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飞天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敦煌壁画飞天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誰制作的剪紙就是誰的版權,這叫做藝術的再創造,已經脫離了壁畫題材用新的方式呈現出來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敦煌地區約5OO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后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因為飛天在洞窟內只起陪襯作用,不占主體地位,所以只能分時期綜合介紹。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如北涼第272窟頂四披和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畫上方的幾身飛天。從造型上可看出其藝術特點,頭有圓光,臉型橢圓,身材粗短,上身裸露,肩披大巾,腰纏長裙,鼻梁和眼珠上點染白粉以示高光,與西域龜茲(新疆庫車)石窟中的飛天形象,在面容、飛動姿態、色彩線描上以及繪制過程等方面均很相似。 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范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 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如隋代大窟之一第427窟是畫飛天最多的洞窟,計108身。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身披彩帶,腰束長裙。雖然飛天的膚色已經由紅變黑,但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的。姿態多樣,繞窟飛翔,平靜肅穆的洞窟似在卷涌飛騰!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并、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飛得多么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 在唐代,還出現了不少雙飛天。如第321窟西壁佛龕上層南側的兩身雙飛天,飛姿優美。這兩身飛天的膚體雖然變成降黑色,但眉目輪廓及體形姿態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只在空中游大的雙燕。 在壁畫中還有裸體飛天、童子飛天等。 五代、宋以后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余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 http://www.lydch.com/Article/Class103/60346.html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姿態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余身?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不長翅膀,也不生羽毛,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這其中應該摻雜了古代人們對神靈的一種敬仰和對神界的向往,渴望一種自由的、灑脫的生活。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姿態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余身。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不長翅膀,也不生羽毛,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杰出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敦煌莫高窟現存492個洞窟,其中有飛天形象的有270個窟,總造型數高達4500個。飛天形象的文化來源眾說紛紜,篇幅所限恕不羅列,我個人的意見是,飛天是佛教中國化的結果。佛教飛天很可能源于“天龍八部”,即遨游在天上的神怪,從這一意義上講,飛天從源頭上就“不是人”。但而飛升的理念,在道教思想中已經成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中國造型中,已經有“羽人”的形象存在,但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道教的神仙形象,不是動物首人身,就是人首動物身。所以我覺得,敦煌飛天形象很可能是佛道兩教相互影響,結合世俗舞蹈、雜技、人物畫等形象的產物。飛天概念定型于東魏,《洛陽伽藍記》載:“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云表”,這里的飛天可以理解為佛教世界中禮佛、樂舞、供養的天人。敦煌藝術中也有飛翔在空中的動物形象,譬如東王公御龍車圖,但我認為飛天的概念還是專指人類形象(雖然在神格上他們不一定是人),所以沒有不是人類形象的飛天。隨著歷史的演進,飛天在造型上結合了舞蹈、雜技等世俗演藝的形態,所以顯得多姿多彩。由于飛天誕生于文化的交融,所以在造型上可以明顯的分為兩個類型:中原式與西域式。中原式的特點就是從人種外貌到服飾姿態源出于各個時代的中原文化,而西域式則源出于各個時代的西域文化。敦煌飛天萌發于北涼到北魏時期,這一時期的北涼飛天均為西域式。北魏飛天逐漸看出中原文化的藝術風格,但整體仍偏西域式。西魏時期,飛天形象受漢地道教文化影響,表現出了一些道教藝術的特色,同時,西域式飛天依然存在,兩種風格并行不悖。北周在敦煌開窟甚多,飛天風格婀娜多姿,中原式飛天占大多數,西域式飛天雖然存在,但是數量已經明顯降低。隋唐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原化,花朵、祥云、火焰更多的參與到飛天群組的組合中,飛天動作也從飛翔變為遨游。隋唐飛天一組,這些都是一般人最熟悉的飛天形象,堪稱飄飄欲仙,豐富的細節是這一期的特色。宋元時期,飛天藝術衰落,人物形象類似后世年畫中的形象,基本上褪去了仙氣,好似世俗之人。宋、西夏、元代飛天一組,可以發現基本上是對唐代飛天的拙略模仿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敦煌地區約5OO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后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因為飛天在洞窟內只起陪襯作用,不占主體地位,所以只能分時期綜合介紹。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如北涼第272窟頂四披和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畫上方的幾身飛天。從造型上可看出其藝術特點,頭有圓光,臉型橢圓,身材粗短,上身裸露,肩披大巾,腰纏長裙,鼻梁和眼珠上點染白粉以示高光,與西域龜茲(新疆庫車)石窟中的飛天形象,在面容、飛動姿態、色彩線描上以及繪制過程等方面均很相似。 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范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 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如隋代大窟之一第427窟是畫飛天最多的洞窟,計108身。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身披彩帶,腰束長裙。雖然飛天的膚色已經由紅變黑,但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的。姿態多樣,繞窟飛翔,平靜肅穆的洞窟似在卷涌飛騰!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并、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飛得多么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 在唐代,還出現了不少雙飛天。如第321窟西壁佛龕上層南側的兩身雙飛天,飛姿優美。這兩身飛天的膚體雖然變成降黑色,但眉目輪廓及體形姿態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只在空中游大的雙燕。 在壁畫中還有裸體飛天、童子飛天等。 五代、宋以后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的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歷時千余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 http://www.lydch.com/Article/Class103/60346.html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姿態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余身?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不長翅膀,也不生羽毛,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這其中應該摻雜了古代人們對神靈的一種敬仰和對神界的向往,渴望一種自由的、灑脫的生活。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姿態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余身。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不長翅膀,也不生羽毛,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杰出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敦煌莫高窟現存492個洞窟,其中有飛天形象的有270個窟,總造型數高達4500個。飛天形象的文化來源眾說紛紜,篇幅所限恕不羅列,我個人的意見是,飛天是佛教中國化的結果。佛教飛天很可能源于“天龍八部”,即遨游在天上的神怪,從這一意義上講,飛天從源頭上就“不是人”。但而飛升的理念,在道教思想中已經成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中國造型中,已經有“羽人”的形象存在,但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道教的神仙形象,不是動物首人身,就是人首動物身。所以我覺得,敦煌飛天形象很可能是佛道兩教相互影響,結合世俗舞蹈、雜技、人物畫等形象的產物。飛天概念定型于東魏,《洛陽伽藍記》載:“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云表”,這里的飛天可以理解為佛教世界中禮佛、樂舞、供養的天人。敦煌藝術中也有飛翔在空中的動物形象,譬如東王公御龍車圖,但我認為飛天的概念還是專指人類形象(雖然在神格上他們不一定是人),所以沒有不是人類形象的飛天。隨著歷史的演進,飛天在造型上結合了舞蹈、雜技等世俗演藝的形態,所以顯得多姿多彩。由于飛天誕生于文化的交融,所以在造型上可以明顯的分為兩個類型:中原式與西域式。中原式的特點就是從人種外貌到服飾姿態源出于各個時代的中原文化,而西域式則源出于各個時代的西域文化。敦煌飛天萌發于北涼到北魏時期,這一時期的北涼飛天均為西域式。北魏飛天逐漸看出中原文化的藝術風格,但整體仍偏西域式。西魏時期,飛天形象受漢地道教文化影響,表現出了一些道教藝術的特色,同時,西域式飛天依然存在,兩種風格并行不悖。北周在敦煌開窟甚多,飛天風格婀娜多姿,中原式飛天占大多數,西域式飛天雖然存在,但是數量已經明顯降低。隋唐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原化,花朵、祥云、火焰更多的參與到飛天群組的組合中,飛天動作也從飛翔變為遨游。隋唐飛天一組,這些都是一般人最熟悉的飛天形象,堪稱飄飄欲仙,豐富的細節是這一期的特色。宋元時期,飛天藝術衰落,人物形象類似后世年畫中的形象,基本上褪去了仙氣,好似世俗之人。宋、西夏、元代飛天一組,可以發現基本上是對唐代飛天的拙略模仿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敦煌壁画飞天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世界人口增迅速!专家预测将在45年内开始
- 下一篇: 为环保做贡献:汉堡王推新款汉堡 使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