,相關的政策,也普遍只有宏觀的態度表示,缺乏微觀的落地配套。
而本次出臺的《意見》,與其說是一個扶持政策,更不如說是一個完整的戰略頂層設計:產業定性方面,《意見》中首次將人形機器人與計算機、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并列,以鮮明的態度,強調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性: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整體規劃方面,首次明確給出了發展人形機器人的整體思路、階段目標和時間節點。整體思路是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為引領,在機器人已有成熟技術基礎上,堅持應用牽引、整機帶動、軟硬協同、生態培育路徑,采取技術分級、產品分代、任務分期方式。兩大節點是2025年,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具體措施方面,首次從技術、產品、場景三大方面,明確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政策的詳細落地細節。技術上,從“大腦”和“小腦”、“肢”和“體”方面,為人形機器人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群,制定了詳細的目標規劃。產品上,從整機、基礎部件、軟件創新方面,明確了詳細的攻關目標。場景上,圍繞服務特種領域需求、打造制造業典型場景和加快民生及重點行業推廣三個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政策配套方面,從產業生態、產業支撐、產業保障方面,也都提出了明確的態度和舉措。
在人形機器人的重要領域,中國已經處于領先位置
在黃曉慶看來,《意見》的出臺,即將成為帶動整個人形機器人產業井噴發展的“東風”。
首先:《意見》對人形機器人重要性的定調,以及階段目標的明確,向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與商業化的信心與決心。人形機器人不再是一個“未來可期”的未來想象,而變成了一個近在眼前,具有無限機遇的產業與商業可能。
這樣一個變化,將全面影響地方政府、資本、行業乃至社會公眾,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態度。
“比如,在《意見》的帶動下,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政策、資本和市場,都可能因此向人形機器人企業加速放開,支持創新企業發展。”黃曉慶說。
此前,寧德、宜賓、常州等地方政府依托新能源產業,實現城市轉型和GDP騰飛的共贏故事,有望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再次上演。最近,南華基金總經理助理、投資經理蔡峰也在媒體采訪中表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同時,這一政策的出臺,也將進一步鞏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在全球產業的領導地位。此前,由于起步落后等原因,在傳統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國企業處于劣勢;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中國卻并未明顯落后。甚至在一些關鍵環節,中國已經處于領先位置。比如,基于功耗、性能、成本等多重考慮,將機器人的“大腦”和“身體”分離,負責智能計算的“大腦”放在云端,負責感知、行動和反饋的本體放在本地的“云端機器人”,已經成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個大勢所趨,入選“2022—2023年機器人十大前沿技術”。
而在全球范圍內,“云端機器人”的理念與架構,正是由中國企業達闥率先提出并主導推動的。目前,達闥已在這一領域部署了超過2000個專利,并通過云端大腦“海睿”和數字孿生開發平臺“海元世界”,協同產業鏈和開發者力量,搭建起了一個繁榮的“云端機器人”合作開放生態,甚至獲得科技部授牌,建設了目前國內唯一的“云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得益于達闥的搶先布局,在云端機器人這一領域,中國已經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與產業的先行者。
可以預期,在政策東風的助推下,中國的這些產業優勢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壯大,搶占全球人工機器人產業的制高點,形成中國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生態,不斷提升中國在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接下來,必然還會有更多的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更多的政策文件,不斷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成長。
這一政策的出臺,也將為中國乃至全球未來人形機器人更進一步的規范治理奠定根基。當前,從人工智能、機器人、腦機等信息技術,到基因、MRNA等生物科技,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發,在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多福祉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復雜的治理挑戰。比如,就在11月1日,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在內的28個國家及歐盟,就在英國召開的全球首屆人工智能(AI)安全峰會上,共同簽署了《布萊切利宣言》,承諾以安全、以人為本、值得信賴和負責任的方式設計、開發、部署和使用人工智能。
面向未來,人形機器人也將在安全、公平、就業、倫理等各個方面,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黃曉慶也建議,工信部參照通信行業的治理和監管經驗,提前布局,進一步建立和實施云端機器人產業的治理規范和監管,尤其是基于云端大腦的集中有效監管,確保人形機器人產業預防濫用、控制等風險。而從《意見》已經建立的政策框架,到更進一步的治理規范,都將幫助中國在這個關鍵領域樹立全球領導者地位,在技術、標準、產業、治理、商業等各個環節,驅動人形機器人為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實現科技向善。“在未來的合適時機,國家甚至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機器人管理局。”黃曉慶說。當然,這些問題都還有待時間來完成。
就當下而言,工信部的《意見》,只是一個“沖鋒號”或者“發令槍”。無論產業和商業的走向成熟,還是促進與治理的政策規范,人形機器人的路,現在才剛剛起步。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史上最重磅文件”出台:人形机器人吹响冲锋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煦若春贯肠”下一句是什么
- 下一篇: 武功山最晚几点可以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