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撕了P级“标签”,英雄不再问P几
文/新智元
來源:新智元(ID:AI_era)
據 36 氪報道,阿里巴巴在昨日取消了內部系統的「P」序列職級顯示,員工在郵件、釘釘、內網等系統中已無法再看到彼此的職級,只能看到所屬集團部門。
一朝去P深藏功與名,阿里員工:隱P非去P
報道稱,這是繼取消周報、不鼓勵低效加班/會議后,阿里內部采取的又一提升組織效率的措施。
阿里內部分為兩個職業序列,分別為「P(Profession)」和「M(Management)」,其中,「P」代表專業序列,諸如程序員、產品經理等大多員工都在該序列;「M」則為管理序列,需要具備管理團隊的經驗和能力。
截至發稿前,阿里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確認此事并表示:阿里從來不靠職級管理,但永遠要直面未來管理多元性。
新智元進一步和阿里員工確認,P序列并沒有取消,但只是不能查看別人的職級了。
也有員工表示,「我這個低P才剛升沒幾天,自己都還沒看過癮呢。」
從此以后,至少在釘釘上,同儕們是不是可以不問P幾,平起平坐了。
甚至有了一絲絲的江湖氣,江湖上的八袋長老、世家高手紛紛不問出身,齊聚「達摩院」、「桃花島」、「羅漢堂」。英雄不問P幾,皆可以切磋武功,一顯身手。
想起阿里合伙人之一「多隆」蔡景現,在解決故障方面實力超群,在淘寶的故障解決史上有N多案例。位列 P12,同事評價寫代碼依舊可以寫到「入定」的狀態,為人十分的低調。要知道,P9 以上很多都不再寫代碼了。
「多隆」背影
隱去P以后,淡化了職級,是否會催生出更多低調的「掃地僧」大牛,也會激發更多跨越職級的火花碰撞。
阿里P序列歷史,高P一定厲害嗎?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集團采用雙序列職業發展體系,通常所說的P序列指的是技術線,M序列則是管理線,P6 相當于 M1,P7 相當于 M2,以此類推。
來源:螞蟻開源社區
螞蟻開源社區撰文稱,每一個職級的劃分比較細致入微。
以 P6 和 P7 為例,P6 的通用標準為,「在專業領域中,對公司職位的標準要求、政策、流程等從業所必需了解的知識理解深刻,能夠和經理一起探討本崗位的產出和任務,并對經理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而相應的 P7 的標準為,「在專業領域,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具備一定的前瞻性的了解,在某個方面獨到,對公司關于此方面的技術或管理產生影響。」
從本質上講,職級的劃分是為了讓所有人更明確自己的職級范疇,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有多大的能力就承擔多大的責任。
最簡單的道理,公司也許不會讓 P6 去帶團隊從零孵化一個產品,也不會讓 P9 去調參。
P9 在通用標準中的解釋是,
1)是某一領域中的資深專家;
2)對某一專業領域的規劃和未來走向產生影響;
3)對業務決策產生影響;
4)使命感驅動。
而到了 P10 以上,更上一層樓,研究員或科學家級別,需要有行業影響力,以及有影響力的成果或者科研方向傍身。
據報道,Caffe 之父、Tensorflow 的作者之一賈揚清加盟阿里巴巴的時候就是 P11。
職級的晉升,是一條漫長的跋涉之路,必定需要有更加豐富的經歷和更高的公司責任感和使命感做背書。
某阿里員工告訴新智元,「感覺接觸的高P不僅有宏觀視野,還能設身處地地為個人的發展著想,大部分有著前沿技術的洞察能力與布局意識。」
P9 一定比 P6 要厲害嗎?有員工在知乎上回答,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阿里員工表示也不一定,P更高只是代表了更高的期待。
而且很多時候職級也附帶著其他的價值,比如說高P在溝通中有一定威懾作用。「不是純粹為了區分誰更厲害誰更懂,而是遇到矛盾該聽誰。」
一場猜P游戲,職級到底意義幾何?
職級一直以來是現代管理體制的一個必需品,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職級一直是非常森嚴的。
很多阿里員工表示,當別人知道自己的工作單位時,第一句話都不是問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而是問「你是P幾的?」
P 幾P幾的 title,的確讓人津津樂道。
實際上,這個規則早先在硅谷流行開來。在谷歌,工程師的級別是從 Level 3 開始的;蘋果公司工程師有 5 個級別,從 ICT2 到 ICT6;微軟的工程師從 59 開始,可以做到 80 級別的「技術合伙人」,或者是某個領域的負責人。
而國內則以 BAT 等大型互聯網公司為代表,很多創業型公司也紛紛加入了職級的大隊伍。
簡單來說,職級的劃分離不開「晉升」和「責任」二詞。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福利越多。升職加薪,也是很多剛進入公司的員工的目標。
網上流傳的各大廠職級體系
所以,職級到底是企業向上的動力,還是員工頭頂的壓力?
只能說,職級為動力而定,卻因壓力而「藏」。
在國外,Facebook 是率先這么做的。Facebook 的軟件工程師級別也是完全隱藏的,沒有「高級」、「資深」等說法。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在遇到問題時,難免會出現分歧。如果任何事情都是級別高的人定論,并不能保證一定能走上正確的道路。當幾個團隊坐在一起商討案例時,讓分歧公平地辯證,大家各抒己見,不必再為糾結對方的 title 而閉口不言。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曾提出觀點:「所謂職級體系,就是工作的難易程度、責任輕重以及所需的資格條件相同或充分相似的職系的集合。」也就是說,職級的外衣,只是為了把能力相似的人聚攏起來,而不是淺顯的「誰說了算」。
但這么做意義很大嗎?
話說回來,在一個團隊內,誰是老大,還是一眼能被看出的,意義并不大。
大家還是會猜來猜去,「真隱藏了,那不叫扁平管理,而是雙盲測試」
況且,職級高的人總是會有過人之處。如果沒有一個楷模、標桿矗立在那里,大家就失去了學習的對象。而對于剛進入職場的許多應屆生來說,向上司學習,似乎是更重要的,特別是在阿里這樣以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大廠。
隱藏職級,在小范圍內影響不大;但對于一個整體的公司文化來說,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少,許多迫于 title 壓力的「真言」可以被吐出了。
但是,就如同一切能給人帶來榮譽的東西,在一段時間內,還是無法被完全「割舍」的。例如,「211」、「985」高校的 title 名義上已經不在了,但這個觀念還是深入人心。
總之,隱去P頭銜的大方向是好的。而阿里也只是「隱藏」而非「取消」職級。管他是高P的外衣還是內核,行走職場,還是要靠能力。
參考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652955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阿里撕了P级“标签”,英雄不再问P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微信网名加电话符号
- 下一篇: 微软向开发人员的邮件列表"宣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