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浴马图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元朝的浴马图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張擇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曾為宣和年間翰林待詔,后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其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1:朱銳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北人,曾為宣和畫院待詔,紹興間復人畫院,授迪功郎,賜金帶,擅畫山水、人物,尤工騾綱、盤車,師承"李郭"畫派,筆墨清潤細勁,形容布置,曲盡其巧。  (2)代表作品:  《溪山行旋圖》 絹本設色 26.2x27.3cm 上海博物館藏    2:鄭思肖  (1)名家介紹:  (公元1241-1318年,一作1238-1315年,一作12。6-1283年)宋末元初畫家。字憶翁,福建福州人。宋亡后隱居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向南,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多畫墨蘭,不畫根土,以寄情懷。  (2)代表作品:  《墨蘭圖》 紙本水墨 25.4x94.5cm 美國利爾美術館藏      3:趙士雷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宗室,字公震。官至襄州觀察使。以丹青馳譽一時,善作雁鶩歐鷺、溪塘汀渚,有詩人思致。山水人物清雅可觀。  (2)代表作品:  《湘鄉小景圖》 絹本設色 43.2x233.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趙孟堅  (1)名家介紹:  (公元1199--?年)南宋畫家。字子因,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孫。家境清寒,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中進士,歷任湖州掾、轉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擅畫梅、竹、蘭、石,尤精白描水仙,清秀雅淡,善書法,亦工詩文。詩文有《彝齋文編》。  (2)代表作品:  《歲寒三友圖》 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5:趙孟俯  (1)名家介紹:  (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等,中年曾作孟俯,居有鷗波亭、松雪齋,世稱趙鷗波、趙松雪,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南宋末曾任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后歷官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汾州知州、江浙行省儒提舉、泰州尹、集賢侍講學士、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榮際五朝,名滿四海,書法二王,各體皆善;南宋畫風、漸趨頹頓,趙孟俯以復古為革新,山水師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晉唐及李公麟,力糾時弊遂為"元畫之冠",妻管道升,子趙雍等皆能書畫。  (2)代表作品:  《浴馬圖卷》 絹本設色 28.5x15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6:趙令穰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大年,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朱宗室,太祖五世孫,官崇信軍節度觀察留后。字藏書畫名作甚多。與蘇軾、米芾等有交往。擅畫山水,多作小幅,平遠尤佳。因其貴族身份,不能遠游,所見僅京、洛間景,不出五百里,故不能為高山大嶺。  (2)代表作品:  《杜甫詩意圖》 絹本水墨 24.7x212.2cm 上海博物館藏      7:趙大享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因其體肥,人稱趙大漢,自名大亨,為趙伯駒、趙伯肅仆人,仿主人畫能亂真。  (2)代表作品:  《荔院閑眠圖》 絹本設色 24.6x25.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8:趙伯肅  (1)名家介紹:  (公元1123-1182年)南宋畫家。字希遠,宋宗室,趙伯駒之弟。歷任武職,曾出使金朝。擅畫山水、界畫、人物、花鳥。山水金碧青綠、傅染輕盈,色彩清朗。  (2)代表作品:  《萬松金闕圖》 絹本設色 27.7x13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9:趙伯駒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千里,宋宗室。南渡后官浙東兵馬鈴轄。曾畫集英殿屏。擅畫山水、花果、翎毛。山水以青綠見長,取法唐人,參古融今,布景繁密。筆法秀麗精致,設色典雅濃郁,高宗稱其畫有董源、王詵氣格  (2)代表作品:  《八達春游圖》 絹本設色 161.9x1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0:趙葵  (1)名家介紹:  (1186-1266年)南宋畫家。字南仲,號信庵,湖南衡山人。擅畫,以墨著稱;山水注重寫實,筆跡整飭,工致不茍,造景幽深恬靜,墨色分明,虛實相生,元近得宜。  (2)代表作品:  《杜甫詩意圖》 絹本水墨 24.7x212.2cm 上海博物館藏    11:趙佶  (1)名家介紹:  (公元1082-1135年)宋徽宗,公元1100?125年在位,1127年被金兵俘虜,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醉心于書畫,親掌翰林圖畫院,倡寫生,重真實,擅山水、人物、花鳥,畫風謹細,設色明麗。書學唐宋,創"瘦金體",別具一格。曾敕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等書。      12:趙芾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人。善,山水,作江波洶涌之勢,尤見其功。  (2)代表作品:  《江山萬里圖》(局部) 紙本水墨 45.1x992.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趙昌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昌之,劍南(今四川省成都)人。擅畫花鳥,注重寫實,自稱"寫生趙昌",名重一時。  (2)代表作品:  《寫生蛺蝶圖》。 紙本設色 27.7x9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4:張擇端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宣和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面、屋宇、林木、人物。所作市肆、橋梁、街道、城郭,界劃精確,刻畫細致。能作長卷風俗畫,豆人寸馬,形象如生。  (2)代表作品:  《金明池爭標圖》 絹本設色 28.5x28.6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15:楊無咎  (1)名家介紹:  (公元1097-1169年)南宋畫家。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江西清江人,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擅畫花卉、人物,尤長水墨梅、竹、松、石及水仙,以墨梅名重于時。對后世畫梅影響很大。善書法,學歐陽詢,小字清勁可愛,亦工詞。著有《逃禪詞》一卷。  (2)代表作品:  《雪梅圖》 絹本水墨 27.1x14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6:燕文貴  (1)名家介紹:  (公元967-1044年)北宋畫家。一作燕貴,吳興(今浙江省吳興)人。曾任職圖畫院,擅畫山水,兼長人物及界畫,有“燕家景致”之稱。  (2)代表作品:  《溪山樓臺觀圖》 絹本水墨 103.9x4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7:燕肅  (1)名家介紹:  (公元?--1040年)北宋畫家,字穆之,祖籍山東益都,后遷居陽翟(今河南省禹縣)。曾任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善畫山水,筆墨幽雅,也能人物、牛馬、翎毛等。  (2)代表作品:  《春山圖》 紙本水墨 47.3x11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8:顏輝  (1) 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末元初畫家。字秋月,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擅畫人物、鬼神。用筆剛健粗壯,造型奇特。  (2)代表作品:  《猿圖》 紙本水墨 113.8x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閻次于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閻次平之兄。孝宗隆興初進圖畫稱旨,補承務郎畫院祗侯,善畫山水、人物及牛。  (2)代表作品:  松巖隱居圖 絹本設色 美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0:閻次平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隆興初(約1163年)任畫院祗侯,授將仕郎。擅畫山水、人物及牛。  (2)代表作品:  牧牛圖 絹本設色 35x90cm 南京博物館藏    21:許道寧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河間(今河北省河間)人。初以賣藥為生,常作山水畫用來招攬顧客。逐漸得名,于是成為官僚們的門下客。擅畫山水,以林木、野水揚名于時。學李成畫法而能自變,晚年脫去舊習,行筆簡易,風度益著。  (2)代表作品:  《雪景圖》 絹本水墨 169.2x10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2:許迪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善畫草蟲,生動自然,筆墨精妙。  (2)代表作品:  《野蔬草蟲圖》 絹本設色 25.8x2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3:蕭照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東山,汗澤(今山西省陽城)人。太行山杭金義軍首領,遇李唐,隨其南下,得李唐指授而畫藝日進。紹興(公元1131--1162年)間任畫院待詔,階迪功郎/擅畫山水、人物。筆力工穩。用墨頗重,氣勢蒼郁。    24:夏永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擅畫界畫,喜繪滕王閣、岳陽樓、頗合營造規模,能迎合士夫趣味,畫風對后世影響很大。  (2)代表作品:  《黃鶴樓圖》 絹本水墨 20.7x26.8cm 北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5:夏圭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定禹玉,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寧宗(公元1195-1224年)、理宗(公元1225-1264年)朝任職畫院,階訓武郎。擅畫山水、人物,取法李唐,自成面目。筆法蒼老,墨汁淋漓,別具一格,景中人物,漫筆點簇而成,構圖剪裁獨出匠心,有"夏半邊"之稱。與李唐、劉松年、馬遠并稱"南宋四家",對后世影響很大。  (2)代表作品:  《梧竹溪堂圖》 絹本設色 23x2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6:武宋元  (1)名家介紹:  (公元?--1050年)北宋畫家。初名宗道,字總之,河南白坡(今河南省孟津)人。自幼學畫,才智非凡,年十七,即畫北邙山老子廟壁。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007年),營建玉清昭應宮,征集天下畫師,分為兩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長。后曾在河南各地寺觀繪制壁畫。歷官至虞部員外郎。擅畫釋道人物,亦長鬼神,學吳道子,行筆流轉暢達,如行云流水,筆跡堅柔相濟,功夫深厚,造型準確。  (2)代表作品:  《朝元仙仗圖》 絹本設色 44.3x580cm 美國私人藏    27:文同  (1)名家介紹:  (公元1018-1079年)北宋畫家。字與可,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省鹽亭)人。以進士人仕,歷任秘書閣校理,陵州、洋州知州:元豐初,知湖州,末到任而卒,故后世稱為文湖州。擅畫墨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注重寫實,主張"畫竹人物、禽鳥、山水。工篆、隸、行、草、飛白:長詩詞,有詩、書、詞、畫四絕之稱。詩文、書、詞、畫四絕之稱。詩文有《丹淵集》。  (2)代表作品:  《墨竹圖》 絹本水墨 131.6x105.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8:王希孟  (1)名家介紹:  (公元1096--?年)北宋畫家。徽宗政和年(公元1111-1117年)間為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樓閣。  (2)代表作品:  《千里江山圖》(局部) 絹本設色 51.5x1191.5cm 北京故博物院藏    29:王居正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家,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師周仿仕女,略得其閑冶之妙。  (2)代表作品:  《車圖》 絹本設色 26.1x6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0:王詵  (1)名家介紹:  (公元1048-1104年)北宋畫家。字晉卿,祖籍山西太原。居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為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后,妻為英宗之女蜀國公主,官駙馬都尉。愛書畫,家藏甚富,與蘇軾、黃庭堅等交往。元豐三年公主病故,遂被貶于均州,后移置穎州,不久,被召還朝。擅畫山水,學李成,思致曠逸,格調超凡,水墨清潤可愛,青綠設色高古絕俗。  (2)代表作品:  《繡櫳曉鏡圖》 絹本設色 24.2x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1:王凝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宋畫院畫家,擅花鳥蔬果。  (2)代表作品:  《子母雞圖》 紙本設色 42.4x32.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2:蘇漢臣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宣和時任畫院待詔,隆興(約公元1163年)初補承信郎。擅畫道釋、人物,尤以畫嬰兒著名。畫風工細,長于勾勒,筆法精勁,設色鮮明艷麗。  (2)代表作品:  《秋庭嬰戲圖》 絹本設色 187.5x10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3:蘇軾  (1)名家介紹:  (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謚文忠。詩、文、書、畫俱為大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為書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學王羲之,后習顏真卿、李凝式,筆圓韻勝,天姿煥發。亦擅畫竹石古木,自寫胸臆,妙得形似,天趣盎然。著有《東坡全集》、《東坡題跋》。  (2)代表作品:  《古木竹石圖》 紙本水墨 中國美術館藏    34:米友仁  (1)名家介紹:  (公元1086-1165年)南宋畫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鰲兒、虎兒,后宇元暉,另有海岳后人、懶拙道人等別號。人稱"小米"。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南渡后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擅畫云山,略變其父所為,成一家法,其畫云煙變滅,看似草草而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不附時風,又甚自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鑒賞。但自有風格。  (2)代表作品:  《遠岫晴云圖》 紙本水墨 24.8x29.2cm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35:馬和之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工部侍郎。擅畫人物、佛像、山水。師吳道子,時稱"小吳生"。不為時風所縛,自創一格。筆法蕭散飛動,風致飄逸。  (2)代表作品:  《鹿鳴之什圖》 絹本設色 28x87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6:馬遠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出身于繪畫世家。歷任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師法李唐,化刮鐵皴為斧劈皴,筆法勁利,水墨渲染,多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合稱"南宋四家"。子馬麟,亦精繪事。  (2)代表作品:  《梅石溪鳧圖》 絹本設色 26.7x28.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37:馬麟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馬遠之子。寧宗時畫院祗侯,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與馬遠畫風相近而柔美過之。  (2)代表作品:  《靜聽松風圖》 絹本設色 226.6x11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8:劉松年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因家住杭州清波門,俗名暗門,故人稱"暗門劉"。孝宗淳熙(公元1174?189年)間為畫院學生,光宗紹熙(公元1195-1224年)時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筆墨嚴整,設色艷麗,屋宇界劃工細。畫風在當時影響較大,與李唐、馬遠、夏圭交稱"南宋四家"。  (2)代表作品:  《羅漢圖》 絹本設色 117x5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39:林椿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孝宗淳熙間(公元1174-1189年)為畫院待詔,擅畫花果、翎毛、蟲草,技法純熟,工致不荀,為南宋畫院中寫生高手。  (2)代表作品:  《果熟來禽圖》 絹本設色 26.5x2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0:梁師閔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一作士閔,字循德,河南開封人。擅畫花竹水禽、湖天小景。其畫精致謹嚴,清潤幽淡。 (2)代表作品:  《蘆汀密雪圖》 絹本設色 26.5x14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1:梁楷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祖籍山東東平。寧宗嘉泰(公元1201-1204年)間為畫院待詔。嗜酒自樂,舉止不羈,人稱"梁瘋子"擅畫人物、佛道、鬼神、山水、花鳥。將御賜金帶掛于院內,離職而去。不為法度所拘,畫潑墨人物,于簡筆中作放縱之態,謂這"減筆"。神態生動。山水喜作雪景寒林。    42:李公麟  (1)名家介紹:  (公元1049-1106年)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人。熙寧進士,曾任地方官,后入京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臺檢法,哲宗元豐之后因病告老隱居。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交往頗深。擅畫釋道人物、鞍馬等,線描勾勒,形神兼備,人稱"白描",對后世影響頗大。  (2)代表作品:  《孝經圖》 絹本水墨 21.9x475.5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43:李安忠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徵宗時任畫院待詔,南渡后復職并賜盆金帶。擅畫花鳥走獸,尤善鷹鶻"捉勒"("捉勒"專用術語,為猛禽捕捉小動物的形象),得其鷙猛及畏避之狀。刻畫精細,毛羽一絲不茍,光彩如生,為南宋院體花鳥畫高手。  (2)代表作品:  《野菊秋鶉圖》 絹本設色 23x2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4:李唐  (1) 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希古,河陽三城(今河南省孟縣)人。徵宗時入畫院,南渡后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已八十。擅畫山水、人物,開南宋一代風氣。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以刮鐵皴畫山水,結構峻險,方正沉雄。評者以為"南渡以來,推為獨步,自成家數"。  (2)代表作品:  《伯夷叔齊采薇圖》 絹本設色 27.2x9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5:李迪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供職于孝宗、光宗、寧宗(公元1163-1224年)三朝畫院。擅畫花鳥、竹、走獸、畫風工麗謹細,形象栩栩如生,情境交融。亦作山水小景。  (2)代表作品:  《獵犬圖》 絹本設色 26.5x26.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6:賈師古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曾任紹興畫院祗侯,畫師李唐,筆墨勁挺,山水人物皆妙。  (2)代表作品:  《大士像》 絹本水墨 42.2x2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7:惠崇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建陽(今福建省)人。僧人。擅畫江南春景,以小景聞名,所作極富詩意。蘇軾嘗題其畫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代表作品:  《沙汀煙樹圖》 絹本設色 24x24.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48:黃居采  (1)名家介紹:  (公元933--?年)五代宋初畫家,字伯鸞,四川成都人。黃筌子。仕后蜀,任翰林待詔,入宋仍為翰林待詔,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曾出使成都府。人以為畫藝不讓其父,擅畫花鳥樹石,設色工麗,形象真實。時"黃家富貴"之風影響畫壇,遂為北宋初翰林圖畫的標準畫格。  (2)代表作品:  《山鷓棘雀圖》 絹本設色 99x53.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9:郭熙  (1)名家介紹:  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布衣出身,以畫聞名,熙寧(公元1068--1077年)間為圖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神宗好熙筆",其畫成為畫院中的標準畫體,人稱"官畫"。山水師法李成而自成面目,與李成并稱"李郭"。晚年落筆益壯,常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奪岫絕壑,而峰巒秀起,云煙變滅。千狀百態,為北宋山水畫的杰出代表。運載后世影響很大。子郭思篆集其畫論為《林泉高致集》。  (2)代表作品:  《山村圖》 絹本設色 109.8x54.2cm 南京大學歷史系藏      50:王庭筠  (1) 名家介紹:  (公元1156-1202年)金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米芾之甥,遼寧熊岳人。才行兼備,文采風流,照映一時。大定十年(公元1176年)登進士第,官恩州軍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職。擅畫山水、竹石。筆法蒼老醇厚,氣韻蕭散。書法宗米芾,行筆疾速,富于變化。詩文亦佳。著有《藥辯》十卷、《文集》四十卷。  (2)代表作品:  《幽竹枯槎圖》 絹本水墨 日本京都藤井齊成會藏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于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蓬勃發展。在元代短短90余年內,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頫、錢選、李□、高克恭、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最負盛名。著名畫家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后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并托復古以尋求新路。錢選善畫青綠山水,師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趙伯駒,并融進文人畫的筆意和氣韻,具有一種生拙之趣。趙孟頫的山水畫,廣泛吸收名家之長,強調書畫同源,并將書法用筆引入繪畫創作中,形成多種面貌。他早年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如《幼輿丘壑圖》,空勾填色,不加皴點,格調古拙;46歲以后師法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郭熙,以水墨為主,有時將水墨與青綠畫法有機結合,一掃南宋院體積習,發展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成就突出。高克恭變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間,形成了渾穆秀潤的獨特風格,在元初與趙孟頫、錢選并驅。元代中后期,崛起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這四大家。元代還有一批山水畫家,各有師承,自具特色,在畫史上也享譽頗高。其中受趙孟頫影響,兼宗李成、郭熙畫法的畫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潤、唐棣等人。受黃公望和王蒙影響,兼師董源、巨然的有陸廣、馬琬、陳汝言、方從義、趙原等人。學習南宋院體山水畫法,保留馬遠、夏圭遺風者有孫君澤、丁野夫等人。此外,王振鵬、李容瑾、朱玉等人的山水樓閣,用筆工整細密,折算精確,為元代界畫名家。
元代是繪畫史上變化較大的一個時代,元代統治者廢除了五代、兩宋流傳下來的畫院制度,出現了許多墨山水、寫意的梅蘭竹石等所謂“四君子”畫,以及以枯木竹石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而佛道人物畫、花鳥畫卻逐漸減少了。高克恭的山水畫,錢選的青綠山水,被稱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對明清畫壇產生較大的影響。 吳鎮能書善畫,用筆厚重,倪瓚的繪畫,用筆枯干,布景清曠,李?專長畫竹石,王淵的花鳥,構圖和用筆比宋人簡練得多,王繹專長畫肖像,王振鵬、夏永的細筆樓臺殿閣畫出了元代的獨特風格。這樣精細工整的界畫,唐宋時期是沒有的,我們在明清時期的界畫作品中,也沒有見到過這種極其細膩的畫法。詩書畫三結合這種形式的出現,是元代繪畫的一大特點。這時絕大多數畫家都已在作品上落款了:一部分作品有年月款、上下款及題詩。題詩或者說明這幅畫的創作過程,或者說明這幅畫的內容。這是不同于前代的一個特征。 元代寫上款的格式多為平行式,如趙孟?《浴馬圖》卷題款“子昂為和之作”,這了被寫成兩行,兩行的第一個字是平行的,所以被人們稱為平行式。但它同時代中、后期及清代那種將上款寫得高出下款一個字或兩個字的落款格式有顯著不同。 元代繪畫趨向于水墨畫較多,設色畫逐漸減少,構圖、用筆大多不再象宋代那樣繁密、富麗、精工,而逐漸趨于簡略。 元代書畫的裝潢形式仍然是軸、卷、冊居多。質地以紙本居多,少數為絹本。元代的紈扇畫頁較少,均為絹本。元代后期,書軸就逐漸多起來了,如果有人聲稱自己藏有落上了唐、宋時期書畫家名款的書軸,那是值得懷疑和否定的。
所謂“古意”,就是要擺脫南宋以來過于細膩絢麗,以及過于剛勁粗放的作風,而是學習北宋以及更早的唐代和魏晉時代的古老傳統,力求創造一種簡單純真、典雅文靜的中和之美。趙孟頫的傳世作品有《紅衣羅漢圖》(卷)、《秋郊飲馬圖》、《浴馬圖》(卷)等,線條凝重稚拙,用色靜穆柔和,雖然構圖嚴謹,刻畫工整,卻毫無雕琢的痕跡,看上去確有漢唐風度,“古意”盎然。
1292年,趙孟頫受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偕同夫人管道升,出任濟南。趙孟頫為政,以政簡刑輕為主,他重教興學,訪問耆老,立學田,平冤獄,輕刑罰,與民休息。嘗夜間微服出巡,聞有讀書聲處,即刊記其門柱,第二天便派人送去酒肉以資鼓勵。白晝出游,也常常不帶侍從。“道逢黃發驚相問,只恐斯人是伏生。”“春陰柳絮不能飛,雨足蒲芽綠正肥。只恐前呵驚白鷺,獨騎款段繞湖歸。”可以想見這位文章太守對濟南山水人物的情感及其風流瀟灑的氣度。趙孟頫書畫代表作有《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前后赤壁賦》、《洛神賦》、《千字文》、《浴馬圖》、《二羊圖》等等。
                        
                        
                        元代繪畫中,文人畫占據畫壇主流。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于宮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畫家和在野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減少。作品強調文學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三結合。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徑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蓬勃發展。在元代短短90余年內,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頫、錢選、李□、高克恭、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最負盛名。著名畫家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風格面貌,均反映了畫壇的主要傾向,影響后世也最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并托復古以尋求新路。錢選善畫青綠山水,師法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趙伯駒,并融進文人畫的筆意和氣韻,具有一種生拙之趣。趙孟頫的山水畫,廣泛吸收名家之長,強調書畫同源,并將書法用筆引入繪畫創作中,形成多種面貌。他早年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如《幼輿丘壑圖》,空勾填色,不加皴點,格調古拙;46歲以后師法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郭熙,以水墨為主,有時將水墨與青綠畫法有機結合,一掃南宋院體積習,發展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成就突出。高克恭變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間,形成了渾穆秀潤的獨特風格,在元初與趙孟頫、錢選并驅。元代中后期,崛起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這四大家。元代還有一批山水畫家,各有師承,自具特色,在畫史上也享譽頗高。其中受趙孟頫影響,兼宗李成、郭熙畫法的畫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潤、唐棣等人。受黃公望和王蒙影響,兼師董源、巨然的有陸廣、馬琬、陳汝言、方從義、趙原等人。學習南宋院體山水畫法,保留馬遠、夏圭遺風者有孫君澤、丁野夫等人。此外,王振鵬、李容瑾、朱玉等人的山水樓閣,用筆工整細密,折算精確,為元代界畫名家。
元代是繪畫史上變化較大的一個時代,元代統治者廢除了五代、兩宋流傳下來的畫院制度,出現了許多墨山水、寫意的梅蘭竹石等所謂“四君子”畫,以及以枯木竹石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而佛道人物畫、花鳥畫卻逐漸減少了。高克恭的山水畫,錢選的青綠山水,被稱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對明清畫壇產生較大的影響。 吳鎮能書善畫,用筆厚重,倪瓚的繪畫,用筆枯干,布景清曠,李?專長畫竹石,王淵的花鳥,構圖和用筆比宋人簡練得多,王繹專長畫肖像,王振鵬、夏永的細筆樓臺殿閣畫出了元代的獨特風格。這樣精細工整的界畫,唐宋時期是沒有的,我們在明清時期的界畫作品中,也沒有見到過這種極其細膩的畫法。詩書畫三結合這種形式的出現,是元代繪畫的一大特點。這時絕大多數畫家都已在作品上落款了:一部分作品有年月款、上下款及題詩。題詩或者說明這幅畫的創作過程,或者說明這幅畫的內容。這是不同于前代的一個特征。 元代寫上款的格式多為平行式,如趙孟?《浴馬圖》卷題款“子昂為和之作”,這了被寫成兩行,兩行的第一個字是平行的,所以被人們稱為平行式。但它同時代中、后期及清代那種將上款寫得高出下款一個字或兩個字的落款格式有顯著不同。 元代繪畫趨向于水墨畫較多,設色畫逐漸減少,構圖、用筆大多不再象宋代那樣繁密、富麗、精工,而逐漸趨于簡略。 元代書畫的裝潢形式仍然是軸、卷、冊居多。質地以紙本居多,少數為絹本。元代的紈扇畫頁較少,均為絹本。元代后期,書軸就逐漸多起來了,如果有人聲稱自己藏有落上了唐、宋時期書畫家名款的書軸,那是值得懷疑和否定的。
所謂“古意”,就是要擺脫南宋以來過于細膩絢麗,以及過于剛勁粗放的作風,而是學習北宋以及更早的唐代和魏晉時代的古老傳統,力求創造一種簡單純真、典雅文靜的中和之美。趙孟頫的傳世作品有《紅衣羅漢圖》(卷)、《秋郊飲馬圖》、《浴馬圖》(卷)等,線條凝重稚拙,用色靜穆柔和,雖然構圖嚴謹,刻畫工整,卻毫無雕琢的痕跡,看上去確有漢唐風度,“古意”盎然。
1292年,趙孟頫受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偕同夫人管道升,出任濟南。趙孟頫為政,以政簡刑輕為主,他重教興學,訪問耆老,立學田,平冤獄,輕刑罰,與民休息。嘗夜間微服出巡,聞有讀書聲處,即刊記其門柱,第二天便派人送去酒肉以資鼓勵。白晝出游,也常常不帶侍從。“道逢黃發驚相問,只恐斯人是伏生。”“春陰柳絮不能飛,雨足蒲芽綠正肥。只恐前呵驚白鷺,獨騎款段繞湖歸。”可以想見這位文章太守對濟南山水人物的情感及其風流瀟灑的氣度。趙孟頫書畫代表作有《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前后赤壁賦》、《洛神賦》、《千字文》、《浴馬圖》、《二羊圖》等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元朝的浴马图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三星配件产品销量大涨 手表耳机韩国市场销
- 下一篇: Sonos Move 2扬声器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