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谁写的啊?
男主人公是柳夢梅,女主人公是杜麗娘。1、柳夢梅柳夢梅是《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典型的封建社會儒家讀書人的形象,他與劇中的女主杜麗娘相識于夢中,兩人竟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幽媾于牡丹亭畔、芍藥欄邊。杜麗娘因相思成疾郁郁而終,兩人再次相見時竟已人鬼殊途,沒曾想他們的愛情感動了閻羅判官,使得杜麗娘還魂復生。事情卻是一波三折,并沒有就此結束。柳夢梅因為出身寒門,與女主人公杜麗娘門不當戶不對,所以他們的愛情備受麗娘之父杜寶所反對。哪怕柳夢梅成為了狀元也不受杜寶待見,甚至將還魂歸來的杜麗娘當做鬼怪附體。最終,眾人將此事鬧到了金鑾殿之上,才由皇帝乾綱獨斷作出了決定,這才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2、杜麗娟她的父親杜寶是個儒生出身的太守,是傳統道德的代表人物,為官忠于職守,為人堅持禮教,而母親甄氏則是個夫唱婦隨的賢妻良母式的女子。自幼深得父母寵愛。生得花容月貌、嬌美無比,性情中有溫文爾雅、堅韌執著的一面,也有柔腸百結、多愁善感、癡心重情的一面。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夢中幽會,醒后思念成疾。香消玉隕,后在柳夢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幫助下,還魂復生,并與柳生歷經重重磨難終成眷屬。她雖深居閨閣,接受封建禮教的熏陶,骨子里卻蘊藏著對傳統禮法的叛離意識和對殘酷現實的反抗精神,內心燃燒著掙脫封建牢籠、粉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向往美好愛情的強烈愿望。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個被封建時代扼殺的悲劇人物,又有一段被藝術塑造的浪漫人生。
故事梗概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關雎鳩》一課之后,居然動了思春之情,于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后因思念夢中情郎,郁郁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后花園梅樹下,并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后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于梅花庵,并因此與杜麗娘游魂相遇相知。其后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并利用自己的尸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后柳夢梅趕考并高中狀元。柳夢梅受杜麗娘之托,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后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并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此后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于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傳奇開始是用來指稱唐代的文言小說,這些小說或講歷史故事,或敘世俗奇聞,大都情節曲折離奇。明代戲曲一般也稱為明傳奇,而明傳奇最重要的代表是湯顯祖。湯顯祖(1550—1616),生活于明代后期,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江西臨川人。他出生在書香門第,21歲中舉,28歲進京赴考時已是名滿天下的才子。但是,因為不愿受高官羅致,不肯依附權貴,湯顯祖得罪了當時的宰相張居正。1577年,湯顯祖進京會試時,當時的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為了使自己兒子及第,又欲羅致一批青年才俊,一來顯出自己禮賢下士的風度,二來可把英才收在自己麾下,三來以陪襯其子的學識,讓天下人無話可說。張居正羅致的就有湯顯祖及其好友沈懋學。湯顯祖拒絕了邀請,而沈懋學則成了相府貴客。此次考試的結果是:湯顯祖名落孫山,沈懋學狀元及第,張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這次不第經歷對湯顯祖打擊沉重,也給他以人生啟悟。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四度進京會試,張居正的三兒子懋修也參加這次會試,又一再邀請湯顯祖,然而湯顯祖對張府的垂青仍很冷淡,且以“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回復張府的邀請,以標示自己人格清高。這一次湯顯祖仍舊落第,張懋修則以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獨占鰲頭,榮登狀元高位。張居正的長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進士之列。湯顯祖四次考試均遭落榜,直到34歲才得中進士。他正直而有才干,任職于朝廷時,目睹官場腐敗,便上書彈劾權臣、抨擊朝政,被貶為縣官。在任五年,他把縣城治理得井井有條,政績斐然,卻又因觸怒地方豪強而招致上司非議。湯顯祖棄官而去,回歸故里,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作,還親自導演排練劇本,成為戲劇界的領袖。明代末年,不少人追隨他的戲劇風格,形成了戲劇史上的“臨川派”。湯顯祖流傳下來的戲劇主要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因為這四部戲的內容都與夢有關,湯顯祖又是臨川人,故被稱為“臨川四夢”。這些劇作不但為我國歷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邯鄲記》據唐沈既濟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它的成就僅次于《牡丹亭》。主角盧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從發跡直到死亡的歷史,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階層的無恥和淫逸行徑。《南柯記》據唐人李公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與《邯鄲記》一樣,借以評議現實,但存有較多的虛幻色彩。《紫釵記》據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改編,但情節多有改動,如把小說中原來名義上是郡主而實為妓女的霍小玉改為良家女子,新科狀元李益拒不參見盧太尉而被派到邊境,也是小說中所沒有的。湯顯祖的這些粉飾,反映了他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湯顯祖像“臨川四夢”中尤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堪稱絕世之作。湯顯祖也自認為“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此劇共55出,描寫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座花園,花園中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前世姻緣。夢醒后,柳夢梅便經常思念這位女子。與此同時,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春日從塾師讀書,學到《詩經·關雎》章,不滿塾師的陳腐說教,到后花園散步,見到滿園春光,感嘆年華易老,遂生傷春之感。回房便做了一夢,在睡夢中她見到一名書生,手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幽會于牡丹亭畔。麗娘醒來后依夢中所記。在園中找到了一株夢中的梅樹。自此,麗娘相思愁悶,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3年后,柳夢梅赴京趕考,偶然借住園中,在太湖石下拾得麗娘的自畫像。發現畫中女子即是夢中佳人,不覺放聲呼喚,麗娘的幽魂聽到呼聲,出來與柳生相會,兩人沖破陰陽阻隔,私成歡愛。但麗娘不滿足于兩界相隔,要回到人間。應麗娘之請,柳夢梅掘墓開棺,沉睡了3年的杜麗娘幽姿如故,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為夫妻。柳夢梅前往臨安應試,受麗娘之托,送信給杜父,傳報麗娘還魂的喜訊。杜父認定他在胡言亂語,將之囚禁。發榜后,柳夢梅高中狀元,杜寶將其放出,但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最終鬧到皇帝面前,二人姻緣才得到圓滿解決,有情人終成眷屬。關于《牡丹亭》的創作主旨,湯顯祖自己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記題詞》)《牡丹亭》高揚與謳歌的正是至美至真之情。戲曲以情為美,寫情之真,是明代戲曲的一大特色與突破,明代以理學為文化主導,但明代中葉以后,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對于宣講禮教信條、倡導理學觀念的戲劇十分排斥,他們力圖以豐富熱烈的“情”來對抗單調冰冷的“理”,遂在戲曲史上開創出一股充盈著個性解放精神的寫情熱潮。《牡丹亭》正是這一熱潮的巔峰之作,杜麗娘也正是這樣一位以情為生命的女性,情至處,可以為之而死,也可以為之而生。從這個意義看,《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動人、感染人,最主要的力量來自于杜麗娘這一舞臺形象,她對愛情、自由、幸福的執著向往,她為了理想而不惜付出生命的精神,使得這部劇作得以超越時空,感染無數代觀眾與讀者。僅有動人的主題當然不足以成就一部名作,曲詞之美是《牡丹亭》另一重要迷人之處。《牡丹亭》中很多曲文都典雅清麗、文采斐然,不少曲子至今仍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著名唱段。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寶黛共讀《西廂記》后,黛玉獨自回時,走過賈府戲班所在梨香院,聽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唱的正是《牡丹亭》中的“驚夢”一出:“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覺“感慨纏綿”,“心動神搖”,“如醉如癡,站立不住”。其實此時黛玉心里已隱隱明白自己將來的命運了。三四十年代,南京秦淮河畔昆曲名角藍田玉憑一曲《游園驚夢》打動了一個老將軍錢鵬志的心,藍田玉做了他的續弦;她隨他去了臺灣,后來老將軍去世。她的生活也日漸落魄。當她又見到當年的姐妹,回首姹紫嫣紅開遍的繁盛季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荼蘼開盡,已是無言……。《牡丹亭》一經推出,即廣受大眾歡迎,其影響迅速超過了《西廂記》,“《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劇中杜麗娘的形象尤能引起女性的共鳴。據說,當時曾有少女讀此劇后,傷心斷腸而死。杭州有一女伶在演到“尋夢”一出時,因感情過于激動,竟猝死于臺上。明清以來,關于《牡丹亭》的改編和續書層出不窮,評點者、轉引者、模仿者更是不勝枚舉。直到現代,《牡丹亭》依然魅力不減,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專門排演過昆曲《游園驚夢》,完美演繹此劇。作家白先勇半生癡迷文學,晚年卻苦戀昆曲,《牡丹亭》從寶島演至內地,每一場都“姹紫嫣紅開遍”,他的心里有著無盡喜悅和懷念。湯顯祖以《牡丹亭》等劇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的戲曲家。在明代三百年的劇壇上,沒有一個戲曲家能像他那樣受到后人如此之高的敬仰和推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其作品中就將《牡丹亭》作為發展情節、烘托人物性格的一個重要元素。湯顯祖去世于1616年,英國的莎士比亞也在這一年去世,正因為湯顯祖卓越的藝術成就,他被后人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湯顯祖以自己的浪漫主義藝術精品,登上了明代戲曲創作的最高峰。
《牡丹亭》全劇共五十五出,故事講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中不少情節取自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但情節和主題上有較大改動。該劇主要表現的是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追求,與當時反對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正是這種創作指導思想才使它在主題上高于同時代的其他愛情劇,從中脫穎而出。《牡丹亭》可以說是我國一部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的偉大杰作。該劇成功之處在于對杜麗娘人物的描寫上。在《牡丹亭》以前,戲劇、小說描寫女子執著地追求愛情的不乏其例,但像杜麗娘這樣要求發展自由個性的女性卻不多見。杜麗娘“一生愛好是天然”,又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表達了她對美好事物想愛就愛、與美好事物生死相隨、無怨無悔的個性意志。并且她的這種個性意志突出地表現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上,也就是說她的思想與行動同步,這是作品的成功之處,也是杜麗娘形象塑造的最光彩處。《牡丹亭》對杜麗娘性格發展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最為精彩。從游園到驚夢,從驚夢到尋夢,從尋夢到回生,把一位懷春的少女的情感心理表現得層次鮮明、細致妥帖、跌宕起伏、形象生動。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并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于1598年。【作者簡介】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他是明代具有進步思想的杰出的戲曲家、文學家。出身于書香人家,早年即有文名,21歲中舉,因其風骨遒勁,不肯靦顏事權貴并拒絕大學士張居正、宰相張四維、申時行的招攬,直到43歲(1583年)才中進士,開始進入官場。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時值南京連年災荒大疫,而督理荒政的朝廷命官卻貪贓宴樂;他投袂而起,于萬歷十九年(1591)上疏抨擊時政,矛頭直指當權者申時行,結果降職為邊遠之地廣東徐聞典吏,兩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縣。因抑制豪強、整頓稅制招致非議,他苦于找不到正確的出路,加上佛道思想的影響,49歲時憤然辭官回歸故鄉臨川。不朽杰作《牡丹亭》就創作于這期間。他的作品有傳奇《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四種,因其都寫了夢境,文學史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玉茗堂系其書堂名)。【故事大概】《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或稱《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劇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他也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全本55出。故事寫南宋南安太守杜寶膝下唯有一女,喚麗娘,因終日獨守繡房,不免白日眠睡,被杜寶所訓斥,并請來腐儒陳最良給麗娘講授《詩經》;麗娘在侍女春香的誘導下,不滿于終日閨塾的陳式生活,趁杜寶下鄉之日偕春香游園遣悶,因困乏靠柳樹而眠,夢中與一持柳少年在牡丹亭相親相愛;醒后感傷不已,多次尋夢而不得,苦悶中描下自己的肖像,又感無處可寄,更加憂愁幽思,一病不起,終于死亡。廣州書生柳夢梅去臨安應試路經南安,拾杜麗娘畫像,悅其貌美,終日把玩,為魂游地界的麗娘所感識,遂令他掘墳而再生。麗娘復活后,與夢梅同往揚州求其已升任淮揚安撫使的父親許婚。杜寶見而大怒,誣夢梅私掘女墳,上書奏明皇帝,請求治罪于夢梅。夢梅亦上書自辯,麗娘敢于登朝申訴。皇帝英明裁斷,翁婿父女歡欣和好,并皆加官進職封誥,全家皆大歡喜。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是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的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3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故事梗概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關雎鳩》一課之后,居然動了思春之情,于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后因思念夢中情郎,郁郁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后花園梅樹下,并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后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于梅花庵,并因此與杜麗娘游魂相遇相知。其后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并利用自己的尸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后柳夢梅趕考并高中狀元。柳夢梅受杜麗娘之托,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后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并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此后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于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傳奇開始是用來指稱唐代的文言小說,這些小說或講歷史故事,或敘世俗奇聞,大都情節曲折離奇。明代戲曲一般也稱為明傳奇,而明傳奇最重要的代表是湯顯祖。湯顯祖(1550—1616),生活于明代后期,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江西臨川人。他出生在書香門第,21歲中舉,28歲進京赴考時已是名滿天下的才子。但是,因為不愿受高官羅致,不肯依附權貴,湯顯祖得罪了當時的宰相張居正。1577年,湯顯祖進京會試時,當時的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為了使自己兒子及第,又欲羅致一批青年才俊,一來顯出自己禮賢下士的風度,二來可把英才收在自己麾下,三來以陪襯其子的學識,讓天下人無話可說。張居正羅致的就有湯顯祖及其好友沈懋學。湯顯祖拒絕了邀請,而沈懋學則成了相府貴客。此次考試的結果是:湯顯祖名落孫山,沈懋學狀元及第,張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這次不第經歷對湯顯祖打擊沉重,也給他以人生啟悟。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四度進京會試,張居正的三兒子懋修也參加這次會試,又一再邀請湯顯祖,然而湯顯祖對張府的垂青仍很冷淡,且以“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回復張府的邀請,以標示自己人格清高。這一次湯顯祖仍舊落第,張懋修則以一甲第一名賜進士及第,獨占鰲頭,榮登狀元高位。張居正的長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進士之列。湯顯祖四次考試均遭落榜,直到34歲才得中進士。他正直而有才干,任職于朝廷時,目睹官場腐敗,便上書彈劾權臣、抨擊朝政,被貶為縣官。在任五年,他把縣城治理得井井有條,政績斐然,卻又因觸怒地方豪強而招致上司非議。湯顯祖棄官而去,回歸故里,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作,還親自導演排練劇本,成為戲劇界的領袖。明代末年,不少人追隨他的戲劇風格,形成了戲劇史上的“臨川派”。湯顯祖流傳下來的戲劇主要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因為這四部戲的內容都與夢有關,湯顯祖又是臨川人,故被稱為“臨川四夢”。這些劇作不但為我國歷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邯鄲記》據唐沈既濟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它的成就僅次于《牡丹亭》。主角盧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從發跡直到死亡的歷史,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階層的無恥和淫逸行徑。《南柯記》據唐人李公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與《邯鄲記》一樣,借以評議現實,但存有較多的虛幻色彩。《紫釵記》據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改編,但情節多有改動,如把小說中原來名義上是郡主而實為妓女的霍小玉改為良家女子,新科狀元李益拒不參見盧太尉而被派到邊境,也是小說中所沒有的。湯顯祖的這些粉飾,反映了他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湯顯祖像“臨川四夢”中尤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堪稱絕世之作。湯顯祖也自認為“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此劇共55出,描寫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座花園,花園中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前世姻緣。夢醒后,柳夢梅便經常思念這位女子。與此同時,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春日從塾師讀書,學到《詩經·關雎》章,不滿塾師的陳腐說教,到后花園散步,見到滿園春光,感嘆年華易老,遂生傷春之感。回房便做了一夢,在睡夢中她見到一名書生,手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幽會于牡丹亭畔。麗娘醒來后依夢中所記。在園中找到了一株夢中的梅樹。自此,麗娘相思愁悶,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3年后,柳夢梅赴京趕考,偶然借住園中,在太湖石下拾得麗娘的自畫像。發現畫中女子即是夢中佳人,不覺放聲呼喚,麗娘的幽魂聽到呼聲,出來與柳生相會,兩人沖破陰陽阻隔,私成歡愛。但麗娘不滿足于兩界相隔,要回到人間。應麗娘之請,柳夢梅掘墓開棺,沉睡了3年的杜麗娘幽姿如故,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為夫妻。柳夢梅前往臨安應試,受麗娘之托,送信給杜父,傳報麗娘還魂的喜訊。杜父認定他在胡言亂語,將之囚禁。發榜后,柳夢梅高中狀元,杜寶將其放出,但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最終鬧到皇帝面前,二人姻緣才得到圓滿解決,有情人終成眷屬。關于《牡丹亭》的創作主旨,湯顯祖自己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論述:“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記題詞》)《牡丹亭》高揚與謳歌的正是至美至真之情。戲曲以情為美,寫情之真,是明代戲曲的一大特色與突破,明代以理學為文化主導,但明代中葉以后,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對于宣講禮教信條、倡導理學觀念的戲劇十分排斥,他們力圖以豐富熱烈的“情”來對抗單調冰冷的“理”,遂在戲曲史上開創出一股充盈著個性解放精神的寫情熱潮。《牡丹亭》正是這一熱潮的巔峰之作,杜麗娘也正是這樣一位以情為生命的女性,情至處,可以為之而死,也可以為之而生。從這個意義看,《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動人、感染人,最主要的力量來自于杜麗娘這一舞臺形象,她對愛情、自由、幸福的執著向往,她為了理想而不惜付出生命的精神,使得這部劇作得以超越時空,感染無數代觀眾與讀者。僅有動人的主題當然不足以成就一部名作,曲詞之美是《牡丹亭》另一重要迷人之處。《牡丹亭》中很多曲文都典雅清麗、文采斐然,不少曲子至今仍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著名唱段。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寶黛共讀《西廂記》后,黛玉獨自回時,走過賈府戲班所在梨香院,聽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唱的正是《牡丹亭》中的“驚夢”一出:“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覺“感慨纏綿”,“心動神搖”,“如醉如癡,站立不住”。其實此時黛玉心里已隱隱明白自己將來的命運了。三四十年代,南京秦淮河畔昆曲名角藍田玉憑一曲《游園驚夢》打動了一個老將軍錢鵬志的心,藍田玉做了他的續弦;她隨他去了臺灣,后來老將軍去世。她的生活也日漸落魄。當她又見到當年的姐妹,回首姹紫嫣紅開遍的繁盛季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荼蘼開盡,已是無言……。《牡丹亭》一經推出,即廣受大眾歡迎,其影響迅速超過了《西廂記》,“《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劇中杜麗娘的形象尤能引起女性的共鳴。據說,當時曾有少女讀此劇后,傷心斷腸而死。杭州有一女伶在演到“尋夢”一出時,因感情過于激動,竟猝死于臺上。明清以來,關于《牡丹亭》的改編和續書層出不窮,評點者、轉引者、模仿者更是不勝枚舉。直到現代,《牡丹亭》依然魅力不減,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專門排演過昆曲《游園驚夢》,完美演繹此劇。作家白先勇半生癡迷文學,晚年卻苦戀昆曲,《牡丹亭》從寶島演至內地,每一場都“姹紫嫣紅開遍”,他的心里有著無盡喜悅和懷念。湯顯祖以《牡丹亭》等劇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的戲曲家。在明代三百年的劇壇上,沒有一個戲曲家能像他那樣受到后人如此之高的敬仰和推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其作品中就將《牡丹亭》作為發展情節、烘托人物性格的一個重要元素。湯顯祖去世于1616年,英國的莎士比亞也在這一年去世,正因為湯顯祖卓越的藝術成就,他被后人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湯顯祖以自己的浪漫主義藝術精品,登上了明代戲曲創作的最高峰。
《牡丹亭》全劇共五十五出,故事講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中不少情節取自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但情節和主題上有較大改動。該劇主要表現的是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追求,與當時反對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正是這種創作指導思想才使它在主題上高于同時代的其他愛情劇,從中脫穎而出。《牡丹亭》可以說是我國一部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的偉大杰作。該劇成功之處在于對杜麗娘人物的描寫上。在《牡丹亭》以前,戲劇、小說描寫女子執著地追求愛情的不乏其例,但像杜麗娘這樣要求發展自由個性的女性卻不多見。杜麗娘“一生愛好是天然”,又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表達了她對美好事物想愛就愛、與美好事物生死相隨、無怨無悔的個性意志。并且她的這種個性意志突出地表現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上,也就是說她的思想與行動同步,這是作品的成功之處,也是杜麗娘形象塑造的最光彩處。《牡丹亭》對杜麗娘性格發展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最為精彩。從游園到驚夢,從驚夢到尋夢,從尋夢到回生,把一位懷春的少女的情感心理表現得層次鮮明、細致妥帖、跌宕起伏、形象生動。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并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于1598年。【作者簡介】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他是明代具有進步思想的杰出的戲曲家、文學家。出身于書香人家,早年即有文名,21歲中舉,因其風骨遒勁,不肯靦顏事權貴并拒絕大學士張居正、宰相張四維、申時行的招攬,直到43歲(1583年)才中進士,開始進入官場。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時值南京連年災荒大疫,而督理荒政的朝廷命官卻貪贓宴樂;他投袂而起,于萬歷十九年(1591)上疏抨擊時政,矛頭直指當權者申時行,結果降職為邊遠之地廣東徐聞典吏,兩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縣。因抑制豪強、整頓稅制招致非議,他苦于找不到正確的出路,加上佛道思想的影響,49歲時憤然辭官回歸故鄉臨川。不朽杰作《牡丹亭》就創作于這期間。他的作品有傳奇《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四種,因其都寫了夢境,文學史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玉茗堂系其書堂名)。【故事大概】《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或稱《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劇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他也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全本55出。故事寫南宋南安太守杜寶膝下唯有一女,喚麗娘,因終日獨守繡房,不免白日眠睡,被杜寶所訓斥,并請來腐儒陳最良給麗娘講授《詩經》;麗娘在侍女春香的誘導下,不滿于終日閨塾的陳式生活,趁杜寶下鄉之日偕春香游園遣悶,因困乏靠柳樹而眠,夢中與一持柳少年在牡丹亭相親相愛;醒后感傷不已,多次尋夢而不得,苦悶中描下自己的肖像,又感無處可寄,更加憂愁幽思,一病不起,終于死亡。廣州書生柳夢梅去臨安應試路經南安,拾杜麗娘畫像,悅其貌美,終日把玩,為魂游地界的麗娘所感識,遂令他掘墳而再生。麗娘復活后,與夢梅同往揚州求其已升任淮揚安撫使的父親許婚。杜寶見而大怒,誣夢梅私掘女墳,上書奏明皇帝,請求治罪于夢梅。夢梅亦上書自辯,麗娘敢于登朝申訴。皇帝英明裁斷,翁婿父女歡欣和好,并皆加官進職封誥,全家皆大歡喜。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是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的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3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總結
- 上一篇: imtoken钱包官网进不去(狗狗币转进
- 下一篇: 农村户口社保怎么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