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统金融逐鹿Web3:艰难转型重金收购但迷雾重重
記者 Jessy
2023年2月,成立于2021年的虛擬貨幣交易所VDX(Victory Fintech Company Limited) 開始向香港證監會提起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TP)牌照的申請。在未拿到牌照的日子里,VDX曾開辟過一個業務:為證券公司提供申牌的咨詢服務(現已暫停)。在半年的時間里,VDX就接洽了30家左右對虛擬資產交易感興趣的香港傳統券商企業。
根據媒體報道,富圖證券的子公司長橋科技已經開始為香港券商提供7x24一站式虛擬資產交易系統解決方案,老虎證券、上海綠地融都有意申請 VASP 牌照。全球自動化電子經紀商盈透證券則通過與OSL的合作,在港推出虛擬貨幣交易,使其專業投資者客戶能夠交易比特幣和以太坊.......
香港本土券商積極投身Web3相關業務,原因很簡單,日子不太好過了。日子不好過的不僅僅是本土券商。香港,作為一個金融高度發達的地區,在二十年前,GDP曾為整個中國大陸GDP的1/5,現如今,已經被蘇州趕超。除了證券,其它金融賽道也面臨自身的困境,據彭博社報道,因人口外流和勞動力萎縮加劇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困境,2023年香港不動產投資信托表現為全球最差。保險行業因為疫情的三年,也喪失了大批大陸客戶。
在傳統金融公司看來,Web3成為了一個可能的新的業務增長點,而區塊鏈技術本身或許是對于傳統金融技術的一次革新。只是一切做起來并沒那么容易。
傳統金融的轉型
VDX的股東之一,便是香港本土上市券商——勝利證券。
VDX成立于2021年,并從一開始就制定了在香港合規發展的策略 。2020年底,OSL拿到了SFC頒發的第一張涉及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牌照——1號牌和7號牌。這是一個信號,當時幾個股東達成共識:香港是一個各方資金聚合的地區,市場足夠大,交易所是行業的流量入口,再加上股東有多年的證券行業經驗和加密行業的專業知識,合規交易所這個事在香港行得通。
對于VDX的券商股東來說,他也希望能夠在合規的金融賽道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香港的金融狀況不容樂觀,目前傳統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相對欠佳 ,如果傳統券商不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生存也會越來越困難。
跟著政策跑,能吃到甜頭。香港有超過一半的券商是在2015年后成立,當時這些券商想做的是大陸人來香港跨境理財生意。過去跨境股票投資長期處于灰色地帶,但是到了2023年年初,政策轉向,監管部門嚴令禁止新的大陸用戶注冊。而存量用戶也面臨著監管的不確定性。
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原本,港股成交額就大幅萎縮,香港本土券商的日子不好過,據港交所數據顯示,2022年一整年,在香港聯交所展業的證券公司從638家下降至598家,減少了40家,是至2018年以來的首次明顯減少。
對于傳統的券商來說,升級他們手上原本就具備的1、7號牌照,便能夠從事虛擬貨幣交易所業務,這將是他們的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又或者是直接和持牌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合作,他們也能從中分潤。
在和香港本土的證券公司交流溝通的過程中,VDX的首席營銷官Greta yuan發現那些排名100之后,面臨著生存危機的中小型券商,在申牌上行動力更強。而那些本身業務不差的券商,則大都選擇了觀望。申牌是一條比較漫長和繁瑣的路,而拿到牌照之后業務的增長是否能夠覆蓋付出的成本更是一個未知數。VDX估計,在拿到牌照正式展業后的兩年,他們能夠收回申牌成本,約一億到兩億港幣。
不過,Greta yuan所接觸的大多數機構都認為虛擬資產業務在未來是對標股票、基金的理財方向。大家都不想在這個賽道里落后。
正因為如此,一些傳統的金融大鱷們,對加密資產的興趣濃厚。亞太區塊鏈聯會主席潘君宇經常和家族辦公室一起舉辦活動,他們感興趣幣圈都在做什么項目,風口在哪里。但是他們也顧慮風險,而Web3做到合規、擁抱監管,或許能夠讓傳統金融的錢安心進入。在虛擬資產信托香港潘渡基金所管理的資產中,就有1/3來自家族辦公室。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傳統金融領域的人都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尤其是香港老錢遍地。許多家族式公司的掌門人,已處于暮年,對于他們來說,連上一代的互聯網,都被他們所排斥,至今還保留著用紙筆記錄的習慣。
這是內部革新的阻力,潘君宇有去突破這個阻力的一套邏輯和辦法,想要辦的事情和傳統金融有關,那就花錢直接收購相關的公司,而不是去談合作。潘君宇現在在籌劃一個AI+保險的項目,他直接收購香港的一家上市保險公司,然后跟投了一個AI公司。因為保險公司擁有傳統的保險牌照,他覺得,這樣這個項目就可以完全在香港用合規方式運營,證監會可以監管。
根據SFC公布信息,目前有四五家在申請VATP牌照,不過類似Hashkey Exchange這樣的交易所早已趕在了這幾家機構前面,拿到了牌照,并開始展業。香港的合規交易所的市場并不大,競爭其實是相當激烈的。VDX采取B to B to C 的商業模型,希望通過差異化打法來分得香港合規加密市場的蛋糕。
目前港交所市場規模大概四萬億美金。在VDX看來,這樣的打法瞄準的正是從這4萬億市場中來的增量機構客戶。VDX估算,在牛市會到來的大預期下,未來用戶和市場會按照第一年3%、第二年9%、第三年20%的速度增長。在這樣的打法之下,VDX的收益將不僅僅來自于虛擬資產本身的增長,還有一方面來自于傭金,另外平臺會推出一些虛擬資產相關項目如STO。這樣看來,交易所未來整體的毛利率和營收效果會比傳統金融產品高很多。
巨頭的游戲和成為齒輪的代價
香港中環,傳統金融公司的聚集地,這兩年,一些加密行業的公司也在這里租住了辦公室,比如Hashkey Exchange、Bitget等交易所。任駿菲擔任CEO的潘渡基金也入駐了中環,在此之前,她在北京工作。“北京太大了,去見個合作伙伴開車都是40分鐘起步”,但是在香港不一樣,基金的合作方,如做市商、托管、LP都在同一棟里,走路十分鐘就到,一天可以安排四五個會,效率很高。
這其實是幣圈逐漸開始主流化的一個趨勢。中環開始增多的加密公司,加密行業慢慢開始融入主流金融系統,成為一個齒輪。
而想要成為齒輪的入場費不菲。一個項目來到香港,就需要打定了要合規發展,接受監管。而合規,能在香港立足,其實是個成本極高的事情。潘君宇可以直接花錢收購一家上市公司,而交易所的持牌成本超過2000萬美金。行業越來越成為了一個大資本、巨頭的游戲。
新火科技的資管項目負責人Vivia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申領牌照要花費比較多力氣,因為要跟很多第三方溝通。比如要第三方寫評估報告,去和銀行、保險公司、云技術的提供方溝通。要跟監管方去溝通,他們要摸底,需要告訴他們具體打算做什么事情,交易所會是什么樣子,要上什么幣,未來要發展成什么樣子。以及未來散戶進場了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對于散戶的資產保護等等。
這些都需要提交文件,審批也要再等三個月。在牌照下來之前,可以做的幣種也不多。在之前的一套流程走下來,已經付出了很高的成本。除此之外,還要養很多研發團隊、推銷人員、中心負責人。成本很高,這個成本包括金錢,也包括時間。
VDX算了一筆賬,合規人員的聘請上是成本的一個大頭,占據了總支出的30%-40%,和幣圈傳統的加密交易所對比,除掉技術團隊,剩下的大部分都在做合規相關的事情。
潘渡基金合伙人任駿菲也向表示:香港金融的運作體系有明確分工和精細化監管,基金的做市商、托管機構、管理人和券商各自有對應牌照資質。
潘渡目前獲得了能面向零售市場的ETF公募基金管理資歷,監管對中后臺運作的要求和嚴謹程度也會高于傳統私募。任駿菲之前在幣圈創業,把運營效率放在第一位,而在持牌后的優先級是合規和安全,很大程度以效率和成本為代價。比如按照規定,對資金來源的反洗錢盡調和投資人背調,產品的持牌托管和三方保險,基金提款必須要三人經辦審核等。公司目前很大比例的人員架構是和監管合規相關,如持牌代表、法務、風控。專業人士薪水不低,如虛擬資產交易所持牌人二十萬港幣的平均月薪。隨著香港加密行業發展,人才價格水漲船高。
任駿菲表示市場參與者還要經常保持與監管機構的溝通。比如證監會頒發新政前往往會展開業界咨詢,征求市場對反饋的意見是否良好,以及對政策的優化建議。
這種與監管機構的溝通還包括需要接受監管的問詢,比如市場如果出現了一些波動,監管的信函就會到達,持牌的機構們需要回復監管如:市場波動的原因,公司的風險敞口、波動是多大,未來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等等問題。
曾經習慣了幣圈節奏的創業者們來到香港被要求“慢”下來。但也感受到了一些傳統金融的好處,之前在幣圈投項目,其實并不透明,而現在則能看到更多清晰的背后信息。 擁抱監管后有讓人踏實的一面,長期“漂泊”的幣圈人,其實在追求這種踏實,希望能夠在陽光下做生意。一位匿名采訪對象向記者表述他的觀察“香港肯定不會允許割韭菜的項目,但是你可以去別的地方割完了,完成原始積累再來香港。現在你看到的在大會臺上坐著的那些人,之前不也都是割韭菜的,只不過現在在洗白自己。”
香港會是RWA的寶地嗎?
在合規的大方向之下,RWA似乎成了十分適合在香港發展的賽道。香港政府也確實在這一方向著力,發行了私有鏈上的綠色債券,積極推動著數碼港元的進程,而根據香港政府近幾個月的發聲也預示著未來的一種趨勢:針對STO和RWA,或不再像以往一樣把他們定義為復雜商品,這就預示著這些產品將從只對專業投資者到面向散戶開放。
更多傳統金融圈的人也把目光投向了香港,RWA是和傳統金融相關性最大的,也是他們最擅長的領域。香港的加密熱度一直未減,我停留在香港采訪那段日子里,同一時間段內,就有三個規模超過500人的活動在香港不同地區舉辦。在香港大學內的一場行業大咖分享大會上,到場的人數就超過了千人,我正是在那里,遇到了很多試圖從傳統金融轉型到Web3行業的創業者,他們大多選擇了交易所或是RWA賽道。
我在這里碰到了一位曾在國內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現在投身RWA賽道的創業者Joe(化名)。在國家政策的變化之下,留給原本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的空間變小,他開始了在Web3行業的創業。
他的公司所做的是為基金管理人做資管協議,公司總部設在加拿大,他來香港考察了一圈,否定了他們的項目來香港注冊公司落地發展的想法。
在他看來,對于香港政府來說,這一系列的動作無非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錢來到香港,提升香港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他這樣理解香港的定位“香港賺的錢實際是收一個大陸和海外的雙向過路費,當全世界要投資大陸時,錢在香港停一下;另一方面則是大陸的資本在香港成立主體,把錢投資全世界。”
正是因為這一比較特殊的地位,香港一直有著重要的政經地位。對于香港來說,底層資產的上鏈,能夠促進的便是該資產的全世界流通,降低的是金融進入的門檻。不過,目前綠色債券僅對香港市民開放。
Joe在香港考察了一圈,對于香港發展RWA的發展前景存疑:“世界通過香港web3投資中國,未來可能會看到香港的證券、股票、地方債等等token化,但是這個事情能不能成主要還是看大陸是不是足夠牛逼,能否生產足夠優質的資產。事實是現在大陸的經濟還沒有以前好。”他把公司注冊在了加拿大,對于香港并未抱有多少期待。對比下來,他覺得加拿大的營商環境更好。同樣的,他也不看好香港的RWA的發展,這里即沒有優質的底層資產,美國也限制對于香港的投資。
而在他眼中,區塊鏈只是對于傳統金融的一次技術的升級。重要的還是金融產品和底層資產本身。就公司本身而言,他更希望能為公司選擇一個司法和政治更穩定的地區。
和Joe做了類似選擇的,還有一家位于深圳,專注區塊鏈技術開發,Defi協議搭建的小團隊。雖然他們公司被行業內的朋友拽著去數碼港注冊了公司,但是他們并不準備去香港辦公,“沒有那個必要”,甚至,團隊的CEO還打算把在中國大陸注冊的公司注銷掉,這些實體的公司在他看來都會招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在Defi的疊樂高游戲中,并不需要和現實世界產生聯結。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香港传统金融逐鹿Web3:艰难转型重金收购但迷雾重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幸福着你的幸福是啥歌啊?
- 下一篇: 蓬莱阁跨海索道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