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谁唱的啊?
01.百鳥朝鳳02.全家福03.抬花轎04.六字開門05.社慶06.一枝花07.鳳陽歌與后八板08.山村來了售貨員09.懷鄉曲10.豫西二八板
李克勤 舊歡如夢
安河橋嗎?開頭嗩吶一絕,抖音快手上正好刷到,不過作者標題打錯成奈何橋了
一、百鳥朝鳳1953年春,由山東省荷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演出時,受到烈歡迎。后來嗩吶名家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壓縮鳥叫聲,刪去雞叫聲,并設計了一個華彩樂句,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的長音演奏技巧,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二、全家福嗩吶曲獨奏曲,用豫北安陽地區的民間戲曲唱腔、板式、曲牌組合起來的吹奏樂曲。該曲的旋律走向、調式色彩及吹奏特點,都給人一種古樸、灑脫、強進之意,使你揮之不去、難以忘懷。該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飛板組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傳統板式結構,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趨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敘述到激越,又給人以思慮、解脫、圓滿之感。三、抬花轎抬花轎音樂是我國民間的曲劇音樂,根據抬花轎的動作、行走、運動狀態而編配的音樂,廣泛流行于我國民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古典音樂之一,表現形式以嗩吶演奏為主。由于歷史悠久,音樂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四、六字開門嗩吶獨奏曲,原是一支民間器樂曲牌。曲調流暢,情緒輕快。戲曲中常用以伴奏劇中人更衣、打掃、行路的拜賀等場面,是《小開門》的變體。前半段運用模擬人笑聲的“氣拱音”, 以及“氣頂音”技巧,使旋律優美如歌;后半段運用單、雙吐技巧奏出類似三弦聲音的“三弦音”技巧,短促而富有彈性的樂音和輕快的節奏相結合。五、社慶嗩吶獨奏曲《社慶》 作者葛禮道,1965年在“為農村服務的音樂作品征稿”活動中獲選由音樂出版社出版并收入《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錄制唱片并被藝術團體帶到日本、韓國、美國、尼泊爾等國演出。很喜愛的嗩吶曲。六、一枝花一枝花,嗩吶獨奏曲,任同樣于1959年春根據山東的地方戲和其它民間音調編寫。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東梆子“哭腔”音調,凄楚悲壯,接著是敘述性的慢板,柔婉動人。最后慢起而漸快轉入中板,采取《小桃紅》為素材,節奏活潑,音樂輕快。七、鳳陽歌與后八板《鳳陽歌絞八板》是一首著名的魯西南鼓吹樂曲,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嗩吶曲,但經過郝益軍先生整理移植而成的同名笛曲卻鮮為人知。本文作者通過對山東琴書音樂的了解和多年來年來從事笛子與嗩吶兩門樂器的演奏與教學實踐,對笛曲《鳳陽歌絞八板》的結構布局、素材來源、風格表現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著重闡述了演奏該曲應注意的九個問題。八、山村來了售貨員嗩吶獨奏曲,張曉峰作。樂曲以東北民歌音調為基礎,描述了山村售貨購貨的情景,并與抒情相結合,音樂輕快、詼諧。樂曲分為:〔趕路〕、〔吆喝〕、〔山谷回聲〕、〔山村活躍〕、〔選購〕、〔告別〕、〔繼續前進〕,每個標題都提示了該段所要表達的內容。描寫山村售貨購貨的歡樂、熱鬧情景,是一首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九、懷鄉曲《懷鄉曲》是王國潼先生采用臺灣地方戲曲《歌仔戲》的曲牌“哭調子”、“七字調”為素材創作而成的。作者在樂曲的演奏藝術要求中寫道:“臺灣《歌仔戲》與福建《薌劇》屬于同一劇種,都起源于福建的民間歌舞《錦歌》、《鋪地掃》,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故此曲最初曾取名為‘懷薌曲’,意用‘薌’‘鄉’二字同音,以表達臺灣同胞借懷念昔日薌曲之音而抒發今朝懷鄉思親之情。現在恢復原曲名的同時將‘薌’字改為‘鄉’字,以使其含義更為確切。”十、 豫西二八板嗩吶曲《二八板》在上個世紀80年初由于演出的需要再次加功,在時值上由兩分多鐘發展為4分半鐘,由高音嗩吶改為中音嗩吶,在《二八板》前又加了“豫西”兩個字即《豫西二八板》。《豫西二八板》劉文金先生執筆修改完成,1983年由郝玉岐加工。通過中音嗩吶細致入微的模擬,使得吹腔在飄動中透著剛氣,在深厚古樸中透著柔美,如同吟頌、如同哼腔;這里如青蜒點水般的氣吐音的柔弱吟奏,使吹腔入木三分更加感人。在第三段快板中,在豫劇快流水板的發展變化中,花腔跳動跌宕粉繁,給人們以歡快愉悅之感。青年嗩吶演奏家侯彥秋簡介侯彥秋,青年嗩吶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6歲開始學習嗩吶,師從河南著名嗩吶演奏家郝玉岐先生,12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又先后師從我國著名嗩吶演奏家趙春峰、胡海泉、宋保才先生等,附中畢業后被保送到中國音樂學院大學本科學習,1993年畢業并被留校任教。多次在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上獲獎,曾在1995年獲“國際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嗩吶金獎。祖籍河南,著名嗩吶演奏家,執教于中國音樂學院、嗩吶藝術研究生、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樂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嗩吶專業委員會理事。她6歲開始學習嗩吶,師從于河南著名嗩吶演奏家郝玉岐先生,12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成為了我國民族管樂界女子演奏嗩吶的第一人,入校后先后師從于我國著名嗩吶大師趙春峰、胡海泉、著名嗩吶演奏家宋保才、丁懷成、左繼承等老師學習。侯彥秋在附中畢業音樂會上,她一人成功的演奏了嗩吶、管子,雙管、吶子,悶笛等樂器,成為了當時附中歷屆畢業音樂會上,演奏多種樂器的第一人,受到了專家評委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贊揚,并以優異的成績被附中免試保送到中國音樂學院大學本科學習,1993年大學畢業,以出色的專業被中國音樂學院留校任教。侯彥秋曾多次在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上獲獎,并在1995年獲“國際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嗩吶金獎。同時受到音樂界普遍關注,確立了她在音樂界新的地位。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于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于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后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創是嗩吶大師劉鳳鳴(原名叫劉東山),任同祥只是翻唱而已。劉鳳鳴15歲就開始創作這個曲子了,敢問如果是任同祥的作品他沒出生之前就已經發布了嗎?你們可以查查劉鳳鳴嗩吶就出來了就知道誰的原創。
李克勤 舊歡如夢
安河橋嗎?開頭嗩吶一絕,抖音快手上正好刷到,不過作者標題打錯成奈何橋了
一、百鳥朝鳳1953年春,由山東省荷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演出時,受到烈歡迎。后來嗩吶名家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壓縮鳥叫聲,刪去雞叫聲,并設計了一個華彩樂句,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的長音演奏技巧,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二、全家福嗩吶曲獨奏曲,用豫北安陽地區的民間戲曲唱腔、板式、曲牌組合起來的吹奏樂曲。該曲的旋律走向、調式色彩及吹奏特點,都給人一種古樸、灑脫、強進之意,使你揮之不去、難以忘懷。該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飛板組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傳統板式結構,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趨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敘述到激越,又給人以思慮、解脫、圓滿之感。三、抬花轎抬花轎音樂是我國民間的曲劇音樂,根據抬花轎的動作、行走、運動狀態而編配的音樂,廣泛流行于我國民間,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古典音樂之一,表現形式以嗩吶演奏為主。由于歷史悠久,音樂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四、六字開門嗩吶獨奏曲,原是一支民間器樂曲牌。曲調流暢,情緒輕快。戲曲中常用以伴奏劇中人更衣、打掃、行路的拜賀等場面,是《小開門》的變體。前半段運用模擬人笑聲的“氣拱音”, 以及“氣頂音”技巧,使旋律優美如歌;后半段運用單、雙吐技巧奏出類似三弦聲音的“三弦音”技巧,短促而富有彈性的樂音和輕快的節奏相結合。五、社慶嗩吶獨奏曲《社慶》 作者葛禮道,1965年在“為農村服務的音樂作品征稿”活動中獲選由音樂出版社出版并收入《建國三十年器樂作品選》,錄制唱片并被藝術團體帶到日本、韓國、美國、尼泊爾等國演出。很喜愛的嗩吶曲。六、一枝花一枝花,嗩吶獨奏曲,任同樣于1959年春根據山東的地方戲和其它民間音調編寫。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東梆子“哭腔”音調,凄楚悲壯,接著是敘述性的慢板,柔婉動人。最后慢起而漸快轉入中板,采取《小桃紅》為素材,節奏活潑,音樂輕快。七、鳳陽歌與后八板《鳳陽歌絞八板》是一首著名的魯西南鼓吹樂曲,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嗩吶曲,但經過郝益軍先生整理移植而成的同名笛曲卻鮮為人知。本文作者通過對山東琴書音樂的了解和多年來年來從事笛子與嗩吶兩門樂器的演奏與教學實踐,對笛曲《鳳陽歌絞八板》的結構布局、素材來源、風格表現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著重闡述了演奏該曲應注意的九個問題。八、山村來了售貨員嗩吶獨奏曲,張曉峰作。樂曲以東北民歌音調為基礎,描述了山村售貨購貨的情景,并與抒情相結合,音樂輕快、詼諧。樂曲分為:〔趕路〕、〔吆喝〕、〔山谷回聲〕、〔山村活躍〕、〔選購〕、〔告別〕、〔繼續前進〕,每個標題都提示了該段所要表達的內容。描寫山村售貨購貨的歡樂、熱鬧情景,是一首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九、懷鄉曲《懷鄉曲》是王國潼先生采用臺灣地方戲曲《歌仔戲》的曲牌“哭調子”、“七字調”為素材創作而成的。作者在樂曲的演奏藝術要求中寫道:“臺灣《歌仔戲》與福建《薌劇》屬于同一劇種,都起源于福建的民間歌舞《錦歌》、《鋪地掃》,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故此曲最初曾取名為‘懷薌曲’,意用‘薌’‘鄉’二字同音,以表達臺灣同胞借懷念昔日薌曲之音而抒發今朝懷鄉思親之情。現在恢復原曲名的同時將‘薌’字改為‘鄉’字,以使其含義更為確切。”十、 豫西二八板嗩吶曲《二八板》在上個世紀80年初由于演出的需要再次加功,在時值上由兩分多鐘發展為4分半鐘,由高音嗩吶改為中音嗩吶,在《二八板》前又加了“豫西”兩個字即《豫西二八板》。《豫西二八板》劉文金先生執筆修改完成,1983年由郝玉岐加工。通過中音嗩吶細致入微的模擬,使得吹腔在飄動中透著剛氣,在深厚古樸中透著柔美,如同吟頌、如同哼腔;這里如青蜒點水般的氣吐音的柔弱吟奏,使吹腔入木三分更加感人。在第三段快板中,在豫劇快流水板的發展變化中,花腔跳動跌宕粉繁,給人們以歡快愉悅之感。青年嗩吶演奏家侯彥秋簡介侯彥秋,青年嗩吶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6歲開始學習嗩吶,師從河南著名嗩吶演奏家郝玉岐先生,12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又先后師從我國著名嗩吶演奏家趙春峰、胡海泉、宋保才先生等,附中畢業后被保送到中國音樂學院大學本科學習,1993年畢業并被留校任教。多次在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上獲獎,曾在1995年獲“國際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嗩吶金獎。祖籍河南,著名嗩吶演奏家,執教于中國音樂學院、嗩吶藝術研究生、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樂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嗩吶專業委員會理事。她6歲開始學習嗩吶,師從于河南著名嗩吶演奏家郝玉岐先生,12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成為了我國民族管樂界女子演奏嗩吶的第一人,入校后先后師從于我國著名嗩吶大師趙春峰、胡海泉、著名嗩吶演奏家宋保才、丁懷成、左繼承等老師學習。侯彥秋在附中畢業音樂會上,她一人成功的演奏了嗩吶、管子,雙管、吶子,悶笛等樂器,成為了當時附中歷屆畢業音樂會上,演奏多種樂器的第一人,受到了專家評委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贊揚,并以優異的成績被附中免試保送到中國音樂學院大學本科學習,1993年大學畢業,以出色的專業被中國音樂學院留校任教。侯彥秋曾多次在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上獲獎,并在1995年獲“國際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嗩吶金獎。同時受到音樂界普遍關注,確立了她在音樂界新的地位。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于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于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后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創是嗩吶大師劉鳳鳴(原名叫劉東山),任同祥只是翻唱而已。劉鳳鳴15歲就開始創作這個曲子了,敢問如果是任同祥的作品他沒出生之前就已經發布了嗎?你們可以查查劉鳳鳴嗩吶就出來了就知道誰的原創。
總結
- 上一篇: executeBatch()批量执行Sq
- 下一篇: ServletFileUpload使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