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教中“根本修”的理解
佛家有所謂“修行”的說法,并且一再強調要從“根本修”。那什么才是根本修呢?是修佛性、身體還是心靈?
首先說“佛性”。佛家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是有情眾生(不光指人)的本體,本體是不存在被污染的,也就是所謂的“不垢不凈”,就好像人們說“太陽被烏云遮住了”,但是等烏云散盡太陽還在那里,并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我們修的應該不是“佛性”。
那么再來說“身體”。佛家認為身體是阿賴耶識的一個容器,從生到死只管一世,并且身體是由一些列不穩定的物質合和而成的。而修行的目的是達到涅槃從而超脫生死,那么依照這個邏輯來說,身體也不是修行的目標。
那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心靈了。佛家讓我們遠離執念,拒絕貪嗔癡,而這些東西都來自于我們的心。妄念、執念、善念、惡念等等等等,都是心產生的,我們所謂的“業障”也是由自己的心念而來。
所以,所謂根本修應該指的是修心。也就是佛陀告訴大家的修清凈心。那么什么才是清凈心呢?我理解是能夠從心靈出發,看透現象的本質。
《金剛經》中佛陀對須菩提有一段話,我拿來記在這里,算是對自己的提醒吧。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p>
上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佛家講的“六識”,“不住”是不執著于、不被其所迷惑的意思。那么這里的不住這六識,直白的理解就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無所住”就是要我們透過現象能看到本質。所以,我理解佛陀的這句話是讓我們不要執著于表象,應該發現其背后的本質,要用心去體會。這是我的理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对佛教中“根本修”的理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疲老还旧邦”下一句是什么
- 下一篇: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最新版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