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最早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世界地图最早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公元391年,狂熱的基督徒對文化進行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將當時世界最大的知識儲藏處亞歷山大圖書館夷為平地。在隨后的1000年里,地球的真實地理情況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結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亞洲成了食肉兀鷲的產地。 直到16世紀,地圖繪制才重新步入正軌。新一代繪制員根據探險家和數學知識的發展繪制了一批地圖。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佛蘭德博學家熱拉爾·德·克雷默繪制的地圖。他的拉丁名字是格拉爾杜斯·墨卡托,意思就是“商人”。 墨卡托的名字經常出現在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地圖上。尼古拉斯·克蘭的《墨卡托》一書以詳實而引人入勝的細節講述了墨卡托的故事。 墨卡托1512年出生在佛蘭德(今為比利時),兒時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經歷了席卷歐洲的社會和宗教大動蕩。墨卡托18歲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他把名字改成了拉丁文,進入盧萬大學讀書。他最初想成為哲學家,但很快就認識到那不是致富的途徑。他發現人們對地圖的需求越來越大,于是學了數學。1569年,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為基礎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然而這僅僅是墨卡托掀起的地圖繪制革命的開始。在他看來,地理不僅是確定城市和河流的位置,它還是掌握世界政治時局的途徑。墨卡托創造了“地圖冊”(atlas,這個詞也是他杜撰的)的概念,并且第一次在地圖上標明磁方位角。 當時,地圖繪制全是靠信息資料和也人為的勘測過程十分困難
巴比倫地圖地圖是一門很古老的學問,幾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同樣悠久。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最古老地圖是巴比倫地圖,出現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現在中東的伊拉克境內。考古學家在當地挖掘一個古老城市的廢墟時,發現了這一張地圖。這張地圖,與其說是一"張",其實應該說一"塊",因為它是刻畫在陶片上的,大概是制作於四、五千年前。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人是先在濕軟的泥塊上刻畫上圖像,再將它放在太陽下烤曬,硬化之後就成為陶片圖。這一張陶片圖上面,刻劃的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個城市,上面刻畫著山脈、河谷、及聚落。考古學者也發現了不同比例尺的泥塊圖,上面分別記載了街道、土地產權、城鎮位置,乃至於涵蓋整個巴比倫地區和天堂。相對於現代的制圖及測量水準而言,這些陶片圖是非常簡略的,但是它們顯示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有集居的城市,也有了土地產權的觀念,所以才需要記錄土地產權的相關訊息。另外,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地圖,是以十二進位的方式來記錄數字,跟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十進位系統不同。西方的世界地圖托勒密世界地圖在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古希臘在自然科學方面已有很大發展,尤其是數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地理學、地圖學等領域內出現了一批學者,并在理論上有了較大的創見。如當時已發現地球是個橢球體,并在地球劃分出經、緯度,到公元前二世紀時已利用天文法測定的經、緯度繪到地圖上,作為定向、定位的依據。這時還創立了圓錐與圓柱投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制圖的數學基礎。著名的數學、天文、地圖學家托勒密(公元87―150年)著寫了8部地圖學著作《地理學指南》是對地圖學發展的極大貢獻。所附27幅地圖,是世界最早的地圖集。他創造普通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兩種世界地圖的新投影。所繪的地圖在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且一直使用到十六世紀。《地理學指南》事實上就是一部關于數學制圖方法和測繪資料的匯編。其中六卷包括了8000個地點的經緯度記載,有350―500個是利用日晷測定,也可以說是一份標出地理坐標的城市和地方一覽表。他的地圖采用了希巴爾喬士將赤道按角度劃分為360度的概念,又把馬陵尼牛士假定的幸福島作為標準經線,從而提出了新的經緯網格概念。托勒密進一步考慮了地圖投影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投影方法。一種是簡單的圓錐投影,具有從一點輻射出來的直經線和弧形緯線。另一種是球面投影,只有相當于半球90度的經線是直線,其余都是曲線。為了描繪局部地區,托勒密也采用過圓拄投影。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世界地圖原繪于公元二世紀。托勒密的地圖是西方古代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地圖上的一些概念,甚至在1538年墨卡托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上,也還有著相當的影響。羅馬帝國時代(公元400年)的世界輪廓:四海環繞的圓盤形狀,成為“中世紀”地圖學家們對世界的基本表達。中世紀的倒退寰宇圖在托勒密時代以后,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后(中世紀),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神話代替了科學,是歷史上,也包括地圖科學史上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歐洲的地圖制圖發展進入了大中斷時期,這時科學的地圖學幾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觀制圖傳統所取代,地圖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為神學著作中的插圖。這些圖把世界繪成一個大圓盤,耶路撒冷在大園盤的中心,圓的南部一橫分別是尼羅河與頓河,中間一豎為地中海,構成丁字形水體,并分隔為亞、歐、非三個大陸。這類地圖幾乎千篇一律,為數不少。中世紀術語稱為“寰宇圖”。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5世紀。這個時期是歐洲地圖史上的一個大倒退時期。地理大發現及墨卡托時代墨卡托的世界地圖偉大的探險時代始于14世紀中葉,歐洲的航海家們憧憬著富饒的東方,尋找著新的航線。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麥哲倫等先后完成了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航海家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他編制了新的《世界地圖》、《地球一覽》圖集,發明了等角正軸圓柱投影——墨卡托投影。這不僅把人們對世界逐漸完善的認識反映到地圖上,而且其等角航線為直線的特性,給當時歐洲航海事業巨大支持。墨卡托于1538年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這是從北極的角度俯視繪制而成。貼在他擁有的托勒密地圖集內。墨卡托的地圖創作和理論結束了托勒密的傳統,開辟了近代地圖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對西方地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亨利庫斯―馬特魯斯世界地圖據說,15世紀90年代初期,哥倫布就是用這張地圖或者類似這樣的地圖,說服亞拉貢的斐迪南和卡斯提爾(古代西班牙北部一王國)的伊莎貝拉女王支持他的航海計劃的。這張地圖由生活在佛羅倫薩的德國制圖師亨利庫斯―馬特魯斯(Henricus Martellus)繪制,反映了當時有關世界形成的最新理論,以最為準確的方式將地球在一個平面上勾畫出來。這似乎證明,通過海路,歐洲和中國相距并不遙遠,這也正是哥倫布的主張。此外,該圖還首次記錄了葡萄牙航海家在1488年發現的南非好望角,證明在南面沒有陸地與亞洲相連,歐洲人可以通過海上抵達東印度,而不必繞道穆斯林控制的土地。瓦爾德塞米勒世界地圖在這張由馬丁―瓦爾德塞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繪制、洛林公國一個智囊團拼湊的世界地圖上,“美洲”首次以多帶帶大洲的名稱出現。該圖還附有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制作的說明小冊子。由于深受佛羅倫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著作的影響,林曼提出,正如哥倫布所想,美洲并不是亞洲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的大陸,因此,也應該像其他大洲一樣,有一個正式名稱,并最終以韋斯普奇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美洲”。或許是為了強調美洲的獨立存在,這張地圖顯示太平洋與南美洲西海岸重疊在一起,雖然太平洋的存在直至幾年后才得到證實。實測成圖和專業地圖17世紀以后,為了國家管理、瓜分控制殖民地以及戰爭的需要,大規模的三角測量和基本地形圖測繪逐漸形成地圖科學發展的主流。各方面技術的進步如望遠鏡的發明改進了羅盤儀、平板儀和經緯儀;微積分等數學的成就,促進了地圖投影學的發展;具有計量概念的等高線成為壓倒優勢的地形表示方法,地圖要素和符號比例分級概念逐漸加強。這一切奠定了近代地圖學的初步基礎。地形圖測繪以西歐各國為最早,其中卡西尼兄1730―1780年在法國測繪的地圖,精度比較高。在大革命之后不久,法國即完成了全國1:50000的地形圖,在當時已是最精詳的地形圖了。18世紀、19世紀,人們對地球表面的位置和輪廓已基本清楚,更進一步對各區域不同領域的深入研究愈顯重要。加之自然科學的急劇分化和分工,印刷技術的改進等,出現了專門地圖的編制。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創造了氣候等值線圖專題制圖方法;1881年俄國的卡賓斯基提出了國際統一地質符號的建議;而德國伯爾和斯《自然地圖集》的問世,基本上形成了專題地圖集的雛形。彼得斯世界地圖在一幅平面圖上反映真實的球型地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所熟悉的“墨卡托”投影圖雖然描述出大陸塊的正確外形,但卻因過于注重北面富饒的國家而令大陸塊的比例出現扭曲。德國人阿諾―彼得斯(Arno Peters)尋求解決這個問題。他在1974年繪制的世界地圖理清了這種關系,還突出了第三世界。中國的世界地圖截止至2017年,有確切的地圖實物證明,是公元前168年西漢時期,當時中國的地圖就已經編制得十分精美。中國神話傳奇式地圖:《山海經圖》這是中國對世界最早的認識。中國的地圖繪制到了明朝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大明混一圖》《大明混一圖》繪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該圖長3.87米,寬4.75米。這幅極其珍貴的古代寶圖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圖,也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見到的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向世人表明,這幅由中國人繪制的地圖比西方探險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謂歐洲人最早發現非洲的歷史需要改寫。《鄭和航海圖》在明朝的眾多地圖中,《鄭和航海圖》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響的航海圖,共包括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和4幅過洋牽星圖,航海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包含500個地名。鄭和七次航海,是我國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見的大舉, 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訪問了亞洲、非洲等30余國,對促進我國與世界的交往, 對政治、經濟和文化均有極大的作用。這其中據鄭和航海經歷編成的航海圖, 是我國地圖學史上的一大創作,更是一部專為指導航海用的地圖。明代的地圖較發達,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興的自然科學技術由一些傳教士逐步在華傳播,地圖制圖術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第一次把西方繪制的世界全圖傳入中國,把中國的資料補充進去, 充實豐富了地圖內容,坤輿萬國全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最準確的世界地圖。續此之后,西方傳教士也陸續來華繪制了一些,這些世界地圖經過修編后, 不僅打破了中國傳統的繪圖成規,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特點:1.把地圖的中央經線置于中國,形成以我國為中心的圖面配置。2.采用測量出地球表面的經緯度繪制地圖。3.把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平分為南北兩半球,劃出了南北二回歸線與南北二極圖線。相應形成氣候的帶、溫帶與寒帶。4.擴大了對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識的了解與掌握。5.對外國地名的翻譯起了一個譯定作用。
是墨卡托畫出來的 西元391年,狂熱的基督徒對文化進行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將當時世界最大的知識儲藏處亞歷山大圖書館夷為平地。在隨後的1000年裏,地球的真實地理情況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結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亞洲成了食肉兀鷲的產地。 直到16世紀,地圖繪制才重新步入正軌。新一代繪制員根據探險家和數學知識的發展繪制了一批地圖。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佛蘭德博學家熱拉爾
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最古老地圖是巴比倫地圖,出現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現在中東的伊拉克境內。考古學家在當地挖掘一個古老城市的廢墟時,發現了這一張地圖。這張地圖,與其說是一"張",其實應該說一"塊",因為它是刻畫在陶片上的,大概是制作於四、五千年前。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人是先在濕軟的泥塊上刻畫上圖像,再將它放在太陽下烤曬,硬化之後就成為陶片圖。這一張陶片圖上面,刻劃的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個城市,上面刻畫著山脈、河谷、及聚落。考古學者也發現了不同比例尺的泥塊圖,上面分別記載了街道、土地產權、城鎮位置,乃至於涵蓋整個巴比倫地區和天堂。相對於現代的制圖及測量水準而言,這些陶片圖是非常簡略的,但是它們顯示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有集居的城市,也有了土地產權的觀念,所以才需要記錄土地產權的相關訊息。另外,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地圖,是以十二進位的方式來記錄數字,跟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十進位系統不同。
墨卡托發明的。公元391年,狂熱的基督徒對文化進行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將當時世界最大的知識儲藏處亞歷山大圖書館夷為平地。在隨后的1000年里,地球的真實地理情況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結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亞洲成了食肉兀鷲的產地。直到16世紀,地圖繪制才重新步入正軌。新一代繪制員根據探險家和數學知識的發展繪制了一批地圖。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佛蘭德博學家熱拉爾·德·克雷默繪制的地圖。他的拉丁名字是格拉爾杜斯·墨卡托,意思就是“商人”。 墨卡托的名字經常出現在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地圖上。尼古拉斯·克蘭的《墨卡托》一書以詳實而引人入勝的細節講述了墨卡托的故事。 墨卡托1512年出生在佛蘭德(今為比利時),兒時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經歷了席卷歐洲的社會和宗教大動蕩。墨卡托18歲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他把名字改成了拉丁文,進入盧萬大學讀書。他最初想成為哲學家,但很快就認識到那不是致富的途徑。他發現人們對地圖的需求越來越大,于是學了數學。1569年,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為基礎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然而這僅僅是墨卡托掀起的地圖繪制革命的開始。在他看來,地理不僅是確定城市和河流的位置,它還是掌握世界政治時局的途徑。墨卡托創造了“地圖冊”(atlas,這個詞也是他杜撰的)的概念,并且第一次在地圖上標明磁方位角。
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早在1537年繪制了第一幅地圖(巴勒斯坦),后接受對佛蘭德斯進行實地測繪任務,采用哥倫布發現的磁子午線為標準經線,為實測地圖的開端。1540年在盧萬開設地圖作坊,印出依比例實測地圖,引起廣泛重視,并制成了地球儀。1568年制成著名航海地圖“世界平面圖”,該圖采用墨卡托設計的等角投影,被稱為“墨卡托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線(即等角航線)導航,并且第一次將世界完整地表現在地圖上,1630年以后普遍被采用,對世界性航海、貿易、探險等有重要作用,至今仍為最常用的海圖投影。設想一個與地軸方向一致的圓柱切于或割于地球,按等角條件將經緯網投影到圓柱面上,將圓柱面展為平面后,得平面經緯線網。投影后經線是一組豎直的等距離平行直線,緯線是垂直于經線的一組平行直線。各相鄰緯線間隔由赤道向兩極增大。一點上任何方向的長度比均相等,即沒有角度變形,而面積變形顯著,隨遠離基準緯線而增大。該投影具有等角航線被表示成直線的特性,故廣泛用于編制航海圖和航空圖等。
巴比倫地圖地圖是一門很古老的學問,幾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同樣悠久。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最古老地圖是巴比倫地圖,出現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現在中東的伊拉克境內。考古學家在當地挖掘一個古老城市的廢墟時,發現了這一張地圖。這張地圖,與其說是一"張",其實應該說一"塊",因為它是刻畫在陶片上的,大概是制作於四、五千年前。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人是先在濕軟的泥塊上刻畫上圖像,再將它放在太陽下烤曬,硬化之後就成為陶片圖。這一張陶片圖上面,刻劃的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個城市,上面刻畫著山脈、河谷、及聚落。考古學者也發現了不同比例尺的泥塊圖,上面分別記載了街道、土地產權、城鎮位置,乃至於涵蓋整個巴比倫地區和天堂。相對於現代的制圖及測量水準而言,這些陶片圖是非常簡略的,但是它們顯示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有集居的城市,也有了土地產權的觀念,所以才需要記錄土地產權的相關訊息。另外,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地圖,是以十二進位的方式來記錄數字,跟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十進位系統不同。西方的世界地圖托勒密世界地圖在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古希臘在自然科學方面已有很大發展,尤其是數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地理學、地圖學等領域內出現了一批學者,并在理論上有了較大的創見。如當時已發現地球是個橢球體,并在地球劃分出經、緯度,到公元前二世紀時已利用天文法測定的經、緯度繪到地圖上,作為定向、定位的依據。這時還創立了圓錐與圓柱投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制圖的數學基礎。著名的數學、天文、地圖學家托勒密(公元87―150年)著寫了8部地圖學著作《地理學指南》是對地圖學發展的極大貢獻。所附27幅地圖,是世界最早的地圖集。他創造普通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兩種世界地圖的新投影。所繪的地圖在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且一直使用到十六世紀。《地理學指南》事實上就是一部關于數學制圖方法和測繪資料的匯編。其中六卷包括了8000個地點的經緯度記載,有350―500個是利用日晷測定,也可以說是一份標出地理坐標的城市和地方一覽表。他的地圖采用了希巴爾喬士將赤道按角度劃分為360度的概念,又把馬陵尼牛士假定的幸福島作為標準經線,從而提出了新的經緯網格概念。托勒密進一步考慮了地圖投影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投影方法。一種是簡單的圓錐投影,具有從一點輻射出來的直經線和弧形緯線。另一種是球面投影,只有相當于半球90度的經線是直線,其余都是曲線。為了描繪局部地區,托勒密也采用過圓拄投影。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世界地圖原繪于公元二世紀。托勒密的地圖是西方古代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地圖上的一些概念,甚至在1538年墨卡托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上,也還有著相當的影響。羅馬帝國時代(公元400年)的世界輪廓:四海環繞的圓盤形狀,成為“中世紀”地圖學家們對世界的基本表達。中世紀的倒退寰宇圖在托勒密時代以后,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后(中世紀),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神話代替了科學,是歷史上,也包括地圖科學史上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歐洲的地圖制圖發展進入了大中斷時期,這時科學的地圖學幾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觀制圖傳統所取代,地圖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為神學著作中的插圖。這些圖把世界繪成一個大圓盤,耶路撒冷在大園盤的中心,圓的南部一橫分別是尼羅河與頓河,中間一豎為地中海,構成丁字形水體,并分隔為亞、歐、非三個大陸。這類地圖幾乎千篇一律,為數不少。中世紀術語稱為“寰宇圖”。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5世紀。這個時期是歐洲地圖史上的一個大倒退時期。地理大發現及墨卡托時代墨卡托的世界地圖偉大的探險時代始于14世紀中葉,歐洲的航海家們憧憬著富饒的東方,尋找著新的航線。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麥哲倫等先后完成了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航海家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他編制了新的《世界地圖》、《地球一覽》圖集,發明了等角正軸圓柱投影——墨卡托投影。這不僅把人們對世界逐漸完善的認識反映到地圖上,而且其等角航線為直線的特性,給當時歐洲航海事業巨大支持。墨卡托于1538年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這是從北極的角度俯視繪制而成。貼在他擁有的托勒密地圖集內。墨卡托的地圖創作和理論結束了托勒密的傳統,開辟了近代地圖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對西方地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亨利庫斯―馬特魯斯世界地圖據說,15世紀90年代初期,哥倫布就是用這張地圖或者類似這樣的地圖,說服亞拉貢的斐迪南和卡斯提爾(古代西班牙北部一王國)的伊莎貝拉女王支持他的航海計劃的。這張地圖由生活在佛羅倫薩的德國制圖師亨利庫斯―馬特魯斯(Henricus Martellus)繪制,反映了當時有關世界形成的最新理論,以最為準確的方式將地球在一個平面上勾畫出來。這似乎證明,通過海路,歐洲和中國相距并不遙遠,這也正是哥倫布的主張。此外,該圖還首次記錄了葡萄牙航海家在1488年發現的南非好望角,證明在南面沒有陸地與亞洲相連,歐洲人可以通過海上抵達東印度,而不必繞道穆斯林控制的土地。瓦爾德塞米勒世界地圖在這張由馬丁―瓦爾德塞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繪制、洛林公國一個智囊團拼湊的世界地圖上,“美洲”首次以多帶帶大洲的名稱出現。該圖還附有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制作的說明小冊子。由于深受佛羅倫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著作的影響,林曼提出,正如哥倫布所想,美洲并不是亞洲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的大陸,因此,也應該像其他大洲一樣,有一個正式名稱,并最終以韋斯普奇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美洲”。或許是為了強調美洲的獨立存在,這張地圖顯示太平洋與南美洲西海岸重疊在一起,雖然太平洋的存在直至幾年后才得到證實。實測成圖和專業地圖17世紀以后,為了國家管理、瓜分控制殖民地以及戰爭的需要,大規模的三角測量和基本地形圖測繪逐漸形成地圖科學發展的主流。各方面技術的進步如望遠鏡的發明改進了羅盤儀、平板儀和經緯儀;微積分等數學的成就,促進了地圖投影學的發展;具有計量概念的等高線成為壓倒優勢的地形表示方法,地圖要素和符號比例分級概念逐漸加強。這一切奠定了近代地圖學的初步基礎。地形圖測繪以西歐各國為最早,其中卡西尼兄1730―1780年在法國測繪的地圖,精度比較高。在大革命之后不久,法國即完成了全國1:50000的地形圖,在當時已是最精詳的地形圖了。18世紀、19世紀,人們對地球表面的位置和輪廓已基本清楚,更進一步對各區域不同領域的深入研究愈顯重要。加之自然科學的急劇分化和分工,印刷技術的改進等,出現了專門地圖的編制。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創造了氣候等值線圖專題制圖方法;1881年俄國的卡賓斯基提出了國際統一地質符號的建議;而德國伯爾和斯《自然地圖集》的問世,基本上形成了專題地圖集的雛形。彼得斯世界地圖在一幅平面圖上反映真實的球型地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所熟悉的“墨卡托”投影圖雖然描述出大陸塊的正確外形,但卻因過于注重北面富饒的國家而令大陸塊的比例出現扭曲。德國人阿諾―彼得斯(Arno Peters)尋求解決這個問題。他在1974年繪制的世界地圖理清了這種關系,還突出了第三世界。中國的世界地圖截止至2017年,有確切的地圖實物證明,是公元前168年西漢時期,當時中國的地圖就已經編制得十分精美。中國神話傳奇式地圖:《山海經圖》這是中國對世界最早的認識。中國的地圖繪制到了明朝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大明混一圖》《大明混一圖》繪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該圖長3.87米,寬4.75米。這幅極其珍貴的古代寶圖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圖,也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見到的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向世人表明,這幅由中國人繪制的地圖比西方探險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謂歐洲人最早發現非洲的歷史需要改寫。《鄭和航海圖》在明朝的眾多地圖中,《鄭和航海圖》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響的航海圖,共包括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和4幅過洋牽星圖,航海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包含500個地名。鄭和七次航海,是我國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見的大舉, 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訪問了亞洲、非洲等30余國,對促進我國與世界的交往, 對政治、經濟和文化均有極大的作用。這其中據鄭和航海經歷編成的航海圖, 是我國地圖學史上的一大創作,更是一部專為指導航海用的地圖。明代的地圖較發達,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興的自然科學技術由一些傳教士逐步在華傳播,地圖制圖術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第一次把西方繪制的世界全圖傳入中國,把中國的資料補充進去, 充實豐富了地圖內容,坤輿萬國全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最準確的世界地圖。續此之后,西方傳教士也陸續來華繪制了一些,這些世界地圖經過修編后, 不僅打破了中國傳統的繪圖成規,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特點:1.把地圖的中央經線置于中國,形成以我國為中心的圖面配置。2.采用測量出地球表面的經緯度繪制地圖。3.把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平分為南北兩半球,劃出了南北二回歸線與南北二極圖線。相應形成氣候的帶、溫帶與寒帶。4.擴大了對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識的了解與掌握。5.對外國地名的翻譯起了一個譯定作用。
是墨卡托畫出來的 西元391年,狂熱的基督徒對文化進行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將當時世界最大的知識儲藏處亞歷山大圖書館夷為平地。在隨後的1000年裏,地球的真實地理情況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結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亞洲成了食肉兀鷲的產地。 直到16世紀,地圖繪制才重新步入正軌。新一代繪制員根據探險家和數學知識的發展繪制了一批地圖。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佛蘭德博學家熱拉爾
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最古老地圖是巴比倫地圖,出現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現在中東的伊拉克境內。考古學家在當地挖掘一個古老城市的廢墟時,發現了這一張地圖。這張地圖,與其說是一"張",其實應該說一"塊",因為它是刻畫在陶片上的,大概是制作於四、五千年前。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人是先在濕軟的泥塊上刻畫上圖像,再將它放在太陽下烤曬,硬化之後就成為陶片圖。這一張陶片圖上面,刻劃的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個城市,上面刻畫著山脈、河谷、及聚落。考古學者也發現了不同比例尺的泥塊圖,上面分別記載了街道、土地產權、城鎮位置,乃至於涵蓋整個巴比倫地區和天堂。相對於現代的制圖及測量水準而言,這些陶片圖是非常簡略的,但是它們顯示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有集居的城市,也有了土地產權的觀念,所以才需要記錄土地產權的相關訊息。另外,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地圖,是以十二進位的方式來記錄數字,跟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十進位系統不同。
墨卡托發明的。公元391年,狂熱的基督徒對文化進行了堪稱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將當時世界最大的知識儲藏處亞歷山大圖書館夷為平地。在隨后的1000年里,地球的真實地理情況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結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亞洲成了食肉兀鷲的產地。直到16世紀,地圖繪制才重新步入正軌。新一代繪制員根據探險家和數學知識的發展繪制了一批地圖。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佛蘭德博學家熱拉爾·德·克雷默繪制的地圖。他的拉丁名字是格拉爾杜斯·墨卡托,意思就是“商人”。 墨卡托的名字經常出現在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地圖上。尼古拉斯·克蘭的《墨卡托》一書以詳實而引人入勝的細節講述了墨卡托的故事。 墨卡托1512年出生在佛蘭德(今為比利時),兒時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經歷了席卷歐洲的社會和宗教大動蕩。墨卡托18歲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他把名字改成了拉丁文,進入盧萬大學讀書。他最初想成為哲學家,但很快就認識到那不是致富的途徑。他發現人們對地圖的需求越來越大,于是學了數學。1569年,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為基礎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然而這僅僅是墨卡托掀起的地圖繪制革命的開始。在他看來,地理不僅是確定城市和河流的位置,它還是掌握世界政治時局的途徑。墨卡托創造了“地圖冊”(atlas,這個詞也是他杜撰的)的概念,并且第一次在地圖上標明磁方位角。
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早在1537年繪制了第一幅地圖(巴勒斯坦),后接受對佛蘭德斯進行實地測繪任務,采用哥倫布發現的磁子午線為標準經線,為實測地圖的開端。1540年在盧萬開設地圖作坊,印出依比例實測地圖,引起廣泛重視,并制成了地球儀。1568年制成著名航海地圖“世界平面圖”,該圖采用墨卡托設計的等角投影,被稱為“墨卡托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線(即等角航線)導航,并且第一次將世界完整地表現在地圖上,1630年以后普遍被采用,對世界性航海、貿易、探險等有重要作用,至今仍為最常用的海圖投影。設想一個與地軸方向一致的圓柱切于或割于地球,按等角條件將經緯網投影到圓柱面上,將圓柱面展為平面后,得平面經緯線網。投影后經線是一組豎直的等距離平行直線,緯線是垂直于經線的一組平行直線。各相鄰緯線間隔由赤道向兩極增大。一點上任何方向的長度比均相等,即沒有角度變形,而面積變形顯著,隨遠離基準緯線而增大。該投影具有等角航線被表示成直線的特性,故廣泛用于編制航海圖和航空圖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世界地图最早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TensorFlow 2.3.0正式发布
- 下一篇: 字节跳动AI实验室主任马维英离职,将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