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去担心“折翼”的大疆?
頭圖 IC Photo
文/楊業擘
來源:Tech 星球(ID:tech618)
IPO 迷途,汪滔如何救火?
9 月 2 日,大疆的新總部“天空之城”主體結構正式封頂。這座超過 200 米的大樓,被視為是大疆新實力的象征。
“大疆天空之城非常有辨識度,希望未來這里成為中國甚至全球重要的創新地標。”一位大疆員工在朋友圈寫道。在其看來,這座和騰訊濱海大廈有些像的新總部,漂浮的造型無疑比后者更夸張,也更有創造力。
然而,很多人都明白,如今外在風光的大疆面臨很多難題:裁員的消息四處流傳,現在爭議的點只是到底裁員了百分之幾十;美國實體清單的禁令與疫情對外貿的影響,讓大疆的海外市場不再穩定;遲遲不見定數的上市日期,也讓大疆的投資人心急如焚。
一時間,“大疆這家明星獨角獸企業究竟怎么了”的議論聲甚囂塵上。
“大疆主營業務沒啥問題,但無論是以前的采購腐敗,技術泄露,還是今年的裁員,我覺得都是創業公司難以避免的問題。”一位大疆離職員工告訴 Tech 星球。
而另一位大疆員工傅強則認為,大疆是主動調整,“疫情對公司沒有什么大影響,但是對創始人汪滔個人的想法產生挺大沖擊,他進行了一次深刻反思。”據其了解,汪滔覺得公司過去踩坑太多,現在想要趁機革除此前積累的管理弊端,優化臃腫的組織。
可實際上,大疆遇到的問題,真的只是主動調整這么簡單嗎?
大疆的起飛之路
大疆的創業故事始于 2006 年,沒人想到這家公司就此開始了 14 年的獨角獸之路。
那年在深圳蓮花山山頂,還是香港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的汪滔,在宿舍開啟了創業路程。陳金穎、盧致輝、陳楚強相繼加入,他們在大疆創新的員工編號分別為 0 號、1 號、2 號和 3 號。不過,這幾位后來相繼離開大疆,強勢的汪滔也曾經歷眾叛親離的過往。
據媒體報道,近期大疆總裁羅振華賦閑,處于半離職狀態。很多人猜測核心高管總待不久,也許與汪滔的一言堂有關。汪滔經常謙虛地表示大疆只是比較幸運,篤定了多旋翼的發展之路才取得成功,但汪滔在治理公司與合作談判層面從不手軟。
時間回到 2011 年,在美國航拍創業的科林·奎恩,直飛到深圳大疆總部洽談,成功說服大疆設立北美分公司。彼時大疆正在開發無人機拍攝必須的云臺技術,再加上研發已久的飛控技術,大疆在無人機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最終與奎恩的合作也順利打開了美國市場。
今天美國市場,依舊占到大疆整體的 40% 市場份額。不過,美國市場的負責人已經不再是奎恩。2013 年汪滔曾想以大疆全球 0.3% 股份,換取奎恩手上北美分部 48% 股份。奎恩當然不會做這種虧本買賣,二者自此談崩。
最后大疆也是雷霆手段,將北美分公司員工電郵賬戶全部鎖定,解雇大部分奎恩親信,將當地訂單也轉移至大疆總部,靠這些手段強勢奪回控制權。這也是汪滔第二次展示絕對權力。
在公司的發展路線上,汪滔帶領下的大疆也頗具野心。不做無人機界的“小米”,而是做下一個“蘋果”。
2013 年秋天,汪滔和大疆前三大股東謝嘉走進了雷軍的辦公室。汪滔送給了雷軍一臺 Phantom 無人機。汪滔認為可以賣小米飛行控制系統,雷軍覺得可以進一步,讓大疆的無人機在小米商城上賣。兩人各有思量,都沒有直接答應互相的提議。
在了解到大疆系列產品的高利潤后,雷軍表示小米可以幫助大疆做高性價比無人機。在自媒體“左林右貍”對汪滔的采訪中,小米又在 2014 年準備投資大疆,但汪滔甚至覺得用小米貼牌,會影響大疆的高利潤,大疆的董事會也不需要雷軍。當然,二者的合作又沒有談成。
在汪滔看來,一套設備飛控成本就在幾千元,再加上四旋翼機器+云臺相機+品質的工藝設計等緯度高度集成,大疆的產品注定不會走低價流線。
而大疆的一位銷售也對 Tech 星球表示:“大疆的無人機都在 4 萬元左右,最高能達到 30 萬元左右,而且代理商的價格還會有浮動。”這些價格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已經超過“攝影窮三代,單發毀一生”的愛好。
那個“喬布斯也不是偶像”,“智能手機行業都是套了個互聯網的皮”,“與大眾保持距離,聰明地思考”的汪滔,最終將大疆做到了全球消費者和工業無人機市場超過 70% 的份額。
如今大疆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形成了御、精靈系類無人機,行業系列則有經緯、農業應用領域有T系列植保無人機,外加靈眸系列手機云臺,禪思系列相機云臺等產品。這些行業評價不錯的產品,是技術狂汪滔與進擊的大疆 14 年的努力成果。
這些成果也讓汪滔在大疆內坐穩了話語權,只是有些決定今天看來值得思量。
“這個世界笨得要命”?
2014-2015 年是無人機元年,那一年,很多無人機企業都獲得了融資。極飛拿了成為資本的 2000 萬美金A輪融資,昊翔拿了 Intel 的 1 億美金,大疆也在 2015 年拿了將近 4 輪融資。
大疆能夠殺出重圍的關鍵因素,是在 2015 年 3 月,大疆推出 Phantom 3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式四旋翼無人機。而且在與專業運動相機 GoPro 決裂后,大疆研發了自己的相機,并且解決了數字圖像傳輸以及 3 軸云臺協作的問題,這款成熟的產品讓大疆成功突圍。
此后備受追捧的大疆,就上演了 2018 年“競價投資”戲碼。當年 4 月,大疆最終宣布獲得 10 億美元融資,這些投資者是誰并未公布,但都是出價高者才能投資大疆。而且那輪融資大疆的估值已經很高,投前估值達 150 億美金,如果算上D類股,大疆投后估值或超 240 億美金。
實際上,大疆 2017 年的凈利潤已經達到 43 億元人民幣。“那輪融資根本沒啥必要,是投資機構搶著給,今天又怪大疆不上市,沒渠道退出。”一位行業人士評論道,那年汪滔迫于投資機構熱情,開了一輪戰略融資,這輪大額融資讓本就不缺錢的大疆不知該如何處置。
有錢以后,大疆公司的體量也在急劇增長,近期大疆公關負責人回應裁員傳言時對外表示:大疆沒有裁員 1.4 萬人,整個公司就 1.4 萬人。從側面可以看出目前大疆公司的整體人數。而傅強認為,公司快速增長到這一體量,不一定是業務需要。
“大疆的管理比較混亂,特別是在中層。每個 leader 都在想,怎么在公司內部讓自己的權利更大化,其實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多的招人,因為在業界大家普遍認為,一個帶 200 人的 leader 會比帶 50 人的 leader 更加厲害一些。”傅強對 Tech 星球透露。
在管理層,汪滔也為大疆定下了更多宏大的計劃。不僅進軍農業、醫療影像、教育等行業,最重大的抉擇是切入自動駕駛領域。
曾直言“這個世界笨得要命”的汪滔,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并不意外。近期特斯拉突然失控加速事件中,大疆的白廣曾提到:“在大疆內部有個概念叫“心明眼亮”,什么價位做到什么功率的鏈路可靠性(這些都有難度)。”
聯想汪滔曾想向雷軍賣飛控系統,現在想像百度一樣,輸出自動駕駛系統就不難理解,大疆一直有這一自信。
但自動駕駛方面,其實短期內不會有什么太高的營收,然而大疆一直在加大投入。傅強告訴 Tech 星球:“現在公司四處裁員,但專家室那邊的 HC 一直非常充裕的。”
在大疆內部員工看來,大疆的心態在過去幾年中膨脹了。那個外表謙虛但內心志向遠大的汪滔,偏執地帶領大疆,攀登“無人駕馭”的珠峰之巔。
汪滔在珠穆朗瑪峰測試 Ace one
突然“迫降”的大疆
外界看起來一切向好的大疆,被 2020 年疫情期間的裁員消息打破。
遲遲沒有線下復工的大疆,很多員工在家中收到了裁員的通知。據媒體報道,裁員集中在銷售和營銷團隊,Tech 星球了解到的消息是,汪滔覺得公司的研發體系以及其他部門的人力,不僅臃腫,還有“重復造車”,以及拉扯不清的情況。
“之前在研發的下面,每個小部門都會有一個專門做嵌入式的團隊,但其實大部分的嵌入式技術站是共通的,為杜絕這種資源浪費現象,現在很多部門的重復項目組就完全被裁掉,可能只留下一部分人單獨整合成一個平臺部門,來支持全公司所有部門的嵌入式研發。”
一直醉心于技術的汪滔,在公司管理上就比同屬 80 后的張一鳴略微遜色,畢竟后者曾去硅谷學習。現在汪滔也有意效仿字節跳動打造中臺體系,升級大疆的技術研發體系。
面對公司人員臃腫的情況,據大疆內部人介紹,在上半年已經有一段時間,基本上公司整個部門的所有研發 HC 都鎖住了。“因為老板要梳理這個部門的業務狀況和能力構成,看一下這個是不是合理的,他梳理完之前這個部門是禁止招人的。”
裁員的消息外面傳了很久,最終讓大疆站上風口浪尖的事件,還是近期其投資人站出來怒揭大疆底牌,暴露大疆增長失速,看不到明晰的上市時間表,以及汪滔本人不與投資機構溝通等種種問題。
委實,大疆這家已經發展 14 年之久的獨角獸企業,確實比起互聯網企業“上岸”速度慢了太多了。
現如今,汪滔可能無暇顧及投資機構的臉色,貼地飛行的大疆迫切尋找重新起飛的機會。
8 月 23 日,大疆通過美國 337 調查,雖然被列入實體清單但仍能售賣。美國市場政策幾度變化,也讓大疆重新思考其市場規劃,大疆農業植保無人機在今年進入巴基斯坦市場,也許就有多地區分散風險的考慮。
而且據 Tech 星球了解,雖然大疆也裁減銷售人員。但對銷售渠道依然十分重視,不少代理商的地區獨代權已經取消,同一地區允許多代理商競爭發展。通過加強直營體系之外代理商體系,增強大疆行業無人機的滲透能力,應該是當前大疆的思路。
錯過最佳上市時機?
如今在大疆內部人看來,現在公司基本面沒有問題,“只是犯了一些創業公司都會犯錯的問題。”
長期與大疆有合作的李磊告訴 Tech 星球,大疆這次主要裁了一批當年亂上馬的項目,比如大疆 2016 年上馬的社交產品“如故”。但實際上,大疆收入開始下滑,是否錯過最佳上市時機才是最核心問題,大疆的問題并非表層問題。
根據大疆投資人向《全天候科技》提供的數據顯示,大疆 2018 年和 2019 年的兩年業績下滑嚴重。收入和凈利潤兩項數據都沒有達到 2017 年度的水平,這對于上市前的大疆不是個利好消息。
大疆業績表現數據來源:投資人提供
究其原因,可能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在 2018 年觸頂有關。《 2020-2025 年無人機市場報告》顯示,全球無人機市場有望在 2020 年產生 225 億美元的價值,這一市場規模其實不算大。城市無處不在的禁飛區,農村買不起的無人機,無人機市場拓展頗受限制,報告顯示全球市場復合增長率僅在 13.8%。
大疆應該也意識到無人機市場想象空間有限,所以選擇拓展自動駕駛等更高規模的市場,當然這條路要更加漫長。
投資機構現在已等不及大疆的夢想實現,盡早上市退出是他們的唯一訴求。但對于汪滔和他的大疆來說,上市前市場觸頂,公司發展放緩,這些因素導致其很難在資本市場再講述一個更吸引人的新故事;最后一輪過高的估值,現在上市也許會出現一二級市場倒掛現象,投資人又是否愿意?
所以,大疆現在的策略,也許就是內部優化調整戰斗力以及財務表現,爭取科創板上市的開門紅。
未來業務層面,大疆仍有機會尋找到爆發點。8 月 31 日,電商企業亞馬遜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批準,可以運營 Prime Air 無人機配送商品。對比看,大疆無人機在電商配送領域存在機會,畢竟大疆已經在新疆部分地區實現這一業務落地。
未來仍舊可期,修理“折翼”的大疆,仍在期待飛向更高的天空。
注:文中傅強、白廣、李磊等皆為化名。本文實習生繳翼飛亦有貢獻。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别去担心“折翼”的大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电脑显示器正确配置参数(电脑显示器的参数
- 下一篇: 麻汁面筋怎么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