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条怎么写啊?
1.手術進行中,所有工作人員均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洗手護士不得從術者背后傳遞器材;巡回護士不可用手越過無菌臺傳遞物品;手術器械的放置不能超過無菌車欄桿?! ?.手術人員有必要條換位置時,應稍離開手術臺,背對背地進行交換,并注意不得污染手臂及無菌區域?! ?.凡已打開放在無菌臺上的備用物品,不論使用與否,均不得再放回無菌容器里,必須重新滅菌后才能使用?! ?.切口邊緣應以大紗布墊或手術巾遮蓋,并用巾鉗或縫合線固定,僅暴露手術切口,最好使用手術薄膜保護切口?! ?.切開空腔臟器前,要先用紗布墊保護周圍組織,以防止或減少污染,用手術薄膜保護切口?! ?.手術中用過的器材要及時擦凈血跡,以減少細菌污染及增殖。接觸過腫瘤及胃腸腔的刀剪等器械,應視為已遭污染,必須與其他器械分開,多帶帶放置和處理?! ?.手術開始后通向室外的正門不再開啟。手術間的人員應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參觀手術人員要與手術區保持30-40cm以上的距離?! ?.給手術者擦汗時,術者的頭部應轉向側面并用濕毛巾擦拭;手術間內不得做與本次手術無關的任何活動,如疊單、作敷料等?! ?.為縮短手術時間,手術器械和用具應使術者得心應手?! ?0.術后需置引流管的病人,引流管的位置最好從離切口較遠的體壁引出?! ?1.術畢縫合切口前,應先用消毒液涂擦切口兩側的皮膚;縫合時須將組織準確地對合,避免遺留死腔,縫線不宜過緊過密。縫合后,再一次用消毒液涂擦切口兩側的皮膚;然后用無菌紗布覆蓋、包裹或用手術敷料貼敷蓋。 12.手術開始前15~20分鐘洗手、穿無菌手術衣及戴無菌手套,做好器械桌的整理準備工作,檢查各種器械、敷料及其他用物是否完備。根據手術步驟、使用先后把各種器械、敷料等物品分類順序排列?! ?3.術前、術中縫合傷口時,與巡回護士準確細致地清點器械、紗布、紗墊、縫針等,核實后登記。術畢再自行清點一次,確保無誤,以防遺留在體腔或組織內。14.手術開始后,按手術常規及術中情況,向術者、助手傳遞器械、紗墊等物。做到主動、敏捷、準確。 15.保持手術野、器械托盤及器械桌的整潔、干燥。器械用后,迅速取回,擦凈血跡。器械及用物按次序排列整齊。用于不潔部位的器械,要區別分放,浸入藥液中或遞給臺下護士處理。防止污染擴散?! ?6.隨時注意術中的進展情況,若發現大出血、心跳驟停意外時,應沉著果斷及時與巡回護士聯系,盡早備好搶救器械及物品?! ?7.保留切出的任何組織,需送檢部分用10%福爾馬林固定,術畢寫上病人姓名、病室、日期等并填好送留標本登記簿?! ?8.術畢協助擦凈傷口及引流管周圍的血跡,包扎傷口及固定好各種引流物。 19.處理術后器械及其他物品。精密、銳利手術器械分別處理,切勿損壞及遺失零件。并對手術間進行清理整頓。
操作流程:操作者準備——衣帽整潔、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物品準備——清潔治療盤、無菌包、無菌容器、無菌持。物鉗、無菌溶液、無菌手套等。打開無菌包取出無菌巾(1-2塊)——按原折痕包好無菌包。鋪無菌盤。半鋪半蓋 一鋪一蓋。雙折無菌巾鋪于盤內(無菌面在內面) 用一無菌巾由遠到近鋪于治療盤上(無菌面在上)。蓋的半幅扇形折疊到對側盤上 按需要放入無菌物品。按需要放入無菌物品 另一無菌巾由近到遠蓋于盤上(無菌面向下)。按原樣將上層無菌巾蓋好。揭開無菌巾一角。取出手套并對掌。一手伸入手套內戴好——手不可觸及手套外面。再戴另一手套——用無菌紗布推摖使手與手套更貼合。揭開無菌治療巾——進行無菌操作。操作完畢脫去手套——整理用物。準備質量標準:1、工作人員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2、備齊用物。3、治療盤、無菌持物鉗或鑷,浸泡于消毒液溶液內,無菌溶液、無菌包布、無菌容器及物品、無菌手套、彎盤、75%酒精、無菌棉簽。4、查對無菌物品、滅菌日期及手套好。5、用物排放有序,符合無菌操作要求。操作流程質量標準:1、選擇清潔、干燥、寬闊的場所進行操作。2、無菌持物鉗使用法:無菌持物鉗須置于無菌容器內,有效期限4小時;取、放無菌持物鉗時,應將蓋打開,鉗端閉合,不可在蓋孔中取、放;如需取遠處物品時,應連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取出無菌物品。
無菌實驗室是細菌實驗室內用于無菌操作的小室,其內部裝飾、消毒條件要求更嚴格。 1.無菌室應完全封閉,人員出入應有兩道門,其間應隔有緩沖區?! ?.用前應以紫外線消毒30min,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徹底消毒。 3.在無菌室中一般僅限于分裝無菌的培養基及傳染性強的細菌的接種,不進行有菌標本的分離及其他操作。 4.無菌室內應僅限操作人員進入,而且進入無菌室應著隔離衣和專用鞋,操作時戴口罩,隨時保證室內的無菌狀態。 5.條件有限的實驗室,可用超凈工作臺代替無菌實驗室進行相應的操作。超凈工作臺應選擇垂直氣流通風方式。 6.無菌室應配備空調設備,保證不因室溫而影響工作
無菌技術是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無菌區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人體的一系列操作技術。無菌技術作為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而基礎的技術,醫護人員必須正確熟練地掌握,在技術操作中嚴守操作規程,以確保病人安全,防止醫源性感染的發生。無菌物品保管原則:1、無菌物品必須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2、無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氣中,應存放于無菌包或無菌容器中,無菌包外須標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并按失效期先后順序排放。3、定期檢查無菌物品的滅菌日期及保存情況。無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況下保存期一般為7天,過期或受潮應重新滅菌。
所謂的無菌操作,是指接種操作的空間、使用的器皿和工具、操作的衣著和手,不能沾染任何活的微生物,以保證接種材料不沾染雜菌的整個接種操作過程,也是菌種分離、轉擴中的重要技術環節之一。其具體操作如下:(1)接種前必須使待接種物冷卻到適宜溫度(28~30℃)防止高溫接種熱死菌種。同時要對接種箱(室)進行清潔消毒,并準備好接種工具。(2)將已滅菌冷卻過的待接種物(試管、瓶、袋)及各種需有物品提前搬入接種箱(室)內,用藥物熏蒸,有條件的可用紫外線燈滅菌20~30分鐘或用環境消毒器滅菌30分鐘,效果會更好。(3)接種人員在操作前穿上無菌工作服、工作鞋,帶好口罩和工作帽,若沒有的也可以換一套清潔的衣服。再用新潔而滅溶液表面消毒,同時用消毒液洗手,然后帶菌種或分離物進入接種室(箱)。(4)接種操作前,用70%酒精棉球擦手、菌種容器表面、工作臺面及接種工具,再點燃酒精燈開始接種操作。操作時,要思想集中,嚴格認真,動作要輕,盡量減少空氣流動。(5)接種結束,及時搬出所有物品,收拾干凈。若要連續使用,必須重新進行全面的消毒滅菌。
無菌條件一般指操作的環境、機具、器材等應是無菌和潔凈度高的。無菌操作是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技術作業。在無菌操作過程中,應排除人為帶菌的因素,提供的菌種也應是純度高、無污染的。它們是同一概念的兩個方面。 (1)培養基的無菌要求無菌措施: ①培養基要優質 配料無霉變,分散度好,加水拌制時,水分應充分滲透入料內,無外濕內燥的塊狀物。 ②滅菌務須徹底 嚴格滅菌操作規程,確保滅菌的時間和溫度,杜絕滅菌“死角”。 ③適當應用添加劑 實踐證明,添加適量的抑菌消毒劑,能有效地提高滅菌效果。諸如在培養基中拌入托布津、克霉王拌料劑、木材熏蒸物等,不但滅菌效果明顯,而且可縮短滅菌時間。 無菌效果檢驗:每個菌種生產者,當在采用一種新的培養基或使用新的滅菌設備等情況下,一定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滅菌效果進行檢驗。如滅菌結束后,在鍋內的不同位置,抽取若干支試管或料瓶(袋),貼上標簽,置25~30℃下培養6天后進行檢查,如果所有抽樣表面和內部均無任何變化,則表明滅菌效果良好,可供接種使用;相反,如果部分抽樣出現了雜菌污染,這就要進行科學分析,找出原因,進行改進。 (2)接種環境的無菌檢驗接種室(箱)在每次接種前均要進行消毒滅菌,其效果受藥劑的有效期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不一定穩定,因此應定期進行消毒效果和空氣污染程度的檢驗,以便針對問題,及時改進消毒措施和操作方法。 檢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平板法和斜面法兩種。一般是采用常規法配制的肉湯瓊脂或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倒入培養皿中,制成6個平板,打開其中3個并同時放入接種室(箱)的不同地方,暴露一定時間后重新蓋上,另3個不打開皿蓋作為對照組,然后將兩組一起置于30℃下培養,48小時后檢查有無菌落出現。 檢驗結果:平板或斜面在30℃下培養48小時后取出觀察。根據有無菌落、菌落個數和形態,來判斷空氣被污染的程度和雜菌種數。其合格標準是:平皿打開蓋5分鐘不超過3個菌落;斜面打開棉塞30分鐘不長菌落。若生長的菌落超過此數字,則要采取措施來提高滅菌效果。從菌落形態來看,如果是霉菌據多數,可先用5%碳酸對接種室(箱)進行全面噴霧,再用福爾馬林熏蒸;如果是細菌居多數,用乳酸和福爾馬林交替熏蒸,效果更好。 (3)無菌操作的要求有了良好合格的無菌條件,而作業時不認真、不規范,也易引起染菌。因此,應做好以下幾點: ①練好基本功 操作前應事先經過嚴格的技術訓練,牢固樹立無菌概念,掌握熟練的技能、技巧。 ②嚴防交叉感染 操作人員雙手易被接觸的物品、工具、棉塞、瓶袋等所停留的雜菌污染,引起操作中交叉帶菌。因此,操作前,瓶袋等必須用消毒藥物噴霧、揩拭,工具、棉塞需灼燒滅菌。 ③降低灰塵量 工作人員是無菌室內最大的灰塵源,因此操作空間應保持相對靜止,杜絕增加灰塵量的動作,操作中要求細心、快速、輕巧,工作服選用灰塵量少的織物量體裁制。 ④杜絕菌種帶菌 供擴制用的母種或原種要求純度高、菌齡短,使用前應嚴檢查、挑選,凡不合格或有疑慮的一概棄之不用。
操作流程:操作者準備——衣帽整潔、剪指甲、洗手戴口罩。物品準備——清潔治療盤、無菌包、無菌容器、無菌持。物鉗、無菌溶液、無菌手套等。打開無菌包取出無菌巾(1-2塊)——按原折痕包好無菌包。鋪無菌盤。半鋪半蓋 一鋪一蓋。雙折無菌巾鋪于盤內(無菌面在內面) 用一無菌巾由遠到近鋪于治療盤上(無菌面在上)。蓋的半幅扇形折疊到對側盤上 按需要放入無菌物品。按需要放入無菌物品 另一無菌巾由近到遠蓋于盤上(無菌面向下)。按原樣將上層無菌巾蓋好。揭開無菌巾一角。取出手套并對掌。一手伸入手套內戴好——手不可觸及手套外面。再戴另一手套——用無菌紗布推摖使手與手套更貼合。揭開無菌治療巾——進行無菌操作。操作完畢脫去手套——整理用物。準備質量標準:1、工作人員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2、備齊用物。3、治療盤、無菌持物鉗或鑷,浸泡于消毒液溶液內,無菌溶液、無菌包布、無菌容器及物品、無菌手套、彎盤、75%酒精、無菌棉簽。4、查對無菌物品、滅菌日期及手套好。5、用物排放有序,符合無菌操作要求。操作流程質量標準:1、選擇清潔、干燥、寬闊的場所進行操作。2、無菌持物鉗使用法:無菌持物鉗須置于無菌容器內,有效期限4小時;取、放無菌持物鉗時,應將蓋打開,鉗端閉合,不可在蓋孔中取、放;如需取遠處物品時,應連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取出無菌物品。
無菌實驗室是細菌實驗室內用于無菌操作的小室,其內部裝飾、消毒條件要求更嚴格。 1.無菌室應完全封閉,人員出入應有兩道門,其間應隔有緩沖區?! ?.用前應以紫外線消毒30min,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徹底消毒。 3.在無菌室中一般僅限于分裝無菌的培養基及傳染性強的細菌的接種,不進行有菌標本的分離及其他操作。 4.無菌室內應僅限操作人員進入,而且進入無菌室應著隔離衣和專用鞋,操作時戴口罩,隨時保證室內的無菌狀態。 5.條件有限的實驗室,可用超凈工作臺代替無菌實驗室進行相應的操作。超凈工作臺應選擇垂直氣流通風方式。 6.無菌室應配備空調設備,保證不因室溫而影響工作
無菌技術是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無菌區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人體的一系列操作技術。無菌技術作為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而基礎的技術,醫護人員必須正確熟練地掌握,在技術操作中嚴守操作規程,以確保病人安全,防止醫源性感染的發生。無菌物品保管原則:1、無菌物品必須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2、無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氣中,應存放于無菌包或無菌容器中,無菌包外須標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并按失效期先后順序排放。3、定期檢查無菌物品的滅菌日期及保存情況。無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況下保存期一般為7天,過期或受潮應重新滅菌。
所謂的無菌操作,是指接種操作的空間、使用的器皿和工具、操作的衣著和手,不能沾染任何活的微生物,以保證接種材料不沾染雜菌的整個接種操作過程,也是菌種分離、轉擴中的重要技術環節之一。其具體操作如下:(1)接種前必須使待接種物冷卻到適宜溫度(28~30℃)防止高溫接種熱死菌種。同時要對接種箱(室)進行清潔消毒,并準備好接種工具。(2)將已滅菌冷卻過的待接種物(試管、瓶、袋)及各種需有物品提前搬入接種箱(室)內,用藥物熏蒸,有條件的可用紫外線燈滅菌20~30分鐘或用環境消毒器滅菌30分鐘,效果會更好。(3)接種人員在操作前穿上無菌工作服、工作鞋,帶好口罩和工作帽,若沒有的也可以換一套清潔的衣服。再用新潔而滅溶液表面消毒,同時用消毒液洗手,然后帶菌種或分離物進入接種室(箱)。(4)接種操作前,用70%酒精棉球擦手、菌種容器表面、工作臺面及接種工具,再點燃酒精燈開始接種操作。操作時,要思想集中,嚴格認真,動作要輕,盡量減少空氣流動。(5)接種結束,及時搬出所有物品,收拾干凈。若要連續使用,必須重新進行全面的消毒滅菌。
無菌條件一般指操作的環境、機具、器材等應是無菌和潔凈度高的。無菌操作是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技術作業。在無菌操作過程中,應排除人為帶菌的因素,提供的菌種也應是純度高、無污染的。它們是同一概念的兩個方面。 (1)培養基的無菌要求無菌措施: ①培養基要優質 配料無霉變,分散度好,加水拌制時,水分應充分滲透入料內,無外濕內燥的塊狀物。 ②滅菌務須徹底 嚴格滅菌操作規程,確保滅菌的時間和溫度,杜絕滅菌“死角”。 ③適當應用添加劑 實踐證明,添加適量的抑菌消毒劑,能有效地提高滅菌效果。諸如在培養基中拌入托布津、克霉王拌料劑、木材熏蒸物等,不但滅菌效果明顯,而且可縮短滅菌時間。 無菌效果檢驗:每個菌種生產者,當在采用一種新的培養基或使用新的滅菌設備等情況下,一定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滅菌效果進行檢驗。如滅菌結束后,在鍋內的不同位置,抽取若干支試管或料瓶(袋),貼上標簽,置25~30℃下培養6天后進行檢查,如果所有抽樣表面和內部均無任何變化,則表明滅菌效果良好,可供接種使用;相反,如果部分抽樣出現了雜菌污染,這就要進行科學分析,找出原因,進行改進。 (2)接種環境的無菌檢驗接種室(箱)在每次接種前均要進行消毒滅菌,其效果受藥劑的有效期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不一定穩定,因此應定期進行消毒效果和空氣污染程度的檢驗,以便針對問題,及時改進消毒措施和操作方法。 檢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平板法和斜面法兩種。一般是采用常規法配制的肉湯瓊脂或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倒入培養皿中,制成6個平板,打開其中3個并同時放入接種室(箱)的不同地方,暴露一定時間后重新蓋上,另3個不打開皿蓋作為對照組,然后將兩組一起置于30℃下培養,48小時后檢查有無菌落出現。 檢驗結果:平板或斜面在30℃下培養48小時后取出觀察。根據有無菌落、菌落個數和形態,來判斷空氣被污染的程度和雜菌種數。其合格標準是:平皿打開蓋5分鐘不超過3個菌落;斜面打開棉塞30分鐘不長菌落。若生長的菌落超過此數字,則要采取措施來提高滅菌效果。從菌落形態來看,如果是霉菌據多數,可先用5%碳酸對接種室(箱)進行全面噴霧,再用福爾馬林熏蒸;如果是細菌居多數,用乳酸和福爾馬林交替熏蒸,效果更好。 (3)無菌操作的要求有了良好合格的無菌條件,而作業時不認真、不規范,也易引起染菌。因此,應做好以下幾點: ①練好基本功 操作前應事先經過嚴格的技術訓練,牢固樹立無菌概念,掌握熟練的技能、技巧。 ②嚴防交叉感染 操作人員雙手易被接觸的物品、工具、棉塞、瓶袋等所停留的雜菌污染,引起操作中交叉帶菌。因此,操作前,瓶袋等必須用消毒藥物噴霧、揩拭,工具、棉塞需灼燒滅菌。 ③降低灰塵量 工作人員是無菌室內最大的灰塵源,因此操作空間應保持相對靜止,杜絕增加灰塵量的動作,操作中要求細心、快速、輕巧,工作服選用灰塵量少的織物量體裁制。 ④杜絕菌種帶菌 供擴制用的母種或原種要求純度高、菌齡短,使用前應嚴檢查、挑選,凡不合格或有疑慮的一概棄之不用。
總結
- 上一篇: 疯狂猜成语 岸上的人拿棍子打落水狗 答案
- 下一篇: 洛克王国音速犬在哪怎么得_音速犬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