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斑鱼怎么做好吃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青石斑鱼怎么做好吃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這個還真難分辨,一般是看個體,相對來說養殖的會體型大一點,脂肪多一點。
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步驟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11. 將魚洗凈、片肉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22. 片去魚肉,盡量保留整條魚骨的完整哦!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33. 將片下的兩塊魚肉切薄片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44. 鍋底放入姜片爆香,放入魚骨煎至金黃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55. 魚骨煎好后,加入涼水、待水開后倒入煲湯砂鍋內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66. 熬魚湯的時間可以腌制魚肉,加一點點的鹽、蛋清及地瓜粉(這樣魚肉不易散開,且肉質更加爽滑)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77. 待魚湯熬好后加入魚片燒開,加入蔥花、枸杞調味,香濃可口的就完成了。
石斑魚在魚類分類上屬于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因身上長有特殊的條紋和斑紋而得名。它是一種島礁性底層魚類,我國主要分布在東海和南海,石斑魚是名貴海產之一。一般體長7~15厘米,體呈棕色,體側有6條褐色橫帶,帶間排列整齊,帶的寬度大于兩帶之間的距離。背鰭1個;尾鰭圓扇形,有眾多不規則的黑斑白背鰭、臀鰭淺黃色。它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當地售價較高,在國內外市場上久負盛名, 供不應求,遠銷港澳、東南亞和日本等。沿海常見的品種有寶石石斑魚、六帶石斑魚、云紋石斑魚、青石斑魚、縱帶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一、生活習性石斑魚屬沿海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主要棲息在巖礁地帶、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一般不結成大群,性兇猛,是肉食性魚類,有互相殘食現象。尤其在稚幼魚階段,個體小的常被個體大的吞食。食物以蝦、蟹等甲殼類為主,魚類和軟體動物次之。石斑魚是雌雄同體,隨著個體的成長,可發生性轉變,一般先雌后雄,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區別出雌雄。每年從3月起開始產卵,有多次產卵的特性。據研究觀察,青石斑魚攝食周期一年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春季的五月份,第二個高峰出現在秋季的八月份以后。二、生長分析據試驗顯示,青石斑魚在水溫22-30℃之間時,魚活躍,攝食量大,生長快;當水溫下降到22℃以下19℃以上時次之;水溫下降到19℃以下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活動情況隨著水溫的下降而減弱;在室內水池越冬時還觀察到,水溫降到10℃以下再不捕食死餌,但對活的甲殼類仍能選食;當水溫下降到7.5℃以下時,停止攝食,魚處于靜止不動狀態;水溫低于5.5℃時,出現死亡。對鹽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在11‰-41‰之間都能生存,最適在30‰左右。三、生長期在浙閩沿海是5月~11月,兩廣和香港、臺灣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厘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克~750克需要 16個月~24個月,可采用兩種養殖周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體長10厘米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150克~200克,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月份~5月份投放體重200克的大規格魚種,到入冬前可養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 1.5公斤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的上市規格要大些。石斑魚養殖技術:石斑魚是沿海常見的暖水性中下層魚類,常棲息的地方為沿海島嶼附近水質清澈、底質多岸礁、水深10~20米的 石縫間。近年來,隨著“科技興漁”戰略的實施和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相應地對水產品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石斑魚目前是廣大 群眾所喜愛的魚類品種之一,我國南方沿海各省把石斑魚視為席上珍品,加之近幾年來魚價一直保持在較高的價格,出口市場的不斷擴大,大大地刺激了石斑魚養殖 業的發展。第一節 石斑魚的生物學特性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100厘米。石斑魚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生性兇猛,喜吞食魚類和蝦類。捕撈期為4-11月,以端午至中秋這段期間為旺季。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范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范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石斑魚為雄雌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征,低齡魚多為雌性,高齡魚多為雄性,繁殖季節在3-10月份,繁殖盛期為4-9月份。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一部份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多于雌性。一周齡性可成熟,懷卵量隨魚體大小而異,如青石斑魚懷卵量約50-80萬粒,分多次產卵,產浮性卵,圓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魚就在沿岸索餌生長。石斑魚生長迅速,如鮭點石斑魚,一年可長到500-600克,二齡魚體重可達1000-1500克,三齡魚體重達2000-3000克;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一齡魚體重達400-500克,二齡魚體重800-1000克,三齡魚體重達2000-3000克。石 斑魚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贊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肴,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據有關資料顯示,石斑魚肉中的蛋白 質含量高于一般魚類,特別是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除含人體所必須的各種氨基酸外,還含有無機鹽、鐵、鈣、磷以及維生素等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第二節 石斑魚育苗方法我國養殖石斑魚的苗種以前主要從自然海區釣捕,浙江沿海至海南沿海有赤點石斑魚、點帶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苗種分布。隨著石斑魚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自然苗種已供不應求。所以,近些年石斑魚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們普遍重視。現以點帶石斑魚(俗稱青斑)為例介紹一下人工育苗技術:一、親魚選擇與培育親魚可用人工養殖的成魚或自然海區捕撈的成魚。雌魚選擇體重5公斤~8公斤、腹部膨大而柔軟者;雄魚選擇體重8公斤以上、輕壓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親魚按3∶1~8∶1的比例搭配。點帶石斑魚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魚體,其6齡才轉化為雄魚,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自然海區的生殖群體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調現象,而且養殖條件下培育高齡大個體雄性親魚的時間長且???? 費用也高,所以,親魚選擇中的難題是性腺成熟的雄魚不易獲得。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的雄性親魚不足,可用外源性激素17-α不僅可以抑制卵黃生成,而且還可影響卵原細胞增殖和分化。對2齡~4齡魚投喂50天藥餌,每次劑量約5毫克/千克體重(累積量241.3毫克/千克體重),可使性轉變的雄性親魚流精率達93.5%,授精率達81.1%,胚胎發育正常。為解決雄性激素藥餌投喂法因攝餌量不均造成的“性轉變”效果不穩定和每天投飼費工、費時等問題,也可采用將17-α植入魚體的雄性激素埋植法來誘導石斑魚提早“性轉變”。17-α可一次性埋植到3齡~7齡成熟的點帶石斑魚雌魚內,40天~50天后雌魚就轉變為雄魚魚體,使石斑魚“性轉變”過程提早3年~5年。用它們的精液得到的受精卵的受精率達73%、孵化率97%,仔魚發育正常,能達到人工繁殖的目的。在相同的處理條件下雌性高齡魚的“性轉變”時間比低齡魚短,且較易獲得釋精的變性雄魚。因此,在人工繁殖中應盡量選擇較高齡的、個體較大的雌魚作變性處理,效果較好。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魚比較難得的問題,還可應用超低溫冷凍法保存精液,在液氮罐中冷凍保存5個 月后的精液仍具有相當于鮮精的活力,不影響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親魚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誘導產卵前,加強親魚的培育,促其性 腺發育至關重要。在室內水泥池中蓄養或暫養石斑魚親魚,通過人工強化培育,每日換水和吸污,親魚不用激素催產就能自然產卵受精,可獲得優質的受精卵。二、催產選擇好的雌性親魚,用細塑膠管或挖卵器自產卵孔插入約3厘米~5厘米深吸出卵粒,置于載波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成熟程度,卵粒若易分離、卵淺黃色、飽滿均勻、卵徑0.3毫米~0.5毫米、加透明固定液后核已偏向動物極,則成熟度較好。雄性親魚輕輕壓腹部有少許精液流出者成熟良好。石斑魚精液量少,檢查雄魚成熟度時切勿擠壓太重。催產劑有鯉魚腦垂體、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和LRHA+PG的混合物等4種。雌魚用PG10毫克/千克體重~12毫克/千克體重或LRHA 60微克/千克。以上劑量一般分兩次胸腔或背肌注射,第一次注射量占總量的2/3,兩次間的間隔時間在水溫25℃~26℃度時為24小時左右。雄性親魚注射劑量是雌魚的一半,均在雌魚第二次注射的同時進行。注射用水為0.6%氯化鈉溶液,將催產劑溶解或制成懸濁液,注射液量為每尾親魚一次注射1毫升~2毫升為度。三、人工授精和自然產卵受精點帶石斑魚人工授精宜采用干法授精法。親魚注射第二針催產劑后10小時~13小時即可產卵,由上而下輕壓雌魚腹部,將成熟魚卵擠入消毒過的白瓷碗中,反復5次~6次后即可將親魚輕輕放回親魚蓄養池中。隨即再用同樣方法將雄魚精液擠入白瓷碗的卵堆上。石斑魚精液很少,連擠5次~6次總計也不過1毫升~2毫升,但已足夠用了。待最后一次擠精完成后,即用消毒海水浸濕過的潔凈羽毛將碗中卵和精液攪拌均勻,約1分鐘~2分鐘后加入少量消毒海水,繼續攪拌5分 鐘后傾倒在消毒過的小臉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輕輕攪勻,靜置片刻。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層,死卵或未受精卵沉淀于底部。用消毒過的海水洗凈受精卵,除 去多余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然后將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人工授精時,應避免陽光直射,以免殺死精子。由于石斑魚屬分批產卵魚類,有連續多次產卵的 生殖特點。如 果為親魚創造在產卵池中自然產卵受精的環境條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時經常出現的卵子過熟或不夠成熟的弊端,也可以減少因捕撈和擠卵、擠精液造成的對親 魚的傷害。所以,也可采用強化培育石斑魚親魚的方法,促進親魚分泌激素,不用注射催產劑而能自然產卵受精,從而獲得了優質受精卵,提高了仔魚成活率,降低 了畸形率。自然產卵方式優于人工催產授精。產卵時適宜水溫25℃~27℃,海水鹽度32~35‰,pH7.8~8.5,產卵池面積50平方米,水深約1.5米,池上方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升/分鐘~50升/分鐘。四、孵化石斑魚產浮性卵,孵化應在環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進行。孵化時魚卵密度為50粒卵/升海水~100粒卵/升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魚卵或仔魚漂浮為度。孵化用水必須清新,需經過沙濾和紫外光殺菌。水溫保持在25℃左右,鹽度30~33‰,并保持穩定。孵化過程中需適度充氣,充氣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好,使海水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孵化中盡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質變壞。點帶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卵在以上條件下,自產卵受精后經過24小時可以孵出魚苗。第三節 石斑魚成魚養殖技術一、養殖方式石斑魚成魚養殖的方式主要有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兩種,以網箱養殖較為普遍。網箱養殖石斑魚是一種集約化的養殖方式,放養密度高,便于管理,生產效益較高,所以發展很快。在介紹成魚養殖技術時,以網箱養殖為主,池塘養殖和室內水泥池養殖可參考網箱養殖。二、養殖場地選擇養殖海區的環境應具備如下條件:避風條件好,波浪不大,不受臺風襲擊;沙質底、礫質底、礁石質底為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米以上;潮流暢通,流速適中,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為好;冬季最低水溫不低于15℃,22℃~28℃水溫天數不少于200天;水質清新,適宜鹽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農業廢水、城鎮污水的污染,暴雨季節無大量淡水流入,鹽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條件好,活魚運輸、飼料供應方便。三、養殖季節石斑魚的生長期,在浙閩沿海是5月~11月,兩廣和香港、臺灣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厘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克~750克需要10個月~12個月,可采用兩種養殖周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體長10厘米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500克~600克,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月份~5月份投放體重200克的大規格魚種,到入冬前可養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1.5公斤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的上市規格要大些。四、養殖密度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的放養密度在水溫25℃的條件下,以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為好。生產實踐中,在3米×3米×3米的網箱內飼養成魚500尾左右。結果表明,放養密度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時石斑魚的生長較快,當放養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時生長速度與前者相近,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當放養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減小,飼料系數大大增加,存活率明顯下降。證明60尾/立方米的成魚放養密度是比較適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區網箱養殖赤點石斑魚,尾重100克~150克的放養密度以9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為宜。五、飼料與投餌技術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投喂用的主要飼料是鮮度較高的小雜魚。一般根據石斑魚的大小,用切魚機將小雜魚切成適宜的大小后喂養。因飼料魚的種類不同,投喂系數波動在5~10。 以藍圓魚參作飼料的投喂系數較低,而眼睛魚的投喂系數較高。隨著石斑魚網箱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飼料魚的供應日趨緊張,推廣人工配合飼料喂養石斑魚勢在必 行。實踐表明,石斑魚對飼料的軟硬程度、顏色和口味等適口性要求較高,喜食軟顆粒、色淺且明亮的飼料,顆粒過硬則有吐食現象,其對軟顆粒飼料的適應性明顯 優于硬顆粒飼料。從投喂小雜魚到改喂人工配合飼料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投喂配合飼料前要進行攝食馴化。在赤點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的適宜含量為40%~50%;青斑魚配合飼料中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51%~55%,脂肪適宜含量為9.87%左右。如果在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含量,能夠使更多的蛋白質用于魚體的生長,而不作為能量物質被消耗,可以起到節約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質利用率的作用。以魚粉為主要蛋白原配制成的濕性團狀飼料喂養鮭石斑魚小魚和魚苗,當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50%和54%時生長最好。以魚粉及酪蛋白為蛋白原制成干性配合飼料喂養鮭石斑魚,蛋白質最佳含量為50%。石斑魚肌肉氨基酸組成的種間變異不大,10種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模式為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組成模式可為石斑魚配合飼料配置提供參考。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對丙氨酸刺激的電生理閾值分別為10摩爾/升~9.9摩爾/升和10摩爾/升~9.6摩爾/升,明顯低于其他魚類。這可能與它們生活于底層巖礁間、視覺機能退化而嗅覺機能相對發達有關。它為石斑魚的嗅覺誘食劑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前景。石斑魚對飼料顆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魚時,顆粒飼料的粒徑不宜小于6毫米或口徑的一半大小,顆粒太小食欲不高。投飼技術對石斑魚養殖的效果影響較大。在水溫25℃的環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小時~24小時。所以,在南海海域5月~10月對石斑魚每天投喂一~二次,一般在上午9時~11時下午5~6時進行。11月~12月、3月~4月每兩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溫度降至20℃以下3天~4天投喂一次。每次的投喂量約占體重的3%~6%, 水溫適宜時投飼量大些,水溫較低或過高時投飼量減小。在生產中,一般視石斑魚的攝食狀態來決定投飼量,以食欲減弱時為度。每次投喂時,應分批緩緩遍灑,等 搶食完前批飼料后再灑下一批,直至喂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將飼料一次傾倒入網箱,以免造成飼料浪費和污染環境,石斑魚決不吃沉底的食物。投飼還應講究定 質、定量、定時原則。池塘養殖中還應注意搭設飼料臺,進行定點投飼,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殘料,保持水質的良好。六、科學管理選 擇合理的網箱和魚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定期清除網箱上附著的污損生物,以保持網箱內外水流暢通。可以采用污損生物預防劑、機械清理和化學處理、搭 配飼養污損生物的天敵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篩分,保持同一網箱內石斑魚魚體規格的一致。因為魚類具有大魚壓倒小魚生長的作用和饑餓時自相殘食現象,所以應定 期篩分,使網箱內石斑魚大小均勻。混養少量鯛科魚類和雜食性魚類。這樣,一是可清除底部殘食和網箱上污損生物;二是因鯛科魚類搶食性強,可激發石斑魚食 欲;三是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飼料資源,提高養殖效益。加固鐵錨和纜繩,定期檢查網箱的破損情況,確保安全生產。特別是臺風到來之前,更應加強防御,做好 安全工作。定期監測水質,保護養殖環境。按國家頒布的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來監測養殖用水,利于石斑魚正常生長和肉質鮮美,預防因水質惡化而造成的事故。第四節 石斑魚病害的防治一、寄生性疾病1.白斑病(又叫瓣體蟲病) 體表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斑,嚴重時白斑擴大連片,頭部、皮膚、鰭和腮表面粘液明顯增多,游動遲緩,呼吸困難,死亡后胸鰭向前后僵直,幾乎緊貼在腮蓋上。致病體是石斑魚瓣體蟲,寄生于赤點石斑魚的腮、體表和鰭上。用2×10-6濃度的硫酸銅海水溶液浸洗2小時,次日重復一次,療效顯著。或用淡水洗澡20分鐘或更長時間,也可殺滅石斑魚瓣體蟲,治療白斑病。2.白點病(又叫小瓜蟲病) 病魚體表出現直徑0.5毫米~1毫米的白色斑點,粘液增多,鱗片脫落,厭食,體色變黑。小瓜蟲在腮部寄生破壞腮小片,致魚呼吸困難,直至死亡。在水溫30℃左右,白點病傳染很快,幾天內整個網箱或魚池的石斑魚都會被感染。致病體是刺激隱核蟲。用淡水浸浴30分鐘~60分鐘,或用100×10-6濃度的甲醛海水藥浴30分鐘~1小時,3~5天一次。有條件的最好能搬移到別的地方,避免重復感染。3.回旋病(又叫粘孢子蟲病) 病魚在海面呈不正常的回旋游泳,下不了深水層。致病體是腦粘體蟲。預防方法是魚種放養時用0.34×10-6濃度的高錳酸鉀藥浴10分鐘,保持水質清新。4.指環蟲病 病魚體表失去光澤,食欲不振,游泳遲緩。有的鰭條潰爛,體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鱗片脫落,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發炎、壞死或脫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轉轉。致病體是指環蟲。用淡水浸洗5~1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2~3天,療效較好。5.吸蟲病 吸蟲大量增生時,可引起病魚游動緩慢,腮上粘液增多,腮部有的部位淤血,有的部位貧血呈淡紅色,嚴重時會因呼吸困難而致死。致病體是石斑雙鱗盤吸蟲、分性雙吸蟲、石斑魚異性雙吸蟲等。治療方法可參考指環蟲病。6.隱鞭蟲病 病癥與吸蟲病相似,病原體是隱鞭蟲,可用淡水或0.15×10-6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20分鐘殺滅。7.鲺 病 鲺寄生在魚體表和腮部,用吸盤吸取魚體養分,造成腮組織的完整性受破壞,導致呼吸功能受損,最終使患病魚體死亡。鲺繁殖和傳染很快,特別是在海水溫度 較高的季節。目前還沒有既不污染環境又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養殖生產中應注意保持水質清潔,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淀粉卵加藻、錐體蟲、角孢子蟲、車輪蟲等寄生蟲對石斑魚危害也較大。此外,線蟲病是石斑魚較常見的寄生蟲病,感染率很高。特別是在網箱養殖條件下,飼料魚的線蟲對石斑魚的感染甚為嚴重。有時體腔內出現數十條,因病癥不明顯而未引起重視。二、細菌性疾病1.爛尾病 尾部體表充血發炎,皮膚潰爛,鱗片脫落。魚病灶邊緣充血發紅,中央浮腫潰爛,嚴重時肌肉和骨骼外露,魚體失去平衡,數十天死亡。多發生在4~10月份,死亡率很高。主要的病原體為弧菌。預防可用0.34×10-6濃度的高錳酸鉀藥浴20分鐘,還可用抗生素緩解病情。嚴重時可背肌注射消炎抗菌類的注射液等。2.潰爛病 病魚主要癥狀是行動遲鈍,游出水面,各鰭及基部潰瘍,甚至遍體鱗傷。潰瘍面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潰爛面會加深,最終死亡,死亡率很高。致病菌是創傷弧菌。發病季節為4~11月份。用FU(一種藥物)浸洗3分鐘~5分鐘,內服抗生素,可控制病情。利用創傷弧菌強毒菌株植被的福爾馬林滅活疫苗、熱滅活疫苗和創傷弧菌中提取的粗制脂多糖,通過肌肉注射接種青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都能獲得良好的免疫保護。3.細菌性白斑病 病魚體兩側最初出現指印狀紅斑,少數情況下可在頭部和尾部發生,病灶部位稍有隆起。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灶轉為白斑,此時鱗片稍有豎起,較易脫落。鱗片脫落后白斑更為清晰。病魚食欲喪失,死亡率高達90%以上,流行在冬季。預防措施是避免魚體損傷。用中草藥類和消炎藥物可緩解病情,但效果不明顯。三、其他病害1.營養性障礙綜合癥:病魚鰾內充氣,腹部鼓脹,失去平衡,在水面或網箱底部打轉,所以俗稱“膨脹病”“打轉病”。組織切片可見肝脂肪變性、壞死、空泡化、細胞核溶解。病魚鰓和內臟器官出現局部或全身炎癥,在水面浮游數天后死亡,死亡率較高。流行季節5~10月份,用藥物“清脹寧”防治,效果較好。2.增生性腎臟病 病魚有不同程度腹脹、倒浮或側臥,鰭和體表潰爛,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瞎或瘸,體表發黑或發白,即為石斑魚養殖中嚴重流行的“脹膘癥”。血白細胞平均占48.09%,單核細胞占2.82%,明顯高于正常值。病原體是一種原生動物粘體蟲,發病率較高,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制的藥物“魚寶散”投喂,效果顯著。石斑魚苗土池培育前的準備1、池塘的選擇。進行石斑魚種苗生產以面積1-3畝,沙泥質底,保水性好,不滲漏,池底平坦可干曬的池塘最好。但也可在10畝左右,基本可排干的池塘中進行。選擇的池塘要求位于取水方便,鹽度穩定,污染少的海區。另外,交通、電力、生活要便利,周邊治安好。 2、清塘。目的是殺死對石斑魚仔魚有害的動物和爭食對象,如野雜魚、蝦、蟹等,清塘一定要徹底。 清塘前一般要排干水,使塘底暴曬一段時間,然后注入海水20-30厘米,以晶體敵百蟲、漂白粉和茶籽餅作為清塘藥物,使用的敵百蟲濃度為3ppm,漂白粉為40ppm,茶籽餅為25公斤/畝。如不能排干則選用帶水清塘,但要將水位降到最低,以節省清塘藥物。 清塘時間:使用敵百蟲在投放早期仔魚的前15天進行,灑藥時間安排在晴天的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進行,準確計算水體,灑藥后保持7天;漂白粉清塘可以隨時進行,加水調成糊狀全塘均勻潑灑。 3、肥水。目的是培養基礎餌料生物,為早期仔魚提供足夠、適宜的生物餌料。時間安排在產卵的當天或是敵百蟲清塘后一個星期或漂白粉清塘后第二天進行。用60-80目的濾水網袋扎住進水管口,進水60-80厘米,施肥培養水色。 肥料采用化肥,用量為尿素5公斤/畝,過磷酸鈣1公斤/畝,溶解后全塘均勻潑灑;四天后根據水色決定是否追肥,追肥使用復合肥,用量視透明度大小而定。 檢查浮游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特別是要檢查適合仔魚開口的餌料生物的數量,若較少,可接種輪蟲入塘1-2個/升。
青石斑魚現在養殖得比較火,要自己培育魚苗其實很不容易的!你可以參考一下我回答的這些! 石斑魚為雄雌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征,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于雌性。 人工養殖石斑魚所需的苗種,最初依靠在自然還去進行石斑魚的釣補來獲取,將所得的小石斑魚用來人工養殖。 現在可以人工繁育,包括五個技術關鍵 1、親魚培育 2、催情產卵 3、受精卵的孵化 4、仔、稚魚的培育 5、幼魚的培育 一:親魚培育 親魚來源:1、人工網箱中精心培育,在產卵前期篩選 2、自然海區捕撈 催產的雄魚要求體重2000g以上,雌魚體重為500~1500g 室內水池培育的親魚自然產卵受精后,通過溢流水收集于60目的集卵網箱內,親魚產卵大約在日落之后進行。對于性腺發育達IV期中后期的未產親魚,可通過人工注射激素進行催產。 一般按雌雄比例1:1~3:1,采用干法人工受精。受精時水溫保持在24.5~28.5℃左右,pH為8.0~8.2,水質相對穩定。受精率平均為68%,最高可到98%。一:網箱孵化法:孵化網箱用60目篩絹制成,放卵密度30萬粒/m3。水溫21~27℃鹽度為22~31pH為7.9~8.2微量充氣,溶解氧5mg/L以上當胚胎出現心跳時停止充氣,撈出胚胎,移入培育池。二:直接入池孵化將受精卵直接放入培育池充氣孵化,密度為3~5萬粒/m3水溫為25~26℃。從受精卵到仔魚出膜約需24~25h。仔、稚魚的培育 培育水池:采用一般海水魚類設施即可。 放養密度:初孵仔魚放養1.5~3萬尾/m3,稚魚期0.1~0.5萬尾/m3. 餌料投喂:孵化后第三天,卵黃囊幾乎全被吸收,口張開,平游,開始攝食。隨生長的進行,依次投喂牡蠣受精卵或幼體(開口道10日齡)、輪蟲(4~25日齡)、鹵蟲幼體(15~35日齡)、饒足類(25~45日齡)、鹵蟲成體(35~45日齡),糠蝦和小魚蝦等(45日齡以上) 水質調節:育苗用水為沙濾海水或二次沉淀海水,初孵幼體無有用能力,應靜水培育,充氣量不宜過大,培育水中加入小球藻,密度為10~20萬/ml,稚魚后期,每天換水2次,每次1/3~3/5。水溫控制在20~30攝氏度,鹽度為20~30,pH7.8~8.9,避免陽光直射。35天后,稀疏密度,待鱗片長齊,便進入了幼魚期。鱗片長齊、完成{{BANNED}}發育的個體便進入了幼魚期(體長約30~35mm),開始營底棲生活,生長速度也相對減慢。增重比例增加。此階段應模擬自然生態,在池底設置隱蔽物,同時加大換水量。也可將期移入網箱或大水體,投喂肉糜制品,為以后的成語培育做馴化 如果您沒有經驗的話,最好請學水產養殖的專業技術員來給您幫助!
1、按魚身,野生的石斑肉身比較結實(算是海魚的一些共性),反之魚身較軟。2、聞味道,野生的石斑魚魚肉味道比較重,有一種淡淡的魚腥味,養殖的則相反,味道比較清。3、食用口感,野生的石斑肉質比較粗,吃起來沒有養殖的有口感,養殖的會相對比較細滑一些。青石斑魚(Yellowgrouper),科學名稱為Epinephelusawoara屬鱸形目,為觸礁性海洋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等,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體呈長橢圓形,稍側扁。青石斑魚的魚頭和魚肉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多種無機鹽、維生素(A、D)、各種微量元素(鐵、鈣、磷、鉀),低脂肪高蛋白,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的功能。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產后食用。清蒸做法1.石斑魚去鱗及內臟洗凈。在盤中墊上些蔥段和姜片。放入石斑魚,淋一些白酒。2.放入蒸鍋中。蓋蓋旺火上汽蒸13分鐘。將蔥姜和胡蘿卜切成細絲。3.蒸好的魚去掉湯汁。撒上蔥姜絲和胡蘿卜絲。澆上熱油和蒸魚豉油即可注:蒸魚的時間由魚的大小決定。浩大極鮮家的青石斑魚都是進口野生的,你可以關注一下
主料青斑魚 輔料蛋液 地瓜粉 蔥花 枸杞 姜片 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步驟1、將魚洗凈、片肉2、片去魚肉,盡量保留整條魚骨的完整哦!3、將片下的兩塊魚肉切薄片4、鍋底放入姜片爆香,放入魚骨煎至金黃5、魚骨煎好后,加入涼水、待水開后倒入煲湯砂鍋內6、熬魚湯的時間可以腌制魚肉,加一點點的鹽、蛋清及地瓜粉(這樣魚肉不易散開,且肉質更加爽滑)7、待魚湯熬好后加入魚片燒開,加入蔥花、枸杞調味,香濃可口的就完成了。
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步驟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11. 將魚洗凈、片肉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22. 片去魚肉,盡量保留整條魚骨的完整哦!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33. 將片下的兩塊魚肉切薄片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44. 鍋底放入姜片爆香,放入魚骨煎至金黃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55. 魚骨煎好后,加入涼水、待水開后倒入煲湯砂鍋內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66. 熬魚湯的時間可以腌制魚肉,加一點點的鹽、蛋清及地瓜粉(這樣魚肉不易散開,且肉質更加爽滑)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圖解77. 待魚湯熬好后加入魚片燒開,加入蔥花、枸杞調味,香濃可口的就完成了。
石斑魚在魚類分類上屬于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因身上長有特殊的條紋和斑紋而得名。它是一種島礁性底層魚類,我國主要分布在東海和南海,石斑魚是名貴海產之一。一般體長7~15厘米,體呈棕色,體側有6條褐色橫帶,帶間排列整齊,帶的寬度大于兩帶之間的距離。背鰭1個;尾鰭圓扇形,有眾多不規則的黑斑白背鰭、臀鰭淺黃色。它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當地售價較高,在國內外市場上久負盛名, 供不應求,遠銷港澳、東南亞和日本等。沿海常見的品種有寶石石斑魚、六帶石斑魚、云紋石斑魚、青石斑魚、縱帶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一、生活習性石斑魚屬沿海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主要棲息在巖礁地帶、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一般不結成大群,性兇猛,是肉食性魚類,有互相殘食現象。尤其在稚幼魚階段,個體小的常被個體大的吞食。食物以蝦、蟹等甲殼類為主,魚類和軟體動物次之。石斑魚是雌雄同體,隨著個體的成長,可發生性轉變,一般先雌后雄,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區別出雌雄。每年從3月起開始產卵,有多次產卵的特性。據研究觀察,青石斑魚攝食周期一年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春季的五月份,第二個高峰出現在秋季的八月份以后。二、生長分析據試驗顯示,青石斑魚在水溫22-30℃之間時,魚活躍,攝食量大,生長快;當水溫下降到22℃以下19℃以上時次之;水溫下降到19℃以下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活動情況隨著水溫的下降而減弱;在室內水池越冬時還觀察到,水溫降到10℃以下再不捕食死餌,但對活的甲殼類仍能選食;當水溫下降到7.5℃以下時,停止攝食,魚處于靜止不動狀態;水溫低于5.5℃時,出現死亡。對鹽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在11‰-41‰之間都能生存,最適在30‰左右。三、生長期在浙閩沿海是5月~11月,兩廣和香港、臺灣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厘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克~750克需要 16個月~24個月,可采用兩種養殖周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體長10厘米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150克~200克,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月份~5月份投放體重200克的大規格魚種,到入冬前可養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 1.5公斤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的上市規格要大些。石斑魚養殖技術:石斑魚是沿海常見的暖水性中下層魚類,常棲息的地方為沿海島嶼附近水質清澈、底質多岸礁、水深10~20米的 石縫間。近年來,隨著“科技興漁”戰略的實施和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相應地對水產品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石斑魚目前是廣大 群眾所喜愛的魚類品種之一,我國南方沿海各省把石斑魚視為席上珍品,加之近幾年來魚價一直保持在較高的價格,出口市場的不斷擴大,大大地刺激了石斑魚養殖 業的發展。第一節 石斑魚的生物學特性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100厘米。石斑魚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生性兇猛,喜吞食魚類和蝦類。捕撈期為4-11月,以端午至中秋這段期間為旺季。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范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范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石斑魚為雄雌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征,低齡魚多為雌性,高齡魚多為雄性,繁殖季節在3-10月份,繁殖盛期為4-9月份。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一部份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多于雌性。一周齡性可成熟,懷卵量隨魚體大小而異,如青石斑魚懷卵量約50-80萬粒,分多次產卵,產浮性卵,圓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魚就在沿岸索餌生長。石斑魚生長迅速,如鮭點石斑魚,一年可長到500-600克,二齡魚體重可達1000-1500克,三齡魚體重達2000-3000克;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一齡魚體重達400-500克,二齡魚體重800-1000克,三齡魚體重達2000-3000克。石 斑魚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贊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肴,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據有關資料顯示,石斑魚肉中的蛋白 質含量高于一般魚類,特別是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除含人體所必須的各種氨基酸外,還含有無機鹽、鐵、鈣、磷以及維生素等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第二節 石斑魚育苗方法我國養殖石斑魚的苗種以前主要從自然海區釣捕,浙江沿海至海南沿海有赤點石斑魚、點帶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苗種分布。隨著石斑魚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自然苗種已供不應求。所以,近些年石斑魚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們普遍重視。現以點帶石斑魚(俗稱青斑)為例介紹一下人工育苗技術:一、親魚選擇與培育親魚可用人工養殖的成魚或自然海區捕撈的成魚。雌魚選擇體重5公斤~8公斤、腹部膨大而柔軟者;雄魚選擇體重8公斤以上、輕壓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親魚按3∶1~8∶1的比例搭配。點帶石斑魚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魚體,其6齡才轉化為雄魚,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自然海區的生殖群體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調現象,而且養殖條件下培育高齡大個體雄性親魚的時間長且???? 費用也高,所以,親魚選擇中的難題是性腺成熟的雄魚不易獲得。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的雄性親魚不足,可用外源性激素17-α不僅可以抑制卵黃生成,而且還可影響卵原細胞增殖和分化。對2齡~4齡魚投喂50天藥餌,每次劑量約5毫克/千克體重(累積量241.3毫克/千克體重),可使性轉變的雄性親魚流精率達93.5%,授精率達81.1%,胚胎發育正常。為解決雄性激素藥餌投喂法因攝餌量不均造成的“性轉變”效果不穩定和每天投飼費工、費時等問題,也可采用將17-α植入魚體的雄性激素埋植法來誘導石斑魚提早“性轉變”。17-α可一次性埋植到3齡~7齡成熟的點帶石斑魚雌魚內,40天~50天后雌魚就轉變為雄魚魚體,使石斑魚“性轉變”過程提早3年~5年。用它們的精液得到的受精卵的受精率達73%、孵化率97%,仔魚發育正常,能達到人工繁殖的目的。在相同的處理條件下雌性高齡魚的“性轉變”時間比低齡魚短,且較易獲得釋精的變性雄魚。因此,在人工繁殖中應盡量選擇較高齡的、個體較大的雌魚作變性處理,效果較好。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魚比較難得的問題,還可應用超低溫冷凍法保存精液,在液氮罐中冷凍保存5個 月后的精液仍具有相當于鮮精的活力,不影響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親魚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誘導產卵前,加強親魚的培育,促其性 腺發育至關重要。在室內水泥池中蓄養或暫養石斑魚親魚,通過人工強化培育,每日換水和吸污,親魚不用激素催產就能自然產卵受精,可獲得優質的受精卵。二、催產選擇好的雌性親魚,用細塑膠管或挖卵器自產卵孔插入約3厘米~5厘米深吸出卵粒,置于載波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成熟程度,卵粒若易分離、卵淺黃色、飽滿均勻、卵徑0.3毫米~0.5毫米、加透明固定液后核已偏向動物極,則成熟度較好。雄性親魚輕輕壓腹部有少許精液流出者成熟良好。石斑魚精液量少,檢查雄魚成熟度時切勿擠壓太重。催產劑有鯉魚腦垂體、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和LRHA+PG的混合物等4種。雌魚用PG10毫克/千克體重~12毫克/千克體重或LRHA 60微克/千克。以上劑量一般分兩次胸腔或背肌注射,第一次注射量占總量的2/3,兩次間的間隔時間在水溫25℃~26℃度時為24小時左右。雄性親魚注射劑量是雌魚的一半,均在雌魚第二次注射的同時進行。注射用水為0.6%氯化鈉溶液,將催產劑溶解或制成懸濁液,注射液量為每尾親魚一次注射1毫升~2毫升為度。三、人工授精和自然產卵受精點帶石斑魚人工授精宜采用干法授精法。親魚注射第二針催產劑后10小時~13小時即可產卵,由上而下輕壓雌魚腹部,將成熟魚卵擠入消毒過的白瓷碗中,反復5次~6次后即可將親魚輕輕放回親魚蓄養池中。隨即再用同樣方法將雄魚精液擠入白瓷碗的卵堆上。石斑魚精液很少,連擠5次~6次總計也不過1毫升~2毫升,但已足夠用了。待最后一次擠精完成后,即用消毒海水浸濕過的潔凈羽毛將碗中卵和精液攪拌均勻,約1分鐘~2分鐘后加入少量消毒海水,繼續攪拌5分 鐘后傾倒在消毒過的小臉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輕輕攪勻,靜置片刻。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層,死卵或未受精卵沉淀于底部。用消毒過的海水洗凈受精卵,除 去多余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然后將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人工授精時,應避免陽光直射,以免殺死精子。由于石斑魚屬分批產卵魚類,有連續多次產卵的 生殖特點。如 果為親魚創造在產卵池中自然產卵受精的環境條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時經常出現的卵子過熟或不夠成熟的弊端,也可以減少因捕撈和擠卵、擠精液造成的對親 魚的傷害。所以,也可采用強化培育石斑魚親魚的方法,促進親魚分泌激素,不用注射催產劑而能自然產卵受精,從而獲得了優質受精卵,提高了仔魚成活率,降低 了畸形率。自然產卵方式優于人工催產授精。產卵時適宜水溫25℃~27℃,海水鹽度32~35‰,pH7.8~8.5,產卵池面積50平方米,水深約1.5米,池上方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升/分鐘~50升/分鐘。四、孵化石斑魚產浮性卵,孵化應在環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進行。孵化時魚卵密度為50粒卵/升海水~100粒卵/升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魚卵或仔魚漂浮為度。孵化用水必須清新,需經過沙濾和紫外光殺菌。水溫保持在25℃左右,鹽度30~33‰,并保持穩定。孵化過程中需適度充氣,充氣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好,使海水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孵化中盡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質變壞。點帶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卵在以上條件下,自產卵受精后經過24小時可以孵出魚苗。第三節 石斑魚成魚養殖技術一、養殖方式石斑魚成魚養殖的方式主要有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兩種,以網箱養殖較為普遍。網箱養殖石斑魚是一種集約化的養殖方式,放養密度高,便于管理,生產效益較高,所以發展很快。在介紹成魚養殖技術時,以網箱養殖為主,池塘養殖和室內水泥池養殖可參考網箱養殖。二、養殖場地選擇養殖海區的環境應具備如下條件:避風條件好,波浪不大,不受臺風襲擊;沙質底、礫質底、礁石質底為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米以上;潮流暢通,流速適中,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為好;冬季最低水溫不低于15℃,22℃~28℃水溫天數不少于200天;水質清新,適宜鹽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農業廢水、城鎮污水的污染,暴雨季節無大量淡水流入,鹽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條件好,活魚運輸、飼料供應方便。三、養殖季節石斑魚的生長期,在浙閩沿海是5月~11月,兩廣和香港、臺灣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厘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克~750克需要10個月~12個月,可采用兩種養殖周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體長10厘米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500克~600克,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月份~5月份投放體重200克的大規格魚種,到入冬前可養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1.5公斤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的上市規格要大些。四、養殖密度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的放養密度在水溫25℃的條件下,以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為好。生產實踐中,在3米×3米×3米的網箱內飼養成魚500尾左右。結果表明,放養密度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時石斑魚的生長較快,當放養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時生長速度與前者相近,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當放養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減小,飼料系數大大增加,存活率明顯下降。證明60尾/立方米的成魚放養密度是比較適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區網箱養殖赤點石斑魚,尾重100克~150克的放養密度以9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為宜。五、飼料與投餌技術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投喂用的主要飼料是鮮度較高的小雜魚。一般根據石斑魚的大小,用切魚機將小雜魚切成適宜的大小后喂養。因飼料魚的種類不同,投喂系數波動在5~10。 以藍圓魚參作飼料的投喂系數較低,而眼睛魚的投喂系數較高。隨著石斑魚網箱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飼料魚的供應日趨緊張,推廣人工配合飼料喂養石斑魚勢在必 行。實踐表明,石斑魚對飼料的軟硬程度、顏色和口味等適口性要求較高,喜食軟顆粒、色淺且明亮的飼料,顆粒過硬則有吐食現象,其對軟顆粒飼料的適應性明顯 優于硬顆粒飼料。從投喂小雜魚到改喂人工配合飼料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投喂配合飼料前要進行攝食馴化。在赤點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的適宜含量為40%~50%;青斑魚配合飼料中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51%~55%,脂肪適宜含量為9.87%左右。如果在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含量,能夠使更多的蛋白質用于魚體的生長,而不作為能量物質被消耗,可以起到節約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質利用率的作用。以魚粉為主要蛋白原配制成的濕性團狀飼料喂養鮭石斑魚小魚和魚苗,當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50%和54%時生長最好。以魚粉及酪蛋白為蛋白原制成干性配合飼料喂養鮭石斑魚,蛋白質最佳含量為50%。石斑魚肌肉氨基酸組成的種間變異不大,10種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模式為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組成模式可為石斑魚配合飼料配置提供參考。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對丙氨酸刺激的電生理閾值分別為10摩爾/升~9.9摩爾/升和10摩爾/升~9.6摩爾/升,明顯低于其他魚類。這可能與它們生活于底層巖礁間、視覺機能退化而嗅覺機能相對發達有關。它為石斑魚的嗅覺誘食劑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前景。石斑魚對飼料顆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魚時,顆粒飼料的粒徑不宜小于6毫米或口徑的一半大小,顆粒太小食欲不高。投飼技術對石斑魚養殖的效果影響較大。在水溫25℃的環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小時~24小時。所以,在南海海域5月~10月對石斑魚每天投喂一~二次,一般在上午9時~11時下午5~6時進行。11月~12月、3月~4月每兩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溫度降至20℃以下3天~4天投喂一次。每次的投喂量約占體重的3%~6%, 水溫適宜時投飼量大些,水溫較低或過高時投飼量減小。在生產中,一般視石斑魚的攝食狀態來決定投飼量,以食欲減弱時為度。每次投喂時,應分批緩緩遍灑,等 搶食完前批飼料后再灑下一批,直至喂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將飼料一次傾倒入網箱,以免造成飼料浪費和污染環境,石斑魚決不吃沉底的食物。投飼還應講究定 質、定量、定時原則。池塘養殖中還應注意搭設飼料臺,進行定點投飼,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殘料,保持水質的良好。六、科學管理選 擇合理的網箱和魚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定期清除網箱上附著的污損生物,以保持網箱內外水流暢通。可以采用污損生物預防劑、機械清理和化學處理、搭 配飼養污損生物的天敵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篩分,保持同一網箱內石斑魚魚體規格的一致。因為魚類具有大魚壓倒小魚生長的作用和饑餓時自相殘食現象,所以應定 期篩分,使網箱內石斑魚大小均勻。混養少量鯛科魚類和雜食性魚類。這樣,一是可清除底部殘食和網箱上污損生物;二是因鯛科魚類搶食性強,可激發石斑魚食 欲;三是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飼料資源,提高養殖效益。加固鐵錨和纜繩,定期檢查網箱的破損情況,確保安全生產。特別是臺風到來之前,更應加強防御,做好 安全工作。定期監測水質,保護養殖環境。按國家頒布的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來監測養殖用水,利于石斑魚正常生長和肉質鮮美,預防因水質惡化而造成的事故。第四節 石斑魚病害的防治一、寄生性疾病1.白斑病(又叫瓣體蟲病) 體表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斑,嚴重時白斑擴大連片,頭部、皮膚、鰭和腮表面粘液明顯增多,游動遲緩,呼吸困難,死亡后胸鰭向前后僵直,幾乎緊貼在腮蓋上。致病體是石斑魚瓣體蟲,寄生于赤點石斑魚的腮、體表和鰭上。用2×10-6濃度的硫酸銅海水溶液浸洗2小時,次日重復一次,療效顯著。或用淡水洗澡20分鐘或更長時間,也可殺滅石斑魚瓣體蟲,治療白斑病。2.白點病(又叫小瓜蟲病) 病魚體表出現直徑0.5毫米~1毫米的白色斑點,粘液增多,鱗片脫落,厭食,體色變黑。小瓜蟲在腮部寄生破壞腮小片,致魚呼吸困難,直至死亡。在水溫30℃左右,白點病傳染很快,幾天內整個網箱或魚池的石斑魚都會被感染。致病體是刺激隱核蟲。用淡水浸浴30分鐘~60分鐘,或用100×10-6濃度的甲醛海水藥浴30分鐘~1小時,3~5天一次。有條件的最好能搬移到別的地方,避免重復感染。3.回旋病(又叫粘孢子蟲病) 病魚在海面呈不正常的回旋游泳,下不了深水層。致病體是腦粘體蟲。預防方法是魚種放養時用0.34×10-6濃度的高錳酸鉀藥浴10分鐘,保持水質清新。4.指環蟲病 病魚體表失去光澤,食欲不振,游泳遲緩。有的鰭條潰爛,體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鱗片脫落,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發炎、壞死或脫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轉轉。致病體是指環蟲。用淡水浸洗5~1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2~3天,療效較好。5.吸蟲病 吸蟲大量增生時,可引起病魚游動緩慢,腮上粘液增多,腮部有的部位淤血,有的部位貧血呈淡紅色,嚴重時會因呼吸困難而致死。致病體是石斑雙鱗盤吸蟲、分性雙吸蟲、石斑魚異性雙吸蟲等。治療方法可參考指環蟲病。6.隱鞭蟲病 病癥與吸蟲病相似,病原體是隱鞭蟲,可用淡水或0.15×10-6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20分鐘殺滅。7.鲺 病 鲺寄生在魚體表和腮部,用吸盤吸取魚體養分,造成腮組織的完整性受破壞,導致呼吸功能受損,最終使患病魚體死亡。鲺繁殖和傳染很快,特別是在海水溫度 較高的季節。目前還沒有既不污染環境又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養殖生產中應注意保持水質清潔,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淀粉卵加藻、錐體蟲、角孢子蟲、車輪蟲等寄生蟲對石斑魚危害也較大。此外,線蟲病是石斑魚較常見的寄生蟲病,感染率很高。特別是在網箱養殖條件下,飼料魚的線蟲對石斑魚的感染甚為嚴重。有時體腔內出現數十條,因病癥不明顯而未引起重視。二、細菌性疾病1.爛尾病 尾部體表充血發炎,皮膚潰爛,鱗片脫落。魚病灶邊緣充血發紅,中央浮腫潰爛,嚴重時肌肉和骨骼外露,魚體失去平衡,數十天死亡。多發生在4~10月份,死亡率很高。主要的病原體為弧菌。預防可用0.34×10-6濃度的高錳酸鉀藥浴20分鐘,還可用抗生素緩解病情。嚴重時可背肌注射消炎抗菌類的注射液等。2.潰爛病 病魚主要癥狀是行動遲鈍,游出水面,各鰭及基部潰瘍,甚至遍體鱗傷。潰瘍面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潰爛面會加深,最終死亡,死亡率很高。致病菌是創傷弧菌。發病季節為4~11月份。用FU(一種藥物)浸洗3分鐘~5分鐘,內服抗生素,可控制病情。利用創傷弧菌強毒菌株植被的福爾馬林滅活疫苗、熱滅活疫苗和創傷弧菌中提取的粗制脂多糖,通過肌肉注射接種青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都能獲得良好的免疫保護。3.細菌性白斑病 病魚體兩側最初出現指印狀紅斑,少數情況下可在頭部和尾部發生,病灶部位稍有隆起。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灶轉為白斑,此時鱗片稍有豎起,較易脫落。鱗片脫落后白斑更為清晰。病魚食欲喪失,死亡率高達90%以上,流行在冬季。預防措施是避免魚體損傷。用中草藥類和消炎藥物可緩解病情,但效果不明顯。三、其他病害1.營養性障礙綜合癥:病魚鰾內充氣,腹部鼓脹,失去平衡,在水面或網箱底部打轉,所以俗稱“膨脹病”“打轉病”。組織切片可見肝脂肪變性、壞死、空泡化、細胞核溶解。病魚鰓和內臟器官出現局部或全身炎癥,在水面浮游數天后死亡,死亡率較高。流行季節5~10月份,用藥物“清脹寧”防治,效果較好。2.增生性腎臟病 病魚有不同程度腹脹、倒浮或側臥,鰭和體表潰爛,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瞎或瘸,體表發黑或發白,即為石斑魚養殖中嚴重流行的“脹膘癥”。血白細胞平均占48.09%,單核細胞占2.82%,明顯高于正常值。病原體是一種原生動物粘體蟲,發病率較高,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制的藥物“魚寶散”投喂,效果顯著。石斑魚苗土池培育前的準備1、池塘的選擇。進行石斑魚種苗生產以面積1-3畝,沙泥質底,保水性好,不滲漏,池底平坦可干曬的池塘最好。但也可在10畝左右,基本可排干的池塘中進行。選擇的池塘要求位于取水方便,鹽度穩定,污染少的海區。另外,交通、電力、生活要便利,周邊治安好。 2、清塘。目的是殺死對石斑魚仔魚有害的動物和爭食對象,如野雜魚、蝦、蟹等,清塘一定要徹底。 清塘前一般要排干水,使塘底暴曬一段時間,然后注入海水20-30厘米,以晶體敵百蟲、漂白粉和茶籽餅作為清塘藥物,使用的敵百蟲濃度為3ppm,漂白粉為40ppm,茶籽餅為25公斤/畝。如不能排干則選用帶水清塘,但要將水位降到最低,以節省清塘藥物。 清塘時間:使用敵百蟲在投放早期仔魚的前15天進行,灑藥時間安排在晴天的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進行,準確計算水體,灑藥后保持7天;漂白粉清塘可以隨時進行,加水調成糊狀全塘均勻潑灑。 3、肥水。目的是培養基礎餌料生物,為早期仔魚提供足夠、適宜的生物餌料。時間安排在產卵的當天或是敵百蟲清塘后一個星期或漂白粉清塘后第二天進行。用60-80目的濾水網袋扎住進水管口,進水60-80厘米,施肥培養水色。 肥料采用化肥,用量為尿素5公斤/畝,過磷酸鈣1公斤/畝,溶解后全塘均勻潑灑;四天后根據水色決定是否追肥,追肥使用復合肥,用量視透明度大小而定。 檢查浮游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特別是要檢查適合仔魚開口的餌料生物的數量,若較少,可接種輪蟲入塘1-2個/升。
青石斑魚現在養殖得比較火,要自己培育魚苗其實很不容易的!你可以參考一下我回答的這些! 石斑魚為雄雌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征,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于雌性。 人工養殖石斑魚所需的苗種,最初依靠在自然還去進行石斑魚的釣補來獲取,將所得的小石斑魚用來人工養殖。 現在可以人工繁育,包括五個技術關鍵 1、親魚培育 2、催情產卵 3、受精卵的孵化 4、仔、稚魚的培育 5、幼魚的培育 一:親魚培育 親魚來源:1、人工網箱中精心培育,在產卵前期篩選 2、自然海區捕撈 催產的雄魚要求體重2000g以上,雌魚體重為500~1500g 室內水池培育的親魚自然產卵受精后,通過溢流水收集于60目的集卵網箱內,親魚產卵大約在日落之后進行。對于性腺發育達IV期中后期的未產親魚,可通過人工注射激素進行催產。 一般按雌雄比例1:1~3:1,采用干法人工受精。受精時水溫保持在24.5~28.5℃左右,pH為8.0~8.2,水質相對穩定。受精率平均為68%,最高可到98%。一:網箱孵化法:孵化網箱用60目篩絹制成,放卵密度30萬粒/m3。水溫21~27℃鹽度為22~31pH為7.9~8.2微量充氣,溶解氧5mg/L以上當胚胎出現心跳時停止充氣,撈出胚胎,移入培育池。二:直接入池孵化將受精卵直接放入培育池充氣孵化,密度為3~5萬粒/m3水溫為25~26℃。從受精卵到仔魚出膜約需24~25h。仔、稚魚的培育 培育水池:采用一般海水魚類設施即可。 放養密度:初孵仔魚放養1.5~3萬尾/m3,稚魚期0.1~0.5萬尾/m3. 餌料投喂:孵化后第三天,卵黃囊幾乎全被吸收,口張開,平游,開始攝食。隨生長的進行,依次投喂牡蠣受精卵或幼體(開口道10日齡)、輪蟲(4~25日齡)、鹵蟲幼體(15~35日齡)、饒足類(25~45日齡)、鹵蟲成體(35~45日齡),糠蝦和小魚蝦等(45日齡以上) 水質調節:育苗用水為沙濾海水或二次沉淀海水,初孵幼體無有用能力,應靜水培育,充氣量不宜過大,培育水中加入小球藻,密度為10~20萬/ml,稚魚后期,每天換水2次,每次1/3~3/5。水溫控制在20~30攝氏度,鹽度為20~30,pH7.8~8.9,避免陽光直射。35天后,稀疏密度,待鱗片長齊,便進入了幼魚期。鱗片長齊、完成{{BANNED}}發育的個體便進入了幼魚期(體長約30~35mm),開始營底棲生活,生長速度也相對減慢。增重比例增加。此階段應模擬自然生態,在池底設置隱蔽物,同時加大換水量。也可將期移入網箱或大水體,投喂肉糜制品,為以后的成語培育做馴化 如果您沒有經驗的話,最好請學水產養殖的專業技術員來給您幫助!
1、按魚身,野生的石斑肉身比較結實(算是海魚的一些共性),反之魚身較軟。2、聞味道,野生的石斑魚魚肉味道比較重,有一種淡淡的魚腥味,養殖的則相反,味道比較清。3、食用口感,野生的石斑肉質比較粗,吃起來沒有養殖的有口感,養殖的會相對比較細滑一些。青石斑魚(Yellowgrouper),科學名稱為Epinephelusawoara屬鱸形目,為觸礁性海洋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等,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體呈長橢圓形,稍側扁。青石斑魚的魚頭和魚肉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多種無機鹽、維生素(A、D)、各種微量元素(鐵、鈣、磷、鉀),低脂肪高蛋白,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的功能。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產后食用。清蒸做法1.石斑魚去鱗及內臟洗凈。在盤中墊上些蔥段和姜片。放入石斑魚,淋一些白酒。2.放入蒸鍋中。蓋蓋旺火上汽蒸13分鐘。將蔥姜和胡蘿卜切成細絲。3.蒸好的魚去掉湯汁。撒上蔥姜絲和胡蘿卜絲。澆上熱油和蒸魚豉油即可注:蒸魚的時間由魚的大小決定。浩大極鮮家的青石斑魚都是進口野生的,你可以關注一下
主料青斑魚 輔料蛋液 地瓜粉 蔥花 枸杞 姜片 水煮活青石斑魚的做法步驟1、將魚洗凈、片肉2、片去魚肉,盡量保留整條魚骨的完整哦!3、將片下的兩塊魚肉切薄片4、鍋底放入姜片爆香,放入魚骨煎至金黃5、魚骨煎好后,加入涼水、待水開后倒入煲湯砂鍋內6、熬魚湯的時間可以腌制魚肉,加一點點的鹽、蛋清及地瓜粉(這樣魚肉不易散開,且肉質更加爽滑)7、待魚湯熬好后加入魚片燒開,加入蔥花、枸杞調味,香濃可口的就完成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青石斑鱼怎么做好吃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Win10 学院:3 种方式在任务栏上禁
- 下一篇: 消息称阿尔特曼遭罢免原因在于 Op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