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歌词!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歌词!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莫呼洛迦,電影青蛇里面的曲子,很有意思歌曲名:莫呼洛迦歌手:辛曉琪專輯:影像之外的回響 滾石歷年電影主題曲寶典Ⅱ別嘆息 色是空 空是色色變空 空變色未世摩登伽 此刻不變色是美色 出色 生色問誰可以不愛惜唱出惜色的歌 摩登伽正是我莫呼洛迦 莫呼洛迦 揭諦摩詞莫呼洛迦 莫呼洛迦 揭諦摩詞天龍之女一曲婆娑心眼中了魔 盡我角色意識美色來請你多愛惜 良夜又逢未世人珍惜今宵記住我
不知道他的,不是翻唱??知道王菲額心經演唱:王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菠蘿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菠蘿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取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原句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意思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指事物的本質。 其實,佛教談的“空”與“色”,包括談到的“四蘊”(受、想、行、識),都是從哲學的高度來說的,主要說明物質、運動和精神三者的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簡單翻譯成:物質的、現象的一定是運動的、變化的;運動的、變化的一定是物質的、現象的。兩者是一回事的兩面。精神現象也一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大意是:“我們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繽紛的三維物質世界其實是不真實的,只是一個假象,而我們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地方卻并非空無一物,而是有實質內容的。”《般若心經》云:“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并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并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空”指事物的性質,即真相。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也就是觀音心經。全文如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文版-略本) Heart Sutra in Chinese 唐朝玄奘法師漢譯版.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眾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猶融冰為水。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冰不異水。水不異冰。復恐鈍根眾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識。莫不皆然。此乃一經之要。般若之心也 全文注解如下:(以上是在下面摘出來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者。菩薩所修之法也。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清凈圓融無礙。故稱自在。此自行也。復念世間受苦眾生。令其修習此法改惡遷善。離苦得樂無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眾生。但稱菩薩者從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實相般若也。非初心淺智者所觀故云深也。時者菩薩修行般若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觀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蘊者積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領納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識者分別也。識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脫也。一切苦厄者。世間之眾苦也。菩薩由照五蘊空寂。離生死苦。復閔在迷眾生顛倒妄想。悖理亂常不忠不孝。十惡五逆致受眾苦。故說此般若法門令其修習皆得解脫也。已上一段乃阿難結集法藏時。敘述觀自在菩薩度生之功行。此是別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觀自在菩薩答舍利子所問也 舍利子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為眾請問。故菩薩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眾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猶融冰為水。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冰不異水。水不異冰。復恐鈍根眾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識。莫不皆然。此乃一經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諸法者。指前五蘊也。空相者。即真空實相也。菩薩復告舍利子云。既了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既無生滅豈有垢凈。既無垢凈。豈有增減乎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真空實相之中。既不可以生滅垢凈增減求之。故總結云。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即空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真空實相之中既無五蘊亦無六根六塵。此空十二入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既無十二入。亦無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塵六識也。乃至者。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為迷心重者。說為五蘊。為迷色重者。說為十二入。為色心俱迷者。說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學之人。隨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空十二因緣也。無明者癡暗也。謂于本性無所明了。非瞢然無知。乃違理強覺之謂也。無無明等者。菩薩以般若智觀此無明。其性本空無生滅相。故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義與前同。但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華經云。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也。滅相者。如經云。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一曰無明。亦名煩惱。二曰行。謂造作諸業。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識。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從托胎后生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觸出胎后六根對六塵也。七曰受。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八曰愛。謂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謂于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作謂有漏之因。能招未來之果。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謂未來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緣該三世因果。展轉因依如輪旋轉無有休息。一切眾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緣覺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徹照此境皆無實性。故云無也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者。觀四諦清凈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業苦因。此二者世間之法也。滅即涅盤樂果。道即道品樂因。此二者出世間之法也。說此四諦者。欲令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離苦得樂也。此本聲聞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照了此境當體空寂。故云無也 無智亦無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薩以智照境。既無五蘊及四諦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藥忘。故云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 此結前起后之言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菩提薩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羅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薩之人依此般若法門修學。功成理顯。故得心無業縛。因無業縛故。無生死恐怖。即無生死恐怖。則無顛倒煩惱。此三障既空三德乃顯。故云究竟涅盤。涅盤者。梵語摩訶般涅盤那。華言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別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謂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然雖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顯。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斯之謂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言非惟菩薩。如是修證。而一切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前是顯說般若。后是密說般若。然既顯說而又密說者何耶。良由眾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四種咒者。蓋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滅癡暗名大明咒。能顯至理名無上咒。極妙覺果無與等者。名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結般若功用廣大。除苦得樂決定無疑。令諸眾生信受奉行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摩訶 已上密說般若。此五種不翻之一也。蓋咒是佛之密語。非下凡所知。法華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號。稱其王名。則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咒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類我。佛菩薩說咒。愿諸眾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覺。能誦此咒者。則所愿無不成就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 阿彌陀佛!
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教術語,世親釋四卷十九頁云:若取遍計所執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計所執色無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無所有。非如依他起與圓成實不可說一。
不知道他的,不是翻唱??知道王菲額心經演唱:王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菠蘿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菠蘿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菠蘿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取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原句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意思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指事物的本質。 其實,佛教談的“空”與“色”,包括談到的“四蘊”(受、想、行、識),都是從哲學的高度來說的,主要說明物質、運動和精神三者的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簡單翻譯成:物質的、現象的一定是運動的、變化的;運動的、變化的一定是物質的、現象的。兩者是一回事的兩面。精神現象也一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大意是:“我們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繽紛的三維物質世界其實是不真實的,只是一個假象,而我們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地方卻并非空無一物,而是有實質內容的。”《般若心經》云:“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并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并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空”指事物的性質,即真相。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也就是觀音心經。全文如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文版-略本) Heart Sutra in Chinese 唐朝玄奘法師漢譯版.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眾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猶融冰為水。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冰不異水。水不異冰。復恐鈍根眾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識。莫不皆然。此乃一經之要。般若之心也 全文注解如下:(以上是在下面摘出來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者。菩薩所修之法也。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清凈圓融無礙。故稱自在。此自行也。復念世間受苦眾生。令其修習此法改惡遷善。離苦得樂無不自在。此化他也。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眾生。但稱菩薩者從略也。行者修行也。深般若者。實相般若也。非初心淺智者所觀故云深也。時者菩薩修行般若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者觀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蘊者積聚也。空者真空也。色者色身也。受者領納也。想者思想也。行者作造也。識者分別也。識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度者度脫也。一切苦厄者。世間之眾苦也。菩薩由照五蘊空寂。離生死苦。復閔在迷眾生顛倒妄想。悖理亂常不忠不孝。十惡五逆致受眾苦。故說此般若法門令其修習皆得解脫也。已上一段乃阿難結集法藏時。敘述觀自在菩薩度生之功行。此是別序也。下段自舍利子起。始是觀自在菩薩答舍利子所問也 舍利子 舍利子。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為眾請問。故菩薩呼其名。而告之云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眾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猶融冰為水。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冰不異水。水不異冰。復恐鈍根眾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識。莫不皆然。此乃一經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諸法者。指前五蘊也。空相者。即真空實相也。菩薩復告舍利子云。既了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實相之體本無生滅。既無生滅豈有垢凈。既無垢凈。豈有增減乎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真空實相之中。既不可以生滅垢凈增減求之。故總結云。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即空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真空實相之中既無五蘊亦無六根六塵。此空十二入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既無十二入。亦無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塵六識也。乃至者。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如上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為迷心重者。說為五蘊。為迷色重者。說為十二入。為色心俱迷者。說為十八界。已上三科修學之人。隨其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空十二因緣也。無明者癡暗也。謂于本性無所明了。非瞢然無知。乃違理強覺之謂也。無無明等者。菩薩以般若智觀此無明。其性本空無生滅相。故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義與前同。但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生相者。如法華經云。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也。滅相者。如經云。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一曰無明。亦名煩惱。二曰行。謂造作諸業。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識。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從托胎后生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曰觸出胎后六根對六塵也。七曰受。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八曰愛。謂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謂于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作謂有漏之因。能招未來之果。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謂未來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緣該三世因果。展轉因依如輪旋轉無有休息。一切眾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緣覺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徹照此境皆無實性。故云無也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者。觀四諦清凈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業苦因。此二者世間之法也。滅即涅盤樂果。道即道品樂因。此二者出世間之法也。說此四諦者。欲令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離苦得樂也。此本聲聞之人所觀之境。大乘菩薩照了此境當體空寂。故云無也 無智亦無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薩以智照境。既無五蘊及四諦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藥忘。故云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 此結前起后之言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菩提薩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羅蜜多者。所依之法也。菩薩之人依此般若法門修學。功成理顯。故得心無業縛。因無業縛故。無生死恐怖。即無生死恐怖。則無顛倒煩惱。此三障既空三德乃顯。故云究竟涅盤。涅盤者。梵語摩訶般涅盤那。華言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別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所謂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然雖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顯。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斯之謂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言非惟菩薩。如是修證。而一切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前是顯說般若。后是密說般若。然既顯說而又密說者何耶。良由眾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四種咒者。蓋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滅癡暗名大明咒。能顯至理名無上咒。極妙覺果無與等者。名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結般若功用廣大。除苦得樂決定無疑。令諸眾生信受奉行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摩訶 已上密說般若。此五種不翻之一也。蓋咒是佛之密語。非下凡所知。法華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號。稱其王名。則部落敬主。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咒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類我。佛菩薩說咒。愿諸眾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覺。能誦此咒者。則所愿無不成就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 阿彌陀佛!
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教術語,世親釋四卷十九頁云:若取遍計所執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計所執色無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無所有。非如依他起與圓成實不可說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歌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伦敦塔桥是谁画的啊?
- 下一篇: 大米瘦肉粥怎么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