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封闭:从美国印度抵制中国制造说起
文/深圳寧南山
來源:寧南山(ID:ningnanshan2017)
目前全球有兩個國家在抵制“中國制造”,
這里的“中國制造”包括硬件和軟件。
一個是發達國家的美國,
一個是發展中國家的印度。
美國的抵制主要在政府層面,美國通過加征進口關稅,以及對華為,中興,海康,大華,TikTok 的禁令來抵制,
印度則是政府層面和民眾層面因為反華情緒集體抵制,
禁用了一大批中國的 App,禁止中國公司參與印度的道路建設,還取消了中國公司參與印度的 4G 網絡升級維護投標,估計 5G 建設也可能不會讓中國公司參與,不少印度老百姓也在抵制購買中國制造。
印度這個國家真的是有點讓人難以理解,
我看了不少印度新聞,都說前不久的中印邊境沖突中國士兵傷亡了不少,什么數字都有,總之基本都是印度士兵傷亡的兩倍左右,
那他們到底是不是信這些消息呢?
如果是真的相信,那就是印度贏了,那為啥還要氣鼓鼓的抵制?
今天美國和印度發生的事情,讓人思考一個問題,
在兩國關系緊張的時候,一國政府或者民眾集體抵制另一國的產品,究竟有沒有用?
從數據上,我們可以來看一看中國市場曾經發生的情況,
畢竟抵制外國貨,我們歷史上也發生過。
1:短期內,一個國家抵制外國貨,在短期內確實可以起到比較大的效果,可以讓外國公司遭受比較大的損失,也能給外國政府帶來一定壓力。
2012 年 8 月份隨著香港人登島被捕和日本右翼登島,中日釣魚島事件爆發,中國國內開始了抗議活動,還出現了砸日本車等過激行為,造成日系汽車品牌在中國銷量大幅下滑。
以至于影響了全年銷量下滑,2012 年日系“三大”汽車企業豐田、本田、日產
豐田 2012 年在中國的總體銷量為 84 萬輛,同比下跌約5% 到6% 之間,沒有完成全年 100 萬輛的目標。
本田汽車 2012 年在中國共售出汽車 59.86 萬輛,較 2011 年下降 3.1%。
損失最為慘重的是日產,2012 年在華汽車銷量為 118.15 萬輛,同比下降 5.3%。
2:從長期看,抵制外國貨效果不大,唯一途徑是國產的崛起。
抵制熱潮過去之后,日系汽車就在中國銷量逐漸回升了,
以豐田為例,2019 年在華新車銷量 162.07 萬輛,比 2012 年的 84 萬輛上升 92.9%。
本田 2019 年在華新車銷量 155.44 萬輛,比 2012 年的 59.86 萬輛增長 159.6%
日產 2019 年在華新車銷量 154.69 萬輛,比 2012 年的 118.15 萬輛增長 30.9%。
日系車今天在中國市場,抵制的陰影早已經是過去時了。
類似這樣的數據,還可以從歷史上找到不少,
歷史告訴我們,抵制外國貨運動確實可以給外國廠家帶來損失,從而給外國政府施加壓力,也能夠給國產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
下圖是 2012 年各個月份中國市場自主品牌和外資品牌汽車的銷量增速對比,在發生了釣魚島事件的第四季度,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增速出現了猛增,連續三個月均在 18% 以上,遠高于外資汽車品牌增速,這表明抵制日貨運動給自主品牌的發展帶來了短期的收益,取代和填補了日系車的部分市場份額。
但是從較長的時間維度看,由于國產車不可能在幾個季度或者幾年就能超過外資品牌,于是市場銷售又會恢復到外資強,自主弱的狀態。
這表明,要想真正的抵制洋貨,唯一的辦法就是國產的強大,而這個是需要較長時間的發展和積累,短期的抵制行為幫助不大,所以說抵制不抵制從長時間來看其實不太重要,如果國產不強大,抵制只能給對方造成一時的損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局面。
說完了收益,再說下副作用,抵制外國貨,
我個人對抵制外國貨的運動并不太感冒,
第一個原因是,
我還在讀本科的時候,也曾經發生了反日游行,離學校只有幾公里,輔導員給我們班上挨個打電話勸導不要去,后來在網上看到,游行中少數人趁機作亂,把一些電子產品店鋪打砸和洗劫了,理由是里面有日系品牌電子產品,讓投入了巨資的店主欲哭無淚。
還記得有人在網上發了一張店鋪的照片,說是他的朋友還是親戚,剛剛貸款開了一家店,進貨了一批日本的數碼相機,結果店鋪被洗劫,血本無歸還要還債,發帖人怒罵打砸的人是一群畜生。這個帖子我至今還有印象。
也正是這些當時的新聞讓我改變了很多想法,
我那個時候也挺相信民主自由理論的,覺得游行示威是公民的天然權利,當然這其實也沒有錯,畢竟我國憲法也是這么寫的。
只是忽略了,自由的另外一端是秩序,自由與秩序是一個平衡的游戲,只強調其中任何一邊,都是有問題的,2019 年香港就是如此,大批年輕人上街,他們倒是實踐了自己的自由,但是大批商家可就倒霉了,很多都遇到了打砸,即使是沒有被打砸的,生意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收入大大下降。
我至今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組織了街頭活動的組織者,或者是參加了游行的個人,會主動的向受損失的商家捐款或者賠款,可見他們認為自己的自由比別人的金錢更重要。
第二個原因是,
抵制活動雖然可以對洋貨造成一定損失,但是難以對處于優勢地位的洋貨造成根本打擊,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要做困難的事情才能成為發達國家》,我覺得這個理論用在抵制外國貨上也是一樣的。
要做困難的事情才能真正的實現“抵制”,比如想抵制高通的芯片,那還得國產的芯片趕上去才行,不是說今天上街抗議了一番,高通芯片的優勢明天就消失了。
而國產芯片要趕超高通,即使是華為海思這樣的佼佼者,追上高通的水平也用了十年的時間,而國內其他廠家做手機處理器的廠家例如小米的澎湃芯片,紫光展銳的手機處理器,要想趕超高通,時間就還不只十年了。
第三個原因,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那就是“成功需要朋友,巨大的成功需要敵人”。
國產貨的目標不應該僅僅是國內,而是應該走向全球。
只有走向全球,才能叫做巨大的成功。
那些技術,品牌,質量,生態處于優勢地位的洋貨來到中國市場參與競爭,
是國產貨發展最好的“陪練”,這使得我們的國產貨在本土市場就可以和全球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競爭和過招,這可以使得國產發展出強大的競爭力。
如果通過政府禁令,或者因為民眾的自發抵制,洋貨都退出了本土市場,這其實對國貨的發展并不利,要知道,在自由市場競爭中擊敗洋貨,這是國貨成長的必經階段。
因為你早晚是要走向全球的,而走出了國門還是會和洋貨競爭,根本無法跳過和回避。
正是因為蘋果和三星在中國的存在,才使得國產手機有了真正的標桿,有了更大的競爭動力,而在本土市場實現了對三星和蘋果市場份額擠壓的國產品牌,在進入全球市場時頗有勢如破竹的意味。
上海引進特斯拉,對中國國產電動車品牌也是極大的刺激,
今年1-6 月份,特斯拉 Model 3 的累計銷量約為 4.58 萬輛,位列新能源車型銷量累計榜第一,與排名第二的比亞迪全新秦 EV(1-6 月份銷量約為 2.01 萬輛)拉開了一倍以上的差距。
6 月份當月特斯拉純電動汽車更是占到了中國純電動市場的 23%。
不少國內自主品牌紛紛在打造和 Model 3 對標競爭的車型,
如果在本土市場都無法擊敗洋貨,那么走出國門再和洋貨競爭,必定會一敗涂地。
再說下互聯網產業,
和中國制造相比,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進展緩慢,僅有的國際化成果只有 TikTok 了,另外還有手機游戲,不過游戲的粘性相比于社交平臺并不強。
現在百度搜索要想國際化,要想在全球市場打敗谷歌,那是遙遙無期的。
其實當年 google 在中國商業化運行了多年,谷歌還專門成立了谷歌中國,使用域名 google.cn,是本土化的搜索引擎。
那個時候畢業能去谷歌中國工作,那簡直是大牛中的大牛。
當年百度和谷歌的競爭是當年中國市場的主旋律,當時在學校的內網上,
還能看到學校學生發的百度搞的非正式廣告視頻,內容是唐伯虎和一個穿著燕尾服的外國人斗嘴,然后唐伯虎大獲全勝,廣告詞是“百度更懂中文”,諷刺谷歌不懂中國市場。
而谷歌后來在 2010 年因為“價值觀”問題選擇停止 Google.cn 的服務,其自己做出了選擇,不愿意遵守中國的要求和規定,自己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事情關系到國家數字主權,中國政府也很難做出妥協。
如果不講意識形態,純粹從技術和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講,有一個強大的國際選手和國產競爭,對國產的進步是有利的。
其實國內互聯網企業并不懼怕外企在華競爭,反而能夠在競爭下爆發出潛力,
在當年的中國市場,百度早在谷歌退出前在中國市場份額就已經做到了第一,除了搜索之外,
百度貼吧是當時極為火爆的產品,我自己就曾經是某個國內游戲貼吧的吧主,
當時 google 也推出了類似于貼吧的功能,我上去看,同樣名字的社區,人氣遠遠不如百度貼吧。
但是到 2020 年,谷歌搜索退出中國十年了,百度搜索發展的并不好,
要想在全球替代谷歌搜索遙遙無期,不僅如此,現在百度搜索出來的內容還在不斷退步,
我現在用百度越來越少了。說句實話,如果不是意識形態因素的話,類似于谷歌搜索,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如果能留在中國,和百度搜索引擎和百度百科進行競爭,對于激發國產的進步是有利的。
要獲得巨大的進步,就一定要和國際對手有所競爭和接觸,注意這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中國互聯網企業競爭力處于第一梯隊的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
盡管國際化成果不同,但是他們在自己的主營業務,
都始終保持了和國際頂尖競爭對手的接觸和競爭,這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國際化最成功的字節跳動,
國際化的關鍵點是在 2017 年底以 10 億美元收購了當時美國最大的短視頻應用 Musical.ly,
而 Musical.ly 其實是上海的一家公司旗下的產品,創始人陽陸育畢業于中南大學,也是中國第一個在美國真正大熱的互聯網產品,在 2017 年底被字節收購的時候,
Musical.ly 全球注冊用戶達到 2.5 億人,每天的活躍用戶數超過 2000 萬,其中北美活躍用戶超過 600 萬,
Musical.ly 在美國成功后也回到了國內,起名叫做 Muse 參與了和抖音的國內市場競爭。
字節完成收購后,把 Musical.ly 的用戶合并進了 2017 年 8 月上線的 TikTok,大大加速了國際化進程。
阿里的電商領域,亞馬遜,eBay 等國外電商在中國市場一直存在,和中國電商企業同臺競爭,
也即是本土電商,自始至終面臨著國際競爭對手的壓力,而阿里巴巴不僅在本土擊敗了國際電商廠家,而且也進軍了國外收購了一些當地電商廠家,例如東南亞的 Lazada,同時也做了阿里巴巴國際站。
我覺得像阿里這樣的企業,競爭力是非常強的,只要舍得投入,國際化是遲早的事情。
而騰訊至少也在中國本土擊敗了國際同行,
在十年前的中國,騰訊的 QQ 最大競爭對手就是微軟旗下的 MSN messenger,這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白領最愛的聊天軟件了,
我記得當時我的同事們上班都用 MSN 聊天,也方便和國外客戶聯系,
MSN 最終在市場競爭中落敗,因為營運不佳在 2014 年停止營運服務。
同時騰訊旗下的微信,兩個最大國際競爭對手,
Line 是 2014 年才不能在中國使用,
WhatsApp 是在 2017 年之后不能在中國訪問,
也就是說,微信在本土至少是長期的面臨 WhatsApp 的競爭的,也成功的在本土擊敗了他們,
不僅如此,微信早在 2012 年就已經開啟了國際化進程,在國外也已經在直接和 Line 以及 WhatsApp 競爭了。
我自己因為要和外國客戶接觸,所以也是 line 和 WhatsApp 的用戶,
我自己對三個軟件的體會,微信就功能而言,是非常好的,Line 也不錯,除了已讀功能比較讓人厭惡。WhatsApp 的使用體驗非常糟,真不知道這個軟件是怎么做到那么多用戶的。
微信國際化到現在也不算成功,是因為啟動時機較晚,社交媒體一旦占了先機后來者很難逆轉,同時微信在國外的本地化確實做的不好等原因,
更多還是國際化的決心和投入力度問題,就產品自身競爭力來說并不差。
而相比之下,
百度在 2010 年,優酷,愛奇藝在 2009 年,
微博在 2009 年都相繼在國內脫離了和國際競爭對手的接觸,
在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里,他們在國內碰不到國際競爭對手,也缺乏進軍世界和國際競爭對手同臺競技的決心。
今天百度要在全球替代 google,優酷愛奇藝要在全球取代 youtube,
微博要在全球趕上 Facebook,Twitter,百度地圖,高德地圖要在全球取代谷歌地圖,
都還非常遙遠,遙遙無期,國際化進程緩慢,
和國外強大競爭對手進行接觸和直接競爭,是成為世界第一的必經之路,
不在競爭中擊敗國際對手,就無法實現國際化,無法成為世界第一。
在 2020 年的現在,互聯網企業出海已經是上升到國家競爭和經濟發展的層面,刻不容緩了。
要鼓勵國內互聯網企業敢于長期投入,堅持投入,和國際競爭對手同臺競技,
大力的推行國際化,這對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長期利益都是有利的。
背后的原因,中國貨物出口的全球份額已經快到極限了,
2012 年中國貨物出口是 2.05 萬億美元,到了 2019 年僅僅增長為 2..498 萬億美元,七年的時間增長了 22% 不到。
以后中國的出口增長,在全世界收割利潤的增長主力將是服務出口,包括電影,電視劇,音樂,知識產權,教育,游戲,互聯網廣告,旅游等。
如果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成為了全球平臺,最簡單的,
第一,中國的影視作品,生活方式,音樂,科技形象都將會推向全世界,這將極大的促進服務出口。國內不少旅游景區,歌曲,電影,就是因為一條抖音就火了起來,
比如那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就讓人知道了多年前的《牧馬人》這部電影,對國外也是同理。
第二,全球的企業都會在你的平臺打廣告。
WARC (World advertising research center)在 2019 年初做了一個估計,
預計 2019 年全球廣告支出為 6160 億美元,
其中互聯網廣告占了 46.7%,傳統渠道(報紙,雜志,廣告牌,電視)等占了 53.3%。
而 Google 和 Facebook 合計的廣告收入為 1764 億美元,這意味著 2019 年全球互聯網廣告支出的 61.4% 流向了這兩家公司,或者說這兩家公司的收入占了全球廣告總支出的 28.6%。
WARC 還做了另外一個統計,
2014 年-2019 年全球所有廣告支出的四分之一流向了 Google 和 Facebook 兩家公司。
而要做到這一點,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打敗美系應用是必由之路,如果在國內遇不上,那就必須到國際市場上去碰撞,去競爭,增強自己的全球化能力。
我們回到本文開頭說的印度和美國抵制中國制造,
為什么說“他們要封閉,我們要開放”
印度抵制中國制造和中國互聯網應用,對其自身發展一定是不利的,
因為印度是弱小的一方,中國是強大的一方,保持和強者的接觸,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很重要,如果是擔心本土企業在競爭中落敗和被消滅,可以給予弱勢的本國企業一定扶持,但絕對不是讓外國企業退出本國市場的競爭。
對中國的抵制,在短期內可以給印度本土企業帶來收益,他們會和其他外國企業一起填補中國企業留下的市場空白。
但是首先印度會喪失一個主要的技術,資本,基建和產業輸入來源,
選擇購買中國的產品,是因為該領域中國公司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最具有競爭力,
如果抵制中國,那就意味著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收益,
尤其是印度現在的基建,資本,產業和技術都依賴于先進國家的輸入和轉移,
把中國排除在外,意味著喪失了一個重要的基建,資本,產業和技術輸入來源,
那么只能從發達國家獲取這一切了,這意味著會更加昂貴。
例如印度的電力建設在過去的十幾年快速發展,發電量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僅次于中美,中國公司提供低成本的發電設備和高質量且準時的工程服務功不可沒,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電力設備進口來源。
再比如印度本土也在蓬勃發展的互聯網產業,這是個前期需要燒錢投入的產業,喪失了中國資本這個融資來源,在融資時勢必會導致買方競爭減少,在和投資方的估值博弈中會喪失籌碼,難以獲得更高的估值和溢價。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如 2015 年印度的高鐵選擇了日本,希望 2022 年印度獨立 75 周年的時候項目完工,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其最終進度和造價。
第二點,印度企業沒有在本土面臨中國公司的壓力,對于培育其全球競爭力不利,
中國是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制造在全球占據了最大的份額,尤其是中低端市場處于霸主地位,印度企業暫時很難做高端,因此在中低端領域最大競爭對手就是中國公司,
除非永遠龜縮在印度市場,否則將來印度企業要想走出本土,勢必還是會和中國企業相遇的,這一步無法跨越。
企業競爭力太難獲得了,要培育其競爭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強大的陪練。
每一個世界冠軍,背后都是必然參加了各種世界大賽,經歷了和頂尖選手交手的歷練。
中國企業被迫退出印度,這無疑會讓印度本土企業市場填補空白,并導致在印度市場份額擴大,但是在一個缺乏競爭的市場,尤其是抵制在很多領域占據優勢地位的中企,事實上等于讓國際競爭的狀態退出本土,這會讓印度企業難以培育出國際競爭力,甚至可能因為缺乏競爭交流而和國際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再說下美國,
美國通過加征進口關稅,以及制裁中國科技企業這兩種形式,來抵制中國制造(廣義,包括硬件與軟件),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呢?
很簡單,美國認為自己是強者,強者和弱者脫鉤,一定是弱者吃虧。
美國通過加征進口關稅,逼迫中國的產業鏈向外轉移,
要知道這是個對美國 5000 億美元出口規模的產業鏈,占了中國出口的 20%,
轉移出去了對中國影響很大,如果不轉移出去,還是從中國出口到美國,則可以增加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同時通過不斷的施壓和游說,引導本國企業從中國回到美國本土或者搬到其他國家。
另外,美國通過國家安全的理由,抵制和制裁中國頂尖科技企業,
包括華為,中興,海康,大華,字節跳動,對其關閉美國市場的大門,同時對其中的佼佼者華為還使用更為嚴厲的手段,試圖徹底的打斷華為的技術進步。
美國對中國從產業鏈與科技企業兩方面的抵制,
由于美國強,中國弱,似乎是一個單向打擊的故事,但是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我們在某些領域也是強者。
我們先看第一種形式:關稅,
它的最大威脅是能夠逼迫中國的對美國出口產業鏈外移到其他國家,在過去的兩年里,臺灣和越南的對美國出口都出現了較大的增長,就是明顯的例子,很顯然有部分產能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這兩個地方,以完成對美國出口。
但是在產業鏈領域,中國并不是弱者這么簡單,到目前為止,貿易戰已經進行了兩年多,從數據上來看,貿易戰對中國整體出口的打擊并不致命,影響還不如新冠疫情大。
中美貿易戰在 2018 年 3 月開啟,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
2017 年我國貨物出口總值 15.33 萬億元;
2018 年出口 16.42 萬億元,增長 7.1%;
2019 年出口 17.23 萬億元,增長5%。
也就是說按照人民幣計算,
2019 年中國總出口金額比 2017 年仍然多了 1.9 萬億元,增長了 12.4%。
當然我們要考慮人民幣是貶值的,如果按照美元計算的話,
2017 年我國出口總額為 2.279 萬億美元,
2019 年出口總額為 2.498 萬億美元,
按照美元計算,中國出口兩年也多出了 2190 億美元,增長了 9.6%。
以上的成果應該說是出乎人意料的,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下 2018 年 3 月貿易戰爆發的時候,
國內的各種分析文章,很多甚至預測中國經濟增速會因為加征關稅而下降 1 個百分點。
誰能想到到 2019 年出口還會比 2017 年增長不少呢?
2020 年1-7 月,即使在面臨國內疫情和國外疫情相繼爆發的情況下,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
中國1-7 月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下降 4.8%,其中 7 月份甚至增長了 7.2%.
在美國在已經針對中國幾乎 100% 進口商品征收關稅(有部分申請豁免關稅)+全球新冠疫情打擊下,能有這個表現,應該說出乎所有人的預期了。
我國出口還能有增長,其實就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中國的產業鏈確實具備很強的競爭力,總體上比預期的要好,
以對美國出口為例,
加征規模覆蓋范圍在 2018 年底就已經達到了 2500 億美元,
并且在 2019 年 9 月開始對剩下的商品也加征了關稅,
也即是說不考慮經過申請豁免的產品,我國出口美國商品種類幾乎已經 100% 征收關稅了。
2017 年我國對美出口為 4317.83 億美元,
2019 年對美國出口為 4177.71 億美元,
盡管 2019 年比 2018 年下降了 12.5%,
但是相比于 2017 年,僅僅下降了 3.25%,這個下降幅度也并不如預計的那么大,
即使在 2020 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
中國經濟 Q1 大幅下滑工廠停工,美國經濟 Q2 大幅下滑的情況下,
2020 年中國1-7 月對美國累計出口2,212.86 億美元,同比下降僅為 7.3%,
也就是說,即使在中國出口商品已經幾乎 100% 加征關稅(有部分經過申請豁免),以及中國在 Q1,美國在 Q2 疫情爆發的情況下,中國對美國出口預計今年仍然可能保持 4000 億美元左右,比起 2017 年下降大約 10%。
這說明一個問題,大部分的對美出口即使在加征關稅的情況下,美國進口商仍然選擇從中國購買,中國出口商和美國進口商共同支付了關稅的成本。
第二點就是以開放對抗封閉,我國對外出口多元化。
以 2019 年為例,我國對美國出口按照美元計算下降了 12.5%,
但是對歐盟出口增長了 4.9%,達到 4285.14 億美元,
對東南亞出口增長了 12.7%, 達到 3597.18 億美元。
但是對非洲出口增長了 7.9%, 達到 1131.96 億美元。
因此累計出口仍然增加了 0.5%,
這有效的避免了中美貿易戰激烈的 2019 年導致我國出口下降。
實事求是的說,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遠遠沒有新冠疫情大,
因為新冠疫情發生在中國的內部,內部出問題才是最要命的,我國今年1-4 月出口按照美元計算竟然下降了9%,大大的超過了中美貿易戰對我國整體出口的影響,好在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基本控制。
我們再說第二種形式,科技戰。
對于美國發動的科技戰,說下三點認識,
第一點我們要認識到,不只是美國在阻止中國獲得先進零部件,
美國自己也拒絕了中國的先進產品, 拒絕了華為的 5G 技術,
意味著美國花費更多的成本建設一張技術水平更低的 5G 網絡,
其實多花幾億美元,幾十億美元成本對美國來說是件小事,
更重要的是 5G 網絡將是構成美國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
在信息基礎設施上落后中國,這絕對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人類正在走向智能化社會,
對數據的需求量在海量增加,這對數據的運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使用華為技術的 5G 網絡,基站數量正在大幅增加,
如果美國建設的 5G 網絡技術水平比中國更低,例如數據的傳送速度低于中國,將會產生什么后果?
這好比兩個國家,
一個國家高速公路多,公路網絡平均時速可以達到 80 公里,
而另外一個國家高速公路少一些,公路網絡平均時速只有 70 公里,看似差別不大,但是卻一定會給經濟和產業發展帶來不同的影響。
類似的還有 TikTok,很明顯 Facebook 面臨 TikTok 的巨大威脅,全球下載量已經數個季度落后 TT,即使 TT 在美國本土最后因為封殺或者出售等原因消失了,Facebook 仍然需要面對在海外和 TikTok 競爭的問題,也就說,單純的抵制 TikTok,并不能因此提升美系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力,并不能解決全球市場份額流失的問題。
其他海康,大華也是如此,即使美國抵制這兩家企業,列入了 Entity List 抵制清單,
并不能因此而改善美國安防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倒是美國市場缺乏了這兩家全球巨頭的參與和競爭,會在一定程度上喪失活力,如果海康開發出了某項全球領先技術,美國客戶一律不能使用么?這會讓美國市場面臨可能使用落后技術的風險。
第二點,由于中國的全產業鏈能力,美國對華為的抵制在對華為造成重大傷害的同時,也增加了中國在關鍵領域投入
對于中美科技戰,經過國內產業界的不斷梳理,顯然已經發現了,
所有的關鍵產品和技術,國內都有對應的企業在開發,完全為空白的幾乎沒有,
只是不少領域技術上比較落后,研發進度也未必能匹配訴求,需要加大投入。
另外很重要的是,全產業鏈的結果是,
美國即使通過禁售芯片和禁用美國技術代工打擊了華為,
但是同時又會讓產業網絡中的其他中國企業受益,
禁止向華為提供芯片,芯片代工,直接結果就是華為遭受了巨大的損害,
同時中國半導體相關企業股票大漲,現在A股的科技類股票都已經漲上了天,以至于都無法用通常的方法估值了。
過去的兩年,國內的芯片設計企業,芯片制造企業,芯片生產設備企業都因為美國的科技戰,而獲得了更多的訂單,資金和人才涌入。
例如阿里在 2018 年 10 月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OPPO 也開始做芯片設計,中芯國際 2020 年在A股上市,募集資金超過 500 億人民幣。
第三點,我國企業的去美化要遵循底線思維,要以所有進口產品全部有國產替代為目標,但是實際采購中仍需遵循競爭力原則,在保證有國產可用的基礎上,開放使用先進進口產品。
對于中國而言,美國以打擊華為為核心,同時把不少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拒絕讓我們獲得先進零部件,我們只能以去美化作為應對手段,
事實上不只是華為,出于對中美關系的擔憂,國內其他的巨頭企業也在搞去美化,
但是我們的去美化不能是機械的,也不能是封閉的。
對于國內的下游廠家而言,
去美化要按照底線思維,不只是美國的產品,一切可能受到美國技術,政治和軍事能力影響的地區的產品,包括來自日本,韓國,臺灣的進口,都需要開發相應的國產替代品。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開發出了國產就只用國產,依然需要有開放的心態。
由于美國的打擊,國產芯片設計,制造,生產設備,材料廠家毫無疑問會因此在國內巨頭企業獲得更高的地位,更高的份額,更多的試錯機會,
國內資本市場對這些企業的超高估值,也說明了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國國產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就能夠突然一步登天。
在給予國產扶持的同時,
依然要開放的購買來自國際先進廠家的產品---只要它的產品能買到且具備競爭力。
這不僅有利于我國下游廠家保持最終系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份額,
也有助于通過競爭激發提升國產上游廠家的活力和競爭力,刺激其更快的進步。
企業和產業是一個國家的造血機器,
誰的企業和產業競爭力更強,進步更快,能為軍事,科技,教育,基建等提供更多的資金投入,誰就能在最終在國家競爭中獲勝。
美國拒絕一批中國科技企業進入美國市場也好,
美國以實體清單形式禁止向一批頂尖中國公司提供美國先進技術產品也好,
美國準備封殺 TikTok 也好,
其目的還是拖慢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上升速度,
也就是說,是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提升相對慢了,美國企業無法在自由市場競爭中獲勝,于是美國政府出手以行政和司法手段拖住中國企業的進步步伐。
但是這種做法,并不能因此增強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是美國企業具備超強的競爭能力,
使得中國同行不具備在同領域市場競爭中獲勝的可能性。
而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無法阻擋中國的崛起。
對于我們應對美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而言,
增強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才是最高優先級,
除了加大對關鍵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之外,我們也要認識到,去美化不是讓我們自我封閉,而是服務于提升本國企業競爭力的手段,
保持和強者同場競技,我們才能更快的進步。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开放与封闭:从美国印度抵制中国制造说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茄汁面怎么做好吃呢?
- 下一篇: 麻辣洋芋怎么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