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组了一个好局
2000年到2020年,小張變成了老張。
但對于我國衛星定位導航事業來說,則是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到北斗三號“收官之星”升空成功最不容易的20年。55顆衛星懸掛深空,“中國的北斗”終于一躍成為“世界的北斗”。
在衛星定位導航領域,一直流行一句話:北斗的應用,只受限于個人的想象力。
足見北斗對我們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后發潛力。
在經歷了今年6月23日那一聲鏗鏘有力的點火指令后,搭載著北斗三號導航定位衛星的長征3號乙火箭一飛沖天,直達蒼穹。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舉行。
這一次,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這意味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到全球應用的新階段,服務的廣泛性發生了本質改變。”千尋位置CEO陳金培告訴雷鋒網。千尋位置是北斗高精度定位應用的最大平臺,致力于提供時空智能基礎設施。
與之相對應的,我們還關注這一事件的背后影響,即圍繞著衛星導航的產業鏈的發展,基于時空能力的新業態的重構。
不出意外,“北斗+”將成為火熱的新基建下的重要賽道。
從某種意義上看,北斗的前期發射及這次全球組網的實現,讓我國的時空能力都整體上了一個巨大的臺階。
一直以來,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都是典型的“國之重器”,就像水電和公路一樣,一直是社會建設的基礎保障。但是在全球范圍內,建成此系統的,一只手可以數的出來。
衛星導航系統簡稱為GNSS系統,有4位VIP會員,分別是GPS(美國)、GLONASS系統(俄羅斯)、伽利略系統(歐盟)、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國自主建設)。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衛星導航定位方面一直處于空白,需要依賴美國的GPS系統。
懷揣著“發展自己的導航系統”這個夢想,才有了后來的北斗。日本、印度都在打造自己的導航定位系統,但是范圍有限,且依賴GPS。
精度,一直是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命門,也是它之所以被廣泛應用于軍事經濟領域的理由。依靠北斗的這種精度,大型車輛的定位和監控、農業現代化中的控制系統、海洋漁業通信、火災地震救援、軍事目標打擊、野生動物保護都有了重要利器。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陳忠貴此前提到,北斗導航系統面向國家安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提供時間基準、空間位置基準,對國家的重要性和人民生活的影響程度非常大。
“作為基礎標準的時間和空間信息,如果由別人提供,安全感何來?”陳忠貴表示。
千尋位置一直是這個領域的重度活躍玩家。據悉,其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自主建設和運營的26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強站,構成了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國一張網”,接收北斗衛星信號,實時計算衛星定位誤差,已經為數以億計的用戶提供厘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和納秒級授時的時空智能服務。
千尋位置CEO陳金培對雷鋒網提到,我國北斗應用將進入“新的時代”,在汽車、手機、無人機等各類智能設備上得到應用。
他補充提及,有了對時空更高分辨率的感知后,北斗不僅僅是部署于高空的衛星導航系統,它更是和每一位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國家重大時空基礎設施。此前,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的手機、汽車等產品還會收到區域的限制?,F在,在全球范圍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使用體驗、穩定性、可靠性都大大提升。
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組網完成后,“全國一張網”持續推進,基站能力增強。在產業界,一大批概念公司將受益,尤其是芯片和終端產業將拓寬自己的產業鏈條,其服務的廣泛性也發生了本質變化。
這實際上解決的不僅是一個“成本和門檻”的問題,更是一個自信心的問題。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注意到,GPS導航定位系統比北斗早建設大約20年,20年的技術鴻溝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填補的,GPS系統的應用和技術都已經非常的成熟。
這帶來一個簡單又殘酷的事實是:GPS的芯片比北斗芯片的價格要便宜很多。
“用不起”——很長時間制約著北斗的發展,而“不敢用、不想用”才是制約北斗發展的最基本的原因。雖然從誕生到現在,我們已經從很多方面驗證了北斗的精度和可靠性,完全不輸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但人們對北斗仍有種種的質疑。
而今年,北斗從區域走向全球,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戰斗值”增強,加之我國的芯片技術、算法技術進一步自主可控,以及基于位置的需求飛漲,2020年勢必成為北斗大規模應用的元年。
基于北斗高精度時空網絡,無人機可以實現在田間地頭精準噴灑農藥,減少用藥量。
目前,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截至2019年底,業內相關上市公司(含新三板)總數為46家。
《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近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已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陳金培認為,北斗將是智能網聯汽車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建設方、汽車制造商,各類設備和應用開發商等都會參與。
預計,今年將有數款搭載千尋位置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汽車量產發布,除了單車本身能實現精準定位外,同時也為智能駕駛的車路協同(V2X)提供高精度定位和授時能力。
而在全國,超過2萬臺無人機已經集成了千尋位置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能力,在全國各地進行農藥噴灑、電網巡檢等作業。北斗也已經覆蓋眾多主流智能手機。根據千尋位置的數據,目前北斗加速定位服務已服務近6億用戶,大幅減少用戶初始定位時間。
可見,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斗真的做到了。
北斗的發展史,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我國地理信息技術崛起的標記。
從第一代太陽帆板等核心產品的國產化,到第二代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攻克了以導航衛星總體技術、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再到第三代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間鏈路網絡協議、自主定軌、時間同步等系統方案,填補了國內空白······
北斗導航系統鑄造了“中國靈魂”,在家國意義上占據諸多重要的位置。
曾經,鐵路、公路、水電煤對現實世界的運轉做了最好的支撐,而今天和未來,時空網、互聯網和計算網就是“數字中國”的新的基礎設施,數據帶上時空標記、經過高效傳輸和智能處理,數字世界的比特和物理世界的夸克才能更完整地融合。
對于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設而言,北斗更是獻上了智慧前的“臨門一腳”。
依然是以千尋位置為例,其基于時空大腦,已經將浙江德清主城區的地圖精度提高到亞米級,攝像頭可以精細化到把車道信息都完全展現出來。在對車流的精準分析基礎上,還可以做一些重點車輛的通行,比如急救車、消防車、警車等等,再配合紅綠燈優化配置方案,可以保證重點車輛快速通行,快速解決城市應急事件。眼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這樣的“時空智能”能力,東到紹興上虞,西至重慶長壽。
同樣,對于解決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難題的共享單車而言,“智能調度”是個核心老大難題,這背后需要對單車的空間位置具備更高分辨率的感知。據悉,哈羅出行就聯合千尋位置研發了“車輛高精度定位及電子圍欄停車技術”,確保車輛在指定位置正常落鎖。
可見,城市的組件被進一步細分,這對單體智能走向整體智能提供了從頂層設計到細節運營的思路,“新基建”里的5G、AI、云計算等元素獲得加速度后,時間基準和空間基準也將在北斗全球組網大背景下,在多產業得到應用。
北斗下中國體格,也得以更強壯。
總結
- 上一篇: 华为智慧屏鸿蒙UI系统获得2020德国红
- 下一篇: 到点了我该网抑云了!为什么大家用网易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