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尊贵的马
1、烏騅馬烏騅,楚霸王項羽的坐騎,建立功勛無數,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驅使了一生。“烏騅”出自于《西漢演義》,在項羽時期號稱“天下第一駿馬”。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傳說,項羽自刎于烏江邊后,忠于主人的烏騅也自跳烏江而死。2、照夜玉獅子照夜玉獅子通體上下,一色雪白,沒有半根雜色,渾身雪白,傳說能日行千里,產于西域,馬中的極品中的極品。《水滸傳》中照夜玉獅子馬原為大金王子所騎,渾身雪白,能日行千里,被段景住盜來后,原本想獻給宋江,不料被曾家五虎搶去,成為了曾頭市教頭史文恭的坐騎,引出了史文恭箭射晁蓋。后宋江打破曾頭市,史文恭被盧俊義活捉。照夜玉獅子馬被燕青牽回梁山,成為了宋江的坐騎。3、的盧馬歷史上的的盧馬是在三國時期劉備的坐騎,歷史上此馬由曹操所贈,后助劉備躲過荊州之劫難。其奔跑的速度飛快,在三國歷史中最顯眼的一處便是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擺脫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劉備一命,這一跳奠定了其三國名馬的地位,雖不及赤兔馬那么聲名顯赫,但在三國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棄疾一首詞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而大為提高。4、絕影馬古代所傳名馬之一,為曹操的坐騎。在討伐張繡之戰中,曹操被騙中賈詡的計謀,倉皇逃走,絕影護送曹操逃走,因亂箭射殺而死。 相傳速度極快,影子都追不上,即“絕”影。5、赤兔馬赤兔馬,本名“赤菟”(身體大紅色,像老虎一樣兇猛的神駒)乃是馬中的皇者,非超凡之人不可馭。為呂布之坐騎,呂布死后,赤兔馬被曹操贈與關羽。“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可日行千里,還能夜走八百。
阿拉伯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馬種。它最早被人類馴服并成為人類歷史進程中最忠實的伙伴。阿拉伯馬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以及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是與阿拉伯馬息息相關的。當地球上結束了以馬代步的大規模民族遷徒 和戰爭后,人類使用阿拉伯馬優秀的血統,培育出了各種適用于現代賽馬、馬術和休閑娛樂的馬種,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至今,阿拉伯人仍為自己培育出了這一優秀馬種而自豪。阿拉伯馬相對早的階段起源是在美洲。它們在冰期海退時通過白令海峽,穿越亞歐大陸最后到達非洲。在利比亞迫撒哈拉沙 漠的弗茲安南部發現一張史前馬的素描,它那極富阿拉伯馬凹型臉的特征使人聯想到今天的阿拉伯馬。這幅素描的時間是在8000年以前。在阿拉伯半島有很多關于阿拉伯起源的故事。據推測,野馬 祖先之一的若亞子孫在公元前3000年被馴服;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索羅門大約在公元前973年統建治以色列,征服阿拉伯人和埃及人并占有阿拉伯沙漠。在他的馬廄里有1200匹戰馬和4000輛雙輪馬拉戰車。公元7世紀,阿拉伯著名預言家墨罕墨德認為,馬是戰爭的基石。阿拉罕則說:既然有了馬,就要好好照顧它們,使它們相信在死后能進入天堂。正是這種精心的照料,穆斯 林有了優秀的騎兵部隊:征服了埃及、北非、穿過了地中海到達西班牙和法國。當穆斯林打完仗回到老家時,在他們身后留下了許多馬,這就是阿拉伯馬對歐洲當地 馬種產生影響的因素。歐洲現代馬術、賽馬的優良馬種中,幾乎都有阿拉伯馬的血統。在歐洲,還有一些冠以阿拉伯馬名字的培育品種,如19世紀在匈牙利巴博納培育的沙加- 阿拉伯馬。在英國培育,完善于法國的盎格魯一阿拉伯馬經過一些改良,所注冊盎格魯棗阿拉伯馬血液中有25%的純種阿拉伯馬的血統。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阿拉伯馬, 但極為珍貴的純種阿拉伯馬并不多,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發展、培育了一些品質較好的阿拉伯馬,管理者*著嚴格的選擇保存了比較好的種馬。
馬 分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奇蹄目 科: 馬科 屬: 馬屬 種: 馬 學名 Equus caballus 馬 (Equus caballus) 是一種草食性家畜,頸上有長鬃,尾有長毛,馬腳長有馬蹄。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產于中亞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化,15世紀后,才被殖民者帶到美洲和澳洲。 馬主要作為役使家畜,用于騎乘、挽車和載重,在戰爭和勞作中運用。在歷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車動力,以至于后來機器的能力要以馬力來衡量。在山區無法行車的路上,馬是主要的運載工具。 在戰爭中最早也是拉戰車,由游牧民族首先發明騎乘,中國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開始出現騎兵,羅馬帝國也是后期從中亞游牧民族處學習的騎乘。馬鞍也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后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馬鐙是中國人在唐朝后期發明的,一開始只是一個,為便于上馬,后來發展為一邊一個,波斯人稱為“中國鞋”,后來才傳到歐洲。直到20世紀末,由于各種戰車、直升機的出現和普及,騎兵才開始退出戰爭。目前騎乘多用于體育競賽,有的大城市巡警也還用馬。 馬也可以作為乳用和肉用,伊斯蘭教律法禁止食用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馬肉,但后來作用不大,現在法國人、意大利人都食用馬肉,日本人認為馬肉是營養豐富的肉食。在二戰期間,美國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以彌補牛肉供應不足,但二戰結束后,在西部牧場主的壓力下,又禁止供應馬肉。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適合釀造“馬奶子酒”。 隨著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紀后半期,許多國家培育出各種小馬,作為寵物。,現在經過幾千年人的培育,馬的種類繁多,從高達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條大狗大的馬,體形各異。 關于馬的演化: 馬的化石非常豐富,所以馬的進化過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詳細。馬的進化常常被用來作為進化的例子。 馬屬于哺乳綱,奇蹄目。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于五千六百萬年前的北美洲,時值始新世。始祖馬個頭 只有狗那么大,弓著背,四肢長著多個趾頭(前三后四)。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著小型化發展。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 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群,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現代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現于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馬,而現代馬則在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北美洲一直 是馬和馬類動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馬從這里起源并向四周輻射。馬通過冰川時期形成的白令陸橋擴散到歐亞 大陸,最后進入非洲。馬也通過中美地峽向南美洲擴撒。最晚到大約兩萬年前,馬在北美洲徹底滅絕,南美的馬滅絕得更早。原因現在仍是迷。有人認為跟美洲印第安人過渡捕獵有關。 從此,在近五千六百多萬年的時間里作為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沒有了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馬帶回了美洲。Discovery制作的一期關于馬的節目里說道“當印第安人第一次見到西班牙人帶來的馬的時候,感覺象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現代飼養的馬是由歐洲野馬馴化而來的。野生的馬已經滅絕。現存的普氏野馬不是家馬的祖先。馬的進化歷程充滿了艱難險阻。馬科動物曾經是如此繁盛,前后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后卻只有一個屬六七種殘存至今。馬的興衰歷程實際上是奇蹄動物的興衰歷程,奇蹄動物在現代普遍呈衰落的趨勢。 關于馬的詞匯: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骃,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于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后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并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于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后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于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梁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于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云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占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后,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于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鐘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于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后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于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于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于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于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于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后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采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并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后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么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并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并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么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于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么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致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 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梁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 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于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于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一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于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后,心喜若狂,稱其為“天馬”。并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制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余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并約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于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斗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只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臺,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么后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 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后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愿意選擇粗壯的馬匹。并且由于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后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于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斯坦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注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并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后,"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赤兔:堪稱三國第一名馬。演義曰:‘;良馬一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又云:‘;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追風逐電,赤兔超光。此馬先隨董卓、后從呂布;后呂布被殺,被曹操轉贈關羽,關羽斬嚴良、誅文丑多靠赤兔馬之神速;也許受關羽影響,十分忠義,關公遇難害后,孫權將其賜予抓住關公的頭號功臣馬忠,絕食而亡。 2、的盧:馬中極品,追風絕地,飛翻奔霄。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騎則妨主,原是江夏張武之座騎,張武乘之,兵敗身亡。被趙云所得,獻于劉備。然而到了福大命大的劉備手里,非但未妨主,還馬躍檀溪,救了劉備一命,可見劉備能為蜀漢之主,實是天意。只是可惜了一代奇才龐統,成了此馬的犧牲品,不過雒城之戰時,此馬亦死于亂箭之下。 3、絕影:絕世名馬,充滿霸氣,曹操之愛馬,波斯種,絕影之意,即是說此馬跑起來不見影子。曹操早年多乘此馬,轉戰南北,大破黃巾。戰宛城身中三箭猶負曹操渡過清水河,眼中一箭方倒地身死,與典韋死的一樣壯烈。曹操逃出祭之,見其之愛此馬。 4、爪黃飛電:曹操之愛馬,亦波斯種,全身雪白,唯四蹄黃色。許田圍獵載曹操遮于天子之前以迎百官稱賀,可謂三國第一尊貴馬! 5、汗血馬:大宛國特產的名馬,千金難買。 6、烏云踏雪:關外名駒,千里絕群,張飛之馬,長坂橋上與三將軍共退大魏雄師,為馬中英雄。 7、照夜玉獅子:趙云之馬,裴元紹因它被趙云刺死,長坂坡躍出陷坑,人說是阿斗之福,實際是此馬之功。具有奇特力量的名駒,踏霧登云氣力長。 8、快航:孫權之馬,逍遙津之戰一跳飛過小師橋,若無它仲謀危矣,可與的盧躍檀溪媲美。 9、白鴿:曹洪之馬。驚帆:曹真之馬,曹真曾用此馬與司馬懿打賭。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
因為這種馬是非常珍貴稀少的,再就是它是一個國家的國寶,自然昂貴。現存世上僅有3000匹,一匹就價值上千萬美元。法拉利是有錢人的標志,也被我們普通人說成了一種炫富。你知道嗎?還有一種炫富就是用10輛法拉利的錢去買一匹馬。這匹馬可不是普通的馬,它被稱為馬族中貴族,名叫汗血寶馬。汗血寶馬是是土庫曼斯坦的國寶,國徽和貨幣上都刻有它的身影。它的價值可以說是無價之寶,就像我們的國寶熊貓一樣,非常的珍貴稀少,怎能用錢來衡量呢?汗血寶馬不僅名貴,而且它的身材非常好,長相也是一級棒,它的體型飽滿優美、四肢修長、皮薄毛細,一身閃亮的毛發在陽光的照耀下更是晶瑩剔透,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馬匹。這樣珍貴的馬匹在歷史上曾經被成吉思汗等帝王專用。它的行駛速度也是特別的快,我們知道形容馬匹的速度有日行千里,赤兔馬就可以做到。而汗血寶馬84天跑完43000公里,換算過來汗血寶馬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相當于8個多小時就可以行使千里,這個速度要比日行千里還要快。汗血寶馬作為土庫曼斯坦的國寶,經常被當作為禮物贈送給其他國家領導人,這讓馬匹的價格再次增值。這樣的馬匹更不是單純的有錢人就可以養了,你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國際地位才可以養。還有養汗血寶馬,你必須要用專業的喂馬工作人員來幫你養,你自己是很難養好的,這個是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和護理知識。汗血寶馬的價格之所以這么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稀少,還有品種的名貴。
阿拉伯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馬種。它最早被人類馴服并成為人類歷史進程中最忠實的伙伴。阿拉伯馬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以及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是與阿拉伯馬息息相關的。當地球上結束了以馬代步的大規模民族遷徒 和戰爭后,人類使用阿拉伯馬優秀的血統,培育出了各種適用于現代賽馬、馬術和休閑娛樂的馬種,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至今,阿拉伯人仍為自己培育出了這一優秀馬種而自豪。阿拉伯馬相對早的階段起源是在美洲。它們在冰期海退時通過白令海峽,穿越亞歐大陸最后到達非洲。在利比亞迫撒哈拉沙 漠的弗茲安南部發現一張史前馬的素描,它那極富阿拉伯馬凹型臉的特征使人聯想到今天的阿拉伯馬。這幅素描的時間是在8000年以前。在阿拉伯半島有很多關于阿拉伯起源的故事。據推測,野馬 祖先之一的若亞子孫在公元前3000年被馴服;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索羅門大約在公元前973年統建治以色列,征服阿拉伯人和埃及人并占有阿拉伯沙漠。在他的馬廄里有1200匹戰馬和4000輛雙輪馬拉戰車。公元7世紀,阿拉伯著名預言家墨罕墨德認為,馬是戰爭的基石。阿拉罕則說:既然有了馬,就要好好照顧它們,使它們相信在死后能進入天堂。正是這種精心的照料,穆斯 林有了優秀的騎兵部隊:征服了埃及、北非、穿過了地中海到達西班牙和法國。當穆斯林打完仗回到老家時,在他們身后留下了許多馬,這就是阿拉伯馬對歐洲當地 馬種產生影響的因素。歐洲現代馬術、賽馬的優良馬種中,幾乎都有阿拉伯馬的血統。在歐洲,還有一些冠以阿拉伯馬名字的培育品種,如19世紀在匈牙利巴博納培育的沙加- 阿拉伯馬。在英國培育,完善于法國的盎格魯一阿拉伯馬經過一些改良,所注冊盎格魯棗阿拉伯馬血液中有25%的純種阿拉伯馬的血統。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阿拉伯馬, 但極為珍貴的純種阿拉伯馬并不多,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發展、培育了一些品質較好的阿拉伯馬,管理者*著嚴格的選擇保存了比較好的種馬。
馬 分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奇蹄目 科: 馬科 屬: 馬屬 種: 馬 學名 Equus caballus 馬 (Equus caballus) 是一種草食性家畜,頸上有長鬃,尾有長毛,馬腳長有馬蹄。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產于中亞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化,15世紀后,才被殖民者帶到美洲和澳洲。 馬主要作為役使家畜,用于騎乘、挽車和載重,在戰爭和勞作中運用。在歷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車動力,以至于后來機器的能力要以馬力來衡量。在山區無法行車的路上,馬是主要的運載工具。 在戰爭中最早也是拉戰車,由游牧民族首先發明騎乘,中國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開始出現騎兵,羅馬帝國也是后期從中亞游牧民族處學習的騎乘。馬鞍也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后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馬鐙是中國人在唐朝后期發明的,一開始只是一個,為便于上馬,后來發展為一邊一個,波斯人稱為“中國鞋”,后來才傳到歐洲。直到20世紀末,由于各種戰車、直升機的出現和普及,騎兵才開始退出戰爭。目前騎乘多用于體育競賽,有的大城市巡警也還用馬。 馬也可以作為乳用和肉用,伊斯蘭教律法禁止食用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馬肉,但后來作用不大,現在法國人、意大利人都食用馬肉,日本人認為馬肉是營養豐富的肉食。在二戰期間,美國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以彌補牛肉供應不足,但二戰結束后,在西部牧場主的壓力下,又禁止供應馬肉。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適合釀造“馬奶子酒”。 隨著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紀后半期,許多國家培育出各種小馬,作為寵物。,現在經過幾千年人的培育,馬的種類繁多,從高達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條大狗大的馬,體形各異。 關于馬的演化: 馬的化石非常豐富,所以馬的進化過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詳細。馬的進化常常被用來作為進化的例子。 馬屬于哺乳綱,奇蹄目。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于五千六百萬年前的北美洲,時值始新世。始祖馬個頭 只有狗那么大,弓著背,四肢長著多個趾頭(前三后四)。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著小型化發展。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 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群,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現代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現于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馬,而現代馬則在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北美洲一直 是馬和馬類動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馬從這里起源并向四周輻射。馬通過冰川時期形成的白令陸橋擴散到歐亞 大陸,最后進入非洲。馬也通過中美地峽向南美洲擴撒。最晚到大約兩萬年前,馬在北美洲徹底滅絕,南美的馬滅絕得更早。原因現在仍是迷。有人認為跟美洲印第安人過渡捕獵有關。 從此,在近五千六百多萬年的時間里作為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沒有了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馬帶回了美洲。Discovery制作的一期關于馬的節目里說道“當印第安人第一次見到西班牙人帶來的馬的時候,感覺象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現代飼養的馬是由歐洲野馬馴化而來的。野生的馬已經滅絕。現存的普氏野馬不是家馬的祖先。馬的進化歷程充滿了艱難險阻。馬科動物曾經是如此繁盛,前后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后卻只有一個屬六七種殘存至今。馬的興衰歷程實際上是奇蹄動物的興衰歷程,奇蹄動物在現代普遍呈衰落的趨勢。 關于馬的詞匯: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骃,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于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后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并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于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后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于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梁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于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云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占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后,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于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鐘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于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后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于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于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于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于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于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后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采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并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后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么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并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并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么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于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么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致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 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梁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 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于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于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一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于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后,心喜若狂,稱其為“天馬”。并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制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余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并約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于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斗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只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臺,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么后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 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后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愿意選擇粗壯的馬匹。并且由于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后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于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斯坦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注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并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后,"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赤兔:堪稱三國第一名馬。演義曰:‘;良馬一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又云:‘;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追風逐電,赤兔超光。此馬先隨董卓、后從呂布;后呂布被殺,被曹操轉贈關羽,關羽斬嚴良、誅文丑多靠赤兔馬之神速;也許受關羽影響,十分忠義,關公遇難害后,孫權將其賜予抓住關公的頭號功臣馬忠,絕食而亡。 2、的盧:馬中極品,追風絕地,飛翻奔霄。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騎則妨主,原是江夏張武之座騎,張武乘之,兵敗身亡。被趙云所得,獻于劉備。然而到了福大命大的劉備手里,非但未妨主,還馬躍檀溪,救了劉備一命,可見劉備能為蜀漢之主,實是天意。只是可惜了一代奇才龐統,成了此馬的犧牲品,不過雒城之戰時,此馬亦死于亂箭之下。 3、絕影:絕世名馬,充滿霸氣,曹操之愛馬,波斯種,絕影之意,即是說此馬跑起來不見影子。曹操早年多乘此馬,轉戰南北,大破黃巾。戰宛城身中三箭猶負曹操渡過清水河,眼中一箭方倒地身死,與典韋死的一樣壯烈。曹操逃出祭之,見其之愛此馬。 4、爪黃飛電:曹操之愛馬,亦波斯種,全身雪白,唯四蹄黃色。許田圍獵載曹操遮于天子之前以迎百官稱賀,可謂三國第一尊貴馬! 5、汗血馬:大宛國特產的名馬,千金難買。 6、烏云踏雪:關外名駒,千里絕群,張飛之馬,長坂橋上與三將軍共退大魏雄師,為馬中英雄。 7、照夜玉獅子:趙云之馬,裴元紹因它被趙云刺死,長坂坡躍出陷坑,人說是阿斗之福,實際是此馬之功。具有奇特力量的名駒,踏霧登云氣力長。 8、快航:孫權之馬,逍遙津之戰一跳飛過小師橋,若無它仲謀危矣,可與的盧躍檀溪媲美。 9、白鴿:曹洪之馬。驚帆:曹真之馬,曹真曾用此馬與司馬懿打賭。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
因為這種馬是非常珍貴稀少的,再就是它是一個國家的國寶,自然昂貴。現存世上僅有3000匹,一匹就價值上千萬美元。法拉利是有錢人的標志,也被我們普通人說成了一種炫富。你知道嗎?還有一種炫富就是用10輛法拉利的錢去買一匹馬。這匹馬可不是普通的馬,它被稱為馬族中貴族,名叫汗血寶馬。汗血寶馬是是土庫曼斯坦的國寶,國徽和貨幣上都刻有它的身影。它的價值可以說是無價之寶,就像我們的國寶熊貓一樣,非常的珍貴稀少,怎能用錢來衡量呢?汗血寶馬不僅名貴,而且它的身材非常好,長相也是一級棒,它的體型飽滿優美、四肢修長、皮薄毛細,一身閃亮的毛發在陽光的照耀下更是晶瑩剔透,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馬匹。這樣珍貴的馬匹在歷史上曾經被成吉思汗等帝王專用。它的行駛速度也是特別的快,我們知道形容馬匹的速度有日行千里,赤兔馬就可以做到。而汗血寶馬84天跑完43000公里,換算過來汗血寶馬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相當于8個多小時就可以行使千里,這個速度要比日行千里還要快。汗血寶馬作為土庫曼斯坦的國寶,經常被當作為禮物贈送給其他國家領導人,這讓馬匹的價格再次增值。這樣的馬匹更不是單純的有錢人就可以養了,你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國際地位才可以養。還有養汗血寶馬,你必須要用專業的喂馬工作人員來幫你養,你自己是很難養好的,這個是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和護理知識。汗血寶馬的價格之所以這么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稀少,還有品種的名貴。
總結
- 上一篇: imtoken官方:奇瑞杀疯!10月销量
- 下一篇: imtoken钱包app下载网址:车主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