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就走” 中芯国际为什么留不住人?
文/劉燕
來源:AI 前線(ID:ai-front)
錢少事多?中芯國際員工流失率超臺積電 5 倍
“中芯國際在圈內被調侃是‘斯米克血汗工廠’,工資待遇普遍偏低,這是不爭的事實,在行業里算是墊底的”,一位熟悉中芯國際的半導體投研從業者陳穰(化名)告訴 InfoQ。
據他所知,中芯國際一線工程師的平均年薪不到 15 萬元,開給知名實驗室出來的博士年薪也不到 30 萬元,這個水平只有行業龍頭臺積電的幾分之幾,對很多技術人來說沒有太大吸引力。
中芯國際的 IPO《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該公司 2019 年研發人員的平均薪酬為 36.7 萬元。同年,中芯國際員工薪酬的中位數是 38.3 萬元。
臺積電是芯片行業薪資待遇的“排頭兵”。陳穰稱,臺灣相關專業畢業生剛進入臺積電,起薪有約 50 萬元以上的年薪,干上幾年,薪水 + 股票分紅便可拿到 200 萬元左右,如果再干長一點做到部門小領導可能就有好幾百萬元年薪。老員工大都有臺積電的股票,而股票的分紅則非常可觀要比工資高不少,他有位從已經臺積電退休的朋友,每年僅臺積電的股票分紅能拿到數百萬元。
在知乎上,有匿名中芯國際員工吐槽,薪水無法支撐起在一線城市買房。中芯國際的總部在上海,如按照一線研發人員的收入水平,要應對上海的高房價會有些壓力山大。中芯國際《2018 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提到一組數據很有意思,從年齡維度看,30 歲以下員工流失率最高,占比高達 79.3%。
前中芯國際員工袁萊(化名)透露,“錢少事多”、“收入與工作難度不成比例”是促使很多員工決定離職的主要原因,不少研發人員經常加班,但到手的加班費與自己付出的時間和心血根本不成比例。
在創立早期,中芯國際的員工可以擁有購房優惠、上中芯私立學校等福利,“但房子很快賣光了,私立學校名額也已占滿。大概在 2009 年之后,中芯國際的福利就慢慢沒有了”,上述人士稱。
人才流失率高一直是中芯國際的短板。
據中芯國際《2018 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據,2018 年中芯國際員工流失率 22%,約是行業平均水平的 1.3 倍,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工廠的員工流失率分別占 52.2%、25.7%。11.7%,是流失率最高的前三大城市。
而臺積電在當年的主動離職率僅為 4.8%,中芯國際比它高出 5 倍。在 2015-2019 年,臺積電的離職率也穩定在 5% 以下。
芯片半導體領域從業者及投資人谷若暉(化名)認為,應該正確看待中芯國際員工流失率的問題。任何一家公司自身都具備“新陳代謝”的功能,人員自然地“有進有出”。中芯國際、臺積電等芯片企業里,每年也都有很多人因優勝劣汰而離開,這都是正常現象。
人才“一挖就走”,被調侃成“培訓基地”
“都是中芯國際往外跳(槽)的,很少有跳進來的”,由于跳槽率高,中芯國際被調侃是“黃埔軍校”、“培訓基地”——為行(友)業(商)培養了很多芯片人才,為他人“做嫁衣”。陳穰稱,中芯國際的員工“一挖就能挖走”。進來一大批畢業生,干不到一年就不剩幾個,超過三年的少之又少,有能耐的基本都跳槽了,甚至出現過成建制的跳槽情形。
從中芯國際出來的人大都去了三星、臺積電、英特爾等大廠,也有一些去了西安三星、合肥長鑫、武漢長江存儲等其他 FAB 廠, 這些員工出去后,薪資往往會翻數倍,一些來挖人的中小廠商或新公司開出的薪資要高出中芯國際一大截。
芯片封裝設備代理商柳澤雨(化名)向 InfoQ 舉例,一般封裝經理或封裝工程師崗位,在中芯國際、長電科技等公司年薪在 10~30 萬元左右,但在華為或者新公司,這個待遇會乘以 2。因此,有很多華為封裝工程師年薪到了夸張的 80 萬元左右,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也常常被盯上(挖)。
各個芯片廠商間“挖人”現象普遍且頻繁,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國內芯片半導體領域人才缺口嚴重。
有數據統計,我國芯片行業缺口達 30 萬。預計到 2021 年,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為 72.2 萬人,換句話說,到 2021 年,我國芯片行業仍然存在 26.1 萬人的缺口。
加之芯片行業目前在高速發展期,新項目多,新廠建設如火如荼,對人才更高的渴求促使剛起步的新公司不惜以更高的薪水挖人。
半導體屬于人才、技術和資本壁壘均高的領域。由于我國半導體發展基礎較薄弱,人才培養速度還跟不上。國內僅有少數高校開設了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現在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多來自計算機、IT、化工、物理等各個行業。
與先進的國外大企業相比,國內半導體企業也缺乏相應的內部培養機制。一位前中芯國際員工在看準網回憶起他的工作經歷,“感覺學不到什么技術,沒有人培訓半導體相關知識”。
目前國內的芯片半導體公司對外部人才的依賴性很強,業內高端的芯片人才絕大多數擁有海外背景,他們往往都是被挖來的,本土化芯片人才較少。
文治資本創始人、執行合伙人唐德明博士曾先后在美國、國內半導體行業呆了 20 年。他在接受 InfoQ 采訪時表示,與 20 年前相比,國內半導體的發展已經好了太多。除在一些最先進的技術領域還缺領軍人才外,其他在泛半導體、平板、LED、太陽能、能源制造、封裝測試等領域已經培養出了大批人才。
他也坦言,與國外相比,國內在培養半導體人才上還有一定差距,但總體上看,本土化的趨勢不會變,未來將會培養更多本土人才。他建議可以從提供良好的工作、教育、科研環境等方面去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不像”的中芯國際
盡管員工薪資水平較低,但在吳寒(化名)看來,中芯國際的員工流失率高并不是簡單的薪資問題,而主要是管理上的問題,根源在于企業文化。
吳寒是中芯國際最早的一批員工之一,他 2002 年回國加入中芯國際,入職時的薪水比在國外少了 1/3。當時公司的薪資水平普遍較低,但很少有人離開,到他加入第三年時才有人離開,因為公司內部發生了較大的人事變動。
“我的上司被因高層派系斗爭被‘趕’走了,管理層變化嚴重影響了我的團隊,后來我實在忍不了這種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就走了”,吳寒最終也因為管理層之爭而離開。
內部管理的種種問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20 年來,中芯國際發展歷史上經歷過 4 任董事長、5 輪 CEO,掌門人幾度更替,內爭不斷。企業內部派系眾多,臺灣系、海龜系、本土系難容水火,利益盤根錯節。
2000 年,后來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父”的張汝京帶著數百名半導體工程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在張汝京領導下,中芯國際發展快速,從打下第一根樁開始,僅用了 13 個月就開始投片試產,2003 年,中芯國際發展成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廠。次年 3 月,中芯國際在美國和香港同時上市,一時間風光無兩。
早期如此快的發展速度得益于張汝京引多方外資入股的模式。當時為避開《瓦森納協定》的技術封鎖,張汝京引入了高盛、祥峰投資、漢鼎亞太、德意志管理基金等一批外資股東。到在美國上市時,中芯國際的股東數量多達 75 個。數量多也意味著利益復雜,這也為后來的內部控制權紛爭埋下了伏筆。
危機很快到來。自 2003 年底開始,臺積電以技術侵權、竊取商業機密為由多次將中芯國際告上法庭,2005 年 1 月,雙方達成和解,官司以中芯國際賠償臺積電 1.75 億美元暫告一段落;2009 年,雙方又打了 4 年官司后,中芯國際在與臺積電的專利侵權案中敗訴,這次不但賠了款還交出了 10% 的股權,損失巨大。不久之后,張汝京遞上了辭呈。
創始人張汝京的離開,對于中芯國際來說,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了。靈魂人物的離開也讓這家企業變得更加動蕩了起來。
2009 年,一直擅于平衡各方勢力的中芯國際原董事長江上舟病逝,中芯國際內部的各種矛盾一觸即發,以總裁兼 CEO 王寧國為代表的臺系力量,與以 COO 楊士寧為代表的海龜系之間的“王楊之爭”愈演愈烈,雙方打得不可開交。據悉,當王寧國被投票出局前后,曾一度引發了多達 90 多位臺籍干部密集出走。
最終二人雙雙辭職,兩敗俱傷。原先跟隨張汝京一起創業的元老邱慈云成為新任掌門,這場派系斗爭才落下帷幕。
2017 年,中芯國際首度實行雙 CEO 模式,聘任趙海軍出任中芯國際 CEO,前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擔任聯合 CEO。近幾年,有一些傳聞稱兩位 CEO 不合。
錯綜復雜的派系斗爭為中芯國際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降低了研發效率,拖慢了芯片工藝研發進程,損失了眾多頂尖人才。
在唐德明看來,中芯國際是一個“四不像”的公司——像外企,又不是外企,不是國企卻受到體制內的影響,也非單純的民企公司。“我相信中芯國際的高層肯定有人意識到了人才流失的問題,但企業文化復雜、管理層內部利益掣肘等交織下,要想徹底改變非常之難”。
管理層穩定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頻繁變更則會令“軍心”不穩,不利人才駐留。怎么從根源上解決管理層面長期積累的問題,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是中芯國際面臨的挑戰。
趕上臺積電仍是遙遠的夢想?
一周前,回到 A 股上市的中芯國際成了“明星股”,人氣頗高。
中芯國際回 A 之路創下多項科創板記錄。從受理到過會,僅用時 19 天,堪稱“閃電過會”,從提交上市申請到正式上市僅用 45 天;7 月 16 日,中芯國際上市首日,開盤價 95 元 / 股,較發行價上漲 245.96%,市值高達 6780 億元,這是 A 股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 IPO ;本次共募集資金總額最多達 532 億元,是妥妥的“募資王”。
中芯國際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芯片制造企業,是內地第一家提供 14 納米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廠。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僅有 4 家晶圓代工企業有技術能力提供 14 納米技術節點。
技術型 CEO 梁孟松帶領團隊僅用了 298 天就實現了 14 納米量產,這項技術突破改變了以往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之間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并將差距縮小到了 2-3 代。
在現階段中美關系緊張,國際大環境還有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芯國際被寄予了“中國芯”自主的厚望。國信證券認為,中芯國際比貴州茅臺更珍貴。中國奮斗到今天才有中芯國際的 14nm 先進制程,而貴州茅臺早在 800 年前就已存在。
國信證券認為,科創板的中芯國際的估值超過龍頭臺積電是有可能的。
中芯國際迎來了發展利好,不過不能忽視地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風險因素和短板制約。
品利基金半導體投資經理陳啟表示,中芯國際其他成熟技術節點方面,已經做的非常成熟,工藝種類很多,客戶群體相對穩定,產能和良率一直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但是在先進制程方面較為落后,一直苦苦追趕,今年 14nm 的量產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和國際一流水平也就差了 5 年時間。
2015 年,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公司已經實現 16/14nm 工藝的量產,而此時中芯國際實現 28nm 制程量產,而且還是 28nm 低階版的 Ploy/SiON ;28nm 高階版 HKMG,一直到 2 年后的 2017 年才搞定。此時競爭對手臺積電,聯電早已實現了對 28nm 制程上市場份額的瓜分,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中芯國際這個時候來“搶”28nm 的市場份額,基本沒什么存在感了。
中芯國際 14nm 工藝芯片的真機
據中芯國際招股書顯示,2017 至 2019 年,中芯國際 28 納米產品收入分別為 16.34 億元、12.45 億元和 8.07 億元,呈現下降趨勢。最近兩年全球 28 納米制程產品產能過剩,中芯國際的 28 納米產品毛利率為負,未來折舊壓力較大。
14 納米雖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目前產能還在爬坡階段,而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早已實現了 10 納米、7 納米制程量產。14 納米畢竟剛做出來對中芯國際營收的貢獻也微乎其微,今年第一季度,14 納米僅為中芯國際貢獻了 1.3% 營收。
14 納米的客戶來源也比較單一。華為海思是其第一大客戶,今年 1 月,其與海思簽訂了 14 納米工藝的訂單,中芯國際從臺積電“搶”了一部分訂單。
去年 5 月,華為被美國列入了實體清單。根據今年 5 月,美國商務部修訂的直接產品規則規定,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和技術,在獲得美商務部行政許可前,可能無法用于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制造。
中芯國際的很多重要原材料及設備都依賴境外進口。如果有一天,失去了華為這個客戶,14 納米的盈利情況可能不甚樂觀。“先進制程投入大,國內客戶少,如何引進客戶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給華為做,現在在先進制程上,找客戶是比較難的,因此對于中芯國際來說,短期盈利的目標是不明朗的”,唐明德說。
在人才、營收、盈利等關鍵性的指標上,中芯國際距離臺積電也還有不小的差距。
今年 5 月,臺積電資深副總裁侯永清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臺積電研發人員約有 5000-6000 人,其中博士有 2000 多人,目前正在蓋一座能容納 8000 人的研發大樓。臺積電每年研發投入花費約 30 億美元,占營收的 8.5%-9%。2019 年,臺積電營收 346.3 億美元,凈利潤 111.8 億美元,毛利率為 46.05%,
據悉,中芯國際目前有研發人員 2530 人,碩士及博士人員占比為 20.52%。2019 年投入研發費用為 47.44 億元,約為臺積電 1/5;招股書顯示,2019 年中芯國際營收 31.16 美元, 約為臺積電 1/10;凈利潤 2.35 億美元,約為臺積電 1/50;毛利率為 20.83%,約為臺積電 1/2。
半導體行業馬太效應顯著,行業幾乎所有的資源都在頭部企業手上,當越做越大時,后來者競爭優勢減弱,甚至只能‘撿漏’。截止 2010 年第一季度,臺積電市占率達 54% 居行業第一,中芯國際市占率 4.5% ,僅約為臺積電 1/10。在產能方面,臺積電的 8 英寸產能(56.2 萬片 / 月)超中芯國際(23.3 萬片 / 月)2.4 倍,12 英寸產能(74.5 萬片 / 月)超中芯國際(10.8 萬片 / 月)6.8 倍。
“‘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吃剩的,其他基本上就沒什么存在感了。只要老大不出重大錯誤,后來者想要超越非常困難。因此我們不要指望短期內中芯國際能趕上臺積電,研發人員的數量/水平、收入體量、技術實力、資本支出與研發投入等,沒有一項中芯國際能拿出來與臺積電爭高下的,因此我覺得超越只能是遙遠的夢想,能趕上一半就不錯了”,陳穰有些無奈的調侃道。
谷若暉屬于理性派。他覺得半導體本身是一個高投入、人才密集型和技術門檻高的行業,不論從國家戰略還是企業發展角度看,盈利能力不應是唯一的評價標準,他希望業界能更客觀與理性的認識中芯國際。尤其在現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中芯國際是國內晶圓代工的一面旗幟,它代表著當面臨國外技術封鎖時中國芯片的能力和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國家的戰略任務。
(應受訪者要求,文章陳穰、袁萊、谷若暉、柳澤雨均為化名)。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挖就走” 中芯国际为什么留不住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扎克伯格另一面:鼓励员工抄袭、伪装爱国主
- 下一篇: 阿里将认购8.2亿港元易居股份 双方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