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古刹石佛寺 -镇街频道 -江津网
“瞿曇夜半吼長鯨,天風吹落云間聲。 幾多逐利求名者,匆匆車馬奔遙程。蔀屋誰知有賢士,寤起燒燈究經文。滿朝卻聽長樂起,肥馬貂裘艷青史。誰扣蒲牢向夜分,通城煙火動氛民?!币淮冀瓬Y以如椽巨筆留下了江津前八景詩《古寺曉鐘》,這里究竟有什么魅力曾經讓江淵都流連忘返。
見過躺著的菩薩、坐著的菩薩,你見過翹二郎腿的菩薩嗎?在重慶市江津區,還真有這樣“俏皮”的菩薩。要問這尊菩薩位于那兒?它就“藏”于德感街道辦事處中渡社區一座神秘的廟宇——石佛寺內。昨日,筆者前往采訪時,當地一位老人介紹,幾百年前石佛寺曾香火鼎盛,香客從河邊綿延到山頂,而現在問起江津人,多數都對石佛寺并不知曉。這到底是怎樣一座寺廟?里面又有哪些巧奪天工的石刻菩薩?
采訪中,筆者驅車來到德感街道中渡社區高家坪,走過長滿齊膝雜草的陡峭懸崖小路,沿迂回曲折的山路攀爬20多分鐘,穿過大片花椒、棗樹林,最后再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看到一塊巨大的青石緊挨著農戶屋后,沿著巖石四周鑿滿了五層各種佛像。這里就是石佛寺的原址所在。
九龍太子浴。蘇家奎 攝歷史:淵源流長,至今已近千年
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石佛寺興盛于宋哲宗趙熙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和大足石刻修建時間差不多。據史書記載,石佛寺有號稱“西蜀第一禪林”的美譽,但經文革時期的破壞,現僅存有較完好的五百小羅漢、一龕千手觀音、四龕佛像以及28尊北宋摩崖造像。“西蜀第一禪林”字樣碑帖尚清晰可見。
76歲的村民韓友均和妻子何應芬,守護石佛寺已經40多年。在他們房屋后的摩崖上,一方碑刻清楚地記載了古寺的輝煌歷史,“西蜀第一禪林”的字樣清晰可見。據了解,石佛寺曾經香火鼎盛,各地官員述職、上任、返鄉等路過江津,必到此處參拜,并在石壁上題詞。如今,在這些摩崖石壁上,仍隱約可見文人騷客的詩句。
如來佛。蘇家奎 攝韓友均家院壩的屋基地面和院壩角落的石件雕刻紋路上,也能隱約發現昔日佛殿的痕跡。韓友均告訴筆者,他的祖輩住在這里時就已經有這座寺廟,當年香火很旺,很多鄉鄰都到這里來燒香拜佛。有大殿、后殿、后山上還有一個僧人打禪修煉的地方,而且是在石包上打出來的洞穴。
神像:惟妙惟肖,尊尊神態各異
筆者看到,韓友均家房屋后面有一塊巨大的青石,高4米左右。
青石四周刻有五層小羅漢,基本沒有頭。青石中間有一龕較大的佛像,是千手觀音像,男身,形像生動,頗顯風采,有威儀之感。隨后,筆者跟著老人走進右邊偏屋,殘垣般的土墻屋,光線昏暗,屋子空蕩蕩,移步向前,屋外石壁里紅布遮蓋的觀音與佛像莊嚴呈現,眼前頓時輝煌起來,寺廟神圣的氣場一瞬間就感覺到了。一龕為觀音男身懶坐像,神態慵懶,意態平和,抱一膝而坐,袒胸露腹,面像端莊飽滿,生活化傾向明顯,略顯“不正經”,與大足觀音頗有幾分神似,雕刻功夫出神入畫,法帽采用鏤空雕刻技藝,雕功精細入微。龕左右壁各鏤空雕二飛天,刻筆簡潔,衣袖當風,飄帶起舞,堪稱古今雕刻技藝之最。右下方有一單膝跪地的端花仙子。
石壁上的鏤空飛天,足以代表古今石刻藝術登峰之作。蘇家奎 攝 石壁上的鏤空飛天。蘇家奎 攝二龕為九龍浴太子圖,太子雕像筆法圓潤,神態平靜,肌膚光潔飽滿,四周九龍保存完好,唯部分龍頭已蝕。三龕塑如來佛像坐像,左右塑日月菩薩,佛像莊嚴,祥和寧靜。另侍女六個,兩大四小,另有二飛天及龍像。
這些神像在洞穴里正襟危坐,形神俱妙,似乎讓人不敢有絲毫的非分之想,也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和手藝。
故事: 慘遭破壞,寺廟曾為學校
“我10多歲的時候,寺廟荒廢下來。寺廟成了學校,當地的娃娃都在這里上學。”韓友均說。據他回憶,在他20多歲結婚后,他和妻子在原有寺廟的地基上修了兩間房屋,房屋的墻正好把大青石前面的三龕神像圍起來。
觀音男身懶坐像。蘇家奎 攝“原來廟里有一尊大佛,兩個人抱都抱不起來。上世紀60年代,有人來搞破壞,連續敲損20天,把大佛打碎丟棄。他們在破壞的時候,我家里沒人,房門是鎖起的。正好,我的房屋擋住了后面幾尊佛像,這才躲過一劫,保護下了這幾尊。”韓友均說。
雖然昔日的鼎盛佛院已然不在,然而守寺老人對這座石佛寺卻結下了深厚的情感。韓友均老人告訴筆者,他從1972年開始就在此守著,他期盼著有一天能看到寺廟的復興,再現“西蜀第一禪林”的風采。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蘇家奎 攝據了解,石佛寺在1992年已被當時江津縣人民政府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江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審定之中。9月21日,龍之旅控股集團與江津區人民政府成功簽約高家坪文化旅游綜合項目,將按照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及建設,石佛寺將成為禪修小鎮的重要組成部份。
(特約記者 蘇家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探秘千年古刹石佛寺 -镇街频道 -江津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Humane 可穿戴设备 Ai Pin
- 下一篇: 恶知识·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