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江山图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大宋江山图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蘇省徐州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23年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兩年后畢業回鄉任小學美術教員。1929年考取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生,同年參加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1932年因“一八藝社”被國民黨當局解散,被迫退學回鄉,在徐州藝專任美術教員。1938年在武漢參加政治部第三廳,從事抗戰宣傳。1943年到重慶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講師。1946年任國立北平藝專副教授,同時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1956年起歷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教授。1981年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曾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1、2屆理事,第3、4屆副主席,北京山水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50年代曾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西安等地舉行山水寫生展,并出訪德國、捷克。1986年于中國美術館舉行大型個人畫展。同年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藝術通訊院士”稱號。1989年逝世。出版有《李可染畫集》、《李可染山水寫生畫集》等,著有《李可染畫論》。
作者是宋代的王希孟,這幅畫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使畫面爽朗富麗。
中國十大古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等,其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九余堂漢宮春曉圖縱寬30.6厘米,橫長574.1厘米,非常適合懸掛在寬大明亮的客廳中,奢華大氣,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享受,畫卷采用藝克利版畫技術,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十大名畫 漢宮春曉圖(縱30.6厘米 橫574.1厘米) 畫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畫家仇英,仇英是太倉人,后來在蘇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畫師之一,仇英的畫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畫家那樣在畫作上題詩,仇英擅長描繪仕女,遠近聞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畫卷描繪了漢朝宮殿園林的宏偉景象,使用驚艷的筆墨展現了皇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他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在中國仕女繪畫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宮春曉圖的主題是漢代的宮廷生活,描繪了宮廷佳麗的生活狀態,整幅畫卷構圖繁瑣,用筆遒勁有力,色彩優雅瑰麗, 畫卷擁有奇木,怪石,華麗的宮殿,構成了人間仙境一般的美麗景色,除了擁有美女的畫像之外,畫卷還重點描繪了嬪妃彈琴下棋,描繪書畫,賞鑒古玩,賞花等娛樂休閑活動。畫卷一開始就是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出嫩芽,春意盎然,宮殿的圍墻外面有一個水潭,鴛鴦白鷴在其中游水嬉戲。一個宮女帶著三個小孩在水塘邊觀看展翅欲飛的白鷴。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制而成。韓熙載(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則迅速崛起。李煜對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憂慮不安。對于韓熙載,李煜想授他為相,卻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表面上雖受惠予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也無意為官。身處 逆境的韓熙載,為了免遭可能發生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生沖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縱情聲色的方式,去轉移同僚的視線,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蕩,出于“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勸作用。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多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棵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的消息,便“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宣和畫譜》)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個宮女透過窗戶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是兩個宮女,一個宮女在喂孔雀,另一個宮女依靠在門邊,還有一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臺階。一名嬪妃站在花園中,看著周圍的宮女為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嬪妃的同伴,同伴身邊有兩個丫鬟,一個丫鬟在澆水,另一個丫鬟拿著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內有一棵梨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色花朵,有宮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則摘下梨花插在鬢邊。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圖》曾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并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13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于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于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唐太宗處于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于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于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給人一種趨于不穩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致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李嗣真在《續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決非虛譽。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淡設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全圖 古畫原版復制品 色較暗 100%忠于原作全圖尺寸縱長:24.8cm 橫長:528cm《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仆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于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清·朗世寧·百駿圖清·朗世寧·百駿圖縱94.5cm橫776.2cm 絹本設色長卷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后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表遂公開于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描繪的是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后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后,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于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卷 宋代 縱51.2cm,橫1157cm 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原作27X677cm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 【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別】:字畫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張擇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曾為宣和年間翰林待詔,后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其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1:朱銳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北人,曾為宣和畫院待詔,紹興間復人畫院,授迪功郎,賜金帶,擅畫山水、人物,尤工騾綱、盤車,師承"李郭"畫派,筆墨清潤細勁,形容布置,曲盡其巧。 (2)代表作品: 《溪山行旋圖》 絹本設色 26.2x27.3cm 上海博物館藏 2:鄭思肖 (1)名家介紹: (公元1241-1318年,一作1238-1315年,一作12。6-1283年)宋末元初畫家。字憶翁,福建福州人。宋亡后隱居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向南,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多畫墨蘭,不畫根土,以寄情懷。 (2)代表作品: 《墨蘭圖》 紙本水墨 25.4x94.5cm 美國利爾美術館藏 3:趙士雷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宗室,字公震。官至襄州觀察使。以丹青馳譽一時,善作雁鶩歐鷺、溪塘汀渚,有詩人思致。山水人物清雅可觀。 (2)代表作品: 《湘鄉小景圖》 絹本設色 43.2x233.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趙孟堅 (1)名家介紹: (公元1199--?年)南宋畫家。字子因,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孫。家境清寒,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中進士,歷任湖州掾、轉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擅畫梅、竹、蘭、石,尤精白描水仙,清秀雅淡,善書法,亦工詩文。詩文有《彝齋文編》。 (2)代表作品: 《歲寒三友圖》 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5:趙孟俯 (1)名家介紹: (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等,中年曾作孟俯,居有鷗波亭、松雪齋,世稱趙鷗波、趙松雪,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南宋末曾任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后歷官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汾州知州、江浙行省儒提舉、泰州尹、集賢侍講學士、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榮際五朝,名滿四海,書法二王,各體皆善;南宋畫風、漸趨頹頓,趙孟俯以復古為革新,山水師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晉唐及李公麟,力糾時弊遂為"元畫之冠",妻管道升,子趙雍等皆能書畫。 (2)代表作品: 《浴馬圖卷》 絹本設色 28.5x15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6:趙令穰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大年,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朱宗室,太祖五世孫,官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后。字藏書畫名作甚多。與蘇軾、米芾等有交往。擅畫山水,多作小幅,平遠尤佳。因其貴族身份,不能遠游,所見僅京、洛間景,不出五百里,故不能為高山大嶺。 (2)代表作品: 《杜甫詩意圖》 絹本水墨 24.7x212.2cm 上海博物館藏 7:趙大享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因其體肥,人稱趙大漢,自名大亨,為趙伯駒、趙伯肅仆人,仿主人畫能亂真。 (2)代表作品: 《荔院閑眠圖》 絹本設色 24.6x25.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8:趙伯肅 (1)名家介紹: (公元1123-1182年)南宋畫家。字希遠,宋宗室,趙伯駒之弟。歷任武職,曾出使金朝。擅畫山水、界畫、人物、花鳥。山水金碧青綠、傅染輕盈,色彩清朗。 (2)代表作品: 《萬松金闕圖》 絹本設色 27.7x13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9:趙伯駒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千里,宋宗室。南渡后官浙東兵馬鈴轄。曾畫集英殿屏。擅畫山水、花果、翎毛。山水以青綠見長,取法唐人,參古融今,布景繁密。筆法秀麗精致,設色典雅濃郁,高宗稱其畫有董源、王詵氣格 (2)代表作品: 《八達春游圖》 絹本設色 161.9x1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0:趙葵 (1)名家介紹: (1186-1266年)南宋畫家。字南仲,號信庵,湖南衡山人。擅畫,以墨著稱;山水注重寫實,筆跡整飭,工致不茍,造景幽深恬靜,墨色分明,虛實相生,元近得宜。 (2)代表作品: 《杜甫詩意圖》 絹本水墨 24.7x212.2cm 上海博物館藏 11:趙佶 (1)名家介紹: (公元1082-1135年)宋徽宗,公元1100?125年在位,1127年被金兵俘虜,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醉心于書畫,親掌翰林圖畫院,倡寫生,重真實,擅山水、人物、花鳥,畫風謹細,設色明麗。書學唐宋,創"瘦金體",別具一格。曾敕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等書。 12:趙芾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人。善,山水,作江波洶涌之勢,尤見其功。 (2)代表作品: 《江山萬里圖》(局部) 紙本水墨 45.1x992.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趙昌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昌之,劍南(今四川省成都)人。擅畫花鳥,注重寫實,自稱"寫生趙昌",名重一時。 (2)代表作品: 《寫生蛺蝶圖》。 紙本設色 27.7x9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4:張擇端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宣和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面、屋宇、林木、人物。所作市肆、橋梁、街道、城郭,界劃精確,刻畫細致。能作長卷風俗畫,豆人寸馬,形象如生。 (2)代表作品: 《金明池爭標圖》 絹本設色 28.5x28.6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15:楊無咎 (1)名家介紹: (公元1097-1169年)南宋畫家。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江西清江人,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擅畫花卉、人物,尤長水墨梅、竹、松、石及水仙,以墨梅名重于時。對后世畫梅影響很大。善書法,學歐陽詢,小字清勁可愛,亦工詞。著有《逃禪詞》一卷。 (2)代表作品: 《雪梅圖》 絹本水墨 27.1x14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6:燕文貴 (1)名家介紹: (公元967-1044年)北宋畫家。一作燕貴,吳興(今浙江省吳興)人。曾任職圖畫院,擅畫山水,兼長人物及界畫,有“燕家景致”之稱。 (2)代表作品: 《溪山樓臺觀圖》 絹本水墨 103.9x4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7:燕肅 (1)名家介紹: (公元?--1040年)北宋畫家,字穆之,祖籍山東益都,后遷居陽翟(今河南省禹縣)。曾任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善畫山水,筆墨幽雅,也能人物、牛馬、翎毛等。 (2)代表作品: 《春山圖》 紙本水墨 47.3x11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顏輝 (1) 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末元初畫家。字秋月,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擅畫人物、鬼神。用筆剛健粗壯,造型奇特。 (2)代表作品: 《猿圖》 紙本水墨 113.8x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閻次于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閻次平之兄。孝宗隆興初進圖畫稱旨,補承務郎畫院祗侯,善畫山水、人物及牛。 (2)代表作品: 松巖隱居圖 絹本設色 美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0:閻次平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隆興初(約1163年)任畫院祗侯,授將仕郎。擅畫山水、人物及牛。 (2)代表作品: 牧牛圖 絹本設色 35x90cm 南京博物館藏 21:許道寧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河間(今河北省河間)人。初以賣藥為生,常作山水畫用來招攬顧客。逐漸得名,于是成為官僚們的門下客。擅畫山水,以林木、野水揚名于時。學李成畫法而能自變,晚年脫去舊習,行筆簡易,風度益著。 (2)代表作品: 《雪景圖》 絹本水墨 169.2x10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2:許迪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善畫草蟲,生動自然,筆墨精妙。 (2)代表作品: 《野蔬草蟲圖》 絹本設色 25.8x2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3:蕭照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東山,汗澤(今山西省陽城)人。太行山杭金義軍首領,遇李唐,隨其南下,得李唐指授而畫藝日進。紹興(公元1131--1162年)間任畫院待詔,階迪功郎/擅畫山水、人物。筆力工穩。用墨頗重,氣勢蒼郁。 24:夏永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擅畫界畫,喜繪滕王閣、岳陽樓、頗合營造規模,能迎合士夫趣味,畫風對后世影響很大。 (2)代表作品: 《黃鶴樓圖》 絹本水墨 20.7x26.8cm 北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5:夏圭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定禹玉,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寧宗(公元1195-1224年)、理宗(公元1225-1264年)朝任職畫院,階訓武郎。擅畫山水、人物,取法李唐,自成面目。筆法蒼老,墨汁淋漓,別具一格,景中人物,漫筆點簇而成,構圖剪裁獨出匠心,有"夏半邊"之稱。與李唐、劉松年、馬遠并稱"南宋四家",對后世影響很大。 (2)代表作品: 《梧竹溪堂圖》 絹本設色 23x2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6:武宋元 (1)名家介紹: (公元?--1050年)北宋畫家。初名宗道,字總之,河南白坡(今河南省孟津)人。自幼學畫,才智非凡,年十七,即畫北邙山老子廟壁。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007年),營建玉清昭應宮,征集天下畫師,分為兩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長。后曾在河南各地寺觀繪制壁畫。歷官至虞部員外郎。擅畫釋道人物,亦長鬼神,學吳道子,行筆流轉暢達,如行云流水,筆跡堅柔相濟,功夫深厚,造型準確。 (2)代表作品: 《朝元仙仗圖》 絹本設色 44.3x580cm 美國私人藏 27:文同 (1)名家介紹: (公元1018-1079年)北宋畫家。字與可,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省鹽亭)人。以進士人仕,歷任秘書閣校理,陵州、洋州知州:元豐初,知湖州,末到任而卒,故后世稱為文湖州。擅畫墨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注重寫實,主張"畫竹人物、禽鳥、山水。工篆、隸、行、草、飛白:長詩詞,有詩、書、詞、畫四絕之稱。詩文、書、詞、畫四絕之稱。詩文有《丹淵集》。 (2)代表作品: 《墨竹圖》 絹本水墨 131.6x105.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8:王希孟 (1)名家介紹: (公元1096--?年)北宋畫家。徽宗政和年(公元1111-1117年)間為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樓閣。 (2)代表作品: 《千里江山圖》(局部) 絹本設色 51.5x1191.5cm 北京故博物院藏 29:王居正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師周仿仕女,略得其閑冶之妙。 (2)代表作品: 《車圖》 絹本設色 26.1x6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0:王詵 (1)名家介紹: (公元1048-1104年)北宋畫家。字晉卿,祖籍山西太原。居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為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后,妻為英宗之女蜀國公主,官駙馬都尉。愛書畫,家藏甚富,與蘇軾、黃庭堅等交往。元豐三年公主病故,遂被貶于均州,后移置穎州,不久,被召還朝。擅畫山水,學李成,思致曠逸,格調超凡,水墨清潤可愛,青綠設色高古絕俗。 (2)代表作品: 《繡櫳曉鏡圖》 絹本設色 24.2x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1:王凝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院畫家,擅花鳥蔬果。 (2)代表作品: 《子母雞圖》 紙本設色 42.4x32.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2:蘇漢臣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宣和時任畫院待詔,隆興(約公元1163年)初補承信郎。擅畫道釋、人物,尤以畫嬰兒著名。畫風工細,長于勾勒,筆法精勁,設色鮮明艷麗。 (2)代表作品: 《秋庭嬰戲圖》 絹本設色 187.5x10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3:蘇軾 (1)名家介紹: (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謚文忠。詩、文、書、畫俱為大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為書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學王羲之,后習顏真卿、李凝式,筆圓韻勝,天姿煥發。亦擅畫竹石古木,自寫胸臆,妙得形似,天趣盎然。著有《東坡全集》、《東坡題跋》。 (2)代表作品: 《古木竹石圖》 紙本水墨 中國美術館藏 34:米友仁 (1)名家介紹: (公元1086-1165年)南宋畫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鰲兒、虎兒,后宇元暉,另有海岳后人、懶拙道人等別號。人稱"小米"。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南渡后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擅畫云山,略變其父所為,成一家法,其畫云煙變滅,看似草草而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不附時風,又甚自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鑒賞。但自有風格。 (2)代表作品: 《遠岫晴云圖》 紙本水墨 24.8x29.2cm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35:馬和之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工部侍郎。擅畫人物、佛像、山水。師吳道子,時稱"小吳生"。不為時風所縛,自創一格。筆法蕭散飛動,風致飄逸。 (2)代表作品: 《鹿鳴之什圖》 絹本設色 28x87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6:馬遠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出身于繪畫世家。歷任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師法李唐,化刮鐵皴為斧劈皴,筆法勁利,水墨渲染,多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合稱"南宋四家"。子馬麟,亦精繪事。 (2)代表作品: 《梅石溪鳧圖》 絹本設色 26.7x28.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37:馬麟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馬遠之子。寧宗時畫院祗侯,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與馬遠畫風相近而柔美過之。 (2)代表作品: 《靜聽松風圖》 絹本設色 226.6x11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8:劉松年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因家住杭州清波門,俗名暗門,故人稱"暗門劉"。孝宗淳熙(公元1174?189年)間為畫院學生,光宗紹熙(公元1195-1224年)時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筆墨嚴整,設色艷麗,屋宇界劃工細。畫風在當時影響較大,與李唐、馬遠、夏圭交稱"南宋四家"。 (2)代表作品: 《羅漢圖》 絹本設色 117x5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9:林椿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孝宗淳熙間(公元1174-1189年)為畫院待詔,擅畫花果、翎毛、蟲草,技法純熟,工致不荀,為南宋畫院中寫生高手。 (2)代表作品: 《果熟來禽圖》 絹本設色 26.5x2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0:梁師閔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一作士閔,字循德,河南開封人。擅畫花竹水禽、湖天小景。其畫精致謹嚴,清潤幽淡。 (2)代表作品: 《蘆汀密雪圖》 絹本設色 26.5x14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1:梁楷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祖籍山東東平。寧宗嘉泰(公元1201-1204年)間為畫院待詔。嗜酒自樂,舉止不羈,人稱"梁瘋子"擅畫人物、佛道、鬼神、山水、花鳥。將御賜金帶掛于院內,離職而去。不為法度所拘,畫潑墨人物,于簡筆中作放縱之態,謂這"減筆"。神態生動。山水喜作雪景寒林。 42:李公麟 (1)名家介紹: (公元1049-1106年)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人。熙寧進士,曾任地方官,后入京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臺檢法,哲宗元豐之后因病告老隱居。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交往頗深。擅畫釋道人物、鞍馬等,線描勾勒,形神兼備,人稱"白描",對后世影響頗大。 (2)代表作品: 《孝經圖》 絹本水墨 21.9x475.5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43:李安忠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徵宗時任畫院待詔,南渡后復職并賜盆金帶。擅畫花鳥走獸,尤善鷹鶻"捉勒"("捉勒"專用術語,為猛禽捕捉小動物的形象),得其鷙猛及畏避之狀。刻畫精細,毛羽一絲不茍,光彩如生,為南宋院體花鳥畫高手。 (2)代表作品: 《野菊秋鶉圖》 絹本設色 23x2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4:李唐 (1) 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希古,河陽三城(今河南省孟縣)人。徵宗時入畫院,南渡后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已八十。擅畫山水、人物,開南宋一代風氣。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以刮鐵皴畫山水,結構峻險,方正沉雄。評者以為"南渡以來,推為獨步,自成家數"。 (2)代表作品: 《伯夷叔齊采薇圖》 絹本設色 27.2x9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5:李迪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供職于孝宗、光宗、寧宗(公元1163-1224年)三朝畫院。擅畫花鳥、竹、走獸、畫風工麗謹細,形象栩栩如生,情境交融。亦作山水小景。 (2)代表作品: 《獵犬圖》 絹本設色 26.5x26.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6:賈師古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曾任紹興畫院祗侯,畫師李唐,筆墨勁挺,山水人物皆妙。 (2)代表作品: 《大士像》 絹本水墨 42.2x2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7:惠崇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建陽(今福建省)人。僧人。擅畫江南春景,以小景聞名,所作極富詩意。蘇軾嘗題其畫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代表作品: 《沙汀煙樹圖》 絹本設色 24x24.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48:黃居采 (1)名家介紹: (公元933--?年)五代宋初畫家,字伯鸞,四川成都人。黃筌子。仕后蜀,任翰林待詔,入宋仍為翰林待詔,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曾出使成都府。人以為畫藝不讓其父,擅畫花鳥樹石,設色工麗,形象真實。時"黃家富貴"之風影響畫壇,遂為北宋初翰林圖畫的標準畫格。 (2)代表作品: 《山鷓棘雀圖》 絹本設色 99x53.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9:郭熙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布衣出身,以畫聞名,熙寧(公元1068--1077年)間為圖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神宗好熙筆",其畫成為畫院中的標準畫體,人稱"官畫"。山水師法李成而自成面目,與李成并稱"李郭"。晚年落筆益壯,常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奪岫絕壑,而峰巒秀起,云煙變滅。千狀百態,為北宋山水畫的杰出代表。運載后世影響很大。子郭思篆集其畫論為《林泉高致集》。 (2)代表作品: 《山村圖》 絹本設色 109.8x54.2cm 南京大學歷史系藏 50:王庭筠 (1) 名家介紹: (公元1156-1202年)金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米芾之甥,遼寧熊岳人。才行兼備,文采風流,照映一時。大定十年(公元1176年)登進士第,官恩州軍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職。擅畫山水、竹石。筆法蒼老醇厚,氣韻蕭散。書法宗米芾,行筆疾速,富于變化。詩文亦佳。著有《藥辯》十卷、《文集》四十卷。 (2)代表作品: 《幽竹枯槎圖》 絹本水墨 日本京都藤井齊成會藏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后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獨具,認為:“其性可教”,于是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
作者是宋代的王希孟,這幅畫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使畫面爽朗富麗。
中國十大古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等,其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九余堂漢宮春曉圖縱寬30.6厘米,橫長574.1厘米,非常適合懸掛在寬大明亮的客廳中,奢華大氣,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享受,畫卷采用藝克利版畫技術,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十大名畫 漢宮春曉圖(縱30.6厘米 橫574.1厘米) 畫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畫家仇英,仇英是太倉人,后來在蘇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畫師之一,仇英的畫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畫家那樣在畫作上題詩,仇英擅長描繪仕女,遠近聞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畫卷描繪了漢朝宮殿園林的宏偉景象,使用驚艷的筆墨展現了皇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他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在中國仕女繪畫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宮春曉圖的主題是漢代的宮廷生活,描繪了宮廷佳麗的生活狀態,整幅畫卷構圖繁瑣,用筆遒勁有力,色彩優雅瑰麗, 畫卷擁有奇木,怪石,華麗的宮殿,構成了人間仙境一般的美麗景色,除了擁有美女的畫像之外,畫卷還重點描繪了嬪妃彈琴下棋,描繪書畫,賞鑒古玩,賞花等娛樂休閑活動。畫卷一開始就是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出嫩芽,春意盎然,宮殿的圍墻外面有一個水潭,鴛鴦白鷴在其中游水嬉戲。一個宮女帶著三個小孩在水塘邊觀看展翅欲飛的白鷴。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制而成。韓熙載(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則迅速崛起。李煜對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憂慮不安。對于韓熙載,李煜想授他為相,卻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表面上雖受惠予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也無意為官。身處 逆境的韓熙載,為了免遭可能發生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生沖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縱情聲色的方式,去轉移同僚的視線,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蕩,出于“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勸作用。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多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棵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的消息,便“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宣和畫譜》)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個宮女透過窗戶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是兩個宮女,一個宮女在喂孔雀,另一個宮女依靠在門邊,還有一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臺階。一名嬪妃站在花園中,看著周圍的宮女為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嬪妃的同伴,同伴身邊有兩個丫鬟,一個丫鬟在澆水,另一個丫鬟拿著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內有一棵梨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色花朵,有宮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則摘下梨花插在鬢邊。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圖》曾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并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13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于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于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唐太宗處于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于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于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給人一種趨于不穩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致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李嗣真在《續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決非虛譽。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淡設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全圖 古畫原版復制品 色較暗 100%忠于原作全圖尺寸縱長:24.8cm 橫長:528cm《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仆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于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清·朗世寧·百駿圖清·朗世寧·百駿圖縱94.5cm橫776.2cm 絹本設色長卷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后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表遂公開于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描繪的是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后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后,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于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卷 宋代 縱51.2cm,橫1157cm 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原作27X677cm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 【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別】:字畫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張擇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曾為宣和年間翰林待詔,后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其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1:朱銳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北人,曾為宣和畫院待詔,紹興間復人畫院,授迪功郎,賜金帶,擅畫山水、人物,尤工騾綱、盤車,師承"李郭"畫派,筆墨清潤細勁,形容布置,曲盡其巧。 (2)代表作品: 《溪山行旋圖》 絹本設色 26.2x27.3cm 上海博物館藏 2:鄭思肖 (1)名家介紹: (公元1241-1318年,一作1238-1315年,一作12。6-1283年)宋末元初畫家。字憶翁,福建福州人。宋亡后隱居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向南,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多畫墨蘭,不畫根土,以寄情懷。 (2)代表作品: 《墨蘭圖》 紙本水墨 25.4x94.5cm 美國利爾美術館藏 3:趙士雷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宗室,字公震。官至襄州觀察使。以丹青馳譽一時,善作雁鶩歐鷺、溪塘汀渚,有詩人思致。山水人物清雅可觀。 (2)代表作品: 《湘鄉小景圖》 絹本設色 43.2x233.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趙孟堅 (1)名家介紹: (公元1199--?年)南宋畫家。字子因,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孫。家境清寒,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中進士,歷任湖州掾、轉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擅畫梅、竹、蘭、石,尤精白描水仙,清秀雅淡,善書法,亦工詩文。詩文有《彝齋文編》。 (2)代表作品: 《歲寒三友圖》 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5:趙孟俯 (1)名家介紹: (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等,中年曾作孟俯,居有鷗波亭、松雪齋,世稱趙鷗波、趙松雪,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南宋末曾任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后歷官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汾州知州、江浙行省儒提舉、泰州尹、集賢侍講學士、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榮際五朝,名滿四海,書法二王,各體皆善;南宋畫風、漸趨頹頓,趙孟俯以復古為革新,山水師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晉唐及李公麟,力糾時弊遂為"元畫之冠",妻管道升,子趙雍等皆能書畫。 (2)代表作品: 《浴馬圖卷》 絹本設色 28.5x15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6:趙令穰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大年,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朱宗室,太祖五世孫,官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后。字藏書畫名作甚多。與蘇軾、米芾等有交往。擅畫山水,多作小幅,平遠尤佳。因其貴族身份,不能遠游,所見僅京、洛間景,不出五百里,故不能為高山大嶺。 (2)代表作品: 《杜甫詩意圖》 絹本水墨 24.7x212.2cm 上海博物館藏 7:趙大享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因其體肥,人稱趙大漢,自名大亨,為趙伯駒、趙伯肅仆人,仿主人畫能亂真。 (2)代表作品: 《荔院閑眠圖》 絹本設色 24.6x25.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8:趙伯肅 (1)名家介紹: (公元1123-1182年)南宋畫家。字希遠,宋宗室,趙伯駒之弟。歷任武職,曾出使金朝。擅畫山水、界畫、人物、花鳥。山水金碧青綠、傅染輕盈,色彩清朗。 (2)代表作品: 《萬松金闕圖》 絹本設色 27.7x13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9:趙伯駒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千里,宋宗室。南渡后官浙東兵馬鈴轄。曾畫集英殿屏。擅畫山水、花果、翎毛。山水以青綠見長,取法唐人,參古融今,布景繁密。筆法秀麗精致,設色典雅濃郁,高宗稱其畫有董源、王詵氣格 (2)代表作品: 《八達春游圖》 絹本設色 161.9x1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0:趙葵 (1)名家介紹: (1186-1266年)南宋畫家。字南仲,號信庵,湖南衡山人。擅畫,以墨著稱;山水注重寫實,筆跡整飭,工致不茍,造景幽深恬靜,墨色分明,虛實相生,元近得宜。 (2)代表作品: 《杜甫詩意圖》 絹本水墨 24.7x212.2cm 上海博物館藏 11:趙佶 (1)名家介紹: (公元1082-1135年)宋徽宗,公元1100?125年在位,1127年被金兵俘虜,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醉心于書畫,親掌翰林圖畫院,倡寫生,重真實,擅山水、人物、花鳥,畫風謹細,設色明麗。書學唐宋,創"瘦金體",別具一格。曾敕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等書。 12:趙芾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人。善,山水,作江波洶涌之勢,尤見其功。 (2)代表作品: 《江山萬里圖》(局部) 紙本水墨 45.1x992.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趙昌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昌之,劍南(今四川省成都)人。擅畫花鳥,注重寫實,自稱"寫生趙昌",名重一時。 (2)代表作品: 《寫生蛺蝶圖》。 紙本設色 27.7x9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4:張擇端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宣和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面、屋宇、林木、人物。所作市肆、橋梁、街道、城郭,界劃精確,刻畫細致。能作長卷風俗畫,豆人寸馬,形象如生。 (2)代表作品: 《金明池爭標圖》 絹本設色 28.5x28.6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15:楊無咎 (1)名家介紹: (公元1097-1169年)南宋畫家。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江西清江人,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擅畫花卉、人物,尤長水墨梅、竹、松、石及水仙,以墨梅名重于時。對后世畫梅影響很大。善書法,學歐陽詢,小字清勁可愛,亦工詞。著有《逃禪詞》一卷。 (2)代表作品: 《雪梅圖》 絹本水墨 27.1x14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6:燕文貴 (1)名家介紹: (公元967-1044年)北宋畫家。一作燕貴,吳興(今浙江省吳興)人。曾任職圖畫院,擅畫山水,兼長人物及界畫,有“燕家景致”之稱。 (2)代表作品: 《溪山樓臺觀圖》 絹本水墨 103.9x4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7:燕肅 (1)名家介紹: (公元?--1040年)北宋畫家,字穆之,祖籍山東益都,后遷居陽翟(今河南省禹縣)。曾任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善畫山水,筆墨幽雅,也能人物、牛馬、翎毛等。 (2)代表作品: 《春山圖》 紙本水墨 47.3x11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顏輝 (1) 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末元初畫家。字秋月,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擅畫人物、鬼神。用筆剛健粗壯,造型奇特。 (2)代表作品: 《猿圖》 紙本水墨 113.8x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閻次于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閻次平之兄。孝宗隆興初進圖畫稱旨,補承務郎畫院祗侯,善畫山水、人物及牛。 (2)代表作品: 松巖隱居圖 絹本設色 美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0:閻次平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隆興初(約1163年)任畫院祗侯,授將仕郎。擅畫山水、人物及牛。 (2)代表作品: 牧牛圖 絹本設色 35x90cm 南京博物館藏 21:許道寧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河間(今河北省河間)人。初以賣藥為生,常作山水畫用來招攬顧客。逐漸得名,于是成為官僚們的門下客。擅畫山水,以林木、野水揚名于時。學李成畫法而能自變,晚年脫去舊習,行筆簡易,風度益著。 (2)代表作品: 《雪景圖》 絹本水墨 169.2x10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2:許迪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善畫草蟲,生動自然,筆墨精妙。 (2)代表作品: 《野蔬草蟲圖》 絹本設色 25.8x2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3:蕭照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東山,汗澤(今山西省陽城)人。太行山杭金義軍首領,遇李唐,隨其南下,得李唐指授而畫藝日進。紹興(公元1131--1162年)間任畫院待詔,階迪功郎/擅畫山水、人物。筆力工穩。用墨頗重,氣勢蒼郁。 24:夏永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擅畫界畫,喜繪滕王閣、岳陽樓、頗合營造規模,能迎合士夫趣味,畫風對后世影響很大。 (2)代表作品: 《黃鶴樓圖》 絹本水墨 20.7x26.8cm 北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5:夏圭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定禹玉,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寧宗(公元1195-1224年)、理宗(公元1225-1264年)朝任職畫院,階訓武郎。擅畫山水、人物,取法李唐,自成面目。筆法蒼老,墨汁淋漓,別具一格,景中人物,漫筆點簇而成,構圖剪裁獨出匠心,有"夏半邊"之稱。與李唐、劉松年、馬遠并稱"南宋四家",對后世影響很大。 (2)代表作品: 《梧竹溪堂圖》 絹本設色 23x2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6:武宋元 (1)名家介紹: (公元?--1050年)北宋畫家。初名宗道,字總之,河南白坡(今河南省孟津)人。自幼學畫,才智非凡,年十七,即畫北邙山老子廟壁。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007年),營建玉清昭應宮,征集天下畫師,分為兩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長。后曾在河南各地寺觀繪制壁畫。歷官至虞部員外郎。擅畫釋道人物,亦長鬼神,學吳道子,行筆流轉暢達,如行云流水,筆跡堅柔相濟,功夫深厚,造型準確。 (2)代表作品: 《朝元仙仗圖》 絹本設色 44.3x580cm 美國私人藏 27:文同 (1)名家介紹: (公元1018-1079年)北宋畫家。字與可,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省鹽亭)人。以進士人仕,歷任秘書閣校理,陵州、洋州知州:元豐初,知湖州,末到任而卒,故后世稱為文湖州。擅畫墨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注重寫實,主張"畫竹人物、禽鳥、山水。工篆、隸、行、草、飛白:長詩詞,有詩、書、詞、畫四絕之稱。詩文、書、詞、畫四絕之稱。詩文有《丹淵集》。 (2)代表作品: 《墨竹圖》 絹本水墨 131.6x105.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8:王希孟 (1)名家介紹: (公元1096--?年)北宋畫家。徽宗政和年(公元1111-1117年)間為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樓閣。 (2)代表作品: 《千里江山圖》(局部) 絹本設色 51.5x1191.5cm 北京故博物院藏 29:王居正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師周仿仕女,略得其閑冶之妙。 (2)代表作品: 《車圖》 絹本設色 26.1x6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0:王詵 (1)名家介紹: (公元1048-1104年)北宋畫家。字晉卿,祖籍山西太原。居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為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后,妻為英宗之女蜀國公主,官駙馬都尉。愛書畫,家藏甚富,與蘇軾、黃庭堅等交往。元豐三年公主病故,遂被貶于均州,后移置穎州,不久,被召還朝。擅畫山水,學李成,思致曠逸,格調超凡,水墨清潤可愛,青綠設色高古絕俗。 (2)代表作品: 《繡櫳曉鏡圖》 絹本設色 24.2x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1:王凝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院畫家,擅花鳥蔬果。 (2)代表作品: 《子母雞圖》 紙本設色 42.4x32.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2:蘇漢臣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宣和時任畫院待詔,隆興(約公元1163年)初補承信郎。擅畫道釋、人物,尤以畫嬰兒著名。畫風工細,長于勾勒,筆法精勁,設色鮮明艷麗。 (2)代表作品: 《秋庭嬰戲圖》 絹本設色 187.5x10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3:蘇軾 (1)名家介紹: (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謚文忠。詩、文、書、畫俱為大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為書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學王羲之,后習顏真卿、李凝式,筆圓韻勝,天姿煥發。亦擅畫竹石古木,自寫胸臆,妙得形似,天趣盎然。著有《東坡全集》、《東坡題跋》。 (2)代表作品: 《古木竹石圖》 紙本水墨 中國美術館藏 34:米友仁 (1)名家介紹: (公元1086-1165年)南宋畫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鰲兒、虎兒,后宇元暉,另有海岳后人、懶拙道人等別號。人稱"小米"。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南渡后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擅畫云山,略變其父所為,成一家法,其畫云煙變滅,看似草草而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不附時風,又甚自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鑒賞。但自有風格。 (2)代表作品: 《遠岫晴云圖》 紙本水墨 24.8x29.2cm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35:馬和之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工部侍郎。擅畫人物、佛像、山水。師吳道子,時稱"小吳生"。不為時風所縛,自創一格。筆法蕭散飛動,風致飄逸。 (2)代表作品: 《鹿鳴之什圖》 絹本設色 28x87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6:馬遠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出身于繪畫世家。歷任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師法李唐,化刮鐵皴為斧劈皴,筆法勁利,水墨渲染,多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合稱"南宋四家"。子馬麟,亦精繪事。 (2)代表作品: 《梅石溪鳧圖》 絹本設色 26.7x28.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37:馬麟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馬遠之子。寧宗時畫院祗侯,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與馬遠畫風相近而柔美過之。 (2)代表作品: 《靜聽松風圖》 絹本設色 226.6x11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8:劉松年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因家住杭州清波門,俗名暗門,故人稱"暗門劉"。孝宗淳熙(公元1174?189年)間為畫院學生,光宗紹熙(公元1195-1224年)時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筆墨嚴整,設色艷麗,屋宇界劃工細。畫風在當時影響較大,與李唐、馬遠、夏圭交稱"南宋四家"。 (2)代表作品: 《羅漢圖》 絹本設色 117x5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9:林椿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孝宗淳熙間(公元1174-1189年)為畫院待詔,擅畫花果、翎毛、蟲草,技法純熟,工致不荀,為南宋畫院中寫生高手。 (2)代表作品: 《果熟來禽圖》 絹本設色 26.5x2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0:梁師閔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一作士閔,字循德,河南開封人。擅畫花竹水禽、湖天小景。其畫精致謹嚴,清潤幽淡。 (2)代表作品: 《蘆汀密雪圖》 絹本設色 26.5x14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1:梁楷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祖籍山東東平。寧宗嘉泰(公元1201-1204年)間為畫院待詔。嗜酒自樂,舉止不羈,人稱"梁瘋子"擅畫人物、佛道、鬼神、山水、花鳥。將御賜金帶掛于院內,離職而去。不為法度所拘,畫潑墨人物,于簡筆中作放縱之態,謂這"減筆"。神態生動。山水喜作雪景寒林。 42:李公麟 (1)名家介紹: (公元1049-1106年)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人。熙寧進士,曾任地方官,后入京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臺檢法,哲宗元豐之后因病告老隱居。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交往頗深。擅畫釋道人物、鞍馬等,線描勾勒,形神兼備,人稱"白描",對后世影響頗大。 (2)代表作品: 《孝經圖》 絹本水墨 21.9x475.5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43:李安忠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徵宗時任畫院待詔,南渡后復職并賜盆金帶。擅畫花鳥走獸,尤善鷹鶻"捉勒"("捉勒"專用術語,為猛禽捕捉小動物的形象),得其鷙猛及畏避之狀。刻畫精細,毛羽一絲不茍,光彩如生,為南宋院體花鳥畫高手。 (2)代表作品: 《野菊秋鶉圖》 絹本設色 23x2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4:李唐 (1) 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希古,河陽三城(今河南省孟縣)人。徵宗時入畫院,南渡后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已八十。擅畫山水、人物,開南宋一代風氣。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以刮鐵皴畫山水,結構峻險,方正沉雄。評者以為"南渡以來,推為獨步,自成家數"。 (2)代表作品: 《伯夷叔齊采薇圖》 絹本設色 27.2x9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5:李迪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供職于孝宗、光宗、寧宗(公元1163-1224年)三朝畫院。擅畫花鳥、竹、走獸、畫風工麗謹細,形象栩栩如生,情境交融。亦作山水小景。 (2)代表作品: 《獵犬圖》 絹本設色 26.5x26.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6:賈師古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曾任紹興畫院祗侯,畫師李唐,筆墨勁挺,山水人物皆妙。 (2)代表作品: 《大士像》 絹本水墨 42.2x2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7:惠崇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建陽(今福建省)人。僧人。擅畫江南春景,以小景聞名,所作極富詩意。蘇軾嘗題其畫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代表作品: 《沙汀煙樹圖》 絹本設色 24x24.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48:黃居采 (1)名家介紹: (公元933--?年)五代宋初畫家,字伯鸞,四川成都人。黃筌子。仕后蜀,任翰林待詔,入宋仍為翰林待詔,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曾出使成都府。人以為畫藝不讓其父,擅畫花鳥樹石,設色工麗,形象真實。時"黃家富貴"之風影響畫壇,遂為北宋初翰林圖畫的標準畫格。 (2)代表作品: 《山鷓棘雀圖》 絹本設色 99x53.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9:郭熙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布衣出身,以畫聞名,熙寧(公元1068--1077年)間為圖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神宗好熙筆",其畫成為畫院中的標準畫體,人稱"官畫"。山水師法李成而自成面目,與李成并稱"李郭"。晚年落筆益壯,常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奪岫絕壑,而峰巒秀起,云煙變滅。千狀百態,為北宋山水畫的杰出代表。運載后世影響很大。子郭思篆集其畫論為《林泉高致集》。 (2)代表作品: 《山村圖》 絹本設色 109.8x54.2cm 南京大學歷史系藏 50:王庭筠 (1) 名家介紹: (公元1156-1202年)金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米芾之甥,遼寧熊岳人。才行兼備,文采風流,照映一時。大定十年(公元1176年)登進士第,官恩州軍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職。擅畫山水、竹石。筆法蒼老醇厚,氣韻蕭散。書法宗米芾,行筆疾速,富于變化。詩文亦佳。著有《藥辯》十卷、《文集》四十卷。 (2)代表作品: 《幽竹枯槎圖》 絹本水墨 日本京都藤井齊成會藏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后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獨具,認為:“其性可教”,于是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大宋江山图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owerPoint2007操作界面介绍
- 下一篇: 1.6万人预约 5万元小米透明电视明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