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开发出新型类脑芯片,模拟真实的人脑突触连接,人工智能将像人类一样思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SF 中文 (ID:kexuejiaodian),作者:SF
人工智能真的擁有“智能”嗎?盡管今年以來,人工智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可能跟很多人想象中的人工智能仍相差甚遠。在我們的想象中,人工智能應該是《終結者》中的 T-1000 和《黑客帝國》中“機械主”那樣,擁有等同于人類甚至超過人類的“智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叫作人工智能,但現在的人工智能還遠沒有達到真正擁有人類智能的水平。
文 | 梅林
我們的人工智能其實并沒有“腦子”,它什么也不懂,也不會思考,更不會感知,甚至連文字、圖像的含義它都無法理解。目前的人工智能都是用大量數據訓練出來的,每一次訓練,神經網絡都會對每層單元接收的數據和輸出的數據進行調整,以便能輸出更準確的答案。人工智能做的只是基于大量的訓練數據,多數據進行處理,給出類似人類“思考”的答案。
比如,ChatGPT 根本沒有任何地理知識,卻能告訴你法國的首都在哪里。當然,前提是在訓練過程中,輸入的數據里包含“法國”“首都”和“巴黎”這 3 個詞。它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只是分析詞語之間的關系 —— 法國、首都常和巴黎一起出現。
為此,科學家設想,可以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機制,開發出計算芯片及相應的硬件系統,讓計算機和人工智能能像人類一樣思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
讓人工智能更像人腦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制備了基于二氧化釩相變薄膜的類腦神經元器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類腦芯片。中科大的科學家利用這種新式芯片,對神經元突觸在外部刺激下的動態連接進行了模擬,展示了類腦神經系統中多通道信號傳遞和處理的過程。
如果未來將這些類腦芯片聯結成人工神經網絡,它們將模擬人腦中的神經網絡工作,配備這種神經網絡的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將像人類一樣思考。
什么是類腦芯片?
借鑒人腦的信息處理方式,用器件來模擬大腦的神經系統,創建出一種虛擬大腦,或者通過腦機交互將機器與生命體融合,創建虛擬大腦與生物大腦相結合的超級大腦,最終目標是建立一種人造的超級大腦,這就是類腦研究。在類腦研究中,用來模擬人腦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器件就是類腦芯片。簡單來說,類腦芯片就相當于我們大腦中一個個的神經元,它們組成了類似人腦的神經系統。
了解了什么是類腦芯片,可能有的伙伴會問了,科學家用類腦芯片模擬人類大腦有什么用呢。目前,類腦研究的成果已經應用于多模態目標跟蹤、機器人空間定位、多尺度腦模擬、機器人群體控制等方面。
但是,隨著類腦研究的發展,以及應用場景越來越復雜,如何讓計算機、人工智能更智能、更接近人腦成了科學家關注的重點。為此科學家提出了脈沖神經網絡的方案,與目前主流的類腦研究方案相比,脈沖神經網絡的工作機制更接近人腦,因此在效率、運算量和應用性方面更有優勢。類腦芯片正是構建脈沖神經網絡的基礎。
突破瓶頸,模擬人腦的突觸連接
早在 2005 年,美國就提出了類腦研究的計劃。現在,中國、日本、歐盟國家也都相繼開展了類腦研究。雖然基于類腦芯片的類腦研究成了當前的研究熱點,科學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距離類腦芯片的大規模商業化運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由于制作芯片的材料主要是硅,因此當前的人工智能被稱為硅基人工智能。利用這樣的硅基芯片來模擬人腦的神經系統,特別是突觸連接是很難的。
中科大的研究團隊開發的這種新式類腦芯片,利用二氧化礬相變薄膜為基礎材料。由于二氧化礬在接近室溫的條件下,能在絕緣體和金屬之間發生可逆的導電性能轉化,因此是制作模擬突觸連接的類腦芯片的理想材料。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采用新方法,突破了制作瓶頸,直接模擬了人腦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過程。這項研究發表在 2023 年 10 月 4 日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參考文獻:
Quantum imaging of the reconfigurable VO2 synaptic electronics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 | Science Advances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科大开发出新型类脑芯片,模拟真实的人脑突触连接,人工智能将像人类一样思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成都文殊院将举办第十七期寺院生活体验营
- 下一篇: 面试官如何质疑你的工作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