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为何对华为5G态度截然相反?频谱拍卖或为关键原因
(文/隱德來希)7月14日,華為成了英國艦隊街熱議的焦點。
這一天,英國政府決定從2020年12月31日起,停止購買新的5G華為設備,到2027年底前,拆除英國5G網絡中目前使用的所有華為設備,這一決定看似有些出乎意料,但如果細細追尋近兩個月威斯敏斯特政治光譜的微妙變化,倒也不讓人那么難以理解。
但是,英國BBC商業科技板塊資深評論員Tim Bowler依然還是表達了對英國政府對華為態度戲劇性轉變的不解:“如果是迫于美國的壓力,那為何不等到年底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之后呢?相對來說,德國的決定顯得更加周全一些。”
上個月,德國各大媒體紛紛撰文分析,美國的外部施壓不會改變德國對華為的態度。
(圖為德國商報記者Stephan Scheuer的評論文章,認為華為依然會參與德國5G建設)
的確,德國人在自身5G網絡布局中的謹慎甚至“傲慢”足以讓英國人自慚形穢。兩年多以來,默克爾的執政團隊在對華為的態度上基本上是一以貫之的,始終表態在保證網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不會絕對排除華為可參與德國5G 建設的可能。
去年夏天,德國經濟部部長阿爾特邁爾“假節鉞”短時間內連續兩次訪華,并且曾和華為總裁任正非有過時間不短的一對一交談,被德媒廣泛解讀為德國政府對華為的某種“許諾”。
有關亞歐美光怪陸離的地緣政治對德國未來5G發展規劃的預測和展望,不少媒體和專家已經著墨甚多,5G問題被高度政治化也早已成為業內共識,筆者無意再添蛇足之論,僅從德國通訊設備供應商和運營商內部需求動力以及社會政治架構方面稍稍闡述為何未來德國的5G建設只可能和華為越綁越緊,而不是相反。
德國——“駑馬”中的“快馬”
作為一個工業占經濟總比重超過20%的國家,德國在過去十多年來逐漸鞏固了自己歐盟經濟領頭羊的地位,而且在2G和3G時代在整個歐陸的移動通信發展領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在4G時代到來之后,受到一系列諸如監管政策的價值取向和網絡投資發展周期等宏觀和微觀的影響,以英法德三巨頭為代表的歐盟在全球移動通信市場上的存在感明顯大幅降低,一個突出的表征就是沒有孵化出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移動互聯網企業。
以德國為例,三大通信運營商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沃達豐(Vodafone)和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 Deutschland)對新技術的投入和創新能力已經明顯落后于東亞和北美,導致在今天德國首都柏林的地鐵內仍無法穩定覆蓋4G網絡,大量一線城市的移動通信盲區讓德國在面臨5G浪潮時,有一種第三世界國家彎道超車的滑稽感。畢竟,該國目前移動寬帶的普及率僅排到全球第58位。
但相對來說,德國依然是歐洲版塊總體5G建設中的一匹快馬。首先德國聯邦信息安全辦公室(BSI)和德國聯邦網絡監管機構(BNetzA)在5G許可證談判、互聯網信息安全審查等一系列問題上逐漸摸索出了一整套相對成熟的法律法規框架,比如華為Mate X成為第一款獲得歐盟官方認可證書的5G手機,就是第三方檢測檢驗認證機構在歐盟和德國本土的移動通訊法規下的“鑿空之舉”,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避免政府換屆或者因意識形態問題對5G建設政策連貫性造成的大幅波動;另外,德國是歐洲首個成功拍賣5G頻譜的大國,而逐漸脫歐的英國和猶豫不決的法國卻因為疫情等原因至今尚未把5G頻譜拍賣提上日程,高下立見。
“乘風破浪的漢斯”——已經完成5G頻譜拍賣的德國
在筆者看來,能否有效完成5G頻譜分配或者拍賣,是衡量某國5G建設是否能真正落到實處的里程碑事件之一。我們可以把各國政府和通信運營商之間的5G頻譜博弈看做一種“利維坦”式的社會契約,前者向后者發放營業牌照,提供門檻保護,制定行業標準,并且劃分好各個“堂口”,幾大運營商通過交保護費的形式站好風口,招兵買馬,開門營業。
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經過了近三個月的醞釀和策劃,德國的5G頻譜拍賣告一段落,通過拍賣籌集了65.5億歐元,超出了業界預估的50億歐元一大截。其實從美因茨軍營拍賣會的小錘落下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華為已經正式駛入了德國5G建設的快車道。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5G頻譜拍賣意味著華為正式通過了德國的“潛在安全風險”審查。讓德國社會各界對華為是否留有技術后門,和中國政府合作“竊密”等疑慮僅能停留在淺薄的輿論層面上。拍賣結束之后,各大通信運營商必須要履行德國政府設置的監管和運營義務,這一切都建立在對各家背后移動通訊基礎設施首肯的基礎上,否則頻譜拍賣就失去了甲方乙方締約的意義,無論德國電信還是沃達豐都和華為有著廣泛的合作,沒有華為的話,他們連5G天線的鋪架都很困難,比如德國電信準備用2.1GHz頻段上的帶寬,為50%的德國人口提供5G覆蓋,若是沒有移動設備供應商華為的硬件支持,一切計劃都無從展開。
二、高昂的5G頻譜競價成本讓各大運營商苦不堪言,從而留給了華為很大的操作空間。德國5G頻譜拍賣的性價比如何?一個“他者”看得很清楚。去年7月份,愛立信首席執行官鮑毅康(BorjeEkholm)怒斥歐洲各國政府見財起意,幾乎以殺雞取卵的方式收割各大電信運營商,道出了德國電信和沃達豐的心聲。德國電信出價21.7億歐元,獲得了13段頻譜,但是他們的業務主管對著《南德意志報》、《世界報》等大吐苦水,認為這個價格比起瑞士和奧地利來說實在是太高了,在某些頻段上甚至高出了45%左右。資本的趨利本性讓他們在成本控制上只能“節流”,那么華為絕對是最合適的選擇。因為華為不但有近2800項5G 相關專利,且設備價格比競爭對手低20%—30%,而且在德國的3G和4G建設上,華為早已熟門熟路,所以繼續加強和華為的合作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德國政府擁有德國電信31%的股份,他們的路徑可以部分代表德國政壇的風向(@南德意志報)
三、英國宣布剝離華為5G建設之后,讓我們再次認清了華為在頻譜分配中的優勢地位。頻譜資源匱乏、基站設備少本來就是老歐洲4G建設的老大難,在英國宣布5G建設和華為剝離之后,讓該國的幾大運營商更是叫苦不迭,因為華為設備在處理碎片化頻譜方面在全球首屈一指,這個能力是揚言能取代華為的諾基亞或者愛立信所不具備的,總體看下來,沃達豐央求英國政府“分配”而非“拍賣”5G頻譜,卑微的姿態背后實在是有難言的成本苦衷。目前看來,和華為分道揚鑣,造成的成本計算遠遠不是幾十個億英鎊的問題,因為英國監管部門認為的運營商拍賣后可以相互進行頻譜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頻譜碎片化會增加終端設備成本,也阻礙了諾基亞或者愛立信進一步踏足英倫三島的空間。
相比之下,德國各大電信運營商已經劃分好了地盤,而且至少有了未來三四年的5G建設目標,比如德國電信的總經理已經表態,認為到年底之前,德國一半的人口將能夠使用5G,在和華為的合作上,德國電信和沃達豐已經形成了爭相“邀寵”的局面。
華為的德國版“農村包圍城市”
德國的大部分人口生活在鄉村和郊區,由于歷史上的原因,統一三十多年以來,東西德經濟上的整合依然還處在進行時。德國的幾大電信運營商迫于政治上的壓力,依然對華為做了某種程度的保留,傾向于把華為排斥在核心組網功能之外。但華為在歐洲的整體布局和在德國的內部布局都有一種“農村包圍城市”的味道。
德國各州的鄉村人口比例,以及4G信號覆蓋率
華為在歐洲共有24個分支機構,其中14個位于中東歐和北歐國家,華沙可謂是華為在歐盟的第二“首都”,以此作為基地,東進到德國的勃蘭登堡等地,在很多5G基站盲區開疆辟土——這是華為在德國的一個后手,因為德國電信利用動態頻譜共享(DSS)技術在2.1GHz頻段部署5G,在柏林、慕尼黑、漢堡等大城市的CBD商務區走的是較為純粹的上層路線,但對于鄉村地帶(laendlich)照顧較少,所以東德和鄉村地帶恰恰是華為稍冷灶下嫌棋之布局的巧妙之處。只有深入了解到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為何看看德國的4G就知道其5G建設必然無法離開華為的原因。
余論 德國的后手
除了上述各種原因外,德國人也深諳“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資源分配博弈理論,所以監管部門和德國聯邦政府還專門留了一個后手,專為工業應用預留了獨特的5G頻段(主要是3.7-3.8GHz),這個頻段是不占德國之前拍賣出的商用頻段的,根據目前德國各大媒體披露出來的消息,德國有關工業應用的5G頻段主要合作對象是瑞典的老牌電信設備生產商愛立信。
無論如何,華為在德國將繼續面對新一輪的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之間的近身搏殺。2019年完成5G頻譜拍賣的德國可以算的上是他們的5G元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但如果序章的書寫者無法摒棄對華為的舊有“心魔”,那么一切序章也無非盡是過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英德为何对华为5G态度截然相反?频谱拍卖或为关键原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土豆鸡蛋怎么做好吃啊?
- 下一篇: 美航空管理局发布紧急指令 要求检查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