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涨回发行价,偶然还是必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周霄劉謐(高級研究員),編輯 Reno,數據支持洞見數據研究院
在上市兩周年之際,股價在地上 “趴”了多月的小米,終于猛漲了一波,從 5 月開始股價一路狂奔,兩個月內上漲幅度超過了 71%,近日最高達到了 17.5 港幣。
“小米股價大漲”也成為近期投資市場熱議的話題,在科技圈也引發了陣陣討論。
那么,在這個“活久見”的 2020 年夏天,市場為什么突然對小米熱情高漲?本文分以下三個部分進行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① 業務層面,有觸底反彈跡象
② 量價齊驅,業績彈性較高
③ 牛市來襲,小米也水漲船高
業務層面,有觸底反彈跡象
提到小米,部分 90 后的印象可能是“年輕人的第一部手機”,但 95 后甚至 00 后更多是從電動平衡車、小愛同學開始認識小米,這種不同印象的背后是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的一路下跌以及 IOT 明星產品的不斷涌現。
然而在這個 5G 即將爆發的開端,小米重回股價發行點,是否是因為市場看到了小米系列呈現的相關信號?
手機業務:國內 5G 姍姍而至、海外 4G 正值高速增長期
2011 年小米手機橫空出世,之后的這十年,手機行業雖波瀾不止,但小米手機一直緊握住“性價比”這張王牌,讓其在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獲得了一席之地。
所以,要探討目前小米手機的現狀及發展,我們主要從小米手機的國內市場;以及在國外較為賣座的西歐市場和印度市場這兩大方面來分析。
目前我國的 5G 商用技術正走在世界前列,為了抓住國內市場的 5G 換機潮,小米也是做足了準備,公司預計今年將會發布超過 10 部 5G 手機。那么國內消費者會買小米的賬嗎?
事實上,雖然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國內消費者對 5G 手機的購買力仍較大范圍存在——從目前國內 5G 手機的銷售情況來看,在遭遇今年1、2 月疫情影響下的銷量下跌后,3 月份開始 5G 手機的銷量在國內迅速上漲,整個 5G 手機市場開始反彈。根據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數據,截止到 2020 年 5 月,國內 5G 手機的銷售占比達到 46.3%。
我們之前文章提到過,當手機產品發生技術性變革的時候,比如從 4G 更換為 5G 時,最先受益的往往是價位中端,高性價比的手機產商,因為這類手機滿足了部分用戶的即時體驗與消費。等到兩年后的普通換機周期到來時,這部分用戶才會選擇購買價格定位較高的手機。
小米作為智能手機性價比的代表,也就順應了換機早期的這部分市場,吸引了部分換機用戶的青睞。這一點也在小米手機近三個月的銷售情況上有所體現。2019 年 Q3 季度,小米手機在大中華地區市場份額跌至9%,之后的兩個季度開始反彈,特別是今年 Q1 季度,其市場份額漲回到 10.6%,有持續反彈的跡象。
其次,再來說說小米手機的“國際化”之路,也比過去兩年,迎來更為好運時機。
首先是歐洲市場,目前歐洲大多國家仍然處于 4G 的普及和高速擴張時期,截止 2019H1,西歐的 4G 手機占比為 57.6%,僅相當于中國 2016 年的普及水平;而中東歐占比僅7%, 4G 狂潮即將到來。
作為交叉驗證,觀測 2020 年 Q1 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歐市場上,小米銷售數據狂漲 79%、一躍成為西歐市場占有率第四的手機企業,與此相比,三星華為均大幅下降。同時,東歐的土耳其、波蘭市場,小米同樣也是長勢良好,華為、三星、蘋果們紛紛敗下陣來。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小米的印度市場。小米于 2014 年進入印度市場后,在印度實行硬件制造本地化,憑借較低的價格和較優質的售后服務,迅速拿下了印度市場。
到如今,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長期處于領先地位——走在印度街頭,每 10 個智能手機用戶,就有 3 個人用的是小米。
雖然印度市場的疫情及部分政治因素,對小米后續的銷量及份額產生一定影響,但受益于小米進入印度后實行的供應鏈和產品本土化政策,短期來看,網絡效應下及品牌效應下,印度市場對于小米的熱情不會迅速改變。
IOT 持續增長:豐富 SKU、明星產品雙驅動
早在 2013 年小米就開始布局 IOT 生態,從 2018 年以來,雷軍更是多次表示,未來五年,手機和 IOT 是小米發展的“雙引擎”。
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在不包含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情況下,小米 IoT 平臺已連接的 IoT 設備數達到 2.52 億臺,同比增長 42.6%。
IOT 的迅速擴張,首先離不開其爆款產品,如智能電視、智能可穿戴設備(小米手環等)、智能音箱長期處于國內較領先地位,這幾個產品算得上在市場上比較能打。其中小米手環的變現最為亮眼,根據 Canalys 可穿戴手環的出貨量估計,小米手環 4 在 2019 年第三季度至 2020 年第一季度期間全球最暢銷的可穿戴手環產品。
除了爆款產品持續占據市場引導力之外,小米的 IOT 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朝著多元化發展。2020 年 5 月以來,小米官方陸陸續續發布洗衣機、小米手環5、智慧門、OLED 電視等產品,不斷豐富著其 IOT 生態。而隨之而來的 5G 普及,或許會為其 IOT 的生態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為其 IOT 布局助力。
互聯網業務:流量入口打開
對手機和 IOT 產品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較好預期,從理論上講,可以為小米互聯網業務進一步打開流量入口。
從數據來看,小米的用戶數量在不斷增加,截止到 2020 年 Q1 季度已經超過 3 億。根據小米 Q1 季度財報顯示,人工智能“小愛同學”月活用戶數也超過 7 千萬。
這表明小米已經掌握了不小的流量入口,這也給之后的流量變現帶來的更多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擴充了公司的增長引擎。
業務利好可持續嗎?
從業務層面看,小米手機在海內外均結構性受益、IOT 持續增長,對網上營銷的流量接入會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持。
然而,長遠來看,這些利好因素還是會受到一些不確定性事件的影響。
首先是國內 5G 手機市場競爭激烈。整個 5G 市場的餅,雖然越攤越大,但其他手機廠商紛紛加入戰場,向千元機探索,實行“性價比”策略,競爭加劇避免。
同時,5G 手機的邊際體驗改善度或許也是一個問題,當我們從 3G 時代過渡到 4G 時代的時候,在使用手機時,對于流量提升帶來的用戶體驗是有明顯的突破的。5G 是否能給用戶帶來當年 4G 的體驗突破,這是我們站在當下這個時點很難想象的。如果 5G 產品沒有實質性差異體驗,顯然 5G 預期就可能落空。
其次是國際市場。
小米近幾月在歐洲市場銷量大漲的原因,除了本身的 4G 手機帶來的結構性受益以外,友商的離場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去年九月,“川建國”的政策影響下,美國限制華為芯片進口,谷歌中斷華為 GMS 服務。這對國內用戶,并沒有太大影響;但對國外用戶來說,只有安裝了谷歌,才可以下載市面上大多數的 APP。沒有谷歌服務,mate 30 再牛,也只相當于一臺廢機。
再則,事實上,華為 2020Q1 在歐洲市場的 4700 萬銷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榮耀”低端機型,是和小米一樣的性價比手機。
如果沒有這場“貿易戰”,在 4G 增長高峰期的歐洲市場上,華為榮耀與小米一樣,都是周期內的受益機型。而這次小米的暴增,一方面是“高速增長期,低價產品風靡”規律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吃了一口“華為的蛋糕”。
所以小米在歐洲市場上的亮眼表現部分源于競爭趨緩,而一旦歐洲市場上的這種競爭加劇,小米能否保持結構性優勢,我們還得打個問號。
而在印度市場上,雖說小米短期內受到的沖擊有限,但拋卻政治和疫情“黑天鵝“因素,我們觀測到 vivo 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其實也增長迅速,從 2019Q1 的 13.1%,在一年內迅速上漲至 2020Q1 的 21%。印尼市場中,vivo 銷量已占據第一。Vivo 的強勁增長也會對小米份額產生一定的侵蝕,對其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
量價齊驅,業績彈性較高
從業務層面看,小米似乎趕上了國內 5G 和海外 4G 的雙重周期性受益,但對投資人來說,更重要的在于業務層面增長后,能不能帶來財務層面,即利潤的增長。
根據財報,小米平均每部手機的收入增長,總是低于每部手機的毛利潤增長,2020Q1 每部手機的收入同比增長了9%,而毛利潤同比增長為 16%。
如果把收入增長比作列車運行,毛利潤就好像在運行的列車上奔跑,有一個疊加的加速度。由此一來,收入增長的同時,企業在每部手機上能賺到的毛利潤更多。
在 IOT 業務中,也能看到這樣的毛利潤同比增長,大于收入同比增長。尤其在 2018Q3 之后,這樣的趨勢更為明顯了。(2019Q4 收入增長大于毛利潤增長是因為年終大促,智能電視及一些明星產品的銷量猛增,但此時沒有形成足夠的成本規模化優勢,所以年終大促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沖銷量”進行了“讓利”。)
而在小米手機和 IOT 這個數據表現的背后,其實有成本端和收入端兩個原因。
成本端:小米其實是銷量驅動的生意
從業務性質上來說,小米其實是一個銷量驅動型、或者銷量敏感型的企業。也就是說,隨著銷量的提升,平攤到每一件商品的制造費用會不斷下降,由此一來,銷量打開后,哪怕價格沒有上漲,利潤也會增長更快。
2017 年,APP 生態系統,觸摸屏、指紋識別等新技術帶來了國內 4G 時代的第二次手機熱潮,為了跟上這波“潮流”小米必須升級硬件。從屏幕密碼解鎖到 home 鍵指紋解鎖的背后是原材料、加工等一系列生產成本的提升。
根據財報,小米平均每部手機的生產成本從 2017Q2 的 789 元一路上漲到了 2018Q3 的 986 元最高點。
而這波技術浪潮過去,尚未迎來新的技術革新時,各種品牌的手機開始大同小異。銷量越大的廠家,由于規模優勢,其單件成本就會有所下降。
小米的單件手機成本從 2018Q4 開始下降,直至 2019Q4,下降到了 871 元,相比一年前的最高點,此時每臺手機的生產成本下降了 115 元。
2020Q1,由于 5G 手機技術革新的到來,每部手機的成本又開始上漲,為 955 元。但從絕對值來看,相比 2018Q3 的 986 元高點,仍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而每部手機成本的降低背后,其實就是隨著銷售量提升,制造費用在不斷降低。
一般來講,產品制造費用分為原材料、人工和設備廠房費用。但我們在分析設備、廠房費用時,卻發現其折舊在 2019Q1 之后大幅提升了。
2018Q4 之前,其設備物業折舊占營收比總在 0.1% 左右,然而 2019Q1 開始,該數據突然飆升至 0.48%,此后也基本在 0.45% 以上。
正常情況下,數據的突增猛降背后,一定都有相對應的事件發生。
詳查新聞就發現,2018 年 11 月小米武漢總部大樓正式開工,總投資 3.4 億。根據其 2018Q4 財報,其物業及設備資產也出現猛增,占營收比從上個季度的5% 突然增長到了 11%。
也就是說,蓋大樓這件事情,在財務報表上,先表現在了 2018Q4 的資產增加上,然后從 2019Q1 開始折舊。這樣一來,小米制造費用中的“設備廠房費用”被蓋樓事件“污染”,我們很難從這個層面去判斷費用隨銷量增長而變化的情況。
但另一方面,雖然設備廠房費用猛增,但我們前面提到的整體成本在下降,理論上說明其人工和原材料費用降低幅度其實較大,覆蓋了新建大樓的成本增長。
也就是說,隨著銷量的提升,小米可以向上壓縮采購原材料的價格,平攤到每一個售出貨物的員工成本也在下降,由此整體成本下降,使得毛利潤得以提升。
這也側面印證小米是具有一定經營杠桿的,或者說確實是銷量驅動的生意。
收入端:提價壓力減緩
平均到每部手機的毛利上漲,除了成本逐漸呈規模化外,還源于小米在逐漸提價。也就是說,成本端減小的同時,收入端的單價也在提升。并且我們認為,由于市場競爭環境趨緩,小米之后的提價空間也會相對大一點。
2014 年之后,國內 4G 換機潮剛剛開始的時候,手機市場可謂是遍地開花,遍地都是千元機。中興、酷派、華碩,各個廠商都在打價格戰。
現在看來,小米的性價比優勢,在 2014 年其實不足為奇。小米在價格戰中推出 Redmi Note,價格下探到了千元以下,但中興、華碩等品牌價格也基本都在同一水平。彼時,這些手機廠商為了搶占市場,恨不得將價格壓到最低,更遑論漲價。
2018 年之后,眾多千元機品牌隕落,酷派、HTC、朵唯等品牌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整個市場競爭趨緩。小米在一番混戰中存活下來,份額基本穩定在 13% 左右高點的同時,也開始慢慢漲價。
2018Q2,小米大中華區的份額提升到了 13.9% 的最高點,這個季度小米順勢推出旗艦機小米6,價格定在 2000 元以上,ASP 從 818 漲到了 953 元。
2018Q2 漲價后,再輔以銷量上漲,可以看到小米每部手機的毛利潤得以明顯的提升,從 2018Q1 的 441 元迅速上漲到了 524 元,2018Q3 再漲至 641 元。2018Q4,小米乘勝追擊,推出了 Mi 8 及小米 MIX 3 等中高端機型,每臺毛利潤激增至 835 元。
回到 5G 開端的 2020 年,我們認為國內 5G 手機市場更偏向于寡頭,市場競爭相比遍地開花的 2014 年會緩和一些,小米的價格騰挪空間也會相對較大。
目前來看,國內推出 5G 手機的廠商只有華為、三星、OPPO 和小米(包括 Redmi),且主打 2000 元以下 5G 機型的只有 Redmi。
既然小米從目前來看,似乎有著較為寬松的提價空間,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假設,其單個手機的毛利潤,實際上也會有一個不錯的提振空間?
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一方面由于小米屬于銷量驅動型,只要銷量打開,其利潤理論上可以增長得更快;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競爭趨緩,小米看似有一定的提價空間,利潤也會隨之提高。
量價齊驅下,小米在之后的利潤增長實際上有一個很好的想象空間。
牛市來襲,小米也水漲船高
如果說小米股價的飆升,核心原因是上述的業績良好預期,以及這個預期背后的利潤較好預期,那么次要原因或許也離不開整個股市的一路向上。
疫情“黑天鵝”似乎將全球經濟籠罩起來,全球范圍內各國為提振經濟開始貨幣放水。
美聯儲宣布將維持零利率直至經濟復蘇,并親自下場為市場增添流動性(買入公司債 ETF 等),資產負債表更是從原來的四萬多億美元一度突破七萬億美元、美國 M2 供應量激增。
與 08 年金融危機后相同,資金并未如預期一樣流入實體經濟。相反,資金紛紛流入了股市中,納斯達克指數更是一次又一次形成新的“All-Time High”。
國內央行也是數次降息降準。1 月 6 日,全面降準 0.5PCT、2 月 3 日下調 7 天期逆回購利率、4 月 15 日實施中小銀行降準政策、4 月 20 日再次下調 LPR、6 月 18 日“降息”20 個基點。
由此,大批資金流入股市,A股市場在券商權重股的帶領下向指數發起沖擊并開啟了新一輪牛市,無數股民、資金跑步入場。隨著A股市場的這輪牛市的到來,一部分南向資金選擇涌入港股市場搶籌。
上證指數于 7 月 13 日漲至 3443.29 的收盤價,較 3 月最低點增長幅度超過 27%;恒生指數也在 7 月 6 日以 26339 的高點收盤,相比 3 月低點上漲 21.8%。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復蘇,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對小米在 5G 手機業務的預期,多家投行、券商分析師紛紛上調了小米目標價。
而小米自身也在 6.23 日的股東大會上通過了關于回購不超過 10% 股票的提案。提案的通過表明了小米對于公司后續營收以及盈利的看好。資本市場也立馬給出了回應:在 6.24 日,小米股票久違的出現了一根大陽線,當天漲幅超過9%。
多重因素下,小米 3 月暴跌的股價,也從 5 月開始得以恢復,并逐漸開啟大幅反彈。7 月 10 日,小米最高價漲至 17.5 元,終于站回兩年前的發行價。
小結
兩年后的今天,我們對小米的業務增長,以及業務增長背后的利潤加速,有著一定的預期,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預期,小米終于站回發行價。
不過,小米目前的這條股價U型線能否繼續畫成“對勾”,還要看國內 5G 預期究竟能落實到什么程度、國外 4G 優勢能否持續保持下去、利潤增長是否如期兌現、市場情緒是否會迅速冷卻等多重因素。
如果上述核心指標都能達到預期,這個“才露尖尖角”的股價或許只是開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小米涨回发行价,偶然还是必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7500英镑等于多少人民币呢?
- 下一篇: 《寂寞寂寞就好 - (电视剧《我爱幸运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