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翻译(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翻譯(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您好,今天芳芳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翻譯,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這是蘇軾的一篇“擬作”文字。
2、《史記項羽本紀》說: “(漢之元年)春,漢王……欲過沛,收家室而西。
3、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
4、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5、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6、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7、求太公、呂后不相遇。
8、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
9、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10、 之三年……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
11、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12、”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
13、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14、”項王怒,欲殺之。
15、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
16、”項王從之。
17、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18、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
19、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
20、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21、項王許之。
22、即歸漢王父母妻子。
23、軍皆呼萬歲。
24、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
25、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
26、”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27、” 這段記載,可沒有寫出“侯公往說項王”時,說了些什么話。
28、在千余年后,我們的蘇老先生卻好事,代替侯生寫了“說辭”。
29、 我把這篇文章全文引于下面。
30、 代侯公說項羽辭?并敘? 漢與楚戰,敗于彭城。
31、太公間走,見獲于楚。
32、項羽常置軍中以為質。
33、漢王遣辯士陸賈說項羽請之,不聽。
34、后遣侯公,羽許之,遂歸太公。
35、侯公之辯,過陸生矣。
36、而史闕其所以說羽之辭,遂探其事情以補之,作《代侯公說項羽辭》。
37、 漢王四年,遣辯士陸賈東說項王,請還太公。
38、項羽弗聽,賈還。
39、漢王不懌者累日。
40、左右計無所出。
41、侯公在軍中,而未知名,乃超進而言曰:“秦為無道,荼毒天下,戮人之父,刑人之子,如刈草菅。
42、大王奮不顧身,建大義,除殘賊,為萬民請命。
43、今秦氏已誅,天下且定,民之父子室家,皆得保完以相守也,其慶大矣。
44、宜與太公享萬歲無窮之歡。
45、不幸太公拘于強仇,以重大王夙夜之憂。
46、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47、大王諸臣,未有輸忠出奇,以還太公之屬車,蹈義死節,以折項羽之狼心者,臣恐天下有以議漢為無人矣,此臣等之罪也。
48、臣愿先即辱國之誅。
49、”漢王嘻戲曰:“吾惟不孝不武,而太公暴露拘辱于楚者,三年矣。
50、吾重念天下大計,未獲即死之,此吾所以早夜痛心疾首東向而不忘也。
51、顧為之奈何?”侯公曰:“臣雖不敏,愿大王假臣革車一乘,騎卒十人,臣朝馳至楚壁,而暮與太公驂乘而歸,可乎?”漢王慢罵曰:“腐儒,何言之易也。
52、夫陸賈天下之辯士,吾前日遣之,智窮辭屈,抱頭鼠竄,顛狽而歸,僅以身免。
53、若何言之易也!”侯公曰:“待人以必能者,不能,則喪氣。
54、倚事之必集者,不集,則挫心。
55、大王前日之遣賈也,恃之為必能之人,望之有必集之事。
56、今賈乃困辱而歸,是大王氣喪而心挫也,宜有以深鄙臣也。
57、且大王一失任于陸賈,乃遂懲艾以為無足使令者,是大王示太公之無還期,待天下為無士也。
58、”漢王曰:“吾豈忘親者耶,顧若豈足以辦此?且項王陰忮不仁,徒觸其鋒,與之俱靡耳。
59、”侯公曰:“昔趙平原君苦秦之侵,欲結楚従也,求其可與従適楚者二十人。
60、蓋擇于門下也,食客數千,得十九焉,其一人無得也,最下客毛遂請行。
61、平原君不擇而與之俱,卒至強楚,廷叱其王,而定従于立談之間者,毛遂功也。
62、日者,趙王武臣見獲于燕,以其臣陳余、張耳之賢,擇人請王,往者十輩,無一返者。
63、終于養卒請行,朝炊未終,乃與趙王同載而歸。
64、此大王之所知者。
65、臣乃今日愿為大王之毛遂、養卒,大王何慊不辱平原、余、耳之聽哉。
66、”漢王曰:“善。
67、”即飭車十乘,騎卒百人,以遣侯公。
68、 侯公至楚,晨扣軍門,謁項王曰:“臣聞漢王之父太公為俘囚,臣竊慶大王獲所以勝于漢者。
69、前日漢王遣使請之,而大王不與,至將烹焉,臣竊吊大王似不恤楚矣。
70、”項王嗔目大怒,叱侯公曰:“若自薦死,乃欲為而主行說以僥幸也。
71、且吾親與人角,而獲其父,固將甘心焉。
72、今乃言無恤者,何也?”侯公曰:“臣以區區之身,備漢之使,而有謁于大王,故大王以臣為漢游說而忘忠楚也。
73、大王試幸聽之。
74、使其言有可用,則楚漢之大利,兩君之至歡,豈臣之私幸也。
75、使其言無可用,則臣徐蹈鼎鑊,以従太公之烹,蓋未晚也。
76、” 項王曰:“太公之不得歸必矣,若將何言?”侯公曰:“夫漢王失職,怏怏而西,因思歸之士,收豪杰之伍,舉梁漢之師,下巴蜀之粟,并三秦,定齊魏,日引而東,以與大王決一旦之命,大王視其志,固將一天下,朝諸侯,建七廟,定大號,為萬世基業耶?抑將區區狥匹夫之節,為曾參之孝而已者耶?且連兵帶壘,與楚百戰以決雌雄,乃有天下三分之二,大王軍覆將死,自救不暇,凡所以運奇決勝為大王之勍敵者,在漢王與諸將了事耶?抑太公實為之也耶?雖庸人孺子固知之。
77、然則太公,獨一亡似人耳,不足為楚、漢之輕重。
78、大王幸虜獲之,而禍福實系焉,視其用之如何耳。
79、得所以用而用之者強,失所以用而用之者亡。
80、茍為失其所用,未若不獲之為善也。
81、大王所以久拘而不歸者,固以要之。
82、誠是也。
83、且要而能致之,則權在我。
84、要而不能致,則權在人。
85、權之所在,以戰必克。
86、則要者,名也;歸者,實也。
87、大王茍不得志于名,當速收效于實,無為兩失而自遺其患。
88、是以臣竊為大王慎惜此舉也。
89、大王固嘗置之俎上而命之矣,彼報之曰:‘必欲烹之,愿分羹焉。
90、’且父子相愛之情,豈相遠哉。
91、方漢王窘于彭城,二子同載,推墮捐之,弗顧也,安知其視父不與子同也。
92、太公之囚楚者,三年矣,彼誠篤于愛父,固將捐兵解甲,膝行頓顙楚之轅門,為之請一旦之命,今勵士方力,督戰方急,無一日而忘與楚従事,此其志在天下,無以親為也。
93、大王今不歸之,以收其實,將久留之,以執其名,故曰似不恤楚也。
94、” 項王怒氣少息,徐曰:“顧吾所仇者漢王爾,其父何與耶?且漢王親以其身投吾掌握者,數矣,我常易而釋之,今乃曰東向必欲亡楚而后已,故吾深仇之,欲菹醢其父,聊快于一時,況與之歸耶?”侯公曰:“辱大王幸賜聽臣,臣請言其不可者。
95、夫首建大義誅暴秦者,惟楚。
96、世為賢明顯名于天下者,惟楚。
97、天下豪杰樂従而爭赴者,惟楚。
98、被堅執銳為士卒先,所向摧靡,莫如大王。
99、兵強將武,百戰百勝,莫如大王。
100、諸侯畏懼,惟所號令,莫如大王。
101、割地據國,連城數十,莫如大王。
102、大王持此數者以令天下,朝諸侯,建大號,何待于今。
103、然而為之八年,智窮兵敗,土疆日促,反為漢雌。
104、大王嘗自知其所以失乎?”項王曰:“吾誠每不自知,如公言焉,公試論吾所以失者。
105、”侯公曰:“大王知夫博者事乎?夫財均則氣均,氣均則敵偶,然后勝負之勢,決于一時。
106、今大王求與漢博,方布席徒手未及投地,而驟以己資推遺之,已而財索氣竭,徒手而校之,則大王之勝勢去矣。
107、夫仁義禮智,所以取天下之資,而制敵之具也。
108、大王乃棄資委具,以為無所事,以故漢皆獲而收執之,此所以自引而東,視大王如無也。
109、”項王曰:“何謂棄資委具?”侯公曰:“夫秦民之不聊生久矣。
110、漢王之入關也,秋毫無所犯,解秦之罟,約法三章,民大慶悅,惟恐其不王秦也。
111、大王之至,燔燒屠戮,酷甚于秦,秦人失望,何以為仁?大王始與諸侯受約懷王,先入關者,王之,漢王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叩關決戰,降俘其主,以待大王,而大王背約,遷之南鄭,何以為信?大王以世為楚將,方舉大義,不立其后,無以令天下,遂共立懷王而稟聽之,及天下且定,乃陽尊為帝而放殺之,何以為義?以范增之忠,陳平之智,韓信之勇,皆人杰。
112、爭天下者,視此三人為之存亡。
113、然而增死于疑,平、信去而不用,何以為智?是以漢王于其入關也,天下歸其仁。
114、其還定三秦也,天下歸其信。
115、為義帝縞素也,天下歸其義。
116、其用平、信也,天下歸其智。
117、此四者,大王素有之資,可畜之具,惟其委棄而不用,故漢皆得而收執之,是以大王未得所以稅駕也。
118、方今之勢,漢王者,高資富室也。
119、大王者,窶人也。
120、天下者,市人也。
121、市人不趨窶人而趨高資富室,明矣。
122、然則大王今日之資,恃有一太公爾。
123、天所以相楚也。
124、今不歸之,以伸區區之信義,紓旦夕之急,臣恐漢人怒氣益奮,戰士倍我,是大王又以其資遺漢,且將索然而為窮人矣。
125、此臣所以為大王寒心也。
126、夫制人之與見制于人,克人之與見克于人,豈同日而語哉。
127、愿大王熟計之。
128、” 項王曰:“孤所以恩漢者亦至矣。
129、然去輒背我,今其父在此,猶日急斗,誠一旦歸之,徒益其氣爾。
130、”侯公曰:“不然。
131、臣聞懷敵者強,怒敵者亡。
132、大王于漢,有足懷而制之,乃欲怒而斗之,臣意天溺大王之衷,將遂孤楚矣。
133、大王誠惠辱一介之使護太公,且致言漢王曰:‘前日太公播越于外,羈旅敝軍,獲侍盥沐者三年于茲,而君王方深督過之,是以下國君臣未敢議太公之歸。
134、今君王敕駕迎之,孤恐久稽君王旦暮問安侍膳之歡,敢不承令,敬遣下臣衛送太公之屬車以還行宮。
135、孤亦愿自今之日,與君王捐忿與瑕,繼平昔之歡,君王有以報不谷者,皇天后土,實與聞之。
136、’如此而漢不解甲罷兵以答大義,則曲在彼矣。
137、大王因之號令士卒,以趨漢王,此秦所以獲晉惠公也。
138、今大王不辱聽臣,臣無所受命而歸,漢王固將慟哭于軍曰:‘楚之仇我者深矣,使者再返,而太公不歸矣,且號為舉大義,除殘賊,拯萬民,終之有不共戴天之仇,何面目以視天下,今日之事,有楚無漢,有漢無楚,吾將前死楚軍,不返顧矣。
139、’漢王持此感怒士心,整甲而趨楚軍,此伍子胥所以鞭平王之尸也。
140、” 項王曰:“善。
141、吾聽公,姑無烹。
142、公第還,語而王令罷兵,吾今歸之矣。
143、”侯公曰:“此又不可。
144、夫智貴乎早決,勇貴乎必為。
145、早決者無后悔,必為者無棄功。
146、王陵,楚之驍將也,一旦亡去漢,大王拘執其母,將以還陵也,而其母慷慨對使者為陵陳去就之義,敕陵無還,遂伏劍而死。
147、故天下皆賢智其母,而莫不哀其死也。
148、今太公幽囚郁抑于大王之軍,久矣。
149、今聞使者再返,而大王無意幸赦還之,臣竊意其變生于無聊,不勝恚辱之積,一旦引決,以蹈陵母之義,則大王悔恐自失,雖欲回漢軍之鋒,不可得矣。
150、臣聞來而不可失者,時也。
151、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152、方今大王糧匱師老,無以支漢,而韓信之軍,乘勝之鋒,亦且至矣,大王雖欲解而東歸,不可得矣。
153、臣愿大王因其時而用其機,急歸太公,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154、大王解甲登壇,建號東帝,以撫東方之諸侯,亦休兵儲粟,以待天下之變。
155、漢王老,且厭兵,尚何求哉,固將世為西藩,以事楚矣。
156、”項王大悅。
157、聽其計,引侯生為上客,召太公,置酒高會三日而歸之。
158、 太公、呂后既至,漢王大悅,軍皆稱萬歲。
159、即日封侯公平國君,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者,故號平國君焉。
160、” “臣聞來而不可失者,時也。
161、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162、”是此文的關鍵之詞,也許就是因為這句話(當然,侯生不一定果真如此說,但極可能說出了這樣的意思)打動了項羽。
163、至少,這兩句話對后世被當做“至理名言”。
164、 把這兩句話翻譯成白話,意思是“遇到了它而不該放棄的是時運,踏了進去而不該錯失的是機會”。
165、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翻譯(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翻譯(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翻译(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求一个关于夜场的个性签名!
- 下一篇: 华为荣耀6互动屏保设置方法在哪里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