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乌龙”背后,豆瓣二号人物浮出水面,曾任职于最高法
文/普通小夏馬克李
來源:剁椒娛投(ID:ylwanjia)
今天下午豆瓣服務器又雙叒叕崩了,但是這次服務器崩潰卻造成了一場烏龍事件。
不知是否是熱心網友查了一下豆瓣的股權信息,下方這張截圖在網絡上瘋傳。
來自天眼查 APP 顯示,今年 7 月豆瓣主體公司豆網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發生變更,原來最大股東糜云飛退出,李亞飛成為目前最大股東,現持股比例 96.08%。糜云飛、上海摯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退出股東行列。并于 7 月接受來自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的一筆戰略投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成為豆瓣新股東,持股比例1%。而阿北(楊勃)并不在股東之列。
難道豆瓣的靈魂人物阿北(本名:楊勃)真的離開,豆瓣要變天了?
娛樂資本論就上述問題向豆瓣方面求證。
豆瓣方面回應稱:
1. 阿北沒有退出仍是豆瓣 CEO;
2. 股權并無實質變更最大持股仍是摯信資本;
3. 李亞飛之前的工作據悉在最高人民法院確實任職過這部分屬實,但與目前在豆瓣的工作并無直接聯系。
阿北還是 CEO,豆瓣股權也未生變數,看來這不過是是一間非上市企業的股權變更而引發的烏龍事件。
相較之下,新任法人李亞飛的履歷或許更值得關注。畢竟在他的入伙后,豆瓣也成為擁有黨支部的企業了。
李亞飛何許人也?
這位在豆瓣內資公司持股 96.08% 的大股東并非突然空降,早在 2017 年他就出現在豆瓣主體公司之中。根據天眼查 APP 變更記錄顯示,2017 年 7 月 4 日,糜云飛卸任后,李亞飛成為豆網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并且擔任經理一職。
在加入豆瓣前,李亞飛曾任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法官管理部處長、2019 年全票擔任豆瓣黨支部書記。
豆瓣方面表示,李亞飛目前擔任豆瓣的副總裁主要負責除了產品技術以外的管理事務。
需要澄清的是,李亞飛雖然是在“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法人,但這家公司只是豆瓣的內資關聯公司。豆瓣核心資產所在的真正主體,是“北京豆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楊勃(阿北)在這家公司擔任法人,該公司成立于 2006 年 8 月,注冊資本 5500 萬美元,唯一股東是一家注冊在開曼群島的境外公司。
虛驚一場:阿北并沒有離開,豆瓣還是那個豆瓣
一家非上市企業的的股權變更是如何演變為全網熱議的烏龍事件?或許,豆瓣采用的“VIE”架構成為始作俑者,過于龐雜的體系,讓大量用戶理不清阿北到底身居哪家企業。
與國內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一致,豆瓣也是一家采用 VIE 架構公司。那么,何為 VIE 架構?“VIE 架構”即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VIEs),也稱為“協議控制” 。
一般而言,“VIE 架構”的核心為擬實現海外上市企業,在開曼群島或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一個平行的離岸公司,以該離岸公司作為未來上市或融資主體。
然后,該離岸公司經過投資活動,在國內落地為一家外商投資企業。落地企業再與擬上市公司簽訂一系列協議,擬上市公司把自身大部分利潤輸送給落地企業。如此一來,境外資本就可以合理進入國內市場。
而“VIE 架構”在中國互聯網企業間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禁止或限制境外投資者對電信、媒體和互聯網等項目進行,但這些領域企業的發展需要外國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
有趣的是,“VIE 架構”在中國也被戲稱為“新浪模式”,這主要是由于當年在新式通過“VIE 架構”成功美國上市。
那么,豆瓣的“VIE 架構”又是如何運作?如果想要了解豆瓣的“VIE 架構”,那么必須要理清當下豆瓣的公司脈絡。
這其中有三家重要公司,也是當下豆瓣的組成,別分為:A公司,豆瓣公司;B公司,北京豆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C公司,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
以及兩家創投基金:策源創投、摯信資本;兩位企業法人:糜云飛和李亞飛。
值得一提的是,豆瓣走“VIE 架構”這條路很有可能是在 2006 年初便已確立。
在當時,阿北決定接受來自策源創投 200 萬天使輪融資,而為了能夠將資金順利帶回國內以及企業后續能夠在融資過程中破除壁壘,“VIE 架構”幾乎成為唯一的出路。
為此,阿北在開曼群島注冊了A公司,同年 6 月策源創投資金順利注入,8 月阿北便注冊了B公司(殼公司,A公司持有 100% 的股權)。
同年 11 月,豆瓣當前運營主體也就是C公司正式注冊落地,而這個公司的主要職能就是解決外匯管制的難題。
在外資順利入境后,B公司再與C公司之間簽訂一份協議,大概內容為:B公司的所有債務、權益全部由C公司承擔和享有,“VIE 結構”就此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策源創投投資C公司時,其企業法人是由南通晨源鴻策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股東糜云飛出任。
而南通晨源鴻策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法人為策源創投國內的基金管理人嘉興晨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顯然,糜云飛是作為策源創投的代理人,在豆瓣持股。
時間來到 2017 年,在這一年中糜云飛卸任C公司法人,新法人李亞飛走馬上任。
2011 年豆瓣完成 5000 萬美元C輪融資,出資方為:紅杉資本、擎信資本、BAI。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采用 VIE 架構的企業來說,只有離岸公司的股權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股權結構,而開曼群島對于注冊公司信息保密程度高,短時間內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獲取。
因此,我們無法判斷這一輪內資公司的股權變更會對股權變更,會對豆瓣日后的實際運營帶來哪些變化。
不過,豆瓣方面在回應中明確表示“我們內部沒有接到資方任何變動信息”,這也足以說明,豆瓣在資本層面是沒有產生沒有變化的。
此外,李亞飛能在豆瓣的內資公司大比例持股,也足以說明其在公司的重要性。
豆瓣的變與不變
今天這則消息一出,眾多豆友感到慌亂。如果阿北不在了,豆瓣還是自己精神的自留地嗎?
豆瓣 App 就像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每一個人都能在豆瓣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住下。這里的靈魂人物則是那個愛擼貓的阿北,因為豆瓣從產品邏輯,到算法架構,完全是他一個人設計出來的。
最初豆瓣從影音書起家,豆瓣電影已經成為很多人決定是否去貢獻電影票的標準,以及展示自己觀影量的櫥窗。愛書人士,在豆瓣標記自己閱讀的書籍與豆友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
小組更是奇妙的存在,追星女該在豆瓣鵝組、自由吃瓜基地、豆瓣拉踩小組里盡情討論明星八卦;愛貓人士在規矩甚嚴的愛貓小組里團購貓糧;生活組里嘮嘮家長里短,戀愛小事;前段時間廣為流傳的社會性死亡,也是從豆瓣小組發起的... ... 每天都有豆友的奇思妙想在豆瓣上誕生新的小組尋找同好。
雖然很多人不看豆瓣,但是豆瓣上的內容卻成為了很多媒體取料的素材寶庫。
而豆瓣的商業化一直相當克制,因為這種克制也錯失了很多機遇。
比如豆瓣差點趕上風口的電影票業務,豆瓣電影團隊只有2、30 人卻把電影票市場份額沖到市場第二,然而阿北以買電影票不賺錢為理由,迅速把這個業務關掉了。
而現在的下廚房 App,也是從豆瓣下廚房小組孵化而來,創始人為豆瓣前員工;豆瓣東西 App 以及我愛化妝品小組的內容和小紅書十分相似。但這些事情最終都寂寂無聲,只在豆瓣內部沉淀下來。
服務器崩潰也是常有的事,基本上每一次明星熱點事件出現,豆瓣服務器就會因為大批吃瓜群眾涌入崩潰一次。這時候就會有豆友發帖,號召阿北眾籌多租幾臺服務器吧,或者去豆瓣集市買幾件“丑”周邊。
有時候豆友比阿北還擔心,豆瓣能不能賺到錢。
文藝,優雅,理想主義是阿北一直對豆瓣的堅持。大部分網友擔心的是,資本涌入,阿北不在掌握的話語權的話,豆瓣是不是就會變味了?大批新流量涌入、不再克制的廣告、胡亂添加新的功能... ...
但目前看來,這種擔心似乎不太必要,豆瓣依舊會保持這種慢而獨特的節奏。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场乌龙”背后,豆瓣二号人物浮出水面,曾任职于最高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红颜未老恩先断什么意思(红颜未老恩先断)
- 下一篇: 日本岚山攻略(日本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