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马云与马斯克,聊了聊他们的忧虑与希望
馬云與馬斯克難得地再次出現在同一個活動里。這是上海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第三年的第一天。
這一次,從阿里巴巴退休之后的馬云帶著他的新職稱亮相——「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
這個 2018 年成立的組織,是為了促進全球各界在數字空間的合作。而對于當下全球互聯網正筑起的圍墻與分裂的局面,馬云表示,人類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與能力,但缺乏了智慧,「今天世界的很多問題,是因為不尊重彼此之間的不同和分歧」。人類社會正經歷著「巨變之后的巨變」。
在馬斯克的演講之前,特斯拉過去 7 個交易日的股價飆升了 40%,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他也因此將有很大機會獲得 18 億美元的股權獎勵。
在 5 月份,特斯拉在中國售出了 11095 輛上海工廠生產的 Model 3 電動汽車,而 6 月份則為 14,954 輛,增長了 35%。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特斯拉正在中國高歌猛進。這對特斯拉來說,是一線曙光。馬斯克在推特上對此回應:「特斯拉中國團隊太棒了!」他還在演講中透露,將在中國建立特斯拉工程團隊,做一些原創的設計與研發。
在 2019 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云與馬斯克曾進行了一場現場對話
與 2019 年不同,同為技術信徒的兩人沒有來到現場進行對談,而是分別圍繞 AI 進行了遠程的演講。對于 AI 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馬云從人類應對層面帶來了新思考,馬斯克從理論與技術應用層面解答了新問題。
馬斯克:從物理學看到 AI 的未來
在演講中,馬斯克透露,特斯拉已經非常接近 L5 級別的自動駕駛,L5 級別意味著電動汽車已經完全可以擺脫人類而進行自動駕駛。「我們有信心將在今年完成 L5 級別的基礎功能開發。」
「我認為實現自動駕駛目前不存在底層根本性挑戰,但是有很多細節問題,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要解決這些小問題。」在馬斯克看來,沒有什么比現實更復雜,任何模擬都是現實世界復雜性的子集。
他覺得,認知是人工智能目前最薄弱的環節。在感知層面,機器已經完全超越了人類,即便是人類專家。而對于認知,馬斯克打了個比方,機器能理解概念,但是不代表就能有效地推理以及創造。比如,在任何有著明確規則或者操作自由度不高的游戲當中,AI 會比人好很多。而超越規則,創造規則才是人類的長項。
馬斯克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了遠程演講
對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馬斯克從物理學的角度可以找到其演化的本質。「物理學公式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壓縮算法。」
比如,人工智能中的神經網絡主要是從現實世界里獲取大量的信息,將大量光子壓縮為矢量空間。
「人類是否能夠進入大腦中的矢量空間呢?我們通常以類比的方式將此視為理所當然,我認為你可以進入大腦的矢量空間,理解大腦如何處理所有外部信息。事實上,它在做的是基于盡可能少的信息,獲取并過濾大量信息,只保留相關部分。人們如何在大腦中創建一個矢量空間呢?它的信息僅占原始數據很小的一部分,卻可以根據這個矢量空間的表達做決策,這就類似一個大規模壓縮和解壓縮的過程,有點像物理學。」
「人類就是物理學作用的證據。」馬斯克總結道,「如果對宇宙做一個真正物理學意義上的模擬,直到最終產生覺知,人類將是最佳證明。」
他認為人類本質上是氫元素進化而來,「如果將氫元素放一段時間它就會慢慢變成我們」。
將人類的進化與 AI 的進化做類比,如此看來,或許他覺得,對于如何讓機器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知覺,很可能是「順其自然」。
馬云的新思考:從「如何活得更好」到「如何活下去」
與馬斯克的風格完全相反,馬云很少涉及技術細節與技術哲學,聊了聊疫情帶給他的三點思考。
「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這是馬云分享的第一點感悟。
工業革命以后,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他說,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懂得這個地球,不珍惜和保護這個地球,所以制造了很多的麻煩和災難。
身在云南的馬云通過全息投影的方式,參加了 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其實我們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我們可能會更好。」他補充道,如果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老板,人類只是管理者而已,人類權利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很多事情對于人類來說沒有錯,但是對于大自然來說就是很大的錯誤,如果人類一直給大自然帶來災難,大自然一定會回報人類災難。我們人類一定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人類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成長。」這是馬云的第二點感悟。他覺得 AI 應該翻譯成機器智能,而翻譯成了「人工智能」說明人類把自己看得過高。「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動物決定的。就好像決定非洲大草原的是那里的微生物,而不是獅子。」
幾千年來人類的知識在快速增長,技術在發展。但是,馬云覺得人類的智慧并沒有成長。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和財富前所未有,我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當然我們面臨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但是很遺憾我們缺乏了智慧,我們有的時候并沒有把這些資源、能力、知識用來加強溝通與合作。有的時候還制造了很多隔閡,甚至擴大分歧。」
馬云覺得未來可能會毀掉人類文明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自己。「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是完全不用的,而且會永遠不同下去,也因為我們的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學會尊重與欣賞各自的不同,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
僅僅一年的時間,馬云觀察到,世界已經發生巨變。人們對于技術、對于 AI 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過去,人們說數字技術是讓生活變好,而未來「數字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
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的變革。馬云判斷,本來需要三五十年完成的數字化,可能會提速到十年、二十年內就完成——這是巨變之后的巨變。
他舉例,一位專家用肉眼看新冠肺炎片子需要 10-20 分鐘,后來技術人員開發出新冠 CT 隱形智能算法,機器看病例片子只需要 20 秒;疫情期間農民用衛星遙感,衛星通過搖桿圖象識別,稻田作物生長情況,結合氣候行業等情況,預估產量價值,再決定貸款多少錢給農民。
「上學、開會、買東西、看病,維持生活運轉都必須依靠數字技術,為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和不可阻擋的動力。」
馬斯克是樂觀的,馬云是憂慮的。而他們的共同點是,都不再談論宏大的愿景,轉而聚焦在更具體的進展與問題上。從科技層面看,人類社會好像到了一個關鍵節點,我們不得不在這個階段解決一些關鍵問題,比如邊界與發展,技術與倫理,這些關乎生存。
如馬云所講,「今天的災難是巨大的,今天災難也許才剛剛開始。病毒不分國家,技術也不應該有邊界。」
責任編輯:靖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WAIC
本文首發于極客公園,轉載請聯系極客君微信 geekparker 或 zhuanzai@geekpark.net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今天马云与马斯克,聊了聊他们的忧虑与希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求一个好听的购物中心名字。
- 下一篇: 为啥Jessie J要上中国真人秀,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