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霞图是谁画的呢?
一代寫意花鳥畫大師湯文選 ---------------------------------------------- 明代徐渭開一代寫意花鳥畫新風,至今四百多年間出現了三座藝術高峰—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這三位藝術巨匠,均是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 湯文選先生天資穎悟,幼年即從父讀《論語》,臨摹家藏古畫。1947年入武昌藝專,主攻花鳥。1954年創作現代人物畫《婆媳上冬學》入選全國美展獲一等獎,一舉成名。從他開始臨池筆耕,至今已屆七十個春秋。七十年來,湯文選先生不懈探索,由花鳥而人物、由人物而山水、由山水重歸花鳥,以至于翎毛、禽畜、走獸、蟲魚,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他在繼承齊白石等前輩大師的基礎上有突破、有發展、有創新,風標獨具,別開生面,呈現出濃烈的時代氣息。 湯文選先生半世坎坷,歷盡滄桑,但他以超常艱難的人生體驗作鋪墊,進行著藝術上的悟道與創新。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而不為時尚潮流所動,以超然和卓越的升華能力持續而又出色地進行著藝術實踐,使自己在人材濟濟的中國畫壇拔塵脫俗,成為經得起歷史篩選的典范。他以鮮明的藝術個性和題材意境上的拓展與升華,成為大寫意花鳥畫領域繼齊白石之后又一座高峰,一位承前啟后,借古開今的國畫大師。 我們為湯文選先生的藝術喝彩!祝湯文選先生長壽!藝術生命之樹長青! 湯文選藝術年表 1925年 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一個書香門第。 1946年 考入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師從張肇銘、張振鐸、王霞宙等名家。 1949年 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1953年 創作人物畫《童趣》。 1954年 創作人物畫《婆媳上冬學》,參加全國美展,評為一等獎。原作被 中國美術館收藏,又收錄入日本版《世界美術全集》。 1955年 創作的人物畫《喂雞》在北京參加全國美術展覽,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1956年 創作的人物畫《說什么我也要入社》、《送糧路上》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均為中國美術館收藏,《說什么我也要入社》在《中國畫》創刊號和《美術》雜志上發表。 195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首次發行美術郵資信封,以《婆媳上冬學》為圖案被編為第一號,這是中國首枚美術郵資信封。在反擊資產階級右派的政治運動中被劃為“資產階級右派”。 1958-1961年 被下放到湖北省當陽縣草埠湖農場等地勞動。 1962-1963年 被宣布摘掉“資產階級右派”帽子。重回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 1964年 創作人物畫《天空任鳥飛》參加全國美展。 1966-1972年 “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斗爭和強迫勞動改造。 1978年 創作花鳥畫《晨雀》參加全國美展。應文化部邀請,赴北京頤和園藻鑒堂參加文化部國畫創作組作畫。 1980年 再次應邀赴藻鑒堂文化部創作組作畫,并與朱屺瞻、陳大羽兩位畫家一起應北京畫院之邀,赴該院合作大幅花鳥畫一幅。 1981年 被委任為湖北省美術學院副院長。所作《春消息》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所收藏。 1984年 創作動物畫《村頭拾趣》,參加全國美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湯文選畫輯》。 1985年 所作《紅梅》為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所收藏。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副主席。 1986年 作品《晨光》,《戰正酣》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湯文選花鳥畫集》。 1988年 為我國駐埃及大使館作《雙虎》大幅國畫。 1989年 應邀赴倫敦訪問并舉辦畫展。創作的《秋忙時候》入選全國美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0年 赴香港大會堂舉辦畫展。 1992年 應天安門管理處之邀,赴北京為天安門城樓創作巨幅國畫《鶴壽》、《群飛》。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湯文選作品集》。 1993年 為毛主席紀念堂作巨幅國畫《祖國萬歲》。 1994年 赴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 1996年 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首都文藝界反響強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攜夫人參觀畫展。北京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發行《當代中國畫名家經典·湯文選花鳥畫》。 7月,在武漢舉辦個人畫展。9月,在廣州嶺南畫派紀念館和深圳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11月,在汕頭舉辦個人畫展。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湯文選中國畫集》。 1997年 定居北京。 1998年 訪問臺灣,與子湯立在臺灣國父紀念館舉辦大型中國畫聯展。 1999年 有感于新世紀將至,創作了八尺整紙國畫《龍騰》、《漫將老筆寫春花》;丈二匹國畫《一樹晴霞》、《綠云》、《冰雪精神》、《威震八方圖》。 2000年 創作巨幅國畫《群英會》。“湯文選畫展”在河南省博物院展出。“湯文選畫展”在天津美術館舉行。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大師談藝——湯文選談藝錄》。 2001年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研究院共同舉辦的《衰年變法——湯文選新作展》在中國美術館圓廳展出,展出1996年以后創作的作品六十余幅。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美術星空》分別播出湯文選畫展專題片。 2003年 “湯文選畫展”在南京舉辦。大型畫集《中國近現代名家——湯文選》出版。
賣駱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騎行,臨賣回頭嘶一聲。 項籍顧騅猶解嘆,樂天別駱豈無情。 歸馬華山 【唐】白行簡 牧野功成后,周王戰馬閑。驅馳休伏皂,飲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隨風暮自還。冰生疑隴坂,葉落似榆關。 躞蹀仙峰下,騰驤渭水灣。幸逢時偃武,不復鼓鼙間。 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 【唐】曹唐 騄耳何年別渥洼,病來顏色半泥沙。 四啼不鑿金砧裂,雙眼慵開玉箸斜。 墮月兔毛干觳觫,失云龍骨瘦牙槎。 平原好放無人放,嘶向秋風苜蓿花。 隴上沙蔥葉正齊,騰黃猶自跼羸啼。 尾蟠夜雨紅絲脆,頭捽秋風白練低。 力憊未思金絡腦,影寒空望錦障泥。 階前莫怪垂雙淚,不遇孫陽不敢嘶。 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別是古龍孫。 霜侵病骨無驕氣,土蝕驄花見臥痕。 未噴斷云歸漢苑,曾追輕練過吳門。 一朝千里心猶在,爭肯潛忘秣飼恩。 空被秋風吹病毛,無因濯浪刷洪濤。 臥來總怪龍蹄跙,瘦盡誰驚虎口高。 追電有心猶款段,逢人相骨強嘶號。 欲將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鉸刀。 病久無人著意看,玉華衫色欲凋殘。 飲驚白露泉花冷,吃怕清秋豆葉寒。 長襜敢辭紅錦重,舊韁寧畏紫絲蟠。 王良若許相抬策,千里追風也不難。 馬 【唐】陳凝 未明龍骨駿,幸得到神州。自有千金價,寧忘伯樂酬。 雖知殊款段,莫敢比驊騮。若遇追風便,當軒一舉頭。 白馬 【唐】杜甫 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 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戮,中夜商於戰。 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詠馬 【唐】韓琮 曾經伯樂識長鳴,不似龍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鹽車猶駕瘦何驚。 難逢王濟知音癖,欲就燕昭買駿名。 早晚飛黃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鸞鳴。 驄馬 【唐】霍總 青驪八尺高,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護錦袍。 路傍看驟影,鞍底卷旋毛。豈獨連錢貴,酬恩更代勞。 白馬 【唐】賈至 白馬紫連錢,嘶鳴丹闕前。聞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紫騮馬 【唐】李白 紫騮行且嘶,雙翻碧玉蹄。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 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 詠馬 【唐】楊師道 寶馬權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裝。 春草初生馳上苑,秋風欲動戲長楊。 鳴珂屢度章臺側,細蹀經向濯龍傍。 徒令漢將連年去,宛城今已獻名王。 白馬 【唐】翁綬 渥洼龍種雪霜同,毛骨天生膽氣雄。 金埒乍調光照地,玉關初別遠嘶風。 花明錦襜垂楊下,露濕朱纓細草中。 一夜羽書催轉戰,紫髯騎出佩騂弓。 老馬 【唐】姚合 臥來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悵東郊道,秋來雨作泥。 浴馬 【唐】喻鳧 解控復收鞭,長津動細漣。空蹄沈綠玉,闊臆沒連錢。 沫漩橋聲下,嘶盤柳影邊。常聞稟龍性,固與白波便。 塞馬 【唐】元稹 塞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曉風寒獵獵,乍得草頭行。 夷狄寢烽候,關河無戰聲。何由當陣面,從爾四蹄輕贊同158| 評論(1)
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清·徐珽《大獵》。這兩句大意是:四面山頭軍旗招展,如清空漫卷的紅霞;萬馬奮蹄奔騰而來,聲勢如暴雨驟至。以霞卷比旗飄,眥驟雨比蹄聲,不但新穎貼切。也寫出了會獵的場面和聲勢,氣勢磅礴,有聲有色,給讀者以壯美感。寫威武雄壯的戰斗場面可化用此名句。清·徐珽《大獵》圣主親臨講武臺,風沙漠漠陣圖開。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壯士晾鷹森勇氣,將軍射虎老邊才。雅歌沮漆夸從狩,樂勝軍前奏凱回。
清·徐珽《大獵》圣主親臨講武臺,風沙漠漠陣圖開。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壯士晾鷹森勇氣,將軍射虎老邊才。雅歌沮漆夸從狩,樂勝軍前奏凱回。徐珽 字紫長,江南無錫人。著有《香樹齋詩》。○香樹以詩受知圣祖,修書內廷,常追隨屬車豹尾間,故其詩多近唐人應制。
1.黃賓虹 黃賓虹,原名懋質,因生于農歷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諱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質,字樸存。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于浙江金華。 黃賓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兩種時代,最終以中國畫大師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在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黃賓虹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數十年孜孜埋頭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則集中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層熱忱和洞察。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一創造的意義更在于為中國畫史進入現代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同時,他的創造精神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分質樸而偉大的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時代激流中執著、智慧的一生。 “畫品之高,根于人品”,黃賓虹一生勤勞謙虛,誨人不倦。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是一位愛國主義者,當他九十壽辰之際,華東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優秀畫家”的稱號。賓虹大師逝世之時囑其家屬,將其收藏的古今名畫2283件,銅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數千件作品全部贈給國家,足見先生熱愛祖國之忱。 2.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塢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3.徐悲鴻(1895—1953)是江蘇宜興人,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悲鴻少年時代,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翌年赴巴黎留學,后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他非常喜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及以后的古典繪畫,廢寢忘食的悉心臨摹。1927年回國后。先后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抗戰后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直至病逝。 4.張大千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的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裁長補短密不可分。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并先后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于非廠等國內各名家及外國大師畢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內江人。 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癡”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并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鉆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 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后,一度迷于佛學,曾去寧波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拜別了師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1932年舉家移居蘇州網獅園,潛心作畫。1940年后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于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 1948年遷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78年定居臺灣,1984年4月病逝臺灣。享年84歲。現在他生前臺灣居住的“摩耶精舍”建為“張大千紀念館”。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青年時酷愛繪畫、書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于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后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建國后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畫山水、人物。崇尚創新,建樹良多,創造出用筆有直有根、有折有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萬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畫受陳老蓮影響而又能脫變運用,自成一格。用筆洗煉,著重氣韻,達到搞灑入神的效果。他的畫法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別出心裁,線條縱逸挺秀,設色沉渾質麗,善于把水、墨、色融為一體。意境深道,繪出神仙般畫幅,令人陶醉。著作尤豐,有《傅抱石美術文集》等數十種著作行世。影響至為深遠 6.潘天壽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生出不平凡的藝術感染力。如他的《小龍湫一角》特別是把畫面主體小龍湫壓到邊角的構圖,含蓄地讓觀者先看靈巖的磅礴山勢,爛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賞那支龍湫水,這種方法,正與那些使畫面“一覽無余”形成對照,不僅顯示了畫家出奇制勝的構圖才能,也表述了畫家對平凡事物的內在感情。 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他的書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學鐘、顏,后又擷取魏、晉碑中精華以及古篆漢隸 ,還能詩、善治印。平時作畫,對詩文、題跋、用印方面,非常認真、講究,絕不馬虎。他對畫史、畫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聽天閣詩存》、《治印絲談》。并緝有《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7.林鳳鳴 林鳳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于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后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后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鳳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于是一位富于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后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8.吳冠中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 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蘇宜興,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五彩繽紛的藝術美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了杭州藝專。大學畢業后,吳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費,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國,到中央美院任教,后來又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最近幾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最近,他獲得?quot;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的榮譽。 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展覽--吳冠中個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號稱"前所未有",是由于吳冠中個人在歐洲的第一次個展,更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畫家所辦的展覽。因此這次個展,不僅對吳冠中而言是他繪畫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著東西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 吳冠中說,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子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他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后、他進一步致力于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于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中國國畫大師---潘天壽年譜: 天壽:(1898-1971)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縣人。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后,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中國國畫大師---潘天壽年譜:少 年 1897年3月14日(農歷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寧海縣冠莊村,原名天謹,學名天授。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讀書。文章日課之外,喜歡寫字,熱心于臨摹《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插圖。 1910年春,入縣城正學小學讀書,接受西式學校教育,課余喜愛書法、繪畫、刻印。 在縣城紙鋪購得《芥子園畫譜》及數本名人法帖,成為他自學中國畫和書法的啟蒙教材,從此立志畢生從事中國畫。在浙一師 1915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取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赴杭州就讀。 1918年,師范四年級,為同學作《枇杷圖》。 1919年,為同學作《紫藤白頭翁》等畫。是年,參加杭州"五四"愛國學生游行集會。大約在1919年至1920年間,與劉海粟在杭州丁家山首次相見。1920年春,參加浙一師進步學潮。夏,畢業,回寧海下正學高小教書。工作之余刻苦自習繪畫、書法、詩詞、篆刻。 為趙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鴉》、《晚山疏鐘》。1921年,經常臨摹民間古舊書畫,鉆研畫論。 作《紫藤明月》、《雪景八哥》等畫。 1922年春,轉浙江孝豐縣(今安吉縣)高等小學教書。 與沈遂貞在孝豐一字閣開書畫展,作品中有指墨畫。 作《古木寒鴉》、《長風白水》、《濟公與象》、《禿頭僧》等。在上海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國畫習作課和理論課教師。 結識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吳茀之、朱屺瞻,畫風向吳昌碩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揮灑向深邃蘊藉發展。 作《秋華濕露》等。 改"天授"為"天壽"。 1924年,任上海美專教授,著手編著《中國繪畫史》。 經常參加各種展覽,觀摩古今書畫,結識先輩名家。著重攻寫意花鳥,又攻山水畫。 作《行乞圖》、《垂楊系馬》、《貍奴守歲》等畫。1925年1月,在上海完成《中國繪畫史》,2月,在杭州寫成序言。 6月20日,與劉海粟、諸聞韻等教授聯名在《申報》刊登啟事,接受訂件,為五卅慘案中死傷的工人、市民舉行義賣畫展。 作《晴巒曉色》、《春風淡蕩》、《古梅》等。1926年7月,所編《中國繪畫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冬,與俞寄凡、潘伯英發起創辦了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27年春,新華藝專招收第一期學生,潘天壽出任教育系主任教授。在杭州 1928年初春,應邀擔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時兼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等校授課教師。 是年冬,與王一亭、劉海粟在名醫徐小圃家宴請日本畫家橋本關雪。橋本關雪與他筆談:"南畫創于中華。可惜我不是中國人,不在中華長大,對各地名勝古跡觀光機會不多,每隔一二年便來旅行寫生一次,以彌補缺陷、增強修養。"潘天壽在歸途中對劉海粟說:"我們生在中華真是三生有幸。橋本很用功,一心想繼承我國南宋諸大家的神韻,可惜感情欠深沉,下筆仍是島國人本色,作品回味不多。我們要奮力筆耕,不能讓東鄰畫家跑到我們前面去啊?quot; 作《緋袍》、《青山白云》等畫。 1929年春,赴上海參觀唐宋元明古畫及石濤、八大專題展,作《讀八大石濤二上人畫展后》詩。 是年夏,參加藝專組織的訪日美術教育參觀團,走訪了東京美術學校,帝國繪畫館、博物館等機構,了解日本藝術教育情況。 作《雞冠八哥》、《西湖秋色》。 1930年,作《觀瀑圖》、《幽谷圖》。 1931年,參加"藝苑"畫展,作品《蘭花》收入美術展覽會專號。 作《江洲夜泊》、《石壁飛瀑》、《山居圖》、《霜天暮鐘》等。1932年,與諸聞韻、吳茀之、張振鐸、張書旗等組織"白社"國畫研究會,主張以"揚州八怪"的革新精神從事中國畫創作。曾先生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蘇州等地舉辦畫展,甚獲好評,并出版二集《白社畫集》,其中收入了潘天壽的《江洲夜泊》、《梅蘭竹石》、《贈悲鴻魚鷹圖》、,芭蕉雄雞》、《窮海禿鷲》、《石梁飛瀑》、《松壑鳴泉》等作品。 10月,參加"新華藝專教授近作展覽"。 1933年,作品參加徐悲鴻在法國巴黎主持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 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屆畫展在中央大學禮堂舉行。 修改《中國繪畫史》,編寫《中國書法史》初稿。 作《夕陽山外山》、《鱖魚》等作品。 1935年春節,"白社"第三屆畫展在杭州開幕。 加入朱念慈所創"莼社"。 9月,參加"百川畫會"。 作《江洲夜泊》、《山居圖》。 1936年,所編《中國繪畫史》經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學叢書"。 8月,"白社"第四屆畫展在蘇州公園圖書館舉辦。 作《夢游黃山》。抗戰至解放前 1937年4月1日,潘天壽作品《墨貓》、《行書立軸》在南京美術陳列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出。 《江洲夜泊圖》在"中國畫會第六屆展覽會"展出。 1938年,整理舊詩稿,編成《詩賸》一冊。 1939年春,在國立藝專繪畫系主持中國畫專業。1940年,作《楚蘭圖》。 1941年,作《禿筆山水》、《山居圖》、《蘭竹石》、《小城山水》等。 1943年,編寫《中國畫院考》。 整理歷年詩作,編為《聽天閣詩存》付梓。 作《秋酣》、《行書畫論手卷》。 1944年,潘天壽的《中國花卉畫之起源及其派別》一文發表于《前途》雜志第1卷第4號。 編著教材《治印叢談》。 作《山齋晤談》、《黃山虬松》、《觀瀑圖》、《微雨薔薇》、《江洲夜泊》等。 1945年,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甚至獲好評。 作《淺絳山水》等。 1946年,作《幽蘭靈芝》、《秋風紅菊》等。 1947年,潘天壽《佛教與中國繪畫》一文收入王扆昌主編中華民國36年《美術年鑒》。 作《水墨山水》。1948年,潛心創作,數量劇增。作有《萱花貍奴》、《垂楊系馬》、《秋夜》、《靈芝》、,舊友晤談》、《盆蘭墨雞》、《秋意》、《喬松》、《柏園》、《松下觀瀑》、《松鷹》、《行乞》、《濠梁觀魚》、《煙雨蛙聲》、《讀經僧》、《磬石墨雞》等,由此確立了他在藝術上的獨特面貌。解放后 1949年,作《耕罷》。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族美術研究室"主任,與吳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購、鑒定民間藏畫,分類造冊,裝裱修整,充實院系收藏,為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直觀教材。 作人物畫《踴躍爭繳農業稅》、《文藝工作者訪問貧雇農》、《種瓜度春荒》。 1952年,作《豐收圖》。 1953年,與吳茀之、諸樂三等人赴山東講學。 作《江南春雨》、《江洲夜泊》、《和平鴿》、《焦墨山水》。 1954年,著《中國畫用具材料常識·毛筆的常識》一文。 為北京飯店作《小憩》、《紅荷圖》。 作《竹谷圖》、《之江遙望》、《美女峰》、《睡貓》、《江洲夜泊》、《晚風荷香》。 1955年,作《對于文藝思想的體會》的發言,明確提出了自己對于發展民族藝術的主張。認為要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一定要研究繼承過去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重視發展民族形式。強調"真誠、堅毅、虛心、細致地研究古典藝術"。 作《靈巖澗一角》、《梅雨初晴》。 1956年,撰寫《顧愷子》一書和《吳道子的生平概況》。 作《石榴玉簪》、《恭賀年禧》、《越王臺》。 1957年,撰寫《中國畫題款之研究》、《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 在《美術》1957年第1期上發表《回憶吳昌碩先生》一文。在《美術研究》1957年第1期上發表《吳道子的生平概況》,第4期上發表《誰說"中國畫必然淘汰"》。 作《記寫雁蕩山花》、《瑩瑩山水》。 1958年,作品《露氣》參加12月莫斯科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 作《鷲石圖》、《鐵石帆運》、《小篷船》、《松鷲》、《長松流水》。 1959年4月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要有更美的畫》。 撰寫《花鳥畫簡史》初稿。 應邀以《鷲鷹》、《小篷船》、《江天新霽》等作品參加蘇聯舉辦的《我們同時代人》展覽。 作《記寫百丈巖古松》、《晴晨》、《江天新霽》、《國色天香》、《江山如此多嬌》。 1960年,作《夕陽山外山》、《堪欣山社竹添子孫》、《松石》、《小龍湫一截》、《百花齊放》、《初晴》、《映日荷花別樣紅》。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上,提出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分科教學的建議,寫《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應該分科學習的意見》。 作《攜琴訪友》、《春塘小曖》、《松鷹》、《抱雛》、《梅蘭夜色》、《晴巒積翠》、《小亭枯樹》、《雨后千山鐵鑄成》、《梅鶴》、《微風燕子斜》、《雁蕩寫生》、《水墨花石》。 1962年4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上,提議國畫專業應把詩詞、書法、篆刻等列為正式課程。 秋,"潘天壽畫展"在新落成的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隨后又到上海、杭州等地展出。 冬,參加美院舉辦的素描教學討論會,提出中國畫要有自己的基礎訓練方法。 在《東海》雜志1962年10月號上發表《談黃賓虹山水畫的成就》。 為緬甸駐華大使館作《雨霽》,現藏于釣魚臺國賓館。 作《南天秋雁》、《青綠山水》、《梅花芭蕉》、《晴霞》、《菊竹》、《石榴》、《欲雪》、《魚樂》、《秀竹幽蘭》、《記寫少年時故鄉山村中所見》、《寫西湖中所見》等。 1963年元旦,"潘天壽畫展"由上海美協、中國畫院主辦,在上海美術館展出。 在潘天壽主持下,美院正式成立書法篆刻科。 事理《聽天閣詩存》。 作《小龍淵下一角》、《雁蕩山花》、《聽天閣圖卷》、《春酣國色》、《無取限風光》。 1964年,"潘天壽畫展"在香港展出。 作《泰山圖》、《暮色勁松》、《光華旦旦》、《蛙石》。 1965年春,隨學校師生到上虞縣參加農村社教運動。 作《菘菜》、《指墨南瓜》、《紅菊醺風》、《數點梅花》。文革,最后的歲月 1966年春,作《梅月圖》。 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發,被關進牛棚監禁達三年之久。 1967年初,被帶到嵊縣參加批斗大會。 1968年,浙江美院"打潘戰役"達到以高潮。 1969年初,被押往家鄉寧海縣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下最后首詩:"莫此籠縶狹,心如天地寬。是非在羅織,自古有沉冤。" 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廠勞動。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醫院搶救,此后即臥床不起。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時、認真的治療,出現嚴重血尿。 1971年5月,在聽了向他宣讀的"定案結論"(安案為"反動學術權威",敵我矛盾)后,憤慨疲備至極,又大量出血,再度送往醫院搶救。 9月5日天明前,潘天壽在冷寂黑暗中長辭人世。 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善畫鷹、八哥、松樹、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他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故落筆大膽潑辣,又能細心收拾,作品的構圖,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趣韻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他還長于表現山花、野草,筆墨挺秀多姿,艷麗生動。畫面的虛實、疏密、主賓、黑白以及強烈,又和諧協調,加之色彩的清新濃郁,畫面的靈氣引人入勝。他的著作有《中國繪畫史》、《雷婆頭峰團瓢 畫談隨筆》,以及其繪畫作品《潘天壽畫集》等。
賣駱馬 【唐】白居易 五年花下醉騎行,臨賣回頭嘶一聲。 項籍顧騅猶解嘆,樂天別駱豈無情。 歸馬華山 【唐】白行簡 牧野功成后,周王戰馬閑。驅馳休伏皂,飲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隨風暮自還。冰生疑隴坂,葉落似榆關。 躞蹀仙峰下,騰驤渭水灣。幸逢時偃武,不復鼓鼙間。 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 【唐】曹唐 騄耳何年別渥洼,病來顏色半泥沙。 四啼不鑿金砧裂,雙眼慵開玉箸斜。 墮月兔毛干觳觫,失云龍骨瘦牙槎。 平原好放無人放,嘶向秋風苜蓿花。 隴上沙蔥葉正齊,騰黃猶自跼羸啼。 尾蟠夜雨紅絲脆,頭捽秋風白練低。 力憊未思金絡腦,影寒空望錦障泥。 階前莫怪垂雙淚,不遇孫陽不敢嘶。 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別是古龍孫。 霜侵病骨無驕氣,土蝕驄花見臥痕。 未噴斷云歸漢苑,曾追輕練過吳門。 一朝千里心猶在,爭肯潛忘秣飼恩。 空被秋風吹病毛,無因濯浪刷洪濤。 臥來總怪龍蹄跙,瘦盡誰驚虎口高。 追電有心猶款段,逢人相骨強嘶號。 欲將鬐鬣重裁剪,乞借新成利鉸刀。 病久無人著意看,玉華衫色欲凋殘。 飲驚白露泉花冷,吃怕清秋豆葉寒。 長襜敢辭紅錦重,舊韁寧畏紫絲蟠。 王良若許相抬策,千里追風也不難。 馬 【唐】陳凝 未明龍骨駿,幸得到神州。自有千金價,寧忘伯樂酬。 雖知殊款段,莫敢比驊騮。若遇追風便,當軒一舉頭。 白馬 【唐】杜甫 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 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戮,中夜商於戰。 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詠馬 【唐】韓琮 曾經伯樂識長鳴,不似龍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鹽車猶駕瘦何驚。 難逢王濟知音癖,欲就燕昭買駿名。 早晚飛黃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鸞鳴。 驄馬 【唐】霍總 青驪八尺高,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護錦袍。 路傍看驟影,鞍底卷旋毛。豈獨連錢貴,酬恩更代勞。 白馬 【唐】賈至 白馬紫連錢,嘶鳴丹闕前。聞珂自蹀躞,不要下金鞭。 紫騮馬 【唐】李白 紫騮行且嘶,雙翻碧玉蹄。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 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 詠馬 【唐】楊師道 寶馬權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裝。 春草初生馳上苑,秋風欲動戲長楊。 鳴珂屢度章臺側,細蹀經向濯龍傍。 徒令漢將連年去,宛城今已獻名王。 白馬 【唐】翁綬 渥洼龍種雪霜同,毛骨天生膽氣雄。 金埒乍調光照地,玉關初別遠嘶風。 花明錦襜垂楊下,露濕朱纓細草中。 一夜羽書催轉戰,紫髯騎出佩騂弓。 老馬 【唐】姚合 臥來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悵東郊道,秋來雨作泥。 浴馬 【唐】喻鳧 解控復收鞭,長津動細漣。空蹄沈綠玉,闊臆沒連錢。 沫漩橋聲下,嘶盤柳影邊。常聞稟龍性,固與白波便。 塞馬 【唐】元稹 塞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曉風寒獵獵,乍得草頭行。 夷狄寢烽候,關河無戰聲。何由當陣面,從爾四蹄輕贊同158| 評論(1)
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清·徐珽《大獵》。這兩句大意是:四面山頭軍旗招展,如清空漫卷的紅霞;萬馬奮蹄奔騰而來,聲勢如暴雨驟至。以霞卷比旗飄,眥驟雨比蹄聲,不但新穎貼切。也寫出了會獵的場面和聲勢,氣勢磅礴,有聲有色,給讀者以壯美感。寫威武雄壯的戰斗場面可化用此名句。清·徐珽《大獵》圣主親臨講武臺,風沙漠漠陣圖開。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壯士晾鷹森勇氣,將軍射虎老邊才。雅歌沮漆夸從狩,樂勝軍前奏凱回。
清·徐珽《大獵》圣主親臨講武臺,風沙漠漠陣圖開。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壯士晾鷹森勇氣,將軍射虎老邊才。雅歌沮漆夸從狩,樂勝軍前奏凱回。徐珽 字紫長,江南無錫人。著有《香樹齋詩》。○香樹以詩受知圣祖,修書內廷,常追隨屬車豹尾間,故其詩多近唐人應制。
1.黃賓虹 黃賓虹,原名懋質,因生于農歷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諱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質,字樸存。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于浙江金華。 黃賓虹一生跨越兩個世紀,兩種時代,最終以中國畫大師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在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黃賓虹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數十年孜孜埋頭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則集中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層熱忱和洞察。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一創造的意義更在于為中國畫史進入現代豎起了一塊新的里程碑。同時,他的創造精神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分質樸而偉大的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時代激流中執著、智慧的一生。 “畫品之高,根于人品”,黃賓虹一生勤勞謙虛,誨人不倦。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是一位愛國主義者,當他九十壽辰之際,華東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優秀畫家”的稱號。賓虹大師逝世之時囑其家屬,將其收藏的古今名畫2283件,銅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數千件作品全部贈給國家,足見先生熱愛祖國之忱。 2.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塢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3.徐悲鴻(1895—1953)是江蘇宜興人,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悲鴻少年時代,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翌年赴巴黎留學,后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他非常喜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及以后的古典繪畫,廢寢忘食的悉心臨摹。1927年回國后。先后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抗戰后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直至病逝。 4.張大千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的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裁長補短密不可分。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并先后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于非廠等國內各名家及外國大師畢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內江人。 張大千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癡”的二哥張善子的熏陶指引,并從名師曾農髯、李梅庵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鉆研,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 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后,一度迷于佛學,曾去寧波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拜別了師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1932年舉家移居蘇州網獅園,潛心作畫。1940年后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于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 1948年遷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78年定居臺灣,1984年4月病逝臺灣。享年84歲。現在他生前臺灣居住的“摩耶精舍”建為“張大千紀念館”。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青年時酷愛繪畫、書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于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后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建國后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畫山水、人物。崇尚創新,建樹良多,創造出用筆有直有根、有折有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萬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畫受陳老蓮影響而又能脫變運用,自成一格。用筆洗煉,著重氣韻,達到搞灑入神的效果。他的畫法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別出心裁,線條縱逸挺秀,設色沉渾質麗,善于把水、墨、色融為一體。意境深道,繪出神仙般畫幅,令人陶醉。著作尤豐,有《傅抱石美術文集》等數十種著作行世。影響至為深遠 6.潘天壽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生出不平凡的藝術感染力。如他的《小龍湫一角》特別是把畫面主體小龍湫壓到邊角的構圖,含蓄地讓觀者先看靈巖的磅礴山勢,爛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賞那支龍湫水,這種方法,正與那些使畫面“一覽無余”形成對照,不僅顯示了畫家出奇制勝的構圖才能,也表述了畫家對平凡事物的內在感情。 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他的書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學鐘、顏,后又擷取魏、晉碑中精華以及古篆漢隸 ,還能詩、善治印。平時作畫,對詩文、題跋、用印方面,非常認真、講究,絕不馬虎。他對畫史、畫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聽天閣詩存》、《治印絲談》。并緝有《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7.林鳳鳴 林鳳鳴,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于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后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后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鳳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于是一位富于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后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8.吳冠中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 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蘇宜興,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五彩繽紛的藝術美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了杭州藝專。大學畢業后,吳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費,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國,到中央美院任教,后來又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最近幾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最近,他獲得?quot;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的榮譽。 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展覽--吳冠中個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號稱"前所未有",是由于吳冠中個人在歐洲的第一次個展,更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畫家所辦的展覽。因此這次個展,不僅對吳冠中而言是他繪畫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著東西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 吳冠中說,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子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他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后、他進一步致力于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于畫壇的"李可染學派"。它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既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中國國畫大師---潘天壽年譜: 天壽:(1898-1971)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縣人。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后,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中國國畫大師---潘天壽年譜:少 年 1897年3月14日(農歷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寧海縣冠莊村,原名天謹,學名天授。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讀書。文章日課之外,喜歡寫字,熱心于臨摹《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插圖。 1910年春,入縣城正學小學讀書,接受西式學校教育,課余喜愛書法、繪畫、刻印。 在縣城紙鋪購得《芥子園畫譜》及數本名人法帖,成為他自學中國畫和書法的啟蒙教材,從此立志畢生從事中國畫。在浙一師 1915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取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赴杭州就讀。 1918年,師范四年級,為同學作《枇杷圖》。 1919年,為同學作《紫藤白頭翁》等畫。是年,參加杭州"五四"愛國學生游行集會。大約在1919年至1920年間,與劉海粟在杭州丁家山首次相見。1920年春,參加浙一師進步學潮。夏,畢業,回寧海下正學高小教書。工作之余刻苦自習繪畫、書法、詩詞、篆刻。 為趙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鴉》、《晚山疏鐘》。1921年,經常臨摹民間古舊書畫,鉆研畫論。 作《紫藤明月》、《雪景八哥》等畫。 1922年春,轉浙江孝豐縣(今安吉縣)高等小學教書。 與沈遂貞在孝豐一字閣開書畫展,作品中有指墨畫。 作《古木寒鴉》、《長風白水》、《濟公與象》、《禿頭僧》等。在上海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國畫習作課和理論課教師。 結識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吳茀之、朱屺瞻,畫風向吳昌碩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揮灑向深邃蘊藉發展。 作《秋華濕露》等。 改"天授"為"天壽"。 1924年,任上海美專教授,著手編著《中國繪畫史》。 經常參加各種展覽,觀摩古今書畫,結識先輩名家。著重攻寫意花鳥,又攻山水畫。 作《行乞圖》、《垂楊系馬》、《貍奴守歲》等畫。1925年1月,在上海完成《中國繪畫史》,2月,在杭州寫成序言。 6月20日,與劉海粟、諸聞韻等教授聯名在《申報》刊登啟事,接受訂件,為五卅慘案中死傷的工人、市民舉行義賣畫展。 作《晴巒曉色》、《春風淡蕩》、《古梅》等。1926年7月,所編《中國繪畫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冬,與俞寄凡、潘伯英發起創辦了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27年春,新華藝專招收第一期學生,潘天壽出任教育系主任教授。在杭州 1928年初春,應邀擔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時兼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等校授課教師。 是年冬,與王一亭、劉海粟在名醫徐小圃家宴請日本畫家橋本關雪。橋本關雪與他筆談:"南畫創于中華。可惜我不是中國人,不在中華長大,對各地名勝古跡觀光機會不多,每隔一二年便來旅行寫生一次,以彌補缺陷、增強修養。"潘天壽在歸途中對劉海粟說:"我們生在中華真是三生有幸。橋本很用功,一心想繼承我國南宋諸大家的神韻,可惜感情欠深沉,下筆仍是島國人本色,作品回味不多。我們要奮力筆耕,不能讓東鄰畫家跑到我們前面去啊?quot; 作《緋袍》、《青山白云》等畫。 1929年春,赴上海參觀唐宋元明古畫及石濤、八大專題展,作《讀八大石濤二上人畫展后》詩。 是年夏,參加藝專組織的訪日美術教育參觀團,走訪了東京美術學校,帝國繪畫館、博物館等機構,了解日本藝術教育情況。 作《雞冠八哥》、《西湖秋色》。 1930年,作《觀瀑圖》、《幽谷圖》。 1931年,參加"藝苑"畫展,作品《蘭花》收入美術展覽會專號。 作《江洲夜泊》、《石壁飛瀑》、《山居圖》、《霜天暮鐘》等。1932年,與諸聞韻、吳茀之、張振鐸、張書旗等組織"白社"國畫研究會,主張以"揚州八怪"的革新精神從事中國畫創作。曾先生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蘇州等地舉辦畫展,甚獲好評,并出版二集《白社畫集》,其中收入了潘天壽的《江洲夜泊》、《梅蘭竹石》、《贈悲鴻魚鷹圖》、,芭蕉雄雞》、《窮海禿鷲》、《石梁飛瀑》、《松壑鳴泉》等作品。 10月,參加"新華藝專教授近作展覽"。 1933年,作品參加徐悲鴻在法國巴黎主持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 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屆畫展在中央大學禮堂舉行。 修改《中國繪畫史》,編寫《中國書法史》初稿。 作《夕陽山外山》、《鱖魚》等作品。 1935年春節,"白社"第三屆畫展在杭州開幕。 加入朱念慈所創"莼社"。 9月,參加"百川畫會"。 作《江洲夜泊》、《山居圖》。 1936年,所編《中國繪畫史》經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學叢書"。 8月,"白社"第四屆畫展在蘇州公園圖書館舉辦。 作《夢游黃山》。抗戰至解放前 1937年4月1日,潘天壽作品《墨貓》、《行書立軸》在南京美術陳列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出。 《江洲夜泊圖》在"中國畫會第六屆展覽會"展出。 1938年,整理舊詩稿,編成《詩賸》一冊。 1939年春,在國立藝專繪畫系主持中國畫專業。1940年,作《楚蘭圖》。 1941年,作《禿筆山水》、《山居圖》、《蘭竹石》、《小城山水》等。 1943年,編寫《中國畫院考》。 整理歷年詩作,編為《聽天閣詩存》付梓。 作《秋酣》、《行書畫論手卷》。 1944年,潘天壽的《中國花卉畫之起源及其派別》一文發表于《前途》雜志第1卷第4號。 編著教材《治印叢談》。 作《山齋晤談》、《黃山虬松》、《觀瀑圖》、《微雨薔薇》、《江洲夜泊》等。 1945年,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甚至獲好評。 作《淺絳山水》等。 1946年,作《幽蘭靈芝》、《秋風紅菊》等。 1947年,潘天壽《佛教與中國繪畫》一文收入王扆昌主編中華民國36年《美術年鑒》。 作《水墨山水》。1948年,潛心創作,數量劇增。作有《萱花貍奴》、《垂楊系馬》、《秋夜》、《靈芝》、,舊友晤談》、《盆蘭墨雞》、《秋意》、《喬松》、《柏園》、《松下觀瀑》、《松鷹》、《行乞》、《濠梁觀魚》、《煙雨蛙聲》、《讀經僧》、《磬石墨雞》等,由此確立了他在藝術上的獨特面貌。解放后 1949年,作《耕罷》。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族美術研究室"主任,與吳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購、鑒定民間藏畫,分類造冊,裝裱修整,充實院系收藏,為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直觀教材。 作人物畫《踴躍爭繳農業稅》、《文藝工作者訪問貧雇農》、《種瓜度春荒》。 1952年,作《豐收圖》。 1953年,與吳茀之、諸樂三等人赴山東講學。 作《江南春雨》、《江洲夜泊》、《和平鴿》、《焦墨山水》。 1954年,著《中國畫用具材料常識·毛筆的常識》一文。 為北京飯店作《小憩》、《紅荷圖》。 作《竹谷圖》、《之江遙望》、《美女峰》、《睡貓》、《江洲夜泊》、《晚風荷香》。 1955年,作《對于文藝思想的體會》的發言,明確提出了自己對于發展民族藝術的主張。認為要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一定要研究繼承過去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重視發展民族形式。強調"真誠、堅毅、虛心、細致地研究古典藝術"。 作《靈巖澗一角》、《梅雨初晴》。 1956年,撰寫《顧愷子》一書和《吳道子的生平概況》。 作《石榴玉簪》、《恭賀年禧》、《越王臺》。 1957年,撰寫《中國畫題款之研究》、《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 在《美術》1957年第1期上發表《回憶吳昌碩先生》一文。在《美術研究》1957年第1期上發表《吳道子的生平概況》,第4期上發表《誰說"中國畫必然淘汰"》。 作《記寫雁蕩山花》、《瑩瑩山水》。 1958年,作品《露氣》參加12月莫斯科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 作《鷲石圖》、《鐵石帆運》、《小篷船》、《松鷲》、《長松流水》。 1959年4月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要有更美的畫》。 撰寫《花鳥畫簡史》初稿。 應邀以《鷲鷹》、《小篷船》、《江天新霽》等作品參加蘇聯舉辦的《我們同時代人》展覽。 作《記寫百丈巖古松》、《晴晨》、《江天新霽》、《國色天香》、《江山如此多嬌》。 1960年,作《夕陽山外山》、《堪欣山社竹添子孫》、《松石》、《小龍湫一截》、《百花齊放》、《初晴》、《映日荷花別樣紅》。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上,提出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分科教學的建議,寫《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應該分科學習的意見》。 作《攜琴訪友》、《春塘小曖》、《松鷹》、《抱雛》、《梅蘭夜色》、《晴巒積翠》、《小亭枯樹》、《雨后千山鐵鑄成》、《梅鶴》、《微風燕子斜》、《雁蕩寫生》、《水墨花石》。 1962年4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上,提議國畫專業應把詩詞、書法、篆刻等列為正式課程。 秋,"潘天壽畫展"在新落成的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隨后又到上海、杭州等地展出。 冬,參加美院舉辦的素描教學討論會,提出中國畫要有自己的基礎訓練方法。 在《東海》雜志1962年10月號上發表《談黃賓虹山水畫的成就》。 為緬甸駐華大使館作《雨霽》,現藏于釣魚臺國賓館。 作《南天秋雁》、《青綠山水》、《梅花芭蕉》、《晴霞》、《菊竹》、《石榴》、《欲雪》、《魚樂》、《秀竹幽蘭》、《記寫少年時故鄉山村中所見》、《寫西湖中所見》等。 1963年元旦,"潘天壽畫展"由上海美協、中國畫院主辦,在上海美術館展出。 在潘天壽主持下,美院正式成立書法篆刻科。 事理《聽天閣詩存》。 作《小龍淵下一角》、《雁蕩山花》、《聽天閣圖卷》、《春酣國色》、《無取限風光》。 1964年,"潘天壽畫展"在香港展出。 作《泰山圖》、《暮色勁松》、《光華旦旦》、《蛙石》。 1965年春,隨學校師生到上虞縣參加農村社教運動。 作《菘菜》、《指墨南瓜》、《紅菊醺風》、《數點梅花》。文革,最后的歲月 1966年春,作《梅月圖》。 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發,被關進牛棚監禁達三年之久。 1967年初,被帶到嵊縣參加批斗大會。 1968年,浙江美院"打潘戰役"達到以高潮。 1969年初,被押往家鄉寧海縣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下最后首詩:"莫此籠縶狹,心如天地寬。是非在羅織,自古有沉冤。" 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廠勞動。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醫院搶救,此后即臥床不起。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時、認真的治療,出現嚴重血尿。 1971年5月,在聽了向他宣讀的"定案結論"(安案為"反動學術權威",敵我矛盾)后,憤慨疲備至極,又大量出血,再度送往醫院搶救。 9月5日天明前,潘天壽在冷寂黑暗中長辭人世。 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善畫鷹、八哥、松樹、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他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故落筆大膽潑辣,又能細心收拾,作品的構圖,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趣韻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他還長于表現山花、野草,筆墨挺秀多姿,艷麗生動。畫面的虛實、疏密、主賓、黑白以及強烈,又和諧協調,加之色彩的清新濃郁,畫面的靈氣引人入勝。他的著作有《中國繪畫史》、《雷婆頭峰團瓢 畫談隨筆》,以及其繪畫作品《潘天壽畫集》等。
總結
- 上一篇: 无需ROOT 只需2招解决Androi
- 下一篇: 上海怎么到乌镇最快(上海到乌镇高铁时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