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者》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播种者》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尼維爾內(nèi)的田間勞動》(法國 羅莎.博納爾) 《第二次收獲》朱利安?杜普荷 [法國,1851―1910年] 畫布油畫《拾麥穗的女人》朱爾·布雷東 法國 創(chuàng)作年代:1863年 《伏爾加河上纖夫》——列賓 《播種者》 米勒 法國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最杰出的以表現(xiàn)農(nóng)民題材而著稱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從事耕作,以補助生活。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 。以后相繼創(chuàng)作了《拾穗者》 和《晚禱》 等名作。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1.30. - 1905.8.19.) ,法國畫家,他是法國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法國學院藝術(shù)繪畫的最重要人物。布格羅追求唯美主義,擅長創(chuàng)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他創(chuàng)作有以神話、天使和寓言為題材的畫作,也有近似于照片特質(zhì)的寫實繪畫題材的畫作,這些完美的風格吸引了大批藝術(shù)追隨者和贊助人,他一生獲得多種殊榮,成為當時法國最著名的畫家。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qū)。席里柯出生在法國的里昂,15歲時到巴黎學畫。他深受前輩大師們的影響,創(chuàng)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席里柯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終生充滿著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這種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于以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情感。作品題材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取得,并刪除掉一切非本質(zhì)的東西。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個律師的家庭,從小酷愛美術(shù),18歲時進美術(shù)學院,在此期間認識了被稱為浪漫主義繪畫先驅(qū)的席里柯,使他開始的創(chuàng)作就受到席里柯的啟發(fā)。 烏埃 法國畫家。17世紀上半葉,法國宮廷古典主義藝術(shù)的主要代表。他的常常借用神話或宗教題材來為路易十三王朝歌功頌德,深得統(tǒng)治階級人物的歡心。 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年 - 1910年),法國19世紀巴比松風景畫家,原始派藝術(shù)的開創(chuàng)者。生于拉瓦爾,逝于巴黎。18歲從軍,27歲參加德法戰(zhàn)爭。退役后任稅務員,后辭去公職專心作畫。40歲以后開始不斷地作畫,受到當時前衛(wèi)藝術(shù)家畢加索等人的推崇。盧梭一生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美術(shù)教育,作品筆法拙樸,充滿天真、夢幻的情趣,擅長于描繪神秘、奇特、充滿想象力的人物和景象,尤其關(guān)于表現(xiàn)富有魔力、夢幻般的熱帶叢林,。畫法無門無派,屬超現(xiàn)實主義,這使他的畫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個性。代表作有《村中散步》、《稅卡》、《戰(zhàn)爭》、《睡著的吉普賽女郎》、《我本人·肖像·風景》、《鄉(xiāng)村婚禮》、《抱木偶的女孩》、《夢》等。 西蒙·武埃(Vouet Simon) 法國畫家。他是17世紀上半葉法國代表性的畫家。1613—1627年在意大利,是圣路加學院院長。作品受卡拉瓦喬影響,后來發(fā)展了類似雷尼*的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折中風格。1627年,路易十三邀請他回國任宮廷畫家。他把法國人的藝術(shù)趣味帶離風格主義,導向了卡拉瓦喬的風格和巴洛克藝術(shù)。他在法國的聲望非常之高,
作者: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作品名稱:《播種者》(The Sower)時間:1850年 材質(zhì):油彩·畫布 規(guī)格:101cmX82.5cm 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凡高前期作品很多都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對他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后期作品主要是自己在色彩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他生命將結(jié)束時,又表現(xiàn)出自己的苦惱與無助,這也讓我們這些人感到心痛.他的人生經(jīng)歷是他藝術(shù)生涯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這部分,才使的有那么多的人關(guān)注他.在我看來,他前期的作品并不會給人帶來多大的震撼,我甚至覺得他的作品只是習作而已,但他有一種激情,拼勁,讓他可以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放光,因為你只要把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堅持下去,即使在別人看來是錯誤的,最終你也會有所成就.凡高的后期作品看來讓人很震撼,可惜在當時卻不被人認同 播種者背后的陽光撲面而來,它是如此的直接而熱烈,甚至割裂了它一點一滴灑向整個大地的過程,一瞬間光芒如洪水般傾瀉,一瞬間生命熾熱如火,我能觸摸到金色麥田里每一顆麥粒的飽滿與鼓脹,還有播種者拋灑出的種子迎光飛舞,跳躍,延伸出滿滿一地回歸的喜悅,作為陽光的殉道者,他們無法像夸父一樣追逐落日,卻固守一方土壤,用盡一生來膜拜朝陽。當他們孤寂地度過漫長的黑暗,第一次探出頭來,迎接第一縷曙光的那一刻,喜悅?cè)绱藦娏业馗袆恿怂灾劣谒谜簧鷣沓曛x或者信仰。 梵高用來勾勒陽光的篇幅僅只有四分之一,或者更少,但那一個縫隙的陽光使整個土地都洋溢著光芒,記得上師說佛祖的加持像二十四小時不斷傾瀉的陽光,只要你的心靈裂開一點縫隙,陽光就會源源不斷地流下來,吞噬掉最后一點黑暗。或者有時是我們的心靈一直敞開著,只要一絲縫隙的陽光,就足以讓它幸福地膨脹,梵高畫中的一線陽光被心靈捕捉,放大,膨脹,滿世界地擴張……
19世紀初期,在法國巴黎近郊巴比松村,匯集了一大批法國偉大的畫家和雕塑家,如杜米埃、庫爾貝、羅丹等,風景優(yōu)美的楓丹白露森林,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深深地吸引了這些厭惡城市生活的藝術(shù)家,他們來到這兒寫生作畫,有的人還長期定居下來。這些藝術(shù)家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法國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也由此而誕生了。19世紀初期,在法國巴黎近郊巴比松村,匯集了一大批法國偉大的畫家和雕塑家,如杜米埃、庫爾貝、羅丹等,風景優(yōu)美的楓丹白露森林,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深深地吸引了這些厭惡城市生活的藝術(shù)家,他們來到這兒寫生作畫,有的人還長期定居下來。這些藝術(shù)家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法國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也由此而誕生了。為世人所稱道的《播種者》就是米勒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之一。畫面中的播種者頂天立地,占據(jù)著畫的中央,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減少到了最小程度,遠處隱約可見的只有一個趕著牛耕地的農(nóng)夫。這是米勒藝術(shù)語言的特點,他的繪畫構(gòu)圖極其單純,樸實洗練。米勒的畫筆描繪了法國農(nóng)民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他們最地道、最善良,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米勒的祖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對米勒說:“我寧愿見到你死去,也不愿你背叛和不忠于上帝的旨意……你首先是個基督教徒,其次才是個藝術(shù)家。”米勒一生遵循祖母的教導,他的筆下的農(nóng)民都是那樣的堅忍和富有犧牲精神,他們安貧樂道。在19世紀法國大革命時代,有的人曾錯誤地把米勒稱為“革命者”,把他的作品評論為射向富人的“憤怒的子彈”。其實米勒畫筆下的農(nóng)民雖然貧窮困苦,為生計而勞作,但卻是那樣的心平氣和、順天安命。也只有米勒,才能看到和感受到別的畫家未必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與其說是米勒在畫農(nóng)民,不如說是他在畫他自己。
生平簡介年10月4日,米勒出生在法國諾曼底海岸不遠的格魯西村莊里。當他12歲的時候,父親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把米勒送到離村不遠的格拉委利城的一個牧師那里學拉丁文。四五個月后,正逢歲暮,米勒跑了回來,他不愿拿父親血汗換來的錢去啃那些拉丁字母!他開始自修,并一個人悄悄地學畫。他畫祖母,畫村莊,畫田野。凡是他見到的,構(gòu)成他生活那部分的,他都有把它們畫下來的愿望。沒有老師,沒有人教,一只炭筆,按照一個農(nóng)村孩子純樸的心思任意涂抹著。17歲,他終于畫出了一幅大畫《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第二年,他又畫了《駝背的人》。這兩幅畫,震驚了父母,震驚了全村。尤其那幅《駝背的人》,人世的辛酸,歲月的風雨,心靈的呼喊,全都刻在了他那被摧殘的身體上。在他爸爸的支持下,米勒啟程去啟爾堡學畫畫。啟爾堡的畫師穆君爾看到米勒的那兩幅畫后,感到很滿意,收留了他。后又學畫于古典主義畫家郎洛瓦。年,經(jīng)郎洛瓦推薦,米勒獲啟爾堡市政府600法郎的獎學金去首都巴黎深造。從此,米勒開始一步一步接近繪畫藝術(shù)的頂峰。歷史業(yè)績年,米勒的兩幅作品——《運牛奶的女人》和《乘馬演習》終于在沙龍展出了。畫家狄亞茲和特羅容看后深為贊賞。1848年,在雄壯的《馬賽曲》聲中,米勒的新作《篩谷的人》問世了。《篩谷的人》描繪的是一個中年農(nóng)民勞動的場面,他雙手吃力地端著一個巨大的簸箕在篩谷,身體彎成了弓形。他太疲勞了,不得不用右腿抵住簸箕的底部。他兩眼看著簸箕中一年的收獲,臉上卻是一片愁容,身旁還有幾袋沒篩的谷子……年,米勒創(chuàng)作出了到巴比松村后的第一件作品《播種者》。畫面上那個體魄健壯的農(nóng)民,跨著堅定有力的步伐,行進在剛剛翻過的田野上。他左手毫不費力地抱著一袋種籽,右手熟練地撒出一把把谷種。晨曦中,他那毫無表現(xiàn)欲的漠然的面孔告訴人們,農(nóng)民就是這樣終年累月地勞動著,把希望撒向土地。“這是一曲勞動者的贊歌;一首勞動的詩篇。”年,他43歲的時候,創(chuàng)作出了他的巔峰之作——《拾穗者》。秋天的陽光下,三個農(nóng)婦正彎腰拾揀田里遺落的麥穗。兩個人面朝地面,左手在麥桿中挑揀,右手拿著幾根拾得的麥穗。另一個人剛剛直起腰來,似乎想稍稍休息一下,眼睛卻在麥地里不舍地搜尋著。米勒的三個拾穗者就像三個貧窮的女神,她們在用自己的沉默鼓動著人們對生活的抗爭。年,他的又一幅杰作《晚鐘》問世了。這幅畫和他1863年創(chuàng)作的《扶鋤的人》引起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最狂熱的喝采和最猛烈的攻擊。米勒以他的樸實和崇高登上了藝術(shù)的巔峰,而被人們稱之為“鄉(xiāng)下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基羅”。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最杰出的以表現(xiàn)農(nóng)民題材而著稱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從事耕作,以補助生活。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 。以后相繼創(chuàng)作了《拾穗者》 和《晚禱》 等名作。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1.30. - 1905.8.19.) ,法國畫家,他是法國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法國學院藝術(shù)繪畫的最重要人物。布格羅追求唯美主義,擅長創(chuàng)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他創(chuàng)作有以神話、天使和寓言為題材的畫作,也有近似于照片特質(zhì)的寫實繪畫題材的畫作,這些完美的風格吸引了大批藝術(shù)追隨者和贊助人,他一生獲得多種殊榮,成為當時法國最著名的畫家。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qū)。席里柯出生在法國的里昂,15歲時到巴黎學畫。他深受前輩大師們的影響,創(chuàng)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席里柯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終生充滿著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這種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于以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情感。作品題材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取得,并刪除掉一切非本質(zhì)的東西。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個律師的家庭,從小酷愛美術(shù),18歲時進美術(shù)學院,在此期間認識了被稱為浪漫主義繪畫先驅(qū)的席里柯,使他開始的創(chuàng)作就受到席里柯的啟發(fā)。 烏埃 法國畫家。17世紀上半葉,法國宮廷古典主義藝術(shù)的主要代表。他的常常借用神話或宗教題材來為路易十三王朝歌功頌德,深得統(tǒng)治階級人物的歡心。 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1844年 - 1910年),法國19世紀巴比松風景畫家,原始派藝術(shù)的開創(chuàng)者。生于拉瓦爾,逝于巴黎。18歲從軍,27歲參加德法戰(zhàn)爭。退役后任稅務員,后辭去公職專心作畫。40歲以后開始不斷地作畫,受到當時前衛(wèi)藝術(shù)家畢加索等人的推崇。盧梭一生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美術(shù)教育,作品筆法拙樸,充滿天真、夢幻的情趣,擅長于描繪神秘、奇特、充滿想象力的人物和景象,尤其關(guān)于表現(xiàn)富有魔力、夢幻般的熱帶叢林,。畫法無門無派,屬超現(xiàn)實主義,這使他的畫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個性。代表作有《村中散步》、《稅卡》、《戰(zhàn)爭》、《睡著的吉普賽女郎》、《我本人·肖像·風景》、《鄉(xiāng)村婚禮》、《抱木偶的女孩》、《夢》等。 西蒙·武埃(Vouet Simon) 法國畫家。他是17世紀上半葉法國代表性的畫家。1613—1627年在意大利,是圣路加學院院長。作品受卡拉瓦喬影響,后來發(fā)展了類似雷尼*的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折中風格。1627年,路易十三邀請他回國任宮廷畫家。他把法國人的藝術(shù)趣味帶離風格主義,導向了卡拉瓦喬的風格和巴洛克藝術(shù)。他在法國的聲望非常之高,
作者: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作品名稱:《播種者》(The Sower)時間:1850年 材質(zhì):油彩·畫布 規(guī)格:101cmX82.5cm 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凡高前期作品很多都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對他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后期作品主要是自己在色彩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他生命將結(jié)束時,又表現(xiàn)出自己的苦惱與無助,這也讓我們這些人感到心痛.他的人生經(jīng)歷是他藝術(shù)生涯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這部分,才使的有那么多的人關(guān)注他.在我看來,他前期的作品并不會給人帶來多大的震撼,我甚至覺得他的作品只是習作而已,但他有一種激情,拼勁,讓他可以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放光,因為你只要把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堅持下去,即使在別人看來是錯誤的,最終你也會有所成就.凡高的后期作品看來讓人很震撼,可惜在當時卻不被人認同 播種者背后的陽光撲面而來,它是如此的直接而熱烈,甚至割裂了它一點一滴灑向整個大地的過程,一瞬間光芒如洪水般傾瀉,一瞬間生命熾熱如火,我能觸摸到金色麥田里每一顆麥粒的飽滿與鼓脹,還有播種者拋灑出的種子迎光飛舞,跳躍,延伸出滿滿一地回歸的喜悅,作為陽光的殉道者,他們無法像夸父一樣追逐落日,卻固守一方土壤,用盡一生來膜拜朝陽。當他們孤寂地度過漫長的黑暗,第一次探出頭來,迎接第一縷曙光的那一刻,喜悅?cè)绱藦娏业馗袆恿怂灾劣谒谜簧鷣沓曛x或者信仰。 梵高用來勾勒陽光的篇幅僅只有四分之一,或者更少,但那一個縫隙的陽光使整個土地都洋溢著光芒,記得上師說佛祖的加持像二十四小時不斷傾瀉的陽光,只要你的心靈裂開一點縫隙,陽光就會源源不斷地流下來,吞噬掉最后一點黑暗。或者有時是我們的心靈一直敞開著,只要一絲縫隙的陽光,就足以讓它幸福地膨脹,梵高畫中的一線陽光被心靈捕捉,放大,膨脹,滿世界地擴張……
19世紀初期,在法國巴黎近郊巴比松村,匯集了一大批法國偉大的畫家和雕塑家,如杜米埃、庫爾貝、羅丹等,風景優(yōu)美的楓丹白露森林,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深深地吸引了這些厭惡城市生活的藝術(shù)家,他們來到這兒寫生作畫,有的人還長期定居下來。這些藝術(shù)家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法國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也由此而誕生了。19世紀初期,在法國巴黎近郊巴比松村,匯集了一大批法國偉大的畫家和雕塑家,如杜米埃、庫爾貝、羅丹等,風景優(yōu)美的楓丹白露森林,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深深地吸引了這些厭惡城市生活的藝術(shù)家,他們來到這兒寫生作畫,有的人還長期定居下來。這些藝術(shù)家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法國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也由此而誕生了。為世人所稱道的《播種者》就是米勒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之一。畫面中的播種者頂天立地,占據(jù)著畫的中央,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減少到了最小程度,遠處隱約可見的只有一個趕著牛耕地的農(nóng)夫。這是米勒藝術(shù)語言的特點,他的繪畫構(gòu)圖極其單純,樸實洗練。米勒的畫筆描繪了法國農(nóng)民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他們最地道、最善良,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米勒的祖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對米勒說:“我寧愿見到你死去,也不愿你背叛和不忠于上帝的旨意……你首先是個基督教徒,其次才是個藝術(shù)家。”米勒一生遵循祖母的教導,他的筆下的農(nóng)民都是那樣的堅忍和富有犧牲精神,他們安貧樂道。在19世紀法國大革命時代,有的人曾錯誤地把米勒稱為“革命者”,把他的作品評論為射向富人的“憤怒的子彈”。其實米勒畫筆下的農(nóng)民雖然貧窮困苦,為生計而勞作,但卻是那樣的心平氣和、順天安命。也只有米勒,才能看到和感受到別的畫家未必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與其說是米勒在畫農(nóng)民,不如說是他在畫他自己。
生平簡介年10月4日,米勒出生在法國諾曼底海岸不遠的格魯西村莊里。當他12歲的時候,父親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把米勒送到離村不遠的格拉委利城的一個牧師那里學拉丁文。四五個月后,正逢歲暮,米勒跑了回來,他不愿拿父親血汗換來的錢去啃那些拉丁字母!他開始自修,并一個人悄悄地學畫。他畫祖母,畫村莊,畫田野。凡是他見到的,構(gòu)成他生活那部分的,他都有把它們畫下來的愿望。沒有老師,沒有人教,一只炭筆,按照一個農(nóng)村孩子純樸的心思任意涂抹著。17歲,他終于畫出了一幅大畫《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第二年,他又畫了《駝背的人》。這兩幅畫,震驚了父母,震驚了全村。尤其那幅《駝背的人》,人世的辛酸,歲月的風雨,心靈的呼喊,全都刻在了他那被摧殘的身體上。在他爸爸的支持下,米勒啟程去啟爾堡學畫畫。啟爾堡的畫師穆君爾看到米勒的那兩幅畫后,感到很滿意,收留了他。后又學畫于古典主義畫家郎洛瓦。年,經(jīng)郎洛瓦推薦,米勒獲啟爾堡市政府600法郎的獎學金去首都巴黎深造。從此,米勒開始一步一步接近繪畫藝術(shù)的頂峰。歷史業(yè)績年,米勒的兩幅作品——《運牛奶的女人》和《乘馬演習》終于在沙龍展出了。畫家狄亞茲和特羅容看后深為贊賞。1848年,在雄壯的《馬賽曲》聲中,米勒的新作《篩谷的人》問世了。《篩谷的人》描繪的是一個中年農(nóng)民勞動的場面,他雙手吃力地端著一個巨大的簸箕在篩谷,身體彎成了弓形。他太疲勞了,不得不用右腿抵住簸箕的底部。他兩眼看著簸箕中一年的收獲,臉上卻是一片愁容,身旁還有幾袋沒篩的谷子……年,米勒創(chuàng)作出了到巴比松村后的第一件作品《播種者》。畫面上那個體魄健壯的農(nóng)民,跨著堅定有力的步伐,行進在剛剛翻過的田野上。他左手毫不費力地抱著一袋種籽,右手熟練地撒出一把把谷種。晨曦中,他那毫無表現(xiàn)欲的漠然的面孔告訴人們,農(nóng)民就是這樣終年累月地勞動著,把希望撒向土地。“這是一曲勞動者的贊歌;一首勞動的詩篇。”年,他43歲的時候,創(chuàng)作出了他的巔峰之作——《拾穗者》。秋天的陽光下,三個農(nóng)婦正彎腰拾揀田里遺落的麥穗。兩個人面朝地面,左手在麥桿中挑揀,右手拿著幾根拾得的麥穗。另一個人剛剛直起腰來,似乎想稍稍休息一下,眼睛卻在麥地里不舍地搜尋著。米勒的三個拾穗者就像三個貧窮的女神,她們在用自己的沉默鼓動著人們對生活的抗爭。年,他的又一幅杰作《晚鐘》問世了。這幅畫和他1863年創(chuàng)作的《扶鋤的人》引起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最狂熱的喝采和最猛烈的攻擊。米勒以他的樸實和崇高登上了藝術(shù)的巔峰,而被人們稱之為“鄉(xiāng)下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基羅”。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播种者》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尘埃4漂移时反打方向盘过于灵敏怎么办_漂
- 下一篇: 绝地求生回放视频保存在哪 回放视频保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