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下一句是什么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穷则独善其身下一句是什么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下一句是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闭Z出《孟子·盡心上·忘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習慣先“達”而后“窮”并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編者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好?!踞屃x】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這句話的意思是: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后半句是:達則兼濟天下?!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引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盡心章句上》選自《孟子》。創作于戰國時代。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原文: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譯文: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本文鑒賞: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至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 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著你那一顆失落的心;當你飛黃騰達有時機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著堅實的心理基礎。因此,無論你窮與達,它都是一劑絕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知識分子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應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篇。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痹唬骸昂稳缢箍梢試虈桃??”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唬汉稳缢箍梢試虈桃??’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br/>
達則兼善天下。出處:《孟子·盡心上》原文: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翻譯: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宋勾踐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達則兼善天下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會說:錯了!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習慣先“達”而后“窮”并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不過,“文本史”的角度講,這個說法是有明顯缺陷的:如上所述,整個這句話原出于《孟子》,本與道家無關。而道家或老或莊,似乎都沒有說過“善(無論獨善兼善)其身”之類的話。相反,本來意義上的道家是主張“絕仁棄義”解構道德而追求無是非無善惡的“逍遙”境界的,它并不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說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難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道德含義除去,而只把它們理解為“有為”與“無為”,則這句話(不僅是后半句)又成了純粹的道家思想。人們常常只把“無為”看成是道家主張,其實至少莊周這個道家宗師也有追“;有為”的一面。在《莊子·外篇·山木》中,莊周曾自比“騰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焙镒颖狭烁哔F的大樹,便得志稱雄,“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荊棘叢中,就夾起尾巴做孫子,“危行側視,振動悼栗”了。換句話說,在莊周看來,人當得勢時是“有為”的,所謂“無為”,就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時的生存方式:“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 眾所周知,道家在知與行兩方面都倡“無為”。單就“無為”而論“無為”,本無所謂對錯。強者對弱者“無為”,可以理解為寬容,弱者對強者“無為”,就淪于茍且了。權力對權利“無為”意味著自由,而權利對權力“無為”則意味著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譚嗣同稱贊莊學對君權的解構)是從前一種意義上論無為的。但在傳統中,從后一種意義上實踐“無為”的則無疑是主流。問題在于:道家所謂的無為恰恰是一種主要面向弱者的“貴柔”學說,而弱者對強者的“無為”,不正是茍且嗎? 茍且而出于無奈,亦不足責。但莊周的茍且卻不是自承無奈,而是把它奉為崇高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真偽、有無、是非、善惡都可以不分,或者說都不可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薄胺娇煞讲豢?,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薄笆且啾艘玻艘嗍且?。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瓱o物不然,無物不可?!衷幾H怪,道通為一。”《莊子·內篇·齊物論》中的這段話歷來被論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確,我國傳統時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只說不做,法家那一套關于“法、術、勢”的厚黑學只做不說,所謂“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詭辯論則為本來難以兼容“;儒表”與“法里”提供了關鍵性的粘合劑,為邏輯上磨擦劇烈的王道之表與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潤滑油:法家指鹿為馬,儒家曰此非馬,則被坑矣;曰此馬也,則非矣。而莊子曰:馬亦鹿也,鹿亦馬也,所謂“萬物一齊”也。是故指鹿為鹿者,儒也;而指鹿為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謂其超越是非之俗見,是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曠世之大儒乎?。f周的邏輯適足以論證如此“高尚的無恥”! 要之,用“達則有為、窮則無為”的道家觀點去解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實際上就是說得勢了就稱王稱霸,失勢了就奴顏婢膝。這自然是大違孟子本意的。《孟子·盡心上》的原話是: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唬汉稳缢箍梢試虈桃??’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顯然是表示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潔身自好,絕不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污。所謂“獨善其身”在這里就是“窮不失義”,而決不是去作“逍遙游”;是“修身見于世”,而決不是“出世”。這后半句并沒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種難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態度。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逍遙游”的態度對待世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一切矛盾都化解為虛無,化解在莊生夢蝶、蝶夢莊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談中,這與“獨善其身”絕不是一回事。 總之,這句話如果按其原義,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義;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義。但無論哪種情況,說它前半句是理想主義后半句是犬儒主義(褒義的說法叫“現實主義”),都似難成立。 然而,在專制時代的現實中,這兩種意思雖然不是前后兩半句之別,卻可能成為表里之別:口頭上表白的“得志則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則潔身自好拒腐敗”。實際上卻往往變成“得勢則稱王稱霸,失勢則奴顏婢膝”??陬^上的理想主義,行為上的強權主義與犬儒主義。以至于兩千多年下來,“獨善其身”這個成語的所指已從孟子那里頗有些悲劇色彩的“窮不失義”者,變成了朱自清先生筆下喜劇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為的、獨善其身的聰明人”!可憐據說被“獨尊”了兩千多年的儒學,在“儒的吏化”與“儒的痞化”兩邊擠壓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兒還有什幺真儒家?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語出《孟子》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深受稷下道家的影響?!睹献印酚衅咂獋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2]
這句話的意思是: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后半句是:達則兼濟天下?!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引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盡心章句上》選自《孟子》。創作于戰國時代。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原文: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譯文: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本文鑒賞: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至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 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著你那一顆失落的心;當你飛黃騰達有時機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著堅實的心理基礎。因此,無論你窮與達,它都是一劑絕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知識分子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應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篇。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痹唬骸昂稳缢箍梢試虈桃??”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唬汉稳缢箍梢試虈桃??’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br/>
達則兼善天下。出處:《孟子·盡心上》原文: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翻譯: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無所求。”宋勾踐問道:“怎樣就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達則兼善天下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會說:錯了!應當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才對。的確,《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習慣先“達”而后“窮”并改“兼善”為“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我確實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本文題目所云的“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不過,“文本史”的角度講,這個說法是有明顯缺陷的:如上所述,整個這句話原出于《孟子》,本與道家無關。而道家或老或莊,似乎都沒有說過“善(無論獨善兼善)其身”之類的話。相反,本來意義上的道家是主張“絕仁棄義”解構道德而追求無是非無善惡的“逍遙”境界的,它并不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說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難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道德含義除去,而只把它們理解為“有為”與“無為”,則這句話(不僅是后半句)又成了純粹的道家思想。人們常常只把“無為”看成是道家主張,其實至少莊周這個道家宗師也有追“;有為”的一面。在《莊子·外篇·山木》中,莊周曾自比“騰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焙镒颖狭烁哔F的大樹,便得志稱雄,“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荊棘叢中,就夾起尾巴做孫子,“危行側視,振動悼栗”了。換句話說,在莊周看來,人當得勢時是“有為”的,所謂“無為”,就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時的生存方式:“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 眾所周知,道家在知與行兩方面都倡“無為”。單就“無為”而論“無為”,本無所謂對錯。強者對弱者“無為”,可以理解為寬容,弱者對強者“無為”,就淪于茍且了。權力對權利“無為”意味著自由,而權利對權力“無為”則意味著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譚嗣同稱贊莊學對君權的解構)是從前一種意義上論無為的。但在傳統中,從后一種意義上實踐“無為”的則無疑是主流。問題在于:道家所謂的無為恰恰是一種主要面向弱者的“貴柔”學說,而弱者對強者的“無為”,不正是茍且嗎? 茍且而出于無奈,亦不足責。但莊周的茍且卻不是自承無奈,而是把它奉為崇高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真偽、有無、是非、善惡都可以不分,或者說都不可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薄胺娇煞讲豢?,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薄笆且啾艘玻艘嗍且?。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瓱o物不然,無物不可?!衷幾H怪,道通為一。”《莊子·內篇·齊物論》中的這段話歷來被論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確,我國傳統時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只說不做,法家那一套關于“法、術、勢”的厚黑學只做不說,所謂“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詭辯論則為本來難以兼容“;儒表”與“法里”提供了關鍵性的粘合劑,為邏輯上磨擦劇烈的王道之表與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潤滑油:法家指鹿為馬,儒家曰此非馬,則被坑矣;曰此馬也,則非矣。而莊子曰:馬亦鹿也,鹿亦馬也,所謂“萬物一齊”也。是故指鹿為鹿者,儒也;而指鹿為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謂其超越是非之俗見,是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曠世之大儒乎?。f周的邏輯適足以論證如此“高尚的無恥”! 要之,用“達則有為、窮則無為”的道家觀點去解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實際上就是說得勢了就稱王稱霸,失勢了就奴顏婢膝。這自然是大違孟子本意的。《孟子·盡心上》的原話是: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唬汉稳缢箍梢試虈桃??’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顯然是表示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潔身自好,絕不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污。所謂“獨善其身”在這里就是“窮不失義”,而決不是去作“逍遙游”;是“修身見于世”,而決不是“出世”。這后半句并沒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種難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態度。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逍遙游”的態度對待世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一切矛盾都化解為虛無,化解在莊生夢蝶、蝶夢莊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談中,這與“獨善其身”絕不是一回事。 總之,這句話如果按其原義,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義;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義。但無論哪種情況,說它前半句是理想主義后半句是犬儒主義(褒義的說法叫“現實主義”),都似難成立。 然而,在專制時代的現實中,這兩種意思雖然不是前后兩半句之別,卻可能成為表里之別:口頭上表白的“得志則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則潔身自好拒腐敗”。實際上卻往往變成“得勢則稱王稱霸,失勢則奴顏婢膝”??陬^上的理想主義,行為上的強權主義與犬儒主義。以至于兩千多年下來,“獨善其身”這個成語的所指已從孟子那里頗有些悲劇色彩的“窮不失義”者,變成了朱自清先生筆下喜劇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為的、獨善其身的聰明人”!可憐據說被“獨尊”了兩千多年的儒學,在“儒的吏化”與“儒的痞化”兩邊擠壓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兒還有什幺真儒家?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語出《孟子》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深受稷下道家的影響?!睹献印酚衅咂獋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2]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穷则独善其身下一句是什么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Win10再度误伤“友军”:升级五月更新
- 下一篇: 特斯拉员工因担心疫情选择留在家里被开除?