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报丧条怎么写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农村丧事报丧条怎么写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逝者安息。關于喪葬的習俗在全國各地都會有什么樣的講究。 如果你想要了解杭州喪葬習俗有什么講究,那么看本文一定就沒有錯了。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杭州文化,看看其中的喪葬習俗有什么不同。 送終 杭俗:當病人彌留之際,應力求全家人全體趕齊“送終”,諸如子女、兄弟姐妹遠在異鄉,怕趕不上,家里人總要想方設法,讓病人喝參湯“吊命”。在外的親人聞訊后,心急如火, 日夜兼程,盡可能趕回家“送終”。當病人喘大氣,快要斷氣時,“送終”的親人抓緊為垂死者洗手腳、揩臉面,并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壽衣給他(她)換上。 報喪 長輩逝世后,即遣族人或近鄰向親友家報喪,杭人俗稱“報死訊”。報喪時,不論天晴天雨,報喪者都要用右手倒挾一把雨傘,俗稱“倒挾報死傘”。這個特殊的標志,使他一路得以方便,其他人不會路上同他羅嗦。 報喪者到了目的地不能進屋,雨傘要傘柄朝下,放在門外。親友一看來者的這般舉動,就知道是來報死訊。如親友不在本地,喪家則寫信報喪,報喪信,信口須用火燒焦,俗稱“焦口信”,或不封信口,俗稱“開口信”。 七七追薦 杭俗人死須做七(每逢7天祭祀1次)以懷念死者。“頭七”須第六日上,俗稱“敲頭六兒”。頭七由兒子請和尚鼓吹敲打為亡父(母)誦經拜懺。“四七”,多由親戚送。“五七”,最為隆重,親人應到齊。杭俗前一日晚,在門口設望鄉臺,即用門板搭臺,擺供桌椅,椅上披死者衣衫,上罩傘一把。說是到了五七,死者要回來探望家鄉親友。“六七”須女兒做,“七七”又稱“斷七”。杭俗一般人家只做七個七。 厝柩 舊時杭俗通行“厝柩”,就是將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后才下葬。清末城區厝柩之所,清波門外有疊疊山莊,錢塘門外有迎暉山莊,民國時以鳳山門的南山會館,專門停放靈柩。 其他,杭城有不少同鄉會館,亦專門為各地外鄉人客死杭州而厝柩的,以便外鄉人扶柩歸葬家鄉。郊區農村都將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園或山上,簡單的蓋以茅草、稻草,講究的四周砌以磚墻,蓋以灰瓦,好似小房屋一座。天長日久,日曬雨淋,污水四溢,極不衛生。此俗民國時即有法令制止,但令行不止。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上下5000年中我國在葬禮上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儀式。雖然隨著城市越來越發達,農村的減少,但是少部分地方習俗在農村依然保留著。其中農村出殯時不能讓棺材落地,這個講究來源于死者為大的說法。最早在農村人死了之后,可以在家里停留七天,而現在就停留三天。在這三天內,要完成許多的儀式。例如,報喪、搭靈棚、破土、下葬等等。這些儀式看起來復雜,但是一步都不能少,這是對死者的尊敬。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出殯的就是千萬不能讓棺材落地,這樣對于死者和生者來說,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事情。還有一些農村有這樣的說法,出殯的時候,一旦棺材落地,就說明死者生前還有沒有完成的愿望,不愿意離開人世。而且棺材落地后不利于死者的轉世。另一種說法是死者在去墓地的路上看好了他停下來的那塊地,棺材停下來的地方才是最佳的選址。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古代人們為了讓后人保持這些禮儀而留下來的一些說辭。這其中也有不少帶有恐嚇成分,古代中國自古是一個禮儀之邦,也許古人流傳下來,這些禮儀自有他們的道理。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待這些東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祖宗留下好的東西流傳下去,不好的東西要適當舍棄。
報喪儀式停柩一段時間之后,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后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扎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號。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后,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自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后馬上回家。當外婆家里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并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舊時有些廣東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后,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祥。然后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兇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后,問清楚入殮的日期。最后,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肴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的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肴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后,親屬就要把消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一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跡。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時終正寢,距生于某年月習時,享壽若干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殮,遵札成服,謹擇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后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顙”之類的文字。而中國少數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目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步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濱南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目還有嚴格的規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于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后兩種則是屬于后期的現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里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入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在漢族的觀念里,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宛城區高廟鄉喪事風俗:一、初終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旁,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表明子女盡了最后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1、裝裹當老人咽氣之后,首先要為其穿好壽衣。壽衣俗稱“裝裹”,“裝老衣裳”,一般是生前就做好了的,主要是棉襖、棉褲、棉長袍,女人用裙子,不論什么季節一律穿棉的。鞋必須是布面布底,鞋底不納,有的還在鞋面 上做出蓮花圖案,表示腳登蓮臺,成了正果。帽子,男性過去戴帽盔兒,現在戴呢帽,女性不戴,或戴臨時用黑布縫成的帽子。有一條禁忌就是絕對不能用皮貨,也不能穿毛衣,俗說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輩子就轉世成牲口了。上衣不釘鈕扣,因為“鈕子”與“扭子”諧音,怕犯不利子孫的忌諱。腰帶是一條黑布或一縷白線,搭在褲腰上即可。近年公職人員去世也有穿西服及呢子大衣的。穿好壽衣是裝殮的第一步,也有在咽氣之前穿好壽衣的。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死后尸體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則出于俗信,民間認為,沒有來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內疚的。2、叫魂叫魂即招魂。人咽氣后,立刻由兒子到房上用鞋底拍窯洞(煙囪),并喊著叫魂人對死者的稱謂,大叫三聲“穿鞋來”。接著便是“初哭”,因為老人咽氣之前是不許家人親屬大聲哭泣的。在確認老人已經去世的時候,守候在身旁的親人們要爆發性地大哭一場,這也是對亡故者最初的悼念。3、移尸人死之后,家人馬上燒“倒頭紙”,并將死者的尸體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稱外間屋,也叫堂屋)中臨時搭設的靈床上,靈床就用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然后開始喪葬的準備工作。人死以后,要盡快移尸,不可以長期躺在土炕上,因為那樣認為是讓死者背炕坯。4、哭街五、六十年代時興哭街,如果是在頭一天晚上死了人,第二天凌晨由死者的長子沿街大聲哭叫,其目的是將喪訊通告鄉鄰。哭街的如果遇上行路人,要就地磕頭,叫磕喪頭。因為是大清早,人們還未起床,街靜人稀,哭街聲聽起來很瘆人。現在無論是鄉村還是在城鎮,死了人都不再哭街,而是放炮(大多數是放兩響的紙炮——二踢腳),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鄉鄰報喪。在農村,老人亡故,本家族的人要趕來幫助料理喪事,通俗的說法是“老了人,當家子世院的都要趁”。族外的一些鄰里親友也會主動來幫忙。通常要推舉一個總管(管事的),結合本族中一些輩分較大的人一起商定具體事項,對“攢忙的”進行分工,如安排報喪,搭設靈棚,購買喪葬物品,準備煙酒飯菜等。同時要安排會計、接待人員等,以便對隨后的吊唁者進行接待。二、報喪死者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登門通報死訊,以便他們及時趕來吊唁。過去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別人家不能進門,來人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要告知死亡時間,入殮埋葬時間。對那些至親以及關系特殊的尤其要求孝子親自前往報喪,否則認為是禮數不到。特別注意那些在亡故者重病期間時常看望或守候在身邊的人一定要通知到。出嫁的女子要去婆家磕喪頭,包括公公婆婆,族中長輩都要磕,否則當喪事料理完畢女子穿著白鞋回婆家“戴孝進門”,婆家人會不高興。后來報喪多不拒大禮,派族中(俗稱當家子)年輕人甚至“攢忙的”去報喪也可,還有的用電話或捎口信兒的形式通知親友。但是如前所述,死者若是女性,對其娘家報喪是萬不能輕率地打電話或捎口信兒,即使孝子不親自前往,也要差人去鄭重報喪,不可怠慢。縣內的高嶺片有出嫁的女兒“帶孝”的習俗,即女兒的公公婆婆去世,遣人來報喪,娘家立刻打發嫂子等人前去送孝衣,這身孝衣定由娘家“帶”去,此謂“帶孝”。三、停尸古禮裝殮分小殮、大殮。小殮指穿好壽衣,打整齊備,大殮則是裝棺入殮。停靈有小殮后停靈的,也有大殮后停靈的。1、小殮死者裝裹后移尸到靈床上,鋪黃色的褥子,蓋繡有八仙圖案的白色蒙單,謂“鋪金蓋銀”,現在多是藍色蒙單。蒙單蓋在尸體上要把頭和腳都遮起來。枕頭是用黑布縫成一個大公雞形,綴上紅嘴紅冠子、眼睛和尾巴。也有用黑布做成桶形枕的。枕頭里面要裝草木灰,縫口處要放一把籽棉。現在常從壽衣店購買帶有彩色繪畫的鞍形枕。還要往死者嘴里放一枚拴繩的銅錢,俗稱“噙口錢”(也叫唇口錢,有的地方叫壓口錢)。死者的臉上要蓋一層黃裱紙。為了防止“詐尸”,要用麻批兒把死者的雙腳捆起來,稱為“絆腳絲”,同時在蒙單上扣上畫符的瓦,至此,小殮完畢。2、靈堂普通百姓家靈堂設置比較簡單:小殮后停喪于堂屋里,若在北屋,尸體頭朝西,腳朝東。靈床前放置一個臨時供桌,上邊擺著以碗盛油放芯點燃的“長明燈”,給死者陰間照明;擺一碗“倒頭飯”(撈在碗里的小米干飯),上插五根秫秸棍,棍的上部裹上面團燒烤一下,稱為“打狗棒”(郭村一帶時興捏七個打狗棒,死者一手握一個,其余五個插在靈堂供桌的碗里);還要放些干鮮果品做供品,立上靈位,擺好遺像。此外還要在靈前放一個“香盆”,即燒紙化灰的盆。香盆底上鉆上眼兒,亡男的鉆五個眼,亡女的鉆七個眼兒。后來人們常找一個干凈的瓦質花盆做香盆。縣俗停喪的靈堂有兩種,一種是如上所述,就是堂屋做靈堂,停尸、守靈都在屋里。門外鋪席,為吊唁者施禮跪拜之處。此俗為望都鎮城內及周邊各村還有郭村一帶所興。另一種習俗是靈堂設在院里,用葦席、苫布等暫時搭就一個棚子,故而也叫靈棚。若是坐北朝南的宅院,靈棚就搭在院子東側,棚口朝西。尸體停放在靈棚里,用板凳把門板扇支起來,南北方向,頭朝北,腳朝南,即腳朝著大門口,是“走出去”的意思。靈棚口中央掛一竹簾,簾子前設一供桌,擺上供品,點燃長明燈,放上“倒頭飯”,插上“打狗棒”,還要放上弓箭。桌前放香盆。簾子上貼著白紙寫的靈位,死者的遺像也掛在這竹簾上。供桌前鋪葦席或苫布。靈棚里鋪上柴草,俗稱“臥靈草”。孝子孝女分男左女右帶孝守靈(女人懷孕者不守靈)。有的地方不分男左女右,孝子們分兩側跪臥在柴草之上,也就是老百姓說的“陪靈臥草”,現在多數是蹲坐在靈床前面,而孝女們坐在支靈床的板凳上或靈床的里側。布置靈堂的同時,要把死者的被褥扔到房頂上去,把死者的枕頭拆開,把里面的蕎麥皮和枕頭套拿到大門外街道上點著,慢慢燃燒掉。縷縷青煙成了向路人報喪的信號。郭村片高嶺片是在出殯后清理現場時燒枕頭的。3、停靈小殮后停放在靈堂,民間俗語說是“停喪”。大殮后,即裝棺入殮后停放叫做“停棺”。停喪、停棺統稱為停靈。也就是說,從穿上裝裹衣裳一直到出殯前這段時間都算停靈。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受舊俗影響較深,停靈時間較長,最少要三天,有的要停“一七”甚至更長。現在除個別情況,比如非要等路途遙遠的親人趕來瞻仰遺容“親視含殮”的,就要多停幾天,若是夏天炎熱季節,得靠尸旁堆冰塊或租用冰床防腐。此外,一般不再為禮儀而長時間停靈。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了,辦事已不拘舊禮,常是頭一天死了,第二天埋人,也有的是早晨死了,下午就埋人。4、陰陽先生鄉村辦喪事,無一例外地都 要請一位陰陽先生。陰陽先生第一件事就是“開書”,即寫“訃白”。“訃白”俗稱“殃榜”、“喪榜”,也就是敘述死者生卒年月的榜文。“殃榜”一般寫于四開或八開的白紙上,貼在大門以里的影壁上。同時,要寫“忌四相”與“鎮物”兩張 訃白,分別貼在大門口兩側,而后用白紙做一靈牌放在靈桌上。接下來要剪一個“座簽”,即上端扎起來的一束白紙條。紙條下端呈尖角表示喪男,呈燕尾形表示喪女。(同樣,引魂幡紙條下端也是如此,呈尖角表示喪男,呈燕尾形表示喪女。)座簽綁在木桿上,掛在喪家大門口外。座簽,亡男掛在門口左邊,亡女掛右邊。紙條多少看年紀大小,年老的座簽紙條多,年輕的紙條少(說法是一歲一條),一看便知亡者長幼。用竹篾扎一張弓,用葦桿糊三支箭,謂“竹弓葦箭”,也有的是用桑枝做弓,用葦根做箭稱“桑弓葦箭”。箭搭在弓上一起放在靈桌上。喪家找五塊小石頭,由陰陽先生分別寫上 金 木 水 火 土,稱為“五行石”,準備下喪時用。陰陽先生要在喪家準備好的青布瓦上畫符,同時,要為喪家看安葬日期,犯不犯重喪等。最后,按照喪主的要求扎糊引魂幡,哭喪棒,扎糊棺罩、車、 馬,剜剪買路錢等。扎糊棺罩的說法:死者有兒有女,棺罩頂上帶葫蘆尖;死者有兒無女,則棺罩頂上不帶尖兒。若有兒無女的喪家意欲完備,可出錢讓紙匠糊一個葫蘆尖兒,但尖兒的顏色要不同,以示與真有女兒的區別。關于扎糊車馬也有說法:如果死者是男性,則只糊一匹馬,如果死者是女性,則不但糊馬還要糊車(馬拉的轎車),因為女性不會騎馬,只能坐車。社會在發展,紙糊的陪葬品也跟著時代的步伐在變,有的不再糊馬,而是糊小轎車,還糊彩電、冰箱、錄像機,真是人間有什么,陰間就有什么。解放初,一些有條件的人家喪事辦得很隆重,很講究。在停靈期間,不光請陰陽先生,還要請紙匠專門扎糊各種隨葬品,如萬壽山、宅院、金山、銀庫、金童玉女等,還有成串的麻燈(喪用燈類統稱為麻燈)。麻燈一般藍燈在前,紅燈在后,取逢兇化吉之意。
死者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這個把,其實這個年代沒有什么好不好的,以前誰家死人了,然后他們家半個月都很冷清沒人敢進去的,但是現在的人來講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嗎?沒有什么的。在朋友圈發出來,應該就是想找找安慰嘛。能和別人聊聊傷心事這樣。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上下5000年中我國在葬禮上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儀式。雖然隨著城市越來越發達,農村的減少,但是少部分地方習俗在農村依然保留著。其中農村出殯時不能讓棺材落地,這個講究來源于死者為大的說法。最早在農村人死了之后,可以在家里停留七天,而現在就停留三天。在這三天內,要完成許多的儀式。例如,報喪、搭靈棚、破土、下葬等等。這些儀式看起來復雜,但是一步都不能少,這是對死者的尊敬。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出殯的就是千萬不能讓棺材落地,這樣對于死者和生者來說,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事情。還有一些農村有這樣的說法,出殯的時候,一旦棺材落地,就說明死者生前還有沒有完成的愿望,不愿意離開人世。而且棺材落地后不利于死者的轉世。另一種說法是死者在去墓地的路上看好了他停下來的那塊地,棺材停下來的地方才是最佳的選址。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古代人們為了讓后人保持這些禮儀而留下來的一些說辭。這其中也有不少帶有恐嚇成分,古代中國自古是一個禮儀之邦,也許古人流傳下來,這些禮儀自有他們的道理。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待這些東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祖宗留下好的東西流傳下去,不好的東西要適當舍棄。
報喪儀式停柩一段時間之后,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后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扎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號。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后,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自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后馬上回家。當外婆家里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并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舊時有些廣東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后,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祥。然后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兇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后,問清楚入殮的日期。最后,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肴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的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肴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后,親屬就要把消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一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跡。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時終正寢,距生于某年月習時,享壽若干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殮,遵札成服,謹擇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后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顙”之類的文字。而中國少數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目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步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濱南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目還有嚴格的規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于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后兩種則是屬于后期的現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里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入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在漢族的觀念里,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宛城區高廟鄉喪事風俗:一、初終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旁,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表明子女盡了最后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1、裝裹當老人咽氣之后,首先要為其穿好壽衣。壽衣俗稱“裝裹”,“裝老衣裳”,一般是生前就做好了的,主要是棉襖、棉褲、棉長袍,女人用裙子,不論什么季節一律穿棉的。鞋必須是布面布底,鞋底不納,有的還在鞋面 上做出蓮花圖案,表示腳登蓮臺,成了正果。帽子,男性過去戴帽盔兒,現在戴呢帽,女性不戴,或戴臨時用黑布縫成的帽子。有一條禁忌就是絕對不能用皮貨,也不能穿毛衣,俗說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輩子就轉世成牲口了。上衣不釘鈕扣,因為“鈕子”與“扭子”諧音,怕犯不利子孫的忌諱。腰帶是一條黑布或一縷白線,搭在褲腰上即可。近年公職人員去世也有穿西服及呢子大衣的。穿好壽衣是裝殮的第一步,也有在咽氣之前穿好壽衣的。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死后尸體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則出于俗信,民間認為,沒有來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內疚的。2、叫魂叫魂即招魂。人咽氣后,立刻由兒子到房上用鞋底拍窯洞(煙囪),并喊著叫魂人對死者的稱謂,大叫三聲“穿鞋來”。接著便是“初哭”,因為老人咽氣之前是不許家人親屬大聲哭泣的。在確認老人已經去世的時候,守候在身旁的親人們要爆發性地大哭一場,這也是對亡故者最初的悼念。3、移尸人死之后,家人馬上燒“倒頭紙”,并將死者的尸體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稱外間屋,也叫堂屋)中臨時搭設的靈床上,靈床就用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然后開始喪葬的準備工作。人死以后,要盡快移尸,不可以長期躺在土炕上,因為那樣認為是讓死者背炕坯。4、哭街五、六十年代時興哭街,如果是在頭一天晚上死了人,第二天凌晨由死者的長子沿街大聲哭叫,其目的是將喪訊通告鄉鄰。哭街的如果遇上行路人,要就地磕頭,叫磕喪頭。因為是大清早,人們還未起床,街靜人稀,哭街聲聽起來很瘆人。現在無論是鄉村還是在城鎮,死了人都不再哭街,而是放炮(大多數是放兩響的紙炮——二踢腳),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鄉鄰報喪。在農村,老人亡故,本家族的人要趕來幫助料理喪事,通俗的說法是“老了人,當家子世院的都要趁”。族外的一些鄰里親友也會主動來幫忙。通常要推舉一個總管(管事的),結合本族中一些輩分較大的人一起商定具體事項,對“攢忙的”進行分工,如安排報喪,搭設靈棚,購買喪葬物品,準備煙酒飯菜等。同時要安排會計、接待人員等,以便對隨后的吊唁者進行接待。二、報喪死者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登門通報死訊,以便他們及時趕來吊唁。過去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別人家不能進門,來人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要告知死亡時間,入殮埋葬時間。對那些至親以及關系特殊的尤其要求孝子親自前往報喪,否則認為是禮數不到。特別注意那些在亡故者重病期間時常看望或守候在身邊的人一定要通知到。出嫁的女子要去婆家磕喪頭,包括公公婆婆,族中長輩都要磕,否則當喪事料理完畢女子穿著白鞋回婆家“戴孝進門”,婆家人會不高興。后來報喪多不拒大禮,派族中(俗稱當家子)年輕人甚至“攢忙的”去報喪也可,還有的用電話或捎口信兒的形式通知親友。但是如前所述,死者若是女性,對其娘家報喪是萬不能輕率地打電話或捎口信兒,即使孝子不親自前往,也要差人去鄭重報喪,不可怠慢。縣內的高嶺片有出嫁的女兒“帶孝”的習俗,即女兒的公公婆婆去世,遣人來報喪,娘家立刻打發嫂子等人前去送孝衣,這身孝衣定由娘家“帶”去,此謂“帶孝”。三、停尸古禮裝殮分小殮、大殮。小殮指穿好壽衣,打整齊備,大殮則是裝棺入殮。停靈有小殮后停靈的,也有大殮后停靈的。1、小殮死者裝裹后移尸到靈床上,鋪黃色的褥子,蓋繡有八仙圖案的白色蒙單,謂“鋪金蓋銀”,現在多是藍色蒙單。蒙單蓋在尸體上要把頭和腳都遮起來。枕頭是用黑布縫成一個大公雞形,綴上紅嘴紅冠子、眼睛和尾巴。也有用黑布做成桶形枕的。枕頭里面要裝草木灰,縫口處要放一把籽棉。現在常從壽衣店購買帶有彩色繪畫的鞍形枕。還要往死者嘴里放一枚拴繩的銅錢,俗稱“噙口錢”(也叫唇口錢,有的地方叫壓口錢)。死者的臉上要蓋一層黃裱紙。為了防止“詐尸”,要用麻批兒把死者的雙腳捆起來,稱為“絆腳絲”,同時在蒙單上扣上畫符的瓦,至此,小殮完畢。2、靈堂普通百姓家靈堂設置比較簡單:小殮后停喪于堂屋里,若在北屋,尸體頭朝西,腳朝東。靈床前放置一個臨時供桌,上邊擺著以碗盛油放芯點燃的“長明燈”,給死者陰間照明;擺一碗“倒頭飯”(撈在碗里的小米干飯),上插五根秫秸棍,棍的上部裹上面團燒烤一下,稱為“打狗棒”(郭村一帶時興捏七個打狗棒,死者一手握一個,其余五個插在靈堂供桌的碗里);還要放些干鮮果品做供品,立上靈位,擺好遺像。此外還要在靈前放一個“香盆”,即燒紙化灰的盆。香盆底上鉆上眼兒,亡男的鉆五個眼,亡女的鉆七個眼兒。后來人們常找一個干凈的瓦質花盆做香盆。縣俗停喪的靈堂有兩種,一種是如上所述,就是堂屋做靈堂,停尸、守靈都在屋里。門外鋪席,為吊唁者施禮跪拜之處。此俗為望都鎮城內及周邊各村還有郭村一帶所興。另一種習俗是靈堂設在院里,用葦席、苫布等暫時搭就一個棚子,故而也叫靈棚。若是坐北朝南的宅院,靈棚就搭在院子東側,棚口朝西。尸體停放在靈棚里,用板凳把門板扇支起來,南北方向,頭朝北,腳朝南,即腳朝著大門口,是“走出去”的意思。靈棚口中央掛一竹簾,簾子前設一供桌,擺上供品,點燃長明燈,放上“倒頭飯”,插上“打狗棒”,還要放上弓箭。桌前放香盆。簾子上貼著白紙寫的靈位,死者的遺像也掛在這竹簾上。供桌前鋪葦席或苫布。靈棚里鋪上柴草,俗稱“臥靈草”。孝子孝女分男左女右帶孝守靈(女人懷孕者不守靈)。有的地方不分男左女右,孝子們分兩側跪臥在柴草之上,也就是老百姓說的“陪靈臥草”,現在多數是蹲坐在靈床前面,而孝女們坐在支靈床的板凳上或靈床的里側。布置靈堂的同時,要把死者的被褥扔到房頂上去,把死者的枕頭拆開,把里面的蕎麥皮和枕頭套拿到大門外街道上點著,慢慢燃燒掉。縷縷青煙成了向路人報喪的信號。郭村片高嶺片是在出殯后清理現場時燒枕頭的。3、停靈小殮后停放在靈堂,民間俗語說是“停喪”。大殮后,即裝棺入殮后停放叫做“停棺”。停喪、停棺統稱為停靈。也就是說,從穿上裝裹衣裳一直到出殯前這段時間都算停靈。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受舊俗影響較深,停靈時間較長,最少要三天,有的要停“一七”甚至更長。現在除個別情況,比如非要等路途遙遠的親人趕來瞻仰遺容“親視含殮”的,就要多停幾天,若是夏天炎熱季節,得靠尸旁堆冰塊或租用冰床防腐。此外,一般不再為禮儀而長時間停靈。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了,辦事已不拘舊禮,常是頭一天死了,第二天埋人,也有的是早晨死了,下午就埋人。4、陰陽先生鄉村辦喪事,無一例外地都 要請一位陰陽先生。陰陽先生第一件事就是“開書”,即寫“訃白”。“訃白”俗稱“殃榜”、“喪榜”,也就是敘述死者生卒年月的榜文。“殃榜”一般寫于四開或八開的白紙上,貼在大門以里的影壁上。同時,要寫“忌四相”與“鎮物”兩張 訃白,分別貼在大門口兩側,而后用白紙做一靈牌放在靈桌上。接下來要剪一個“座簽”,即上端扎起來的一束白紙條。紙條下端呈尖角表示喪男,呈燕尾形表示喪女。(同樣,引魂幡紙條下端也是如此,呈尖角表示喪男,呈燕尾形表示喪女。)座簽綁在木桿上,掛在喪家大門口外。座簽,亡男掛在門口左邊,亡女掛右邊。紙條多少看年紀大小,年老的座簽紙條多,年輕的紙條少(說法是一歲一條),一看便知亡者長幼。用竹篾扎一張弓,用葦桿糊三支箭,謂“竹弓葦箭”,也有的是用桑枝做弓,用葦根做箭稱“桑弓葦箭”。箭搭在弓上一起放在靈桌上。喪家找五塊小石頭,由陰陽先生分別寫上 金 木 水 火 土,稱為“五行石”,準備下喪時用。陰陽先生要在喪家準備好的青布瓦上畫符,同時,要為喪家看安葬日期,犯不犯重喪等。最后,按照喪主的要求扎糊引魂幡,哭喪棒,扎糊棺罩、車、 馬,剜剪買路錢等。扎糊棺罩的說法:死者有兒有女,棺罩頂上帶葫蘆尖;死者有兒無女,則棺罩頂上不帶尖兒。若有兒無女的喪家意欲完備,可出錢讓紙匠糊一個葫蘆尖兒,但尖兒的顏色要不同,以示與真有女兒的區別。關于扎糊車馬也有說法:如果死者是男性,則只糊一匹馬,如果死者是女性,則不但糊馬還要糊車(馬拉的轎車),因為女性不會騎馬,只能坐車。社會在發展,紙糊的陪葬品也跟著時代的步伐在變,有的不再糊馬,而是糊小轎車,還糊彩電、冰箱、錄像機,真是人間有什么,陰間就有什么。解放初,一些有條件的人家喪事辦得很隆重,很講究。在停靈期間,不光請陰陽先生,還要請紙匠專門扎糊各種隨葬品,如萬壽山、宅院、金山、銀庫、金童玉女等,還有成串的麻燈(喪用燈類統稱為麻燈)。麻燈一般藍燈在前,紅燈在后,取逢兇化吉之意。
死者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這個把,其實這個年代沒有什么好不好的,以前誰家死人了,然后他們家半個月都很冷清沒人敢進去的,但是現在的人來講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嗎?沒有什么的。在朋友圈發出來,應該就是想找找安慰嘛。能和別人聊聊傷心事這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农村丧事报丧条怎么写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青春少年是样样红是什么歌?
- 下一篇: 支持5G双卡双待 MediaTek发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