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城府篇)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城府篇)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列表:
- 簡介《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古文全文
- 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 孫子兵法有哪十三篇,每篇主要內容是什么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文和解釋
簡介《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他是陳國公子完的后裔,陳完因內亂逃奔齊國,并改姓陳為田。田完的五世孫、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樂安(今山東惠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后來,因齊國政局動蕩不安,孫武由齊國到了吳國。經伍子胥引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吳王的重用,任為將軍,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吳列傳》)《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宋代朝廷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它系由孫武草創,后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約成書于春秋戰國之交,原書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戰國末期和漢初已很流行,當時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史記·孫吳列傳》)到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定著《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根據山東銀雀山西漢墓發掘出的竹簡《孫子兵法》和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115號西漢墓發掘出的木簡《孫子兵法》佚文,以及流傳至今的《史記·孫吳列傳》,均有“十三篇”的記載,說明“十三篇”是《孫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圖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內容。東漢末年,曹操刪去了附益的部分,專為“十三篇”作注,恢復了“十三篇”的本來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傳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圖九卷先后佚失。但從銀雀山漢墓竹簡和上孫家寨漢墓木簡的《孫子》佚文以及散見在史書、類書中的《孫子》佚文看,《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也確實存世過,任宏、班固的著錄是有根據的。
今存《孫子兵法》約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計篇》,主要論述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通過戰略運籌和主觀指導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對戰爭勝負的預見,提出了“五事”“七計”、“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第二《作戰篇》,主要討論物力、財力、人力與戰爭的關系,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思想和“因糧于敵”的原則;第三《謀攻篇》,主要論述“上兵伐謀”的“全勝”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軍事規律;第四《形篇》,主要論述戰爭必須具備客觀物質力量即軍事實力,中心講“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第五《勢篇》,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如何正確實行作戰指揮問題,通過靈活地變換戰術和正確地使用兵力,造成銳不可擋的有利態勢;第六《虛實篇》,主要論述作戰指揮中要“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因敵而制勝”,中心講用“示形”欺騙敵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第七《軍爭篇》,主要論述爭取戰場主動權的問題,提出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軍事原則;第八《九變篇》,主要論述根據各種戰場情況靈活運用軍事原則的問題,提出了“必雜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軍篇》,主要論述行軍、宿營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及利用地形地物、偵察判斷敵情的問題;第十《地形篇》,主要論述地形的種類與作戰的關系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行動原則,還提出了“視卒如愛子”的觀點;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論述九種不同作戰地區及其用兵原則,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襲擊的作戰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論述火攻的種類、條件和實施方法。第十三《用間篇》,從戰略的高度論述了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各種間諜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敵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孫子兵法》詞約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一些一般規律。在軍事哲理方面,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十分強調政治、經濟在戰爭中的作用;貫穿于全書始終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學真理;它重視人事,反對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強、強生于弱的矛盾轉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辯證分析的思想、“兵無常勢”的發展變化思想等。在戰略戰術方面,它重視戰略謀劃,反對輕易用兵,主張“慎戰”、“全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它把戰略的內容歸納為“道、天、地、將、法”五個要素,并指出將帥只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這五個戰略要素,才能夠打勝仗;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兵無常勢”,“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因敵而制勝”,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作戰對象等而采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在軍隊建設方面,非常重視和強調將帥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嚴”五個條件的將,看作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主張文武兼施,刑賞并重,以法制原則治理軍隊等。當然,《孫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認識論、方法論方面,夾有某些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成份;在歷史觀方面過分夸大將帥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應該進行批判的。
《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到日本,十八世紀傳到了歐洲,相繼出現了法、英、德、俄等譯本,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的譯本。《孫子兵法》被推崇為“兵學圣典”、“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孫子兵法》飲譽千年,傳抄翻刻者歷代不斷,自曹操開注《孫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產生了眾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紙本、竹簡本、白文本、注解本、單行本、叢書本、漢文本、少數民族文本(如滿文本、西夏文本)等。據現存有關書目粗略統計,中國歷代注解批校《孫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種版本近四百種。
現存最早的版本是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漢初抄本,惜為殘簡,經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注釋本,1976年出版釋文本,戰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武經七書》本和南宋寧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宋刊《武經七書》現藏日本靜嘉堂。此本為白文本,版心有刻工姓名,書前鈐宋“禮部圖書”九疊篆朱文大長印,卷首鈐“汪士鐘印”,“郁松年印”,“泰峰”三印。國內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采用中華學藝社借照靜嘉堂藏本膠片影印出版的《續古逸叢書》本。宋刊《十一家注孫子》存世有三部,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足本和一部殘本。足本書尾有承德堂牌記,鈐“鐘溪鑒賞”、“岳飛之章”、“戎馬書生”、“周暹”、“高山流水”五印。殘本僅存卷下一冊,鈐“槜李”、“項子京家珍藏”、“稽瑞樓”、“文瑞文勤兩世手澤同和敬守”、“常熟翁同龢藏本”、“翁斌孫印”六印。上海圖書館藏本,卷首和卷尾鈐“袁氏珍藏圖書”、“袁?”、“長安子孫”、“季振宜印”、“滄葦”、“昆山徐氏家藏”、“天祿繼鑒”、“乾隆御覽之寶”八印。其中上卷、中卷和《孫子本傳》共缺25頁,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據此本影印和排印,并用北京圖書館藏本補全。
現存最早的《孫子》單注本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孫子》,在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卷一《孫吳司馬法》之內。此本書中避諱至“慎”字,原本當是南宋孝宗刊本。原本今不得見,摹本出自顧廣圻(字千里)之手,酷象原本。此本當是宋元豐年間編輯《武經七書》時所收錄的曹注《孫子》。
現存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本。今存僅有102頁。臺灣《書目季刊》第15卷第2期載有此本影印件。
宋以后,《孫子》的版本很多,但大體上都是從《武經七書》本、《十一家注孫子》本和《魏武帝注孫子》這三種版本演化而來,其中尤以《武經七書》本為最多。
現代人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研究《孫子》的首推郭化若將軍,其代表作是《孫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校勘用功最勤的是楊炳安《孫子會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以注解信達準確見長的有軍事科學院戰理部《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解說通俗而又深刻者有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戰士出版社1983年版)。
孫子兵法古文全文
孫 子 兵 法孫 武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
、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
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
,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
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
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
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
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
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
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①桿
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
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艸”頭。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
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
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①□②,具器械,三
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
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
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
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
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
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注:】
①:〔車賁〕。
②:“溫”字“氵”旁換“車”旁。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
,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
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
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
,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
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
,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
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
,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
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
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
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
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
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
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注:】
①:“瑕”的“王”旁換“石”旁。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
,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
,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
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
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
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
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
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
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
,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
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
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
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
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
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
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
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
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
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
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
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
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
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
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
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
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
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
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
不受。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
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
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
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
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
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
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
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
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
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②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③□③,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后
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
于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
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
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艸”頭。
②:〔垂瓦〕。
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
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
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
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
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
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
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
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
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
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
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
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
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
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
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
,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
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
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
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
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
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
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
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
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
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
,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
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
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
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
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
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
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
己之私,威加于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
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
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
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
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
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
可從則上。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
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
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于利而
動,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
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
,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
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聞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
間者,反報也。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
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
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
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
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孫子兵法的原文及翻譯
孫子兵法·計篇
春秋末年 · 孫武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因此,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
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所以,要通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并據此加以比較,從而來預測戰爭勝負。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斗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通過這些比較,我就知道了勝負。
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于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相應措施。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
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泄于人也。
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多,有八、九成的勝利把握;或者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少,只有六、七成的勝利把握,則只有前一種情況在實戰時才可能取勝。如果在戰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或分析、比較的結論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勝利把握,那在實戰中就不可能獲勝。僅根據廟算的結果,不用實戰,勝負就顯而易見了。
擴展資料: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有哪十三篇,每篇主要內容是什么
1、第一篇《始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里指戰前的戰略謀劃。
2、第二篇《作戰篇》講的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勝敵益強。“作”是“制造”“興起”之意。“作戰”這里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準備和籌劃,屬于“未戰而廟算”的范疇。
3、第三篇《謀攻篇》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4、第四篇《軍形篇》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5、第五篇《兵勢篇》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6、第六篇《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7、第七篇《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8、第八篇《九變篇》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9、第九篇《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10、第十篇《地形篇》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11、第十一篇《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12、第十二篇《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13、第十三篇《用間篇》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后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孫武兵法》,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從齊國流亡到吳國,輔助吳王經國治軍,顯名諸侯,被尊為“兵圣”。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孫子曰”開頭,按專題論說,有中心,有層次,邏輯嚴謹,語言簡練,文風質樸,善用排比鋪陳敘說,比喻生動具體。
如寫軍隊的行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軍爭篇》),既貼切又形象,且音韻鏗鏘,氣勢不凡,故劉勰稱“孫武兵經,辭如珠玉”(《文心雕龍·程器》)。想來以作戰的縝密思維為文章謀篇布局,對孫武而言如烹小鮮矣。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軍事理論 ,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舉凡戰前之準備,策略之運用,作戰之布署,敵情之研判等,無不詳加說明。
巨細靡遺,周嚴完備,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二千年多來一直被視為兵家之經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毛澤東對《孫子兵法》推崇備至,而孫子所主張的智、信、仁、勇、嚴則成為中國軍人的“武德”。
該書迄今最早的傳世本為1972年山東銀雀山出土的漢墓竹書《孫子兵法》,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經漢簡專家整理小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現存最早的刻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又有《武經七書》本《孫子》,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印。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平津館叢書》所收影宋本《孫吳司馬法》中有《魏武帝孫子》。
此后注家頗多,如清孫星衍的《孫子十家注》、朱墉的《武經七書·匯解》、夏振翼的《武經體注大全會解·孫子》,近人楊炳安的《孫子會箋》,今人吳九龍的《孫子校釋》、吳如嵩的《孫子兵法新論》等。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孫武輾轉到吳國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孫武帶著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
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后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
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文和解釋
1.勝戰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么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第二計:圍魏救趙,指用包超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第三計: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第五計: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第六計: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
2.敵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第八計: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第九計:隔岸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第十計: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3.攻戰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第十四計:借尸還魂,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托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4.混戰計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占該國。
5.并戰計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假裝癡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上樓以后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獲。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指在一定的場合下采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6.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用于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擴展資料: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后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科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城府篇)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城府篇)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城府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玻璃门企业如何远程管理上门维修员工日常工
- 下一篇: 水龙头公司每天要检修很多设备,要如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