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抖音唱响小众太康道情戏 靠直播打赏点燃稀有剧种传承火种
李艷靈是太康道情省級非遺傳承人、太康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員,唱道情戲已經有40年了。作為受眾相對小眾的稀有劇種演員,過去她“出去演出一次都很不容易”。但自從在直播間開辟了線上的“第二舞臺”,她不僅將道情戲傳唱到了更遠的地方,也在網友們直播打賞的鼓勵中,堅定了將非遺戲曲繼續傳承的決心。
千百年來,看戲、聽戲、唱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娛樂生活方式。河南是戲曲大省,對于觀眾來說,首先想到的是豫劇、曲劇、越調等這三大劇種。鮮有人知道還有許多流布區域較窄,影響相對較小的稀有劇種,它們同樣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映射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太康道情就是這樣一個小眾、稀有的劇種。它歷史悠久,源于春秋遠古時代的民間戲曲藝術,后在豫東大地生根發芽,廣泛分布于河南周口太康縣及其周邊地區。“少鋤二畝地,也要聽聽太康道情戲”“寧叫面發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在李艷靈的回憶里,一直到過去幾十年,道情戲在河南當地都頗為流行。
但最近這些年,李艷靈漸漸發現看戲的人越來越老,學道情戲的年輕人則越來越少,“很多劇團演員都選擇下海經商去了”。尤其是前幾年線下舞臺暫停,沒法外出演出的團員們開始在家里串珠子掙錢,李艷玲白天還得帶孫女,找不到賺錢的方法,“心里只能干著急”。
有票友問李艷靈,“人家都開直播,你咋不開一個?”李艷靈琢磨趁晚上孩子睡了剛好開一會兒,練練嗓。本來想著自己只會唱戲,又不會像其他主播那樣說話,能有什么反響?但讓李艷靈沒想到的是,居然有不少網友都對小眾的太康道情戲產生了興趣。
在李艷靈看來,直播間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舞臺,可以將過去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地方戲曲傳播得更遠。她有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戲迷,家在遙遠的新疆。老人家從前沒聽過道情戲,結果在李艷靈的直播間里一聽就喜歡上了。后來,她專程從新疆飛到河南,就是為了能在現場聽李艷靈演唱太康道情的經典唱段《王金豆借糧》。
如今,李艷靈直播間觀眾多的時候能有四五千人,“比以前線下演出十次的人還要多。”除了唱戲以外,她也學會了如何和戲迷們在直播間隙互動,陪大家拉拉家常,聊聊戲曲知識,也一句一句教大家演唱太康道情。此外,她還堅持通過短視頻傳播戲曲文化,至今已發布內容上千條,獲贊超百萬次。
除了收獲更多的觀眾和更大的舞臺外,直播間里的點贊和打賞,也讓李艷靈感受到了來自網友的支持。“有時候一場可能是幾十塊、一兩百塊。雖然不算很多,但這是戲迷的心意。”在李艷靈看來,直播打賞的禮物就像線上的戲票,確確實實能夠給戲曲演員帶來一定的收入。因此她說,“無論是直播間里唱還是線下演出,我都想盡全力,把最好的狀態唱給直播間里的觀眾聽。”
2006年起,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公布,稀有劇種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日益得到重視。對李艷靈和更多像她一樣的稀有劇種傳承人而言,“活下來”的困境正在好轉,“傳下去”的前路也逐漸明朗,雖然未來還會遇到怎樣的新難題,誰也沒法給出一個既定的回答,但跨越了時空的隔閡后,稀有劇種的星星之火,終于乘著直播的東風,燃向了四海八荒。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她在抖音唱响小众太康道情戏 靠直播打赏点燃稀有剧种传承火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走进撑腰之王西昊:揭秘撑腰椅背后的黑科技
- 下一篇: 现在向银行贷款10万一年应付多少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