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球生活系列之新马 10 日考察记
城市選擇的不可能三角:「物價親民」「生活便利」「發展機會多」。
撰文:Ruby Wang
2023-2024 年對我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走出國門,去更多的地方看看當地人的生活狀態。
一方面,YQ 三年多,感覺與世界脫節沒有完全在線同步很長時間。年輕的時候,我幾乎每個假期都往外跑,作為一個十年前就因為寫搭車徒步游記出過書,考了 AOW 潛水證去看沉船的人,整整四年沒有四處旅行是多難受的事。所以今年我決定要報復式反擊一下。
說來好笑,女兒出生后剛能坐直我就給她辦了護照,喜滋滋地希望她從 1 歲開始就能跟著我們去看世界。結果就是,5 年到期的護照,現在只剩 1 年的有效期。
另一方面,希望趁著還年輕(明明是人到中年的掙扎……)一家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體驗生活,小朋友也可以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擺脫內卷,自然成長。
一家人的長期生活要求和單身青年的「數字游民」需求差異還是挺大的,比如考慮到孩子教育和老人醫療,生活在鄉村或者某個島嶼基本被否決了。于是我們的考察列表與其說是國家,更準確地說是選擇可以接受長期生活的城市。
年中去了趟美西之后,更明確近幾年作為華人互聯網非技術選手的工作或市場機會都還是應該集中在亞太地區。所以日本,東南亞,香港,澳新的大城市更符合我們的考察范圍。
因為孩子暑假帶她去了日本玩,所以這趟我們就干脆選擇 10 天考察兩個大城市 / 國家,吉隆坡和新加坡,拜訪新老朋友,順便考察生活與教育的環境。
回來后一直有熟悉的朋友來催我聊聊總結,本篇文章我先介紹一下這幾個朋友在新馬的狀態(簽證、工作、生活、子女教育),最后附上我的總結與感受。
由于我們在互聯網行業工作 10 多年了,這些朋友來自字節、阿里、蝦皮、美團等大廠,或是 Web3 & AI 賽道創業。不希望打擾他們的生活,盡量以代號描述。
Y 先生@吉隆坡
Y 先生是在某 Web2 大廠工作多年后靠投資房產 FIRE 的半退休人士。4 年前離職帶全家通過馬來西亞的第二家園簽證定居吉隆坡,現居賽城附近。
我因為很早加過 Y 先生的微信,知道他兩個兒子都在吉隆坡上學,所以這次考察學校還專門問了他的建議,Y 先生推薦我去他家周圍的生活區轉轉。于是我們打了一個 Grab 從雙子塔 40 分鐘左右到達了他位于賽城(吉隆坡的科技城)安靜的小區。
賽城,CyberJaya,Jaya 是城市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網絡城市,屬于馬來想打造的科技城所在地。賽城位于布城附近,這兩個地區都在吉隆坡市中心的南部 40-50 公里,位于市區與機場的中間。布城是馬來西亞政府的所在地,馬哈蒂爾時代投資幾百億建造了現代化的建筑和許多公園,因此不少官員都住在附近。我們游客經常去的粉紅清真寺就位于布城。
Y 先生在國內有一流的學區房,但是孩子讀到二年級后發現真的不能再適應下去這個教育體系。他把學區房賣了,考察了泰國、加拿大、馬來等地,最后選擇了吉隆坡。他說他原本想把這兒作為中轉站,后面全家移居加拿大。然而這里的天氣溫暖,孩子和老人來了之后都很適應。自己本來移民意愿也不強,所以已經沒有再去加國的動力。他目前在馬來尚未投資房產,每個月 1 萬人民幣的租金租的兩層樓 300 平別墅帶院子和兩個車位,孩子在開車 10 分鐘外的國際學校上學。周末可以玩的戶外資源豐富,周圍都是大片的公園和湖泊。開車一個小時去海邊,半個小時去機場。依托于吉隆坡是亞航總部,去東南亞各個海島全家來回機票一趟在人民幣 1000 左右,回國內各大城市也都有直飛航班。
參觀了他們家里之后,Y 先生開車帶我們去轉了附近的學校,醫院,景點,最后到了布城最大的購物中心 IOI city mall. 大家一起去一家巴厘島風格餐廳吃了飯。正好是周末,商場非常熱鬧,生活氣息濃厚。
Y 先生一家的生活狀態,是我們此行朋友里我們最羨慕的。算了一筆賬,一年 4 口人,人民幣 40-50 萬可以在這邊過得很舒適悠閑,教育醫療他們一家人都能夠滿意。當然,前提是可以有生意或者投資收入的穩定現金流持續支撐,因為第二家園的長期簽證不允許在馬來工作。
我們原本還打算見另一位也已全家移居馬來的 web3 創業的朋友。結果正逢中秋,他回檳城陪伴家人。順便說一句,一般移居大馬除了吉隆坡,很多中國人也會在檳城和新山。我們相約下次再去考察一次,到時候再面基。
布城:粉紅清真寺旁
布城生活區最大的 shopping mall,周末很熱鬧
G 女士@新加坡
G 女士是 3 年前從國內互聯網公司逃離內卷,跳槽去了某東南亞 web2 公司的產品經理。我們都覺得她的 timing 實在無敵。這兩年新加坡工作簽(EP)越來越來拿,而 G 女士在這三年不但工作穩定,有了娃休了產假,永居也在排隊申請了。
我們去她家還看到了她 1 歲左右的可愛寶寶。由于有了寶寶雇了菲傭,加上這兩年新加坡房租猛漲,她從最開始租的公寓搬到了現在三室一廳的 HDB(政府建的祖屋),租金相比這個套內 100 平的面積倒是很可接受。小區出門 20 米就是地鐵站和公交站,樓下有 24 小時的超市和很多吃飯的地方,感嘆下新加坡祖屋配套也真的挺方便的。由于來新加坡就是奔著逃離國內互聯網卷的環境和生娃養娃來的,目前看下來工作可以 6-7 點下班,也確實「不內卷」。同時養小孩的環境也很令人放心,畢竟這地方,真有拐孩子的 ta 能跑去哪里?
除此之外,她也坦言無聊是真實存在的,包括在工作環境里創造力的缺失可能也是規矩社會的產物。所以我們也討論了孩子長大會希望接受本地精英化,規矩化的教育嗎?暫時還沒答案。
J 先生@新加坡
1 年多前換工作來新加坡某 web2 大廠的中高層。J 先生家倆兒子之前也在國內某 IB 國際學校。出于對職業發展和國際教育質量的更高追求,他們申請了頂流牛校 UWC(東南亞聯合書院),現在兩個孩子都在這讀小學。正好周末二公子早上在學校訓練足球,我們就相約去參觀了 UWC Dover 老校區。
這趟我總共預約走訪了 4 所國際學校,當然硬件都沒話說,條件甚至可以趕得上不少大學。不過 UWC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食堂和運動場地。食堂是一個類似新加坡食閣一樣的開放空間,就像商場大食代一樣,全球美食和飲料窗口都是現做,伙食滿意度很高。還有就是非常重視運動,周末很多場地都有人在鍛煉,從足球,跆拳道到游泳池里的水上芭蕾,不光是孩子,家長也請教練過來訓練。新加坡這 30 多度的天氣,我們走了一個小時都有點累,小哥哥訓練足球跑滿兩個多小時還不肯回家,這體力是真的很讓人佩服。不經感慨精英的卷的確是從卷體力開始的哇!
UWC 前身是新加坡國際學校,左圖:當年李光耀揭牌的照片至今在學校咖啡館墻上;右圖:足球場周末訓練一角,玩得不肯回家
W 先生@新加坡
和 W 先生一家原本結識于群聊,我關于了解新加坡國際學校的資訊基本上是從 W 先生的夫人 L 女士處了解的。作為一位前順義媽媽,YQ 期間下定決心要帶兩個女兒出國,L 女士和 W 先生是我見過的行動力最強家庭之一。W 先生之前也在國內某大廠做技術 leader,在還沒確定新加坡的 offer 之前,L 女士已經申請好幼兒園帶了倆女兒過來落腳報到。我當時跟著 L 女士也給女兒申請了同一家幼兒園,結果這次見面人家孩子都換了幾次學校了,我還紋絲未動,這……這就是差距。
我們去他們租住的公寓拜訪。用他們的話說是住在「新加坡郊區」,但生活還是挺便利。公寓的住戶可以在公區燒烤,開 pool party,孩子玩樂的區域也很大。公寓附近正好也有一大片 HDB 祖屋,祖屋的開放健身區域和評價餐館也都在步行距離。晚飯后,幾個孩子一起玩了好久,playground 好多不同國家的孩子互相拼自己的技能,看起來像個小小聯合國。
L 女士對新加坡帶孩子的環境是打心眼里滿意,因為孩子可以玩的設施和公園真很多。但是同時,生活的貴和壓力也真的很真實。「所有日常物品都淘寶買」,兩個孩子的國際學校也不知道能堅持多久,畢竟學費還是太高了,后面如果有辦法可能會轉政府學校。
典型的公寓樓和小區游泳池,女兒和朋友家的女兒在小區樓下的 playground 玩
K 小姐和 T 先生@新加坡
除了拜訪一些之前互聯網公司的老同事與朋友,好開心我們還和通過 X 與 web3 結識的朋友在新加坡約了面基!
和我們 web3brand 讀者群的 Kelly 約了個居酒屋。Kelly 目前在 AI 公司做產品,同時自己創業為品牌提供服務。她美國本科,從硅谷回來在新加坡待了 5 年左右,雖然也常常感到無聊,但也沒想到待哪里更好!哈哈,這真是概括了許多在新加坡生活朋友的狀態——高度的安全和便利消磨了大家對無聊的抱怨。
Cheers with Kelly
和 Teng Yan 是今年年初在 X 上認識的,最開始我因為他常在推上寫 NFT 的內容和他 catch up。他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目前是 Delphi Digital 研究團隊 NFT 的 team lead。由于遠程辦公,他的作息跟美國時間多些,所以我們約了下午喝咖啡,順便聊了聊近期的一些市場看法,新加坡本地 NFT 玩家的情況等。
內容分享真的可以產生更多鏈接,算是我們 2023 年的最大收獲。
*Bonus:走訪國際學校(沒娃的請略過)
這次走訪了 4 所提供 K-12 教育比較優秀的國際學校,兩所英式體制,兩所 IB 體系。限于篇幅,也不是所有讀者都有興趣的內容,就不在這里叨擾,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單聊。
- 吉隆坡:Alice Smith International School
- 吉隆坡:IGB International School
- 新加坡:Tanglin Trust School
- 新加坡:UWC Southeast Asia (Dover Campus)
總結與感受
深刻感受「物價親民」,「生活便利」,「發展機會多」真的是不可能三角。
比如新加坡,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是工作機會相對多的地方,無論中資企業出海還是外企在亞太的職位,英語夠好仍然有帶 EP 的機會,但是物價真的是所有這兩年搬去新加坡的家庭的痛。
搬去新加坡的家庭,有不少回了國,或者二潤去其他國養老的;還留著的我們認識的朋友,也坦言「太貴了」。但是為什么沒有走呢?因為生活是真的方便,去機場沒多遠就能飛全球,很多人的對策是每個月去周邊國家度一次假可以解這種無聊。另外就是有孩子的家庭,沖著好的中小學教育過來的,多半也還不會走。
相比新加坡,吉隆坡或甚至東京,物價都是親民的。我在東京生活工作多年的閨蜜自信地說,同樣的吃穿預算,你在日本能夠買到的不是最便宜的,但一定是 quality 最好的。確實,日元已經貶值得,在日本吃的每一頓我都覺得好值!問題就是日本工作的機會很少,吉隆坡更少;即使是外企,薪資也幾乎不用想著和國內互聯網有什么可比較的。當然如果出海創業,或可以找到獨立的遠程工作,馬來西亞和日本都是不錯的選擇。由于離新加坡很近,現在有些公司為了省成本也會把人 base 在馬來西亞的新山或吉隆坡,新山到新加坡通勤才 1 小時(北京長途通勤過的朋友都認為沒啥!),而吉隆坡到新加坡飛機才 1 小時,每天幾十趟航班,票價 100 人民幣起,相當于杭州 - 上海的高鐵一等座。國慶期間我們一家 4 口加了兩個大行李的費用,機票總共 1300 元。
在新加坡稅后收入必須大于 100 萬有 EP 的工作能獲得在國內一線或者準一線城市一樣的生活質量。吉隆坡很難找工作,如果能有被動收入或者遠程工作收入 30-50 萬就有差不多的生活水平。
文末附上年度家庭開支預估,不提供建議,僅供參考!
所以,有很明確的結論嗎?還是回到你的收入與工作模式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探访全球生活系列之新马 10 日考察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求一个关于千玺的个性签名!
- 下一篇: 比特币第三季度挖矿报告:市场深熊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