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是谁画的呢?
閻立本 《步輦圖》以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松贊干布聯(lián)婚的事件為背景,選擇了唐太宗在眾侍女的簇擁下端坐在步輦車上,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迎親使者的場面加以繪畫,記錄下了這個歷史性的情節(jié)。畫家依靠神情舉止、容貌服飾,生動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氣質。唐太宗的威嚴和睦,吐蕃使者的敬畏恭謙、禮儀官的肅穆、宮女們的顧盼,氣氛親切融洽,卻又嚴肅莊重。是一幅成功地描寫古代吐蕃民族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友好交往的歷史畫卷。
步輦圖為唐代人物畫,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中國十大古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等,其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九余堂漢宮春曉圖縱寬30.6厘米,橫長574.1厘米,非常適合懸掛在寬大明亮的客廳中,奢華大氣,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享受,畫卷采用藝克利版畫技術,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十大名畫 漢宮春曉圖(縱30.6厘米 橫574.1厘米) 畫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畫家仇英,仇英是太倉人,后來在蘇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畫師之一,仇英的畫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畫家那樣在畫作上題詩,仇英擅長描繪仕女,遠近聞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畫卷描繪了漢朝宮殿園林的宏偉景象,使用驚艷的筆墨展現了皇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他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在中國仕女繪畫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宮春曉圖的主題是漢代的宮廷生活,描繪了宮廷佳麗的生活狀態(tài),整幅畫卷構圖繁瑣,用筆遒勁有力,色彩優(yōu)雅瑰麗, 畫卷擁有奇木,怪石,華麗的宮殿,構成了人間仙境一般的美麗景色,除了擁有美女的畫像之外,畫卷還重點描繪了嬪妃彈琴下棋,描繪書畫,賞鑒古玩,賞花等娛樂休閑活動。畫卷一開始就是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fā)出嫩芽,春意盎然,宮殿的圍墻外面有一個水潭,鴛鴦白鷴在其中游水嬉戲。一個宮女帶著三個小孩在水塘邊觀看展翅欲飛的白鷴。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tài)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制而成。韓熙載(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zhàn)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則迅速崛起。李煜對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憂慮不安。對于韓熙載,李煜想授他為相,卻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表面上雖受惠予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也無意為官。身處 逆境的韓熙載,為了免遭可能發(fā)生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fā)生沖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縱情聲色的方式,去轉移同僚的視線,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蕩,出于“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guī)勸作用。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多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棵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的消息,便“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宣和畫譜》)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chuàng)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個宮女透過窗戶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是兩個宮女,一個宮女在喂孔雀,另一個宮女依靠在門邊,還有一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臺階。一名嬪妃站在花園中,看著周圍的宮女為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嬪妃的同伴,同伴身邊有兩個丫鬟,一個丫鬟在澆水,另一個丫鬟拿著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內有一棵梨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色花朵,有宮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則摘下梨花插在鬢邊。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圖》曾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并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13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于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于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唐太宗處于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tài)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于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于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tài),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給人一種趨于不穩(wěn)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致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李嗣真在《續(xù)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決非虛譽。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zhí)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tài)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tài),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jié)奏鮮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淡設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全圖 古畫原版復制品 色較暗 100%忠于原作全圖尺寸縱長:24.8cm 橫長:528cm《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jié)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guī)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寫的是市區(qū)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仆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fā)匠、醫(y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于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qū)域。作者用傳統(tǒng)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jié),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清·朗世寧·百駿圖清·朗世寧·百駿圖縱94.5cm橫776.2cm 絹本設色長卷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后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fā)表遂公開于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描繪的是姿態(tài)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fā)揮了西洋畫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tǒng)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后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后,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fā)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zhèn)危幌б磺写鷥r購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于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tài)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卷 宋代 縱51.2cm,橫1157cm 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原作27X677cm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 【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別】:字畫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步輦圖》是唐代閻立本所畫,畫面上是吐蕃使節(jié)祿東贊遠道而來準備接文成公主回去和松贊干布成親,李世民出來迎接的畫面。有人從《步輦圖》中觀察到李世民的身材比較高大,兩頰下巴的胡須上翹彎曲,因此推測出李世民可能是胡人血統(tǒng),是鮮卑族的后代。李世民的祖先李暠是西涼政權的統(tǒng)治者。李歆是李暠的后人,他有個兒子李重耳,據陳寅恪研究說李重耳的經歷和史書上的鮮卑人李初古拔應該是同一人。李淵一族是李重耳的后代。因此李世民也很有可能是鮮卑后人。從這兒推測李姓皇室自稱李暠一族的后人是冒充的。史料里面記載李淵的李虎的哥哥叫“起頭”,弟弟叫“企豆”漢族人一般不會起這種聽起來沒有寓意又奇怪的名字。硬是要跟漢人的李廣掛上鉤,只是要讓他們的身份更顯赫。唐代僧人法琳也曾明確指出李世民不是隴西李氏的后人,而是鮮卑人后代,只是后來被漢人漢化了。李世民的姥爺竇毅也是鮮卑人,李世民的姥姥宇文氏也是鮮卑人。就算李世民不是完全正統(tǒng)的鮮卑人,他也算是漢人鮮卑混血兒。而且他們的男女關系也有些復雜。比如李世民死了,李治娶了武則天。李隆基看上了兒媳楊貴妃,還在一起了。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看來有些亂倫的關系,胡人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在那邊男人死了女人可以嫁給小叔子,兒子可以娶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后媽。
唐 閻立本設色絹本.《歷代帝王圖》《步輦圖》描繪了西漢至隋之間13個皇帝及其侍從的形象.畫家既注意刻畫封建帝王的共性,又注意顯現其不同個性,侍從人物亦比例略小,形象趨于類型化.用筆設色略同于《步輦圖》及初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客使圖》,但布色更為概括,僅用朱、黑、白三色對比搭配.作者力圖通過他們不同的精神狀貌,來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整治作為,帶有明顯的褒貶含義,體現了畫家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閻立本,雍州萬年(陜西萬年縣)人,他的畫多繪重大題材,除《步輦圖》外,還有《歷代帝王像》,《職貢圖》、《凌煙閣功臣像》等。
《步輦圖》是唐代閻立本的作品之一,閻立本(600~673),雍州萬年(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人,出生貴族,任職于朝廷。《步輦圖》以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松贊干布聯(lián)姻為背景,選擇了唐太宗接見吐蕃迎親使臣祿東贊的情節(jié)加以描繪,記下了這個歷史性的場面。
步輦圖為唐代人物畫,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中國十大古畫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最燦爛奪目的明珠,主要包括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等,其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九余堂漢宮春曉圖縱寬30.6厘米,橫長574.1厘米,非常適合懸掛在寬大明亮的客廳中,奢華大氣,給人們帶來藝術的美的享受,畫卷采用藝克利版畫技術,逼真形象,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神韻。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十大名畫 漢宮春曉圖(縱30.6厘米 橫574.1厘米) 畫卷的作者是明代知名畫家仇英,仇英是太倉人,后來在蘇州定居,是明朝最具代表性的畫師之一,仇英的畫作一般只有簡單的名款,不像明代其他畫家那樣在畫作上題詩,仇英擅長描繪仕女,遠近聞名,漢宮春曉圖是仇英最杰出的代表作,畫卷描繪了漢朝宮殿園林的宏偉景象,使用驚艷的筆墨展現了皇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起居情況,他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在中國仕女繪畫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宮春曉圖的主題是漢代的宮廷生活,描繪了宮廷佳麗的生活狀態(tài),整幅畫卷構圖繁瑣,用筆遒勁有力,色彩優(yōu)雅瑰麗, 畫卷擁有奇木,怪石,華麗的宮殿,構成了人間仙境一般的美麗景色,除了擁有美女的畫像之外,畫卷還重點描繪了嬪妃彈琴下棋,描繪書畫,賞鑒古玩,賞花等娛樂休閑活動。畫卷一開始就是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fā)出嫩芽,春意盎然,宮殿的圍墻外面有一個水潭,鴛鴦白鷴在其中游水嬉戲。一個宮女帶著三個小孩在水塘邊觀看展翅欲飛的白鷴。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現藏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tài)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制而成。韓熙載(公元907——970年), 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zhàn)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繼位時,南唐國勢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則迅速崛起。李煜對自己小朝 廷的存亡憂慮不安。對于韓熙載,李煜想授他為相,卻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表面上雖受惠予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也無意為官。身處 逆境的韓熙載,為了免遭可能發(fā)生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fā)生沖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縱情聲色的方式,去轉移同僚的視線,蒙蔽朝廷的耳 目。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蕩,出于“惜其才”,想通過圖畫對韓熙載起規(guī)勸作用。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多好聲伎,專為夜飲,雖賓客棵雜,歡呼狂逸,不復拘制”的消息,便“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宣和畫譜》)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chuàng)作原由。 全卷尺寸:28.7cm*33.55cm 一個宮女透過窗戶眺望外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是兩個宮女,一個宮女在喂孔雀,另一個宮女依靠在門邊,還有一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臺階。一名嬪妃站在花園中,看著周圍的宮女為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嬪妃的同伴,同伴身邊有兩個丫鬟,一個丫鬟在澆水,另一個丫鬟拿著扇子陪伴在左右。院內有一棵梨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色花朵,有宮女摘下梨花放在盆子中,有的人則摘下梨花插在鬢邊。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圖》曾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富春山居圖》殘卷之一。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步輦圖》以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一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祿東贊來唐迎親并受到唐太宗召見的場面。畫中包括唐太宗在內共有13個人物。唐太宗雖然不在畫面的中心而偏于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構圖上巧妙的處理,使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體實際上處于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以他為主構成了畫面由內向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唐太宗處于九個侍女的簇擁之下,寬大的體態(tài)與威儀莊重的神情,與侍女纖細而趨于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重中之重。同樣的處理構思也體現在唐太宗前方的三個使臣身上,他們雖然較之侍女們遠離唐太宗,但其與太宗構成對應的視線,使他們乃處于更為重要的視覺地位。造型上選取了鞠躬時的動態(tài),同時,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給人一種趨于不穩(wěn)定的視覺感受。相比之下,既顯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襯托出大唐天子雍容華貴的氣派。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同樣十分精彩,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致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尤其是三個使臣穿著相貌都反映出濃郁的異域風情。李嗣真在《續(xù)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決非虛譽。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致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zhí)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tài)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tài),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jié)奏鮮明。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淡設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清明上河圖 全圖 古畫原版復制品 色較暗 100%忠于原作全圖尺寸縱長:24.8cm 橫長:528cm《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jié)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guī)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寫的是市區(qū)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仆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fā)匠、醫(y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于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qū)域。作者用傳統(tǒng)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jié),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清·朗世寧·百駿圖清·朗世寧·百駿圖縱94.5cm橫776.2cm 絹本設色長卷 郎世寧畫《百駿圖卷》為清代繪畫神品上上,原圖絹本縱94.5公分橫776.2公分,藏宮廷大內人莫能觀。滿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宮為故宮博物院,方得以瀏覽。此后故宮博物院付梓在故宮周刊發(fā)表遂公開于世,蜚聲世界藝壇。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畫描繪的是姿態(tài)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fā)揮了西洋畫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tǒng)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后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后,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fā)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zhèn)危幌б磺写鷥r購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于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tài)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洛神賦圖卷 宋代 縱51.2cm,橫1157cm 宋摹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原作27X677cm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 【名稱】:洛神賦圖(宋摹) 【類別】:字畫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文物現狀】:這幅畫現在有四個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處。《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步輦圖》是唐代閻立本所畫,畫面上是吐蕃使節(jié)祿東贊遠道而來準備接文成公主回去和松贊干布成親,李世民出來迎接的畫面。有人從《步輦圖》中觀察到李世民的身材比較高大,兩頰下巴的胡須上翹彎曲,因此推測出李世民可能是胡人血統(tǒng),是鮮卑族的后代。李世民的祖先李暠是西涼政權的統(tǒng)治者。李歆是李暠的后人,他有個兒子李重耳,據陳寅恪研究說李重耳的經歷和史書上的鮮卑人李初古拔應該是同一人。李淵一族是李重耳的后代。因此李世民也很有可能是鮮卑后人。從這兒推測李姓皇室自稱李暠一族的后人是冒充的。史料里面記載李淵的李虎的哥哥叫“起頭”,弟弟叫“企豆”漢族人一般不會起這種聽起來沒有寓意又奇怪的名字。硬是要跟漢人的李廣掛上鉤,只是要讓他們的身份更顯赫。唐代僧人法琳也曾明確指出李世民不是隴西李氏的后人,而是鮮卑人后代,只是后來被漢人漢化了。李世民的姥爺竇毅也是鮮卑人,李世民的姥姥宇文氏也是鮮卑人。就算李世民不是完全正統(tǒng)的鮮卑人,他也算是漢人鮮卑混血兒。而且他們的男女關系也有些復雜。比如李世民死了,李治娶了武則天。李隆基看上了兒媳楊貴妃,還在一起了。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看來有些亂倫的關系,胡人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在那邊男人死了女人可以嫁給小叔子,兒子可以娶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后媽。
唐 閻立本設色絹本.《歷代帝王圖》《步輦圖》描繪了西漢至隋之間13個皇帝及其侍從的形象.畫家既注意刻畫封建帝王的共性,又注意顯現其不同個性,侍從人物亦比例略小,形象趨于類型化.用筆設色略同于《步輦圖》及初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客使圖》,但布色更為概括,僅用朱、黑、白三色對比搭配.作者力圖通過他們不同的精神狀貌,來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整治作為,帶有明顯的褒貶含義,體現了畫家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閻立本,雍州萬年(陜西萬年縣)人,他的畫多繪重大題材,除《步輦圖》外,還有《歷代帝王像》,《職貢圖》、《凌煙閣功臣像》等。
《步輦圖》是唐代閻立本的作品之一,閻立本(600~673),雍州萬年(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人,出生貴族,任職于朝廷。《步輦圖》以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松贊干布聯(lián)姻為背景,選擇了唐太宗接見吐蕃迎親使臣祿東贊的情節(jié)加以描繪,記下了這個歷史性的場面。
總結
- 上一篇: AI每天可以打3000个促销电话,不会累
- 下一篇: 5“机”协同 华为助力深圳成为全球数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